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气候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30 07:04:01
编辑 锁定
极地气候(polar climate)又称寒带气候,包括冰原气候苔原气候两种类型。冰原气候分布在南极大陆北冰洋的一些岛屿上,终年严寒,地面覆盖着很厚的冰雪。苔原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北美大陆的北部边缘地带,常冬无夏,地面生长着苔藓地衣等等植物。[1] 
中文名
极地气候
外文名
Polar Climate
别    称
寒带气候
类    型
冰原气候/苔原气候
气候特征
全年严寒、干燥

极地气候基本特征

编辑
极地冰原 极地冰原
南极洲和北冰洋以及环绕它们的洋面和陆地的寒冷气候。在北半球可以把树木生长的北界作为极地气候的南界。在北半球大部极地气候区为大陆环绕的永冻水域。冬半年在极夜无太阳辐射。夏半年极昼期间终日太阳不落,但冰雪反射率强。从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尚不足以融化冰雪,故夏温仍低。只有大陆边缘部分的夏季气温可达0~10℃间,可生长苔藓之类的低等植物,故称苔原气候。其他极区均为低于0℃的永冻气候。南极洲大陆为冰雪覆盖,是全球最冷地区。在沿海和南极圈附近,年平均温度约为-10℃ ,内陆地区低达-50~-60℃。在东方站曾观测到-88.3℃(1960年 3月24日)的低温。全大陆年降水量自沿海向内陆剧减,平均约为120毫米。在沿海地区年平均风速达到15~20米/秒。
可以概括为四个字:终年严寒。[2] 

极地气候气候类型

编辑
极地气候资料图 极地气候资料图
全年皆冬、降水稀少、烈风。包括苔原气候冰原气候。苔原气候出现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沿岸,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0°c以下,0°c以上,年降水量200~300毫米,降水大都为雪。冰原气候出现在南极洲、格陵兰岛以及北冰洋的一些岛屿上,全年严寒,各月平均气温都在0°c以下,年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降水全部为雪,积雪终年不化,简单概括为干燥、酷寒。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凉爽

极地气候居住居民

编辑
北极地区有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他们居住在用冰雪搭建的屋子里,靠猎杀北极熊,海豹白鲸等为生。
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气候更加寒冷,环境也更加恶劣,加上与其它大陆分离较早,独立,因而无人居住。
但有科学考察队在此建有科学考察站,并作短暂的停留。

极地气候自然景观

编辑
这里终年白雪皑皑,太阳处在地平线上长达六个月,行成极昼极夜现象,这里还能看到美丽的极光
北极:极地苔原带生长着地衣苔藓等植物,有食草动物驯鹿,极地冰原带有北极狐、北极熊等
南极:企鹅是代表动物

极地气候寒带气候 - 北极型

编辑
北极寒带气候也称苔原气候,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和亚欧大陆的北部边缘,格林兰沿海一带和北极的一些岛屿。植被以苔原景观为主,包括苔藓地衣、小灌木等耐寒植物
北极寒带气候的特征是全年皆冬,做暖月10摄氏度等温线和针叶林带分界;最暖月0摄氏度和冰冠区分界。气温低,蒸发微弱,相对湿度高,沿岸多云雾。
该区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多为降雪。部分冰雪在夏季能短期溶解,降水量偏低。土壤为冰沼土,酸性,不利农耕。居民主要是爱斯基摩人,也称因纽特人。

极地气候寒带气候 - 南极型

编辑
南极寒带气候也称冰原气候冰漠气候。主要包括南极大陆,也包括北极的格林兰岛部分和其它一些岛屿。地理景观为冰原景观,无植被。
南极寒带气候的气候特征是全年严寒,各月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是冰洋气团的源地,曾出现过全球最低温。
南极寒带气候区的年降水量约100毫米,都是降雪。雪量不多,但因常年累积,形成深厚的冰层。风速约在25米每秒以上,最大超过100米每秒,吹雪称为雪暴。
本区无定居居民,只有少数科学考察研究者,代表动物为企鹅。南极的大气层有臭氧空洞,是严重的环境问题。

