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何在:汉末三国时代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24 19:24:56
编辑 锁定
《英雄何在:汉末三国时代》是青年国史读本·大中国五千年的第五卷,主要讲述汉末三国时代的历史故事。从董卓进京到群雄逐鹿,再到三国鼎立互相攻伐,直至一统曹魏,作者娓娓道来,极尽传神。作为一部面向青少年和普通历史爱好者国史读本,《英雄何在:汉末三国时代》脉络清楚,文字生动,语言活泼,却又不失正史的严谨,读来别有趣味,足以补教科书呆板教条的不足。乃至很多上班族读了《英雄何在:汉末三国时代》后,狂呼:“原来历史可以这样精彩,要是教科书都这样写,当年考试早就及格了!”
书    名
英雄何在:汉末三国时代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页    数
320页
开    本
16
品    牌
汉唐之道
作    者
赤军
出版日期
2012年11月1日
语    种
简体中文
ISBN
9787203078241, 7203078248

英雄何在:汉末三国时代基本介绍

编辑

英雄何在:汉末三国时代内容简介

《英雄何在:汉末三国时代》编辑推荐:比专业更通俗、比戏说更靠谱,史上最正史、最好读的中国历史通俗读本。深入挖掘历史细节,还原事件现场,活泼有趣、引人入胜;重视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不把中国史写成汉族史。
  配备大量作战地图,使阅读而更有空间感。
  着名作家张大春、马伯庸,清华大学历史系前系主任、教授张国刚鼎力推荐。

英雄何在:汉末三国时代作者简介

赤军,历史小说作家、狂热的游戏人、理智的乐观主义者、国内知名历史论坛“新·战国联盟”主要策划之一。其个人主页《宛如梦幻》在网络广为流传,并在国内发表过多部小说和历史散文,对于我国三国时代和日本战国时代的认识和论述尤见功力。其所着青年国史读本《文明的曙光:从三代到春秋》《史无前列的大战争:战国纷争和秦地统一》文笔洗练,立意清新。颇受读者好评。

英雄何在:汉末三国时代专业推荐

编辑

英雄何在:汉末三国时代媒体推荐

这套青年国史读本笔法上继承了《上下五千年》的风骨,叙事明快而不轻浮,深刻而不陈腐,看起来行云流水,毫无滞涩。尤为难得的是,在保持风骨的同时,书中还能看到一些近年来才有的研究成果,算得上是与时俱进。作者就像是个循循善诱的历史老师,拿出了说书人的劲头,娓娓道来,妙趣横生。一直至全书翻完,读者才会惊觉这原来是一堂历史课。
  ——着名作家 马伯庸
  像讲故事一样为读者展现了夏商西周三代至春秋时期的历史画卷。历史脉络的宏观叙事,交融着具体的人物、事件与典故,引人入胜,如数家珍,考古资料结合文献记载,生动而不戏说,质直而不鄙俚,是近年来通俗历史读物中的佼佼者。
  ——清华大学历史系前系主任、教授 张国刚

英雄何在:汉末三国时代名人推荐

浅语有味很不容易,搜罗、理解并运用视角足够宽广的史学材料更难,我们总会借用牛顿的话,将认知和学习的传承看做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一宗伟业,但是如何登高远眺,同时燃犀照隙,可不是寻常作手或教师所能办;这样的历史叙述恰恰考验、也反映了教养环境不受主流成见羁绊的自主与多样性;谢谢作者为青年人带来这样好的读物───Education never stops. 此书恰是见证。
  ——着名作家 张大春
  这套青年国史读本笔法上继承了《上下五千年》的风骨,叙事明快而不轻浮,深刻而不陈腐,看起来行云流水,毫无滞涩。尤为难得的是,在保持风骨的同时,书中还能看到一些近年来才有的研究成果,算得上是与时俱进。作者就像是个循循善诱的历史老师,拿出了说书人的劲头,娓娓道来,妙趣横生。一直至全书翻完,读者才会惊觉这原来是一堂历史课。
  ——着名作家 马伯庸
  像讲故事一样为读者展现了夏商西周三代至春秋时期的历史画卷。历史脉络的宏观叙事,交融着具体的人物、事件与典故,引人入胜,如数家珍,考古资料结合文献记载,生动而不戏说,质直而不鄙俚,是近年来通俗历史读物中的佼佼者。
  ——清华大学历史系前系主任、教授张国刚

