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县高峰头镇紧靠县城,镇驻地位于城南9公里处,是郯城的南出口,素有山东“南大门”之称。古老的马陵山与秀丽的沭河水并行南北,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全镇辖41个行政村,4.86万人,总面积72.6平方公里。
- 中文名称
- 高峰头镇
- 外文名称
- The Town Of Gaofengtou
- 别 名
- 山东“南大门”
- 行政区类别
- 乡镇
- 所属地区
- 山东省郯城县
- 下辖地区
- 徐庄、蒲汪村、店子村、曹村、解庄、高头村等
- 政府驻地
- 蒲汪三村
- 电话区号
- 0539
- 邮政区码
- 276117
- 地理位置
- 鲁南
- 面 积
- 72.6平方公里
- 人 口
- 4.86万人
- 方 言
- 郯城方言
- 气候条件
- 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大陆性气候
- 着名景点
- 麦坡地震遗址、马岭山滑雪场、 黑龙潭等
- 机 场
- 临沂机场
- 火车站
- 郯城火车站
- 车牌代码
- 鲁Q
高峰头镇行政区划
编辑高峰头镇下辖41个行政村:
蒲汪一村、蒲汪二村、蒲汪三村、胡井村、店子村、解庄村、
前高峰头一村、前高峰头二村、前高峰头三村、后高峰头东村、后高峰头西村、南蔺村、陵江村(杜庄村)、
徐庄村、盐店村、前毛茨村、李圩子村(周庄村)、北蔺村、长疃村、
中心村、爱国村、联进村(联合村、前进村)、新民村(新华村、民主村)、
高峰头镇历史沿革
编辑徐庄 回忆徐氏宗谱载,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徐姓由大圩沟迁此建村,得名徐庄。现有328户、1246口人。
北张庄相传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张姓迁此建村,得名张庄。后以方位,改称北张庄。现有400户、1396口人。
长疃相传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建村。此处原为徐姓谷场,故取名场疃,后演化为长疃。现有183户、644口人。
北蔺蔺氏宗谱载:“明万历年间始祖讳失纪,由即墨来郯”。建村后,称蔺庄。后以方位改称北蔺庄,简化为北蔺。现有304户、1328口人。
盐店相传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张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始名张庄。后官府于此设盐店,故改称盐店。现有196户、770口人。
李圩子相传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李姓于此筑圩立村,得名李家圩子,简化为李圩子。现有391户、1443口人。
西曹村相传南宋时期(1127~1279年)建村,原以曹姓兴旺,得名曹村。后以方位,改称西曹村。现有838户、2845口人。
周岗相传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周姓迁此土岗上居住,因靠曹村(今西曹村),统称曹村,后分立成村,改称周岗。现有251户、925口人。
高峰头镇
王庄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王姓迁此定居,因近曹村(今西曹村),统称曹村,后以姓氏改名王庄。现有237户、843口人。蔡圩里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建村,以姓氏始称蔡村。后因村周筑圩,改名蔡圩子,今称蔡圩里。现有97户、326口人。
于圩子于氏宗谱载:“于氏祖原居阴骘村,明崇祯十四年分支来此居住”。为防匪患,村筑土圩,故名于圩子。现有325户、1173口人。
东曹村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曹姓人于此道旁建村,开店设铺,始名曹家店,后以方位改称东曹村。现有155户、528口人。
许圩子许氏始祖墓碑载:“吾始祖由浙江绍兴府余姚县迁此……明万历二十八年立”。1948年以许姓兴旺,改名许庄。因与郯城县郯城镇、黄山镇的许庄重名,经郯城县人民政府郯政发(1982)88号文件公布,更名为许圩子。现有187户、741口人。
前茅茨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张姓迁此立村,因此处茅草丛生,村民住房多以此草盖顶,且村小于北面茅茨庄,故名小茅茨,后改称前茅茨。现有330户、1194口人。
高峰头镇
小麦城相传明初建村。传说从前此处有姑、嫂二人分居马陵山两侧。嫂在江苏东海县皇姑城,姑于此居住。村以此称小妹城,后演化为小麦城。现有294户、1032口人。南蔺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蔺姓由蔺庄迁此建村,称小蔺庄。后以方位,改称南蔺庄,简化为南蔺。现有304户、1314口人。
蒲汪回忆李氏宗谱载,李姓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迁此建村。因村处蒲草丛生的汪塘旁,故名蒲汪。现有714户、2676口人。
解庄相传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建村,以姓氏得名解庄。后因村庄扩大,分为后解庄、前解庄。现有649户、2563口人。
胡井相传明初建村,原称李家井。后因胡姓兴旺,改名胡村。因与郯城县胜利乡胡村重名,经郯城县人民政府郯政发(1982)88号文件公布,更名为胡井。现有361户、1340口人。
前高峰头回忆侯氏族谱序载,侯姓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迁此建村,以吉祥意,取名高凤头,转音为高峰头。后以方位,改称前高峰头。现有881户、3192口人。
阴村相传东汉末期建村。原以积阴德之意,取名阴骘村,简化为阴村。后随村庄扩大,1953年后,分为民主、新华、中心、前进、联合5村。现有1158户、4872口人。
陵江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建村,以杜姓居多,取名杜庄。因与郯城县重坊镇的杜庄重名,经郯城县人民政府郯政发(1982)88号文件公布,以靠陵江河,更名为陵江。现有132户、453口人。
高峰头镇产业发展
编辑一是产业经营型。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加强规模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开发,建设出口创汇蔬菜、杞柳制品、板栗、银杏精深加工等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基地,形成“公司+基地+农户”一体化产业经营模式,建成各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6个、专业合作社12个,参与农户近1200户。
