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林徽因诗文集》集合了林徽因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评论、翻译作品以及与亲友之间的往来书信,甄选代表性的作品来向读者展示林徽因的文笔之美与精神之丰,更通过书信来让读者体会到朋友口中那个风趣幽默、妙语连珠的俏皮徽因。《典藏:林徽因诗文集》分为诗歌、散文、小说、书信这几个部分,收录了林徽因的众多作品。《典藏:林徽因诗文集》全方位地展示了林徽因的创作才华和诗歌风格。
- 书 名
- 典藏:林徽因诗文集
- 出版社
- 万卷出版公司
- 页 数
- 292页
- 开 本
- 16
- 作 者
- 林徽因
- 出版日期
- 2014年4月1日
- 语 种
- 简体中文
- 品 牌
- 万卷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典藏:林徽因诗文集基本介绍
编辑典藏:林徽因诗文集内容简介
《典藏:林徽因诗文集》编辑推荐:林徽因被誉为一代民国才女的典范,不仅作为“新月社”新锐女诗人和“京派精灵”为享誉文坛,而且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她的才华在文艺和科学领域均有所建树。此外,她与徐志摩的相知往事,以及最终与梁思成结为伉俪的佳话,也使她的情感经历备受关注。
典藏:林徽因诗文集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原名徽音,福建闽侯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1920年随父居伦敦期间结识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并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被胡适誉为“一代才女”。
典藏:林徽因诗文集图书目录
编辑序言
诗歌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
那一晚
仍然
情愿
一首桃花
莲灯
山中一个夏夜
秋天,这秋天
年关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忆
吊玮德
深笑
风筝
别丢掉
雨后天
记忆
题剔空菩提叶
黄昏过泰山
昼梦
八月的忧愁
黄昏过杨柳
冥思
空想(外四章)
红叶里的信念
山中
静坐
十月独行
时间
古城春景
前后
去春
除夕看花
死是安慰
给秋天
人生
展缓
六点钟在下午
昆明即景
一串疯话
小诗(一)
小诗(二)
恶劣的心绪
写给我的大姊
对残枝
忧郁
哭三弟恒
我们的雄鸡
散文
悼志摩
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
窗子以外
山西通信
蛛丝和梅花
彼此
一片阳光
和平礼物
我们的首都
平郊建筑杂录
闲谈关于古建筑的一点消息
小说
窘
模影零篇·钟绿
模影零篇·吉公
模影零篇·文珍
模影零篇·绣绣
九十九度中
戏剧
梅真同他们
翻译
夜莺与玫瑰
评论
设计和幕后困难问题
惟其是脆嫩
《文艺丛刊小说选》题记
究竟怎么一回事
书信
一九二七年三月十五日致胡适
一九三二年一月一日下午致胡适
一九三二年一月一日晚上致胡适
一九三四年二月二十七日致沈从文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下旬致沈从文
一九三六年夏致梁思庄
一九三七年约四月致朱光潜
一九三七年十月致沈从文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九至十日致沈从文
一九三八年春致沈从文
一九四二年约春夏致傅斯年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下旬致金岳霖
一九四九年一月三十日致张兆和
一九五三年三月十二日致梁思成
一九五三年三月十七日致梁思成
诗歌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
那一晚
仍然
情愿
一首桃花
莲灯
山中一个夏夜
秋天,这秋天
年关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忆
吊玮德
深笑
风筝
别丢掉
雨后天
记忆
题剔空菩提叶
黄昏过泰山
昼梦
八月的忧愁
黄昏过杨柳
冥思
空想(外四章)
红叶里的信念
山中
静坐
十月独行
时间
古城春景
前后
去春
除夕看花
死是安慰
给秋天
人生
展缓
六点钟在下午
昆明即景
一串疯话
小诗(一)
小诗(二)
恶劣的心绪
写给我的大姊
对残枝
忧郁
哭三弟恒
我们的雄鸡
散文
悼志摩
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
窗子以外
山西通信
蛛丝和梅花
彼此
