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验"的亮丽篇章》通过对杭州的实地调查研究,运用社会学理论予以提炼、总结,向全国推介杭州市近年来在城市社会发展方面的新探索。同时,也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或疑问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转型和现代化,具有鲜明的特色,用任何世界上现有发展模式都难以解释,因此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学者都在研究这种“中国经验”。作者对杭州多个有代表性的“社会复合主体”,例如西溪湿地、西泠印社、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工程等典型案例作了较为深入的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其成果包括一篇核心报告和八个专题报告,结集为《"中国经验"的亮丽篇章》。作为一个地方性范例的“杭州经验”,可称“中国经验”的一个缩影。而以社会学的视角来观察研究“杭州经验”的各个侧面,提炼其成功之处,也就勾画出了“中国经验”的一页弃丽篇章。
- 书 名
- "中国经验"的亮丽篇章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页 数
- 464页
- 开 本
- 16
- 品 牌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作 者
- 杨敏 奂平清
- 出版日期
- 2010年1月1日
- 语 种
- 简体中文
- ISBN
- 9787300111247
“中国经验”的亮丽篇章基本介绍
编辑“中国经验”的亮丽篇章内容简介
《"中国经验"的亮丽篇章》:当代中国城市社会发展实地调查研究系列丛书
“中国经验”的亮丽篇章作者简介
郑杭生,1936年生于浙江杭州。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博导。1981-1983年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进修社会学和现代西方哲学。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社会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社会学系第一任主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评审组成员和召集人。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评审组组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等。主持了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方面的“七五”、“八五”、“十五”重点课题,“九五”、“十一五”重大课题。2003年开始担任为期八年的“奥运会总体影响项目”(OGGI)的首席专家,2004年开始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社会学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1991年10月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证书。
“中国经验”的亮丽篇章图书目录
编辑代绪论“中国经验”、“中国模式”的一个地方范例
——杭州市社会复合主体新探索对于应对五大挑战的启示(郑杭生)/1
“杭州经验”与“中国经验”/2
“杭州经验”与“五大挑战”/3
简短的小结/16
第一篇 核心报告
“社会复合主体”的追求:生活中更高品质的创新和创业
——“杭州经验”理论与实践的一种社会学分析(郑杭生杨敏)/19
第一章 社会学视野下的“杭州经验”探索(郑杭生杨敏)/21
一、“杭州经验”的表层探因:全球叙事与地方故事/22
二、“杭州经验”的深层困题:利益分化中的社会共同体与社会共同性/27
三、“杭州经验”的郑重抉择:新型现代性的实践探索/30
第二章 “杭州经验”的当前阶段:“社会复合主体”(郑杭生杨敏)/38
一、杭州市“社会复合主体”思路的演进/38
二、社会复合主体概述/44
三、社会复合主体的基本特征/58
四、社会复合主体的类型分析/64
第三章 复合主体的新理念:破解生活世界与系统世界的张力(郑杭生杨敏)/71
一、来自西方世界的迷惘/72
二、社会复合主体的追求:重建生活世界/74
三、讨论:“复合主体”的动态性——引领现实与孵化未来/80
第四章 复合主体的“深厚创新”:软资源的创造性运用(郑杭生杨敏)/85
一、“创造性破坏”之痛与杭州的不凡之音/85
二、从历史长卷到当代鸿篇/89
三、复合主体与“传统的发明和现代的成长”/103
四、讨论:探索文化创新的常青之道/106
第五章 复合主体的“品质创业”:前沿思考与草根精神(郑杭生杨敏)/111
一、社会行动的新模式构架:生活品质网群的探索/112
二、来自生活实践的网群动力/115
三、“我们”在行动:创业之大众化和品质化/118
四、讨论:生活品质网群如何“更好”/123
第六章 复合主体的协作平台:社会资源与社会机会的良性配置(郑杭生杨敏)/125
一、“四界”互构与“五域”谐和/126
二、社会公正:复合主体实践的题中之义/134
三、讨论:社会治理与社会自治的兼和/141
余论“社会复合主体”的多重意义(郑杭生杨敏)/151
第二篇 专题报告
第一章 社会复合主体的创生、参与结构与运作机制
——对杭州城市建设实践的一种社会学分析(张兆曙)/15
