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庸·大学(全新典藏本)》内容简介:《论语》是儒家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大学》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还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因而具有由“内圣”而“外王”的重要意义。《中庸》强调“诚”,把“诚”视作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将对“诚”的追求作为“人道”的准则,同时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与认知方法。
- 书 名
- 论语•中庸•大学
- 出版社
- 中国画报出版社
- 页 数
- 269页
- 开 本
- 16
- 品 牌
- 北京博采雅集
- 作 者
- 孔子 等
- 出版日期
- 2013年3月1日
- 语 种
- 简体中文
- ISBN
- 9787514607390
论语·中庸·大学基本介绍
编辑论语·中庸·大学内容简介
《论语·中庸·大学(全新典藏本)》为中国古代官方指定教科书,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于一身,为全世界最为盛行的国学启蒙经典。《论语》,为人处世的根本;《大学》,为人处世的总纲;《中庸》,为人处世的精髓。圣贤语录,四书精华,济世修身,必读典藏。
《论语》:言简意赅、含蓄隽永、循循善诱、娓娓动人;《中庸》: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言简意赅、含蓄隽永、循循善诱、娓娓动人;《中庸》: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中庸·大学作者简介
作者:(春秋)孔子 等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亦即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亦即农历二月十一),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亦即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亦即农历二月十一),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论语·中庸·大学图书目录
编辑论语
学而篇第一2
为政篇第二11
八佾篇第三21
里仁篇第四31
公冶长篇第五39
雍也篇第六50
述而篇第七61
泰伯篇第八74
子罕篇第九82
乡党篇第十93
先进篇第十一104
颜渊篇第十二116
子路篇第十三125
宪问篇第十四135
卫灵公篇第十五151
季氏篇第十六163
阳货篇第十七170
微子篇第十八180
子张篇第十九186
尧曰篇第二十194
中庸
第一章198
第二章200
第三章201
第四章202
第五章203
第六章204
第七章205
第八章206
第九章207
第十章208
第十一章209
第十二章210
第十三章211
第十四章213
第十五章214
第十六章215
第十七章216
第十八章217
第十九章219
第二十章221
第二十一章227
第二十二章228
第二十三章229
第二十四章230
第二十五章231
第二十六章232
第二十七章235
第二十八章237
第二十九章238
第三十章240
第三十一章241
第三十二章243
第三十三章244
大学
第一章250
第二章253
第三章254
第四章255
第五章257
第六章258
第七章259
第八章261
第九章262
第十章263
第十一章265
学而篇第一2
为政篇第二11
八佾篇第三21
里仁篇第四31
公冶长篇第五39
雍也篇第六50
述而篇第七61
泰伯篇第八74
子罕篇第九82
乡党篇第十93
先进篇第十一104
颜渊篇第十二116
子路篇第十三125
宪问篇第十四135
卫灵公篇第十五151
季氏篇第十六163
阳货篇第十七170
微子篇第十八180
子张篇第十九186
尧曰篇第二十194
中庸
第一章198
第二章200
第三章201
第四章202
第五章203
第六章204
第七章205
第八章206
第九章207
第十章208
第十一章209
第十二章210
第十三章211
第十四章213
第十五章214
第十六章215
第十七章216
第十八章217
第十九章219
第二十章221
第二十一章227
第二十二章228
第二十三章229
第二十四章230
第二十五章231
第二十六章232
第二十七章235
第二十八章237
第二十九章238
第三十章240
第三十一章241
第三十二章243
第三十三章244
大学
第一章250
第二章253
第三章254
第四章255
第五章257
第六章258
第七章259
第八章261
第九章262
第十章263
第十一章265
论语·中庸·大学序言
编辑《论语》、《大学》、《中庸》是儒家的重要经典着作,也是中国古代典籍的名篇。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条语录就是一章,若干章合为一篇。章与章之间,篇与篇之间,没有密切的联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这种情况在中国最早的一批典籍中多有存在。《论语》是儒家的原始经典之一,要了解孔子和他的学说,《论语》是最直接、最可靠的资料。《论语》中还保存了不少重要的史实,也是研究春秋时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他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曾子(前505—前435),名参,字子舆,孔子着名弟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其事迹及言论见于《论语》。《汉书》中着录《曾子》十八篇,今已亡佚。《大戴礼记》中有《曾子》十篇,但无《大学》。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一般认为是孔子之孙子思。后来经过秦代学者修改整理。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儒家经典中,《中庸》是高层次的理论色彩浓厚的着作。读通、读懂很不容易。朱熹就认为读四书应该最后读《中庸》,突出它的高深性。朱熹对“中庸”的定义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条语录就是一章,若干章合为一篇。章与章之间,篇与篇之间,没有密切的联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这种情况在中国最早的一批典籍中多有存在。《论语》是儒家的原始经典之一,要了解孔子和他的学说,《论语》是最直接、最可靠的资料。《论语》中还保存了不少重要的史实,也是研究春秋时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他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曾子(前505—前435),名参,字子舆,孔子着名弟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其事迹及言论见于《论语》。《汉书》中着录《曾子》十八篇,今已亡佚。《大戴礼记》中有《曾子》十篇,但无《大学》。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一般认为是孔子之孙子思。后来经过秦代学者修改整理。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儒家经典中,《中庸》是高层次的理论色彩浓厚的着作。读通、读懂很不容易。朱熹就认为读四书应该最后读《中庸》,突出它的高深性。朱熹对“中庸”的定义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