《我心相印:我的教育人生》为“上海高等教育文库·领导篇”系列。《我心相印:我的教育人生》从个人经历和理念出发,记录了作者数十年的教育人生,从上海科大的求学经历、文革期间的下乡劳动、恢复高考后在工大读研究生、直至在上海版专的十年校长生涯。全书从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所发生的显着变化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彰显了作者在这一奋斗历程中求实创新的精神品质及令人钦佩的工作业绩。
- 书 名
- 我心相印:我的教育人生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页 数
- 210页
- 开 本
- 16
- 品 牌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作 者
- 杜飞龙
- 出版日期
- 2010年8月1日
- 语 种
- 简体中文
- ISBN
- 9787313065315, 7313065310
我心相印:我的教育人生内容简介
编辑《我心相印:我的教育人生》:上海高等教育文库·领导篇。《我心相印:我的教育人生》可作为高校领导和教育研究人员了解高校发展的参考读本。
我心相印:我的教育人生图书目录
编辑我的教育人生
少年撷趣
我的小学
在大跃进的日子里
书香门第一九二号
我的老家在宁波
科大求学
考上科大
科大教会我很多
大学生活小记
下连当兵
农村“四清”二三事
上延安
徒步杭州
农场锻炼
仰望星空
在乔司军垦农场
拆灶头给我的启示
部队派我去公安
乘势而行
皖南支内
进山
黟县拉练
我替老楚买手表
我学会了修机器
黄河滩上的情结
雪夜进山过大年
高炮指挥仪淋雨试验
考上了研究生
工大任教
上课忘了带讲稿
埋怨和牢骚是无能的表现
参加工大首次教学迎评工作
在市委党校学习
工大自主招生
在美国学习和考察
版专十年
我到版专当校长
阳光、桃李——毕昇像
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的创办与建设
公家的钱一分也不能拿
到北京参加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
要钱还是要命?
我向洋人讨欠款
“不见机器不给钱!”
“这是社会主义吗?”
中日校际交流和吉田公彦先生
北方的冬夜是寒冷的
为职工住房设计新房型
校长炒股?
山歌要唱,实事要做
中南海的阳光很灿烂
轮椅送给吕纪校长
学校建了印刷博物馆
选举人民代表,要的就是民主
材料连夜送北京
福利分房在版专
小宁出国
发奖金不是恩赐
版专办了中美合作班
办好食堂,稳定学校
搞好教材建设要花大力气
学校扩招,急需教师怎么办?
一张交通卡
不平静的两个夏天
让校办工厂成为实训基地
星星撒落大学城
版专第一次贷款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把像样的学校交给教委
“上管海陆空,下管阴沟洞”
要让教职工先得实惠
站在背后的女孩
东水西调
话说版专图书馆
木匠小王要我多招生
在思想观念上,领导要走在群众的前面
实训楼的改造与建设
高职高专学生在专业方面至少要有两个能力
论文与演讲
浅谈世纪之交的中国出版与出版教育
以“繁荣出版印刷事业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我校的改革目标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振兴出版印刷事业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与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学院合作办学的可行性报告
关于搞好我校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
利用社会资源加快学校改革发展步伐
我校学分制改革的探索
教育管理之二十个随想
附录校长答问录
少年撷趣
我的小学
在大跃进的日子里
书香门第一九二号
我的老家在宁波
科大求学
考上科大
科大教会我很多
大学生活小记
下连当兵
农村“四清”二三事
上延安
徒步杭州
农场锻炼
仰望星空
在乔司军垦农场
拆灶头给我的启示
部队派我去公安
乘势而行
皖南支内
进山
黟县拉练
我替老楚买手表
我学会了修机器
黄河滩上的情结
雪夜进山过大年
高炮指挥仪淋雨试验
考上了研究生
工大任教
上课忘了带讲稿
埋怨和牢骚是无能的表现
参加工大首次教学迎评工作
在市委党校学习
工大自主招生
在美国学习和考察
版专十年
我到版专当校长
阳光、桃李——毕昇像
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的创办与建设
公家的钱一分也不能拿
到北京参加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
要钱还是要命?
我向洋人讨欠款
“不见机器不给钱!”
“这是社会主义吗?”
中日校际交流和吉田公彦先生
北方的冬夜是寒冷的
为职工住房设计新房型
校长炒股?
山歌要唱,实事要做
中南海的阳光很灿烂
轮椅送给吕纪校长
学校建了印刷博物馆
选举人民代表,要的就是民主
材料连夜送北京
福利分房在版专
小宁出国
发奖金不是恩赐
版专办了中美合作班
办好食堂,稳定学校
搞好教材建设要花大力气
学校扩招,急需教师怎么办?