一片阳光
和平礼物
我们的首都
平郊建筑杂录
闲谈关于古建筑的一点消息
小说
窘
模影零篇·钟绿
模影零篇·吉公
模影零篇·文珍
模影零篇·绣绣
九十九度中
戏剧
梅真同他们
翻译
夜莺与玫瑰
评论
设计和幕后困难问题
惟其是脆嫩
《文艺丛刊小说选》题记
究竟怎么一回事
书信
一九二七年三月十五日致胡适
一九三二年一月一日下午致胡适
一九三二年一月一日晚上致胡适
一九三四年二月二十七日致沈从文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下旬致沈从文
一九三六年夏致梁思庄
一九三七年约四月致朱光潜
一九三七年十月致沈从文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九至十日致沈从文
一九三八年春致沈从文
一九四二年约春夏致傅斯年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下旬致金岳霖
一九四九年一月三十日致张兆和
一九五三年三月十二日致梁思成
一九五三年三月十七日致梁思成
典藏:林徽因诗文集序言
编辑“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着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都围绕着她转。”
——费正清
被称为“头号中国通”的美国人、着名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笔下的“她”,就是着名的民国才女林徽因。那个激昂年代,觉醒的新女性犹如料峭初春的荒原上绽放的花朵,她们至今都是中国历史上光彩夺目的绯色印记。林徽因在社交、文学与建筑等方面的多才多艺,作为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的儿媳、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妻子的身份,以及诗人徐志摩对她痴心一片、学者金岳霖为她终生不娶的风闻,使人愈加想将这个诗迷一般的女子从纷繁的花丛中悉心捧起,一探芬芳。
林徽因(1904—1955),出生于浙江杭州的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长民是民国初年闻名士林的书生逸士和推进民主政治的着名政客,其祖父林孝恂是前清翰林,为孙女取名“徽音”,出自《诗·大雅·思齐》的“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寓意高尚美德。后来,为了区别于当时海派男作家“林微音”,她自己于1935年发表作品时改署名“林徽因”。
作为最早加入“新月社”的女诗人,林徽因灵气逼人,着名文学评论家卞之琳称她“天生是诗人气质”,《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等作品如一漾春风拂荡着文坛。除却诗歌,林徽因在小说、剧本、散文、翻译等方面也成就斐然,经常在《大公报》《北平晨报》等当时颇具影响力的媒体上发表作品,《九十九度中》《蛛丝和梅花》《惟其是脆嫩》等都是代表之作。此外,她的书信更以俏皮风趣、妙语连珠而被友人称道。
作为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着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妻子、灵感的源泉,林徽因在建筑和设计上也成绩斐然。她曾以“白山黑水”在张学良发起的东北大学校徽设计大赛中一举夺魁,后来随丈夫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还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了设计方案。林徽因更将文学气质融入科学探索,她的学术论文不仅严谨细致而且充满了诗情画意。
灵动的才华加上倾城的美貌,林徽因似乎就是那令人艳羡的造物主的宠儿。然而,在飞转的时代巨轮面前,在板荡的举国之难面前,命运并没有因才华与美貌而对谁特别眷顾。林徽因的一生贯穿了中华民族从封建压迫走向民国自强,再从抗日救亡迈向新中国曙光的大变革时代。经历过战火、流亡与疾病的林徽因,以朴质、坚强与乐观完成了命运的洗礼。她以“少一事不如多一事”的人生信条,抓紧一切时间构建生命的意义。为研究保护战火中的古建筑奔走呼号,与丈夫一起翻译《苏联卫国战争被毁地区之重建》一书为国家建设提供借鉴,以融入抗争与思考的文学作品、文学评论扶助战火中衰竭的灵魂……
