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读名家:红烛·死水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30 07:03:47
编辑 锁定
《中学生读名家:红烛·死水》内容简介:《红烛》中的诗多创作于诗人留美期间。整体上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表达在异国他乡的孤寂,或抒发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在这部诗集中,诗人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调和气质。《死水》中的诗多创作于诗人回国之后。在国外时对祖国的热切期望与回国之后所看到的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面对如此种种,诗人不由得抒发起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切。在这部诗集中,诗人更加注重以精巧的构思来凸显诗的神韵,以鲜明的对比来加强诗的情感力量,同时他还十分注重新诗的格律化,这一点对后起诗人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书    名
中学生读名家:红烛•死水
出版社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页    数
248页
开    本
16
品    牌
华文天下
作    者
闻一多
出版日期
2012年3月1日
语    种
简体中文
ISBN
9787538559774

中学生读名家:红烛·死水基本介绍

编辑

中学生读名家:红烛·死水内容简介

《中学生读名家:红烛·死水》编辑推荐:闻一多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多沉郁绮丽,犹如一幅幅浓墨重彩的油画,具有强烈而深沉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他的两部最重要的诗集《红烛》《死水》是他思想和艺术风格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单从艺术手法来看,《死水》要比《红烛》更为成熟,但两部诗集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操是一致的。

中学生读名家:红烛·死水作者简介

闻一多,汉族,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着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
  点评者简介:
  李怡,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研究基地教授,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
  黄菊,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职博士,西南大学讲师,主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与抗战大后方文学。

中学生读名家:红烛·死水图书目录

编辑
红烛
  红烛(序诗)/2
  李白之死/5
  剑匣/15
  西岸/25
  雨夜/30
  雪/32
  睡者/34
  黄昏/37
  时间底教训/39
  二月庐/41
  印象/43
  快乐/45
  美与爱/47
  诗人/49
  风波/51
  回顾/53
  幻中之邂逅/55
  志愿/57
  失败/59
  贡臣/61
  游戏之祸/63
  花儿开过了/65
  十一年一月二日作/67
  死/69
  深夜底泪/71
  青春/74
  宇宙/76
  国手/77
  香篆/79
  春寒/81
  春之首章/82
  春之末章/85
  钟声/88
  爱之神/90
  谢罪之后/92
  忏悔/94
  黄鸟/95
  艺术底忠臣/97
  初夏一夜底印象/99
  诗债/102
  别后/107
  孤雁/109
  太平洋舟中见一明星/113
  火柴/116
  玄思/117
  我是一个流囚/119
  寄怀实秋/122
  晴朝/125
  记忆/128
  太阳吟/130
  忆菊/133
  秋色/137
  秋深了/142
  秋之末日/144
  废园/146
  小溪/148
  稚松/150
  烂果/152
  色彩/154
  梦者/157
  红豆/155
  
  死水
  口供/174
  收回/177
  “你指着太阳起誓”/179
  什么梦?/181
  大鼓师/183
  狼狈/187
  你莫怨我/189
  你看/191
  也许/193
  忘掉她/195
  泪雨/198
  末日/200
  死水/202
  春光/205
  黄昏/207
  我要回来/209
  夜歌/212
  心跳/214
  一个观念/218
  发现/220
  祈祷/222
  一句话/225
  荒村/227
  罪过/231
  天安门/233
  飞毛腿/235
  洗衣歌/237
  闻一多先生的书桌/240