一、社会复合主体的创牛逻辑/158
二、社会复合主体的参与结构/167
三、社会复合主体的创新机制/177
结语/184
第二章 培育社会资本推进社会建设
——从社会资本视角看杭州“社会复合主体”实践(奂平清)/185
一、社会资本的含义及其意义/185
二、杭州“社会复合主体”实践及其社会资本意义/192
三、社会复合主体创建社会资本的机制/199
四、社会复合主体存在的问题分析/208
第三章 杭州市“复合创业主体”理念的创新要素分析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视角(李棉管)/211
一、“复合创业主体”理念的实质/211
二、创新要素之一:更新形式的以人为本——既强调服务又强调参与/215
三、创新要素之二:国家(或政府)与社会——合作性的双赢/227
四、创新要素之三:社会建设中的社会信任——文化互信/239
五、创新要素之四:理念前瞻性一提升软实力/242
结语/249
第四章 走向服务型善治政府
——杭州复合创业实践中的政府职能转变(饶旭鹏)/251
一、政府职能:历史比较的考察/251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因与目标:实践结构论的视角/261
三、杭州复合创业主体的善治理念:让我们生活得更好/270
四、杭州复合主体的创业实践:善治政府的治理策略/284
结语/295
第五章 城市建设治理的意义认同、行动整合及平台构造
——来自杭州“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思考(李伟梁)/297
一、城市建设的治理行动与社会目标的意义认同/297
二、社会行动的多元整合/306
三、社会参与的场域构造/318
结语/325
第六章 协同创业:复合创业主体间的合作选择及其机理
——文化创业“杭州模式”的社会学透视(童潇)/329
一、问题:文化创业发展的基础定位及其供给改革/330
二、文化创业的新型创造:一种“逆发展困境”及矫正思路/338
三、合作的模式:复合创业主体间的耦合机制/347
四、合作的构成:复合创业主体的团结方式/361
五、合作的选择:复合式创业主体的制度生成动力学解释/375
六、合作的绩效:合作成果和创业人才的共生性繁荣/380
结语/385
第七章 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双赢互利的创新实践
——对杭州市复合创业主体的经济社会分析(方劲)/392
一、杭州市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的挑战/393
二、杭州市复合创业主体的创造性实践/403
三、杭州市复合创业主体的多重意义/417
结语/428
第八章 社会复合主体:社会组织的思路创新与实践探索(胡宝荣)/429
一、发展中的我国社会组织/430
二、社会组织发展的思路创新:社会复合主体创新/436
三、社会复合主体的杭州经验:作为主体的社会组织/439
结语/445
附录 提炼杭州经验、汇集地方经验、贡献中国经验的好形式
——简评“2()08中国城市生活品质点评活动”(郑杭生)/450
一、提炼杭州经验的有效手段/450
二、会聚地方经验的有效途径/453
三、贡献中国经验的有效形式/454
参考文献/456
后记/462
——杭州市社会复合主体新探索对于应对五大挑战的启示(郑杭生)/1
“杭州经验”与“中国经验”/2
“杭州经验”与“五大挑战”/3
简短的小结/16
第一篇 核心报告
“社会复合主体”的追求:生活中更高品质的创新和创业
——“杭州经验”理论与实践的一种社会学分析(郑杭生杨敏)/19
第一章 社会学视野下的“杭州经验”探索(郑杭生杨敏)/21
一、“杭州经验”的表层探因:全球叙事与地方故事/22
二、“杭州经验”的深层困题:利益分化中的社会共同体与社会共同性/27
三、“杭州经验”的郑重抉择:新型现代性的实践探索/30
第二章 “杭州经验”的当前阶段:“社会复合主体”(郑杭生杨敏)/38
一、杭州市“社会复合主体”思路的演进/38
二、社会复合主体概述/44
三、社会复合主体的基本特征/58
四、社会复合主体的类型分析/64
第三章 复合主体的新理念:破解生活世界与系统世界的张力(郑杭生杨敏)/71
一、来自西方世界的迷惘/72
二、社会复合主体的追求:重建生活世界/74
三、讨论:“复合主体”的动态性——引领现实与孵化未来/80
第四章 复合主体的“深厚创新”:软资源的创造性运用(郑杭生杨敏)/85
一、“创造性破坏”之痛与杭州的不凡之音/85
二、从历史长卷到当代鸿篇/89
三、复合主体与“传统的发明和现代的成长”/103
四、讨论:探索文化创新的常青之道/106
第五章 复合主体的“品质创业”:前沿思考与草根精神(郑杭生杨敏)/111
一、社会行动的新模式构架:生活品质网群的探索/112
二、来自生活实践的网群动力/115
三、“我们”在行动:创业之大众化和品质化/118
四、讨论:生活品质网群如何“更好”/123
第六章 复合主体的协作平台:社会资源与社会机会的良性配置(郑杭生杨敏)/125
一、“四界”互构与“五域”谐和/126
二、社会公正:复合主体实践的题中之义/134
三、讨论:社会治理与社会自治的兼和/141
余论“社会复合主体”的多重意义(郑杭生杨敏)/151
第二篇 专题报告
第一章 社会复合主体的创生、参与结构与运作机制
——对杭州城市建设实践的一种社会学分析(张兆曙)/15
一、社会复合主体的创牛逻辑/158
二、社会复合主体的参与结构/167
三、社会复合主体的创新机制/177
结语/184
第二章 培育社会资本推进社会建设
——从社会资本视角看杭州“社会复合主体”实践(奂平清)/185
一、社会资本的含义及其意义/185
二、杭州“社会复合主体”实践及其社会资本意义/192
三、社会复合主体创建社会资本的机制/199
四、社会复合主体存在的问题分析/208