英雄何在:汉末三国时代图书目录

编辑
第一章 汉末群雄·董太师的兴亡 1
  董卓进京 1
  讨董盟主臧子源 4
  大对峙 7
  曹操和孙坚 11
  孙家军的奋战 14
  人中吕布 17
  第二章 汉末群雄·曹操的崛起 23
  青州兵 23
  血流成河的徐州 26
  吕布从天而降 29
  皇帝逃亡 33
  挟天子以令诸侯 36
  宛城征张绣 39
  孤狼的下场 42
  第三章 汉末群雄·官渡大战 48
  易京陷落 48
  大战序曲 51
  衣带诏 55
  从白马、延津直到官渡 58
  乌巢烧粮 61
  第四章 汉末群雄·孙氏江东 66
  “小霸王”孙策 66
  江东才俊 69
  遇刺之谜 72
  “榻上策” 75
  第五章 汉末群雄·赤壁鏖兵 79
  平四州 79
  北伐和南征 83
  “隆中对” 86
  孙、刘联合抗曹 90
  长江上的一把火 93
  势成鼎足 98
  第六章 汉末群雄·刘皇叔的奋斗 103
  从交州到益州 103
  韩遂翁婿与马腾父子 106
  平定凉州 110
  刘备入蜀 113
  恶性通货膨胀 117
  第七章 汉末群雄·鼎立序曲 121
  三种高级礼遇 121
  九锡的预兆 124
  从濡须到枹罕 128
  定汉中 131
  巴西与合肥的攻防 134
  走马谷 138
  鸡肋 141
  第八章 汉末群雄·炎刘的终结 145
  围绕荆州的勾心斗角 145
  水淹七军 148
  “书生”陆伯言 151
  白衣渡江 155
  奸雄的末日 158
  曹丕篡汉 162
  第九章 三国时代·夷陵烧营 169
  才女和名医 169
  魏文帝和汉昭烈帝 172
  一意孤行的东征 176
  长江边的一把火 178
  白帝城托孤 183
  第十章 三国时代·南征与北伐 187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187
  司马懿入宛城 191
  兵出祁山 195
  失街亭 198
  缺乏默契的配合 202
  第十一章 三国时代·六出祁山 206
  大旗上的污点 206
  虎头蛇尾 209
  诸葛亮 VS 司马懿 212
  张合之死,李严之罢 216
  报聘辽东 220
  秋风五丈原 224
  大内讧 227
  第十二章 三国时代·政归司马氏 234
  杨仪和张昭 234
  辽东破公孙 237
  刘放、孙资的私心 240
  曁艳案和吕壹案 244
  兴势大战 247
  高平陵之变 250
  第十三章 三国时代·小人和莽夫当道 254
  新人物、新格局 254
  反淮南 258
  江东大乱 262
  最后的疯狂 265
  第十四章 三国时代·姜维的执着 272
  最后的挣扎 272
  年年北伐 275
  超级大克星 278
  重门 281
  关不了门,打不了狗 285
  掉花枪 289
  第十五章 三国时代·曲终人散 293
  偷渡阴平 293
  二士争功 297
  孙晧和司马炎 301
  满地是祥瑞 304
  三国科学家 308
  王濬楼船下益州 311
  此间乐,不思蜀 314