这样一个才情似水、若婉犹坚的女子,怎能不让才俊们为之倾心?林徽因虽然也曾深陷爱情的苦恼,可是她对爱情的坦然与真诚使自己收获了最终的幸福与浪漫,她的一生虽在革命浪潮中颠沛,但也可谓圆满。那些灵秀雀跃的文字,不仅是林徽因流动的思想,也是她一生的写照。为此,我们精选了那些锦绣文章而辑录成册,期待有访花之意的读者能够在精彩的阅读体验中感受林徽因的喜怒哀乐,耐心地读懂她这首诗迷。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林徽因所处的年代是白话运动兴起的初期,因此,当世很多文人的笔下都有在今天看起来十分蹩脚的行迹。在林徽因的文存中,常见以“那”代“哪”、以“的”代“地”,以及文言与白话混用等情况。对于容易引起歧义的内容,编者按照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进行了修改,但仍保留了一些能够体现清末民初特色的小细节。希望这些小插曲,能够为读者们赏花的心境增添一抹悠然。
——费正清
被称为“头号中国通”的美国人、着名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笔下的“她”,就是着名的民国才女林徽因。那个激昂年代,觉醒的新女性犹如料峭初春的荒原上绽放的花朵,她们至今都是中国历史上光彩夺目的绯色印记。林徽因在社交、文学与建筑等方面的多才多艺,作为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的儿媳、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妻子的身份,以及诗人徐志摩对她痴心一片、学者金岳霖为她终生不娶的风闻,使人愈加想将这个诗迷一般的女子从纷繁的花丛中悉心捧起,一探芬芳。
林徽因(1904—1955),出生于浙江杭州的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长民是民国初年闻名士林的书生逸士和推进民主政治的着名政客,其祖父林孝恂是前清翰林,为孙女取名“徽音”,出自《诗·大雅·思齐》的“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寓意高尚美德。后来,为了区别于当时海派男作家“林微音”,她自己于1935年发表作品时改署名“林徽因”。
作为最早加入“新月社”的女诗人,林徽因灵气逼人,着名文学评论家卞之琳称她“天生是诗人气质”,《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等作品如一漾春风拂荡着文坛。除却诗歌,林徽因在小说、剧本、散文、翻译等方面也成就斐然,经常在《大公报》《北平晨报》等当时颇具影响力的媒体上发表作品,《九十九度中》《蛛丝和梅花》《惟其是脆嫩》等都是代表之作。此外,她的书信更以俏皮风趣、妙语连珠而被友人称道。
作为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着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妻子、灵感的源泉,林徽因在建筑和设计上也成绩斐然。她曾以“白山黑水”在张学良发起的东北大学校徽设计大赛中一举夺魁,后来随丈夫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还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了设计方案。林徽因更将文学气质融入科学探索,她的学术论文不仅严谨细致而且充满了诗情画意。
灵动的才华加上倾城的美貌,林徽因似乎就是那令人艳羡的造物主的宠儿。然而,在飞转的时代巨轮面前,在板荡的举国之难面前,命运并没有因才华与美貌而对谁特别眷顾。林徽因的一生贯穿了中华民族从封建压迫走向民国自强,再从抗日救亡迈向新中国曙光的大变革时代。经历过战火、流亡与疾病的林徽因,以朴质、坚强与乐观完成了命运的洗礼。她以“少一事不如多一事”的人生信条,抓紧一切时间构建生命的意义。为研究保护战火中的古建筑奔走呼号,与丈夫一起翻译《苏联卫国战争被毁地区之重建》一书为国家建设提供借鉴,以融入抗争与思考的文学作品、文学评论扶助战火中衰竭的灵魂……
这样一个才情似水、若婉犹坚的女子,怎能不让才俊们为之倾心?林徽因虽然也曾深陷爱情的苦恼,可是她对爱情的坦然与真诚使自己收获了最终的幸福与浪漫,她的一生虽在革命浪潮中颠沛,但也可谓圆满。那些灵秀雀跃的文字,不仅是林徽因流动的思想,也是她一生的写照。为此,我们精选了那些锦绣文章而辑录成册,期待有访花之意的读者能够在精彩的阅读体验中感受林徽因的喜怒哀乐,耐心地读懂她这首诗迷。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林徽因所处的年代是白话运动兴起的初期,因此,当世很多文人的笔下都有在今天看起来十分蹩脚的行迹。在林徽因的文存中,常见以“那”代“哪”、以“的”代“地”,以及文言与白话混用等情况。对于容易引起歧义的内容,编者按照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进行了修改,但仍保留了一些能够体现清末民初特色的小细节。希望这些小插曲,能够为读者们赏花的心境增添一抹悠然。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