中学生读名家:红烛·死水文摘

编辑
红烛(序诗)
  ┃阅读指导┃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并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底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底梦,
  烧沸世人底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底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化合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
  李白之死
  ┃阅读指导┃
  《李白之死》系闻一多就学清华学校时所作,是诗人早期创作的长诗之一。诗歌以“李白捉月骑鲸而终”这一民间传说为基础,加以诗的提炼与生发,写来慷慨激昂又哀怨动人。
  世俗流传太白以捉月骑鲸而终,本属荒诞。此诗所述亦凭臆造,无非欲藉以描画诗人底人格罢了。读者不要当做历史看就对了。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李白
  一对龙烛已烧得只剩光杆两枝,
  却又借回已流出的浓泪底馀脂,
  牵延着欲断不断的弥留的残火,
  在夜底喘息里无效地抖擞振作。
  杯盘狼藉在案上,酒坛睡倒在地下,
  醉客散了,如同散阵投巢的乌鸦;
  只那醉得最很,醉得如泥的李青莲
  (全身底骨架如同脱了榫的一般)
  还歪倒倒的在花园底椅上堆着,
  口里喃喃地,不知到底说些什么。
  声音听不见了,嘴唇还喋着不止;
  忽地那络着密密红丝网的眼珠子,
  (他自身也便像一个微小的醉汉)
  对着那怯懦的烛焰瞪了半天:
  仿佛一只饿狮,发见了一个小兽,
  一声不响,两眼睁睁地望他尽瞅;
  然后轻轻地缓缓地举起前脚,
  便迅雷不及掩耳,忽地往前扑着——
  像这样,桌上两对角摆着的烛架,
  都被这个醉汉拉倒在地下。
  “哼哼!就是你,你这可恶的作怪,”
  他从咬紧的齿缝里泌出声音来!
  “碍着我的月儿不能露面哪!
  月儿啊!你如今应该出来了罢!
  哈哈!我已经替你除了障碍,
  骄傲的月儿,你怎么还不出来?
  你是瞧不起我吗?啊,不错!
  你是天上广寒宫里的仙娥,
  我呢?不过那戏弄黄土的女娲
  散到六合里来底一颗尘沙!
  啊!不是!谁不知我是太白之精?
  我母亲没有在梦里会过长庚?
  月儿,我们星月原是同族的,
  我说我们本来是很面熟呢!”
  在说话时,他没留心那黑树梢头
  渐渐有一层薄光将天幕烘透,
  几朵铅灰云彩一层层都被烘黄,
  忽地有一个琥珀盘轻轻浮上,
  (却又像没动似的)他越浮得高,
  越缩越小;颜色越褪淡了,直到
  后来,竟变成银子样的白的亮——
  于是全世界都浴着伊的晶光。
  簇簇的花影也次第分明起来,
  悄悄爬到人脚下偎着,总躲不开——
  像个小狮子狗儿睡醒了摇摇耳朵,
  又移到主人身边懒洋洋地睡着。
  诗人自身的影子,细长得可怕的一条,
  竟拖到五步外的栏杆上坐起来了。
  从叶缝里筛过来的银光跳荡,
  啮着环子的兽面蠢似一朵缩菌,
  也鼓着嘴儿笑了,但总笑不出声音。
  桌上一切的器皿,接受复又反射
  那闪灼的光芒,又好像日下的盔甲。
  这段时间中,他通身的知觉都已死去,
  那被酒催迫了的呼吸几乎也要停驻;
  两眼只是对着碧空悬着的玉盘,
  对着他尽看,看了又看,总看不倦。
  “啊!美呀!”他叹道,“清寥的美!莹澈的美!
  宇宙为你而存吗?你为宇宙而在?
  哎呀! 怎么总是可望而不可即!
  月儿呀月儿!难道我不应该爱你?
  难道我们永远便是这样隔着?
  月儿,你又总爱涎着脸皮跟着我;
  等我被你媚狂了,要拿你下来,
  却总攀你不到。唉!这样狠又这样乖!
  月啊!你怎同天帝一样地残忍!
  我要白日照我这至诚的丹心,
  狰狞的怒雷又砰訇地吼我;
  我在落雁峰前几次朝拜帝座,
  额撞裂了,嗓叫破了,阊阖还不开。
  吾爱啊!帝旁擎着雉扇的吾爱!
  你可能问帝,我究犯了那条天律?
  把我谪了下来,还不召我回去?
  帝啊!帝啊!我这罪过将永不能赎?
  帝呀!我将无期地囚在这痛苦之窟?”
  又圆又大的热泪滚向膨胀的胸前,
  却有水银一般地沉重与灿烂;
  又像是刚同黑云碰碎了的明月
  溅下来点点的残屑,炫目的残屑。
  “帝呀!既遣我来,就莫生他们!”他又讲,
  “他们,那般妖媚的狐狸,猜狠的豺狼!
  我无心作我的诗,谁想着骂人呢?
  他们小人总要忍心地吹毛求疵,
  说那是讥诮伊的。哈哈!这真是笑话!
  他是个什么人?他是个将军吗?
  将军不见得就不该替我脱靴子。
  唉!但是我为什么要作那样好的诗?
  这岂不自作的孽, 自招的罪?……
  那里?我那里配得上谈诗?不配,不配;
  谢玄晖才是千古的大诗人呢!——
  那吟‘馀霞散成绮,澄红净如练’的
  谢将军,诗既作的那么好——真好!
