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酶是在核酸分解的第一步中,作用于水解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的一种蛋白质。在高等动植物中都有作用于磷酸二酯键的。[1]
- 中文名
- 核酸酶
- 外文名
- nuclease
- 作 用
- 催化磷酸二酯键
- 特 点
- 专一性,降低反应活化能
- 本 质
- 蛋白质
核酸酶分类介绍
编辑核酸酶核酸外切酶
有些核酸酶能从DNA或RNA链的一端逐个水解下单核苷酸,所以称为核酸外切酶。只作用于DNA的核酸外切酶称为脱氧核糖核酸外切酶,只作用于RNA的核酸外切酶称为核糖核酸外切酶;也有一些核酸外切酶可以作用于DNA或RNA。核酸外切酶从3′端开始逐个水解核苷酸,称为3′→5′外切酶,例如,蛇毒磷酸二酯酶即是一种3′→5′外切酶,水解产物为5′核苷酸;核酸外切酶从5′端开始逐个水解核苷酸,称为5′→3′外切酶,例如:牛脾磷酸二酯酶即是一种5′→3′外切酶,水解产物为3′核苷酸。
核酸酶核酸内切酶
核酸内切酶催化水解多核苷酸内部的磷酸二酯键。有些核酸内切酶仅水解5′磷酸二酯键,把磷酸基团留在3′位置上,称为5′-内切酶;而有些仅水解3′-磷酸二酯键,把磷酸基团留在5′位置上,称为3′-内切酶。还有一些核酸内切酶对磷酸酯键一侧的碱基有专一要求,例如胰脏核糖核酸酶(RNaseA)即是一种高度专一性核酸内切酶,它作用于由嘧啶核苷酸C‘3处的羟基与下一个核苷酸C5’处的磷酸形成的3‘,5’-磷酸二脂键,产物为以3′嘧啶核苷酸结尾的低聚核苷酸和以5’核苷酸开头的低聚核苷酸。
核酸酶发展历史
编辑20世纪70年代,在细菌中陆续发现了一类核酸内切酶,能专一性地识别并水解双链DNA上的特异核苷酸顺序,称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简称限制酶)。当外源DNA侵入细菌后,限制性内切酶可将其水解切成片段,从而限制了外源DNA在细菌细胞内的表达,而细菌本身的DNA由于在该特异核苷酸顺序处被甲基化酶修饰,不被水解,从而得到保护。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研究和应用发展很快,已提纯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有100多种,许多已成为基因工程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酶。
Ⅰ型和Ⅲ型酶具有限制和修饰两种作用,而特异性弱,切割位点的序列不固定,不已知,不宜用于基因克隆中。
核酸酶本质研究
编辑关于网上描述核酸酶的本质是RNA,有一定误区。
首先,核酸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2,从发展历史上看:
RNA的催化作用是在1985年Cech等人对四膜虫rRNA自我剪接机制地深入研究时发现的[3]
。而基因工程在1980年就成功做成世界上第一只转基因动物(小鼠)[4]
。也就说1980年就已经用核酸酶来切割DNA获取目的基因了,而RNA类酶(核酶)的催化作用是在1985年才发现并提出来的。
- 参考资料
-
- 1. 查锡良.生物化学:人民卫生,2008
- 2. 核酸酶 .南京农业大学生物化学[引用日期2014-09-12]
- 3. 王金胜,王冬梅,吕淑霞主编.《生物化学》:科学出版社,2007:86
- 4. 基因工程——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2008-11-02[引用日期2015-06-15]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