一张交通卡
不平静的两个夏天
让校办工厂成为实训基地
星星撒落大学城
版专第一次贷款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把像样的学校交给教委
“上管海陆空,下管阴沟洞”
要让教职工先得实惠
站在背后的女孩
东水西调
话说版专图书馆
木匠小王要我多招生
在思想观念上,领导要走在群众的前面
实训楼的改造与建设
高职高专学生在专业方面至少要有两个能力
论文与演讲
浅谈世纪之交的中国出版与出版教育
以“繁荣出版印刷事业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我校的改革目标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振兴出版印刷事业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与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学院合作办学的可行性报告
关于搞好我校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
利用社会资源加快学校改革发展步伐
我校学分制改革的探索
教育管理之二十个随想
附录校长答问录
我心相印:我的教育人生文摘
编辑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摘棉花。每个人发一个粗布口袋扎在腰上,然后在大田里采摘。那年棉花长得很好,雪白的棉絮从绽开的果壳中吐出来,一团团一簇簇,抓在手中又松软又暖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感到并不轻松,因为采摘时总是弯着腰,时间一久就感到腰酸背痛。而且棉花果壳的刺头很扎手,一天下来被刺得生痛。但大家的劳动态度很好,没人叫累叫苦。
那时已值晚秋,冬耕的作业即将开始,公社社员们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大队里召开誓师大会打擂台,上台发言的农民讲得十分精彩,有几句话是完全一样的:
“我们要鼓足干劲搞生产,我们决心深耕一尺半,精耕细作,勇夺高产!”“我们要打掉它的擂台面,掀掉它的擂台角!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豪言壮语一出,台下立即传来阵阵热烈掌声。而且社员们说到做到。记得有天晚上同学们到大队部开会,会议结束后田野里已是漆黑一片,大家都打着手电,在田埂上蜿蜒前行。经常听到老师叫我们当心深沟!我几次打着手电往下照,哪是深耕一尺半啊?都有六、七尺深,有的竟有丈把深!我们当时年少不懂事,只觉得农民觉悟好高,干劲真足。后来才知道这样的深耕将生土从地下深处翻上来,面上的熟土埋了下去,土地就此失去了肥力,所以后来就不长庄稼了。1959年至1962年的三年自然灾害虽然与天气有关,但可以肯定地说与这样的深耕也有关系。
还有一次到马陆公社大礼堂听报告,听报告的全是到马陆劳动的学生,大约有一千多人济济一堂。报告人是马陆公社党委宣传部长。他口齿清楚,滔滔不绝,讲得真好。记得他当时给我们描述了共产主义社会一幅美丽的前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点灯不用油,耕田不用牛。真说得我们心里美滋滋的。还说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苏联提出花7年时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我们中国不用7年,会更快!说得我们一直梦想着共产主义社会早日到来!
那时已值晚秋,冬耕的作业即将开始,公社社员们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大队里召开誓师大会打擂台,上台发言的农民讲得十分精彩,有几句话是完全一样的:
“我们要鼓足干劲搞生产,我们决心深耕一尺半,精耕细作,勇夺高产!”“我们要打掉它的擂台面,掀掉它的擂台角!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豪言壮语一出,台下立即传来阵阵热烈掌声。而且社员们说到做到。记得有天晚上同学们到大队部开会,会议结束后田野里已是漆黑一片,大家都打着手电,在田埂上蜿蜒前行。经常听到老师叫我们当心深沟!我几次打着手电往下照,哪是深耕一尺半啊?都有六、七尺深,有的竟有丈把深!我们当时年少不懂事,只觉得农民觉悟好高,干劲真足。后来才知道这样的深耕将生土从地下深处翻上来,面上的熟土埋了下去,土地就此失去了肥力,所以后来就不长庄稼了。1959年至1962年的三年自然灾害虽然与天气有关,但可以肯定地说与这样的深耕也有关系。
还有一次到马陆公社大礼堂听报告,听报告的全是到马陆劳动的学生,大约有一千多人济济一堂。报告人是马陆公社党委宣传部长。他口齿清楚,滔滔不绝,讲得真好。记得他当时给我们描述了共产主义社会一幅美丽的前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点灯不用油,耕田不用牛。真说得我们心里美滋滋的。还说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苏联提出花7年时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我们中国不用7年,会更快!说得我们一直梦想着共产主义社会早日到来!
我心相印:我的教育人生序言
编辑教育犹如奔腾的长河,前浪不止见后浪,奔腾向前;教育犹如无际的大海,宽阔无垠而深邃,厚积薄发;教育又如连绵的山脉,高峰之外是峻岭,层层攀升……上海的高等教育承先人之传,又在近百年间发展、提升。如今,一个崭新的、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已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老一辈人都知道,以前上海能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人,堪称凤毛麟角。而到了2005年上海已拥有63所普通高等院校,52万青年才俊借此深造成才;以前我国自行培养的研究生寥若晨星,如今上海在校研究生已超过8万人;以前上海企事业单位中高中毕业生是少之又少,如今在各行各业,学士、硕士、博士毕业生挑起了上海飞速发展的重担……
30年不过弹指一挥间,其间有难以计数的家庭因为教育而改变了命运;有难以计数的学生得以在知识的宫殿里增知成才;又有难以计数的青年学人引领着时代的创新潮流……上海的高等教育撑起了一方发展的万年基石,莘莘学子以骄人的业绩开辟了一个又一个崭新天地。因为高等教育,上海变得更强了。在这辉煌的30年中,各界志士仁人、万千辛勤园丁思考、探索、创新、追求、奉献,付出了许多许多。
老一辈人都知道,以前上海能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人,堪称凤毛麟角。而到了2005年上海已拥有63所普通高等院校,52万青年才俊借此深造成才;以前我国自行培养的研究生寥若晨星,如今上海在校研究生已超过8万人;以前上海企事业单位中高中毕业生是少之又少,如今在各行各业,学士、硕士、博士毕业生挑起了上海飞速发展的重担……
30年不过弹指一挥间,其间有难以计数的家庭因为教育而改变了命运;有难以计数的学生得以在知识的宫殿里增知成才;又有难以计数的青年学人引领着时代的创新潮流……上海的高等教育撑起了一方发展的万年基石,莘莘学子以骄人的业绩开辟了一个又一个崭新天地。因为高等教育,上海变得更强了。在这辉煌的30年中,各界志士仁人、万千辛勤园丁思考、探索、创新、追求、奉献,付出了许多许多。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