英雄何在:汉末三国时代序言

编辑
管仲曾经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发展、社会演进,如今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已有了很大的改善,至少挨饿受冻的人,已经比历史上那些困难年月少了不知凡几,一度顾不上的精神生活、文化修养,也开始更多被千百万个中国家庭谈论、重视,曾长期被束之高阁、锁进冷清学术殿堂的历史知识,也骤然变成了文化市场和教育领域的热门。
  这对于历史题材作品的作者、读者而言,可谓既万幸又不幸。
  万幸的是,作者终于不再担心冷对枯灯,耗费精力、时间写出的东西没人出、没人读,今天的中国,恍惚.间进入了又一个无人不多少知道点历史名人轶事的时代,读者也不至于要么无书可读,要么只能对着既难以索解又篇帙浩繁的史籍,或寥若晨星且文字老旧、不可避免带有特定时代烙印的几套普及型读物发呆,实体书、电子书中的历史普及读物多如过江之鲫且不去说,随手点开网络,也能看到许多相关的“段子”。
  不幸的是,信息时代恰如一柄让人爱恨交织的双刃剑,一方面提供了海量的资讯,和众多的选择余地,另一方面却也泥沙俱下,让人无所适从,难以取舍。充斥在各种现代化信息平台上的“历史段子”更是真假难辨,让许多人陷入一种“不看后悔,看了信了更后悔”的迷惘之中。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察得失”,这两句流传一千多年的唐太宗名言,至今仍具有充分的现实意义,熟知历史,可以帮助人们明是非,辨善恶,从前人经验中获得领悟,从前人教训中知所趋避,不再重复先辈们的遗憾和错误,由此可见,今天的人们、尤其正处于最佳学习周期的青少年,是需要合适、足够历史读物的。
  然而今天的社会已是高度现代化的社会,节奏快、学科门类繁多,专业分工明确,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四科已不足以覆盖“学问”二字,像古代学子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把毕生精力之泰半用于钻研文史是不现实的,这只能让此人变成隔绝于时代、世务的社会弃儿,且即便如此,也远难以穷尽远超过古代无数倍的知识量。成年人受工作、家务牵累,固是如此,处于学龄的青少年背负沉重课业负担,就更是如此。
  对于他们而言,传统文言史传固然好,却着实不便阅读,即便勉强生吞活剥,因体例、语言和典故等问题,也很难实现快速阅读、轻松汲取知识,甚至可能令一些青少年产生畏难、厌恶情绪,从此对历史敬而远之;“段子时代”的各种“历史段子”,包括“戏说”、“穿越”,以及似是而非的“伪历史”读来固是轻松愉快,却仿佛“历史快餐”、“历史烤串”,当做生活、学习的点缀是不错的,然而缺乏提高历史素养所必须的多种营养元素,当作“历史主食”吃得多了、久了,恐怕是要“历史贫血”的。
  青少年的学习阶段,“营养午餐”备受重视,它既方便快捷,又营养均衡,足以让孩子们吃饱吃好,健康成长,即便从事脑力、体力工作的成年人,“营养午餐”对于他们的生活、身体,也都是至关重要的。“段子时代”的历史知识普及,同样需要这种“历史营养午餐”:和严谨却生涩的“历史大餐”——史籍相比,它更像“家常菜”,大众口味,随到随吃;和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历史快餐”相比,它又有讲究精致的选材,独具匠心的“烹饪”,和均衡搭配的营养,让读者们不至于塞了一肚子“零食”却营养不良,更不至于一不小心,咽下些“地沟油”、“毒奶粉”,而令身心受损。
  这套崭新的历史丛书,就力图做成这样一份“历史营养午餐”:对于青少年而言,它既可以作为历史启蒙读物,为更专业化的兴趣研究作一块合格的铺路石,也可作为历史普及读本,让他们较轻松愉快地汲取更多严谨、准确的历史信息,为其日后的学习、就业和人生之路,提供更多的助益、镜鉴和思路;对于成年读者而言,它也可以是一套“文不甚深、语不甚俗”,比专业资料通俗、比“历史快餐”靠谱和有营养的,案头、车上、枕边,甚至厕上的“保留读本”。
  这套丛书是由多名相互熟悉、又独立写作的作者合作完成,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既有相对扎实的“正史”功底,又曾长期从事历史通俗读物的写作,对于烹制这桌“历史营养午餐”而言,他们应是较合适的“厨师”。
  当然,“众口难调”,这道“历史营养午餐”究竟口味如何,能否为读者挑剔的肠胃所接受,还须让市场来作答。
  陶短房
  壬辰二月十一日北美素里市
词条标签:
文学作品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