第三章 杭州市“复合创业主体”理念的创新要素分析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视角(李棉管)/211
一、“复合创业主体”理念的实质/211
二、创新要素之一:更新形式的以人为本——既强调服务又强调参与/215
三、创新要素之二:国家(或政府)与社会——合作性的双赢/227
四、创新要素之三:社会建设中的社会信任——文化互信/239
五、创新要素之四:理念前瞻性一提升软实力/242
结语/249
第四章 走向服务型善治政府
——杭州复合创业实践中的政府职能转变(饶旭鹏)/251
一、政府职能:历史比较的考察/251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因与目标:实践结构论的视角/261
三、杭州复合创业主体的善治理念:让我们生活得更好/270
四、杭州复合主体的创业实践:善治政府的治理策略/284
结语/295
第五章 城市建设治理的意义认同、行动整合及平台构造
——来自杭州“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思考(李伟梁)/297
一、城市建设的治理行动与社会目标的意义认同/297
二、社会行动的多元整合/306
三、社会参与的场域构造/318
结语/325
第六章 协同创业:复合创业主体间的合作选择及其机理
——文化创业“杭州模式”的社会学透视(童潇)/329
一、问题:文化创业发展的基础定位及其供给改革/330
二、文化创业的新型创造:一种“逆发展困境”及矫正思路/338
三、合作的模式:复合创业主体间的耦合机制/347
四、合作的构成:复合创业主体的团结方式/361
五、合作的选择:复合式创业主体的制度生成动力学解释/375
六、合作的绩效:合作成果和创业人才的共生性繁荣/380
结语/385
第七章 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双赢互利的创新实践
——对杭州市复合创业主体的经济社会分析(方劲)/392
一、杭州市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的挑战/393
二、杭州市复合创业主体的创造性实践/403
三、杭州市复合创业主体的多重意义/417
结语/428
第八章 社会复合主体:社会组织的思路创新与实践探索(胡宝荣)/429
一、发展中的我国社会组织/430
二、社会组织发展的思路创新:社会复合主体创新/436
三、社会复合主体的杭州经验:作为主体的社会组织/439
结语/445
附录 提炼杭州经验、汇集地方经验、贡献中国经验的好形式
——简评“2()08中国城市生活品质点评活动”(郑杭生)/450
一、提炼杭州经验的有效手段/450
二、会聚地方经验的有效途径/453
三、贡献中国经验的有效形式/454
参考文献/456
后记/462
“中国经验”的亮丽篇章文摘
编辑6.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模式
“杭州市主要领导以建设性的反思批判精神来不断审视自己,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今后5年是杭州从中等发达城市向发达城市迈进的关键时期,我们能否真正进入发达城市的门槛,不是由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说了算,而是靠杭州的广大市民是否真正享受发达城市的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是否拥有相应的幸福感、满意度来证明。”④从实践上说,这一问题是由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模式来回答的。简单归结这一特色发展模式:以生活、创新、和谐为立足点,以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社会与生态为结合点,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以知识、文化、文明以及人文精神为深沉动力,引导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这种创新和创造既是一种新的价值观、新的经营模式,也是新的人际关系、新的人生观;这种创造性精神的和谐创业既是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同时也是新型的现代生存方式和生活模式。
这样,“杭州经验”中的生活品质的提升、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促成社会生活中多元极性的相互整合、重建理想和再造意义以构建共享性的社会价值体系、生活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生活化,最终会聚成为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模式,在新世纪以来快速地推动着杭州城市发展的独特实践。在我们看来,这是“新型现代性”的一个典型的实践范例。
所谓“新型现代性”是与“旧式现代性”相对的一个范式,是我们所提出的“社会互构论”的基本框架和分析理路。约于17世纪,“现代性”发轫,其后全球许多地区被逐渐纳入了盎格鲁一撒克逊文化价值的轨道。这一趋势预定了这样的行动取向——人的自由、人类解放必以主宰自然为前提,征服和劫掠的文化渗入到现代社会生活的一切过程和一切方面(人生的意义赋予、个人才情旨趣的发扬、行动的合理性依据、生活情景的界定,以及工具理性、生产性价值、技术性现实、社会积累和再生产过程,等等),从根本上造成了现代社会不可逆转的世俗化和平庸化的生活方式,造成了以短期的、物质的、货币的手段来加以验证和认可的价值形式,并把其推上了至尊的地位。