  但是那里像我这样地坎坷潦倒?”
  然后,撑起胸膛,他长长地叹了一声。
  只自身的影子点点头,再没别的同情?
  这叹声,便似平远的沙汀上一声鸟语,
  叫不应回音,只悠悠地独自沉没,
  终于无可奈何,被宽嘴的寂静吞了。
  “啊‘澄江净如练’,这种妙处谁能解道?
  记得那回东巡浮江底一个春天——
  两岸旌旗引着腾龙飞虎回绕碧山——
  果然如是,果然是白练满江……
  唔?又讲起他的事了?冤枉啊!冤枉!
  夜郎有的是酒,有的是月,我岂怨嫌?
  但不记得那天夜半,我被捉上楼船!
  我企望谈谈笑笑,学着仲连安石们,
  替他们解决些纷纠,扫却了胡尘。
  哈哈!谁又知道他竟起了野心呢?
  哦,我竟被人卖了!但一半也怪我自身?”
  这样他便将那成灰的心渐渐扇着,
  到底又得痛饮一顿,浇熄了愁底火,
  谁知道这愁竟像田单底火牛一般:
  热油淋着,狂风煽着,越奔火越燃,
  毕竟虽烧焦了骨肉,牺牲了生命,
  那束刃的采帛却焕成五色的龙文:
  如同这样,李白那煎心烙肺的愁焰,
  也便烧得他那幻象底轮子急转,
  转出了满牙齿上攒着的“丽藻春葩”。
  于是他又讲,“月儿!若不是你和他,”
  手指着酒壶,“若不是你们的爱护,
  我这生活可不还要百倍地痛苦?
  啊!可爱的酒! 自然赐给伊的骄子——
  诗人底恩俸!啊,神奇的射愁底弓矢!
  开启琼宫的管钥!琼宫开了:
  那里有鸣泉漱石,玲鳞怪羽,仙花逸条;
  又有琼瑶的轩馆同金碧的台榭;
  还有吹不满旗的灵风推着云车,
  满载霓裳缥缈,彩佩玲珑的仙娥,
  给人们颂送着驰魂宕魄的天乐。
  啊!是一个绮丽的蓬莱底世界;
  被一层银色的梦轻轻地锁着在!
  啊!月呀!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
  当我看你看得正出神的时节,
  我只觉得你那不可思议的美艳,
  已经把我全身溶化成水质一团,
  然后你那提挈海潮底全副的神力,
  把我也吸起,浮向开遍水钻花的
  碧玉的草场上;这时我肩上忽展开
  一双翅膀,越张越大,在空中徘徊,
  如同一只大鹏浮游于八极之表。
  哦,月儿,我这时不敢正眼看你了!
  你那太强烈的光芒刺得我心痛。……
  忽地一阵清香搅着我的鼻孔,
  我吃了一个寒噤,猛开眼一看,……
  哎呀!怎地这样一副美貌的容颜!
  丑陋的尘世!你那有过这样的副本?
  啊!布置得这样调和,又这般端正,
  竟同一阕鸾凤和鸣底乐章一般!
  哦,我如何能信任我的这双肉眼?
  我不相信宇宙间竟有这样的美!
  啊,大胆的我哟,还不自惭形秽,
  竟敢现于伊前!——啊!笨愚呀糊涂!——
  这时我只觉得头昏眼花,血凝心冱;
  我觉得我是污烂的石头一块,
  被上界底清道夫抛掷了下来,
  掷到一个无垠的黑暗的虚空里,
  坠降,坠降,永无着落,永无休止!”
  月儿初还在池下丝丝柳影后窥看,
  像沐罢的美人在玻璃窗口晾发一般;
  于今却已姗姗移步出来,来到了池西;
  夜飔底私语不知说破了什么消息,
  池波一皱,又惹动了伊娴静的微笑。
  沉醉的诗人忽又战巍巍地站起了,
  东倒西歪地挨到池边望着那晶波。
  他看见这月儿,他不觉惊讶地想着:
  如何这里又有一个伊呢?奇怪!奇怪!
  难道天有两个月,我有两个爱?
  难道刚才伊送我下来时失了脚,
  掉在这池里了吗?——这样他正疑着……
  他脚底下正当活泼的小涧注入池中,
  被一丛刚劲的菖蒲鲠塞了喉咙,
  便咯咯地咽着,像喘不出气的呕吐。
  他听着吃了一惊,不由得放声大哭:
  “哎呀! 爱人啊!淹死了,已经叫不出声了!”
  他翻身跳下池去了,便向伊一抱,
  伊已不见了,他更惊慌地叫着,
  却不知道自己也叫不出声了!
  他挣扎着向上猛踊,再昂头一望,
  又见圆圆的月儿还平安地贴在天上。
  他的力已尽了,气已竭了,他要笑,
  笑不出了,只想道:“我已救伊上天了!”
  诗歌鉴赏:
  孤独的李白终于孤独地死了。从以酒浇愁的醉,到盼月望月的怨,到原罪观念中的愤,再到浮游八极的愧,最后是精神痴迷的献身,都是他摆脱孤独、自我挣扎的种种努力。最后,诸种努力皆告失败,他获得的只是最深的孤独感受,最后的死倒也未尝不是一种客观上的解脱,李白“要笑”了。可闻一多注定还要面对痛苦的现实。
  这首长诗在艺术上的最显着特征就是对历史氛围的成功营造。这首诗本是“借他人之酒杯,浇心头之块垒”,即是假托历史来抒发现实的体验,闻一多在前序中也告诫读者说“不要当做历史看”。但这并不是说诗歌可以任意填充现实的成分,既然是“史诗”,那么就意味着,它与现实的联系是精神体验上的,而在诗的表层成分(形象、气质、语言等)方面则应当具有必要的历史特征。《李白之死》力避出现现代的术语,又以李白的《月下独酌》为全诗的基本骨架,其中不时穿插众多的历史史实及李白本人的诗句,在整体上成功地营造了一个完整的“李太白时代”的氛围,从而把历史与现实的互相解释放在一个不容挑剔的背景上。

  
词条标签:
文学作品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