极地气候南北差异

编辑
寒带气候区分为南极寒带区和北极寒带区。终年冰封的极地地区,气候寒冷,降水极少,到处都是一片白茫茫的雪原,风几乎成年累月不停地呼叫着,气温经常降到零下几十度。那里人迹稀少,是一派荒凉寂寞的景象。人们把南北极圈以内的气候,称为极地气候或寒带气候,它包括北冰洋、环绕极地的亚洲、欧洲、北美洲的大陆边缘地区以及整个南极大陆和附近海洋地区。
由于极地气候区大部分位于极圈以内,太阳光只能以很小的角度斜射这个地区,因而这个地区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很少,再加上地面多为冰雪覆盖,地面的反射率很高,获得的少许热量中的一部分被反射回去,未被反射掉的能量又大多消耗于冰雪的融化,因此,极地气候区的最主要特点就是终年严寒,无明显的四季更替变化。
虽说都是极地气候,但北极和南极的情况却不完全相同。在北半球,通常把树木生长的北限作为极地气候的南界。整个地区大部分是永冻水域。只有在大陆的北部边缘部分,夏季气候可达到0℃以上,但仍在10℃以下。由于这类地区只零星地生长着一些苔藓地衣低等植物,所以通常称为“苔原气候”区。永冻水域地区气温在0℃到-40℃间变化,因而称为“冰原气候”或“永冻气候”区。北极地区降水虽然很少,但因阳光强度弱,地面蒸发少,相对湿度较大,云雾较多。这里虽寒冷,仍有因纽特人在此生活。
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要冷得多。南极大陆覆盖着平均厚达2000米的冰层,即使在南极大陆的边缘地区,年平均气温也在-10℃以下。在大陆中心地区年平均气温低达-50℃到-60℃。科学考察工作者曾在南极大陆测到-94.5℃的低温。整个南极大陆降水很少,年平均降水量只有50毫米,越往内陆,降水越少,在南极极点附近,年降水量只有5毫米。由于这里极其寒冷,除各国在此设立科学考察站外,无人居住。

极地气候代表区域

编辑
北极附近的岛屿是寒带气候的代表区域。以冰原和苔原景观为主。冰原主要局限于格陵兰,无植物分布,通称为寒漠。苔原分布于美洲大陆北岸、北极群岛以及格陵兰岛的西南和东南沿岸,主要生长苔藓地衣芦苇,地下有永冻层存在,在排水良好和避风处,可以见到矮小的柳、桦和赤杨类植物。土壤属于始成土冰沼土,有厚层的泥炭堆积。动物有哺乳动物北极狐、北极熊、野鹿、驯鹿旅鼠北极兔以及麝牛等。针叶林是分布最广的植被类型,从阿拉斯加西南岸向东延伸至纽芬兰岛,其范围与高纬针叶林气候区大致相当。因冬季长而寒冷,树木生长缓慢,以针叶林的云杉冷杉铁杉和落叶松占优势,爱斯基摩人是地区的土着民族。自称因纽特人,分布在从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到格陵兰的北极圈内外。分别居住在格陵兰、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属蒙古人种北极类型。先后创制了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拼写的文字。多信万物有灵和萨满教,部分信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社会以地域集团为单位。首领多为萨满,行一夫一妻制。住房有石屋、木屋和雪屋。房屋一半陷入地下,门道极低。一般养狗,用以拉雪橇。主要从事陆地或海上狩猎,辅以捕鱼和驯鹿。以猎物为主要生活来源:以肉为食,毛皮做衣物,油脂用于照明和烹饪,骨牙作工具和武器。男子狩猎和建屋,妇女制皮和缝纫。已使用现代渔猎工具,并乘汽艇从事海上狩猎,亦从事毛皮贸易。日益受到白人文化影响,在格陵兰地区已有80%的人移居小城镇;出现贫富分化,美国爱斯基摩人已有个别资本家。[3] 
白令海峡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经格陵兰岛一带,在北极圈生活的蒙古人种的一个集团。在身体上,文化上都适应于北极地区的生活。面部宽大,颊骨显着突出,眼角皱襞发达,四肢短,躯干大,不仅有这种形态,而且生理上也适应寒冷。但是外鼻比较突出,上、下颚骨强有力地横张着,因头盖正中线像龙骨一样突起,所以面部模样呈五角形。由于克服极端的环境生活,在人类学上引起注意。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自然现象 自然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