“杭州市主要领导以建设性的反思批判精神来不断审视自己,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今后5年是杭州从中等发达城市向发达城市迈进的关键时期,我们能否真正进入发达城市的门槛,不是由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说了算,而是靠杭州的广大市民是否真正享受发达城市的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是否拥有相应的幸福感、满意度来证明。”④从实践上说,这一问题是由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模式来回答的。简单归结这一特色发展模式:以生活、创新、和谐为立足点,以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社会与生态为结合点,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以知识、文化、文明以及人文精神为深沉动力,引导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这种创新和创造既是一种新的价值观、新的经营模式,也是新的人际关系、新的人生观;这种创造性精神的和谐创业既是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同时也是新型的现代生存方式和生活模式。
这样,“杭州经验”中的生活品质的提升、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促成社会生活中多元极性的相互整合、重建理想和再造意义以构建共享性的社会价值体系、生活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生活化,最终会聚成为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模式,在新世纪以来快速地推动着杭州城市发展的独特实践。在我们看来,这是“新型现代性”的一个典型的实践范例。
所谓“新型现代性”是与“旧式现代性”相对的一个范式,是我们所提出的“社会互构论”的基本框架和分析理路。约于17世纪,“现代性”发轫,其后全球许多地区被逐渐纳入了盎格鲁一撒克逊文化价值的轨道。这一趋势预定了这样的行动取向——人的自由、人类解放必以主宰自然为前提,征服和劫掠的文化渗入到现代社会生活的一切过程和一切方面(人生的意义赋予、个人才情旨趣的发扬、行动的合理性依据、生活情景的界定,以及工具理性、生产性价值、技术性现实、社会积累和再生产过程,等等),从根本上造成了现代社会不可逆转的世俗化和平庸化的生活方式,造成了以短期的、物质的、货币的手段来加以验证和认可的价值形式,并把其推上了至尊的地位。
“中国经验”的亮丽篇章后记
编辑《“中国经验”的亮丽篇章——社会学视野下“杭州经验”的理论与实践》,是中共杭州市委托我主持,并于2008年8月立项的横向课题“关于杭州市复合创业主体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最终成果和延伸成果。
为了高质量地完成这个重要课题,一个由我的已经毕业和在读的博士生为骨干的学术团队组成了。其中,杨敏博士已经是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的三级教授,是这一课题的另外一位主持人。奂平清博士现在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的副教授,他除了撰写专题报告外,还负责课题组的联络、资料的汇总等工作。其他课题组成员还有:浙江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两位副教授张兆曙、李伟梁博士,两位讲师李棉管(华中师大的在读博士生)、方劲(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这是因为考虑到他们在浙江工作,离杭州很近。还有三位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的在读博士生:饶旭鹏、童潇和胡宝荣。我认为,让在读的博士生有机会到基层、到实践的第一线进行实地调查,是极其必要的;对教师也是很重要的。这是把世界眼光与草根精神相结合、前沿意识与深入基层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为了高质量地完成这个重要课题,一个由我的已经毕业和在读的博士生为骨干的学术团队组成了。其中,杨敏博士已经是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的三级教授,是这一课题的另外一位主持人。奂平清博士现在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的副教授,他除了撰写专题报告外,还负责课题组的联络、资料的汇总等工作。其他课题组成员还有:浙江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两位副教授张兆曙、李伟梁博士,两位讲师李棉管(华中师大的在读博士生)、方劲(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这是因为考虑到他们在浙江工作,离杭州很近。还有三位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的在读博士生:饶旭鹏、童潇和胡宝荣。我认为,让在读的博士生有机会到基层、到实践的第一线进行实地调查,是极其必要的;对教师也是很重要的。这是把世界眼光与草根精神相结合、前沿意识与深入基层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