二是龙头带动型。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进行贴息扶持,2006年投入资金46.62万元,年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家。
高峰头镇发展战略
编辑高峰头镇工业强镇
“十五”以来,全镇加大工业发展力度,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工业不仅是高峰头镇的支柱产业,而且是一个关联性、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工业的迅猛发展可以为第一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直接带动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业、餐饮、文化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要以发展为主题,以效益为核心,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坚持走“依托优势,科技创新,培植支柱,带动全面”的发展之路。企业向着“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迈进。通过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进一步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围绕柳编加工、保鲜储藏、黄沙开采、粮食加工、建筑装饰、机械加工、板材加工和工艺品制作等支柱产业,积极扶植一批名牌产品、龙头企业和传统行业,带动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全面振兴工业经济。
高峰头镇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经济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一种基本经营方式,具体表现在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利益,是多元参与者自愿结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它是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十一五”期间,要积极完善“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狠抓龙头企业和基地规模建设。积极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科技农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的加工深度、转化率和增值率,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和现代化。
高峰头镇外向带动
按照重点突破、多元发展、全方位开放的要求,积极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拓宽外商投资领域,引导外资投向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改制,要采取新型灵活的招商方式,积极宣传高峰头这一“鲁南明珠”,通过招商会、招商代理机构和计算机网络等多种途径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巩固和开拓国外市场,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扩大产品出口。狠抓出口企业的规模膨胀,培植出口企业大户,积极开拓加工贸易新领域,培植新的出口创汇增长点,充分发挥对外开放的龙头和载体作用,促进实施经济快速发展。
高峰头镇城镇化
城镇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首要前提,是工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现实举措,“十一五”期间,要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工作的重点。从实际出发,突出区位优势和特色经济,坚持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一建设的原则,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现代化中心镇。
高峰头镇商贸带动
市场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是联系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桥梁。繁荣发达的市场,可以加快工农业产品的销售,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生活。“十一五”期间,该镇要着眼于国内外市场,以建设鲁南苏北大市场、发展大流通为目标,突出抓好蒲汪商贸小区、蔬菜批发市场的改造提升,规范发展农村集贸市场,真正形成具有鲁南特色商品集散地和物流中心。
高峰头镇质量兴镇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和人们消费水平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品质量直接关系着经济的发展。“十一五”期间,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突出抓好农业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按照QS认证要求,搞好食品企业的改造,不断开发研制新产品,培育名牌,拉长名牌产业链。强化市场。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
- 1. 高峰头镇_郯城县_行政区划网 www.xzqh.org .行政区划网.2012-06-12[引用日期2013-05-17]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