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研究》简介:本研究克隆了IBDV B87株的全基因组,并对其基因组进行了详细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了一些针对不同强弱毒力的毒株而呈规律性变化的氨基酸位点,同时,发现VP2仅是决定IBDV毒力的因素之一。B节段在系统发育中要比A节段相对保守。结合计算机软件在A、B节段基因组上分别各找到一个沉默突变位点,通过PCR的方法进行沉默突变,获得了带有遗传标志的A、B基因组全长载体。在此基础上构建了A、B基因组5’带有T7转录子基因的体外转录载体和带有绿色荧光蛋白的体内转录真核表达载体。将体外转录载体转录的RNA与体内转录载体分别和脂质体共转染Vero细胞,经多次传代“拯救”出带有遗传标记的IBD病毒。
- 书 名
-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研究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页 数
- 141页
- 开 本
- 16
- 品 牌
-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 者
- 刘锴
- 出版日期
- 2013年9月1日
- 语 种
- 简体中文
- ISBN
- 9787511613684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研究内容简介
编辑《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研究》编辑推荐: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n bursal disease,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鸡和火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这种病给世界各国的禽养殖业带来了巨大损失。自IBDV被发现至今新的变异株不断出现,分子结构的改变导致病毒致病力的改变及宿主对疫苗应答的改变,使传统的疫苗已不能控制其流行。而常规的从“性状一基因”的研究策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者不能更有针对性地、主动地对各种病毒进行研究。因此,可以考虑反其道而为之,即从“基因一性状”,这样,反向遗传操作技术(Reverse genetics mani—pulation technique)应运而生。反向遗传操作技术的诞生和运用,开启了人们对病毒基因组进行人工操作以及详细了解病毒基因及其产物功能的大门。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研究图书目录
编辑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二拟解决问题及研究内容
三技术路线
第一篇文献综述
第一章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研究进展
一、IBDV的病原学
二、IBD的诊断
三、病毒的变异
四、病毒的致病性
五、免疫抑制
六、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制
七、IBD的治疗
第二章RNA病毒反向遗传操作技术研究进展
一、RNA病毒反向遗传操作体系的逐步建立
二、从cDNA克隆拯救感染性病毒
三、IBDV反向遗传系统的研究进展
四、反向遗传操作技术的应用
五、国内反向遗传操作技术的研究概况
六、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展望
第二篇研究内容
第一章传染性法氏囊病毒B87株基因组双节段的克隆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章传染性法氏囊B87株全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章传染性法氏囊B87株基因组cDNA序列的定点突变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四章传染性法氏囊B87株体外转录载体的构建及反向遗传
系统的初步建立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小结
第五章传染性法氏囊B87株体内转录载体的构建及反向
遗传系统的初步建立.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一研究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二拟解决问题及研究内容
三技术路线
第一篇文献综述
第一章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研究进展
一、IBDV的病原学
二、IBD的诊断
三、病毒的变异
四、病毒的致病性
五、免疫抑制
六、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制
七、IBD的治疗
第二章RNA病毒反向遗传操作技术研究进展
一、RNA病毒反向遗传操作体系的逐步建立
二、从cDNA克隆拯救感染性病毒
三、IBDV反向遗传系统的研究进展
四、反向遗传操作技术的应用
五、国内反向遗传操作技术的研究概况
六、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展望
第二篇研究内容
第一章传染性法氏囊病毒B87株基因组双节段的克隆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章传染性法氏囊B87株全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章传染性法氏囊B87株基因组cDNA序列的定点突变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四章传染性法氏囊B87株体外转录载体的构建及反向遗传
系统的初步建立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小结
第五章传染性法氏囊B87株体内转录载体的构建及反向
遗传系统的初步建立.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