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缺少概述、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 中文名
- 2006年黄石市政府工作报告
- 地 区
- 黄石市
- 属 性
- 政府工作报告
- 时 间
- 2006年
一、2006年政府工作回顾
2006年,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全面超额完成了市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06.47亿元,增长1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80.15亿元,增长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8.05亿元,增长2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8.27亿元,增长14.6%;实际利用外资完成2.4亿美元,增长7.1%;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其中出口完成3.98亿美元,增长33.4%;财政收入完成41.33亿元,增长30.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33亿元,增长2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472元,增长1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82元,增长13.3%;新增就业人数4.9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3%,人口自然增长率4.19‰,均控制在年初预期目标之内。与此同时,市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均已完成或基本完成。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企业和品牌。坚持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一手抓传统产业做强做大,一手抓替代产业培育发展,着力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通过技术改造,扩能上档,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科技含量,使传统产业优势进一步得到发挥。全年完成工业投资67.2亿元,实施华新水泥阳新二期、有色3号转炉、新冶钢钢管及高合金钢生产线等116个技改项目和10万吨铜板带、6000万套精密轴承等40多个延伸加工项目,全市钢铁、有色、建材工业实现产值317.3亿元,增长35.92%,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达59.96%,比上年提高1.02个百分点。加快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流通、旅游和房地产等替代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31亿元,增长25%;全市营业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大型零售店发展到10家;实现旅游总收入8.97亿元,房地产竣工面积87.9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50%和31%。坚持扶优扶强,安排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重点扶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解决了一批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掌握了一批能占领行业制高点的核心技术;进一步加强对经济运行的调控和服务,着力抓好生产要素的协调;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意见》,设立200万元专项基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全年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2家。年销售收入过80亿元的企业新增1家,达到2家,过10亿元的企业新增2家,达到9家,过亿元的企业新增15家,达到71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增长53.1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86.9,比上年提高23.2个百分点。大力实施精品名牌工程,东贝压缩机被评为“中国名牌”,宝钢黄石涂镀板等19项产品被评为“湖北名牌”,名牌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50%以上。同时,坚持以工业化为龙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大冶、阳新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43.6%、42.2%,分别比上年提高2.5和2.4个百分点。
(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和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启动了试点工作,完成40个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工作。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项目,安排160万元资金实施“星火富民”工程。争取国家资金1亿多元,整理高产农田7万亩。全年粮食总产64.9万吨,增长1.8%;新增优质农产品板块面积2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品牌8个、绿色农产品25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雨润集团年加工3000万只家禽、远东麻业二期等一批产业化项目开工和投产,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7家,龙头企业网络农户10.8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35%。投入专项资金1.5亿元,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和农村生态家园建设,新建沼气池1500口,解决了3.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富河下游防洪灭螺和小青山水库整险加固等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深入推进,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战略,农村贫困人口减少3.2万人。
(三)坚持在改革开放和项目建设中找出路、求发展。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冶钢集团继钢铁板块出售后,部分非钢板块又与香港中信泰富公司正式签订转让协议,华新水泥定向增发A股工作启动;加大企业社会职能剥离力度,分离中央和省属企业辅体5家。深入推进中小企业改革改制工作,完成中小企业二次改制49家,投入扶持资金7500万元,安置职工1.37万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基本完成,乡镇事业单位“以钱养事”新机制初步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投融资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以及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坚持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组织开展了香港、温州等大型招商活动。积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出口规模稳步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一般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由上年的51.8%提高到66.2%。进一步完善项目建设责任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对54个重点项目实行领导挂点制度,定期召开项目进度协调会,加强协调服务,全年共实施各类建设项目770个,其中投资过5000万元以上项目122个,有437个项目竣工使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6.7个百分点。通过土地复垦整理,新增“占一补一”指标1.79万亩。着力打造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新平台,对黄金山地区顺利实施托管,初步完成工业区总体规划的编制,新区建设拆迁工作有序推进,金山大道已经开工,大棋路、站前大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
(四)努力做好城乡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坚持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统筹考虑、整体推进,积极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磁湖水环境治理项目获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黄石被评为全国水环境治理优秀城市,公交集团一路车被评为全国文明线路。进一步强化规划的龙头作用,较好满足了重点工程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20项重点工程,沿湖路四期、天津路刷黑等5项工程全面完工,文化宫、联合村、东风路片改造顺利推进。修复破损路面和改造背街小巷道路11万平方米,改造公厕26座,新增城市绿地面积87.38公顷。同时,加大对城建专项资金的归集和管理力度,对城投公司实施重组。积极推行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实物储备土地4840亩,依法出让储备和旧城改造用地705亩,筹措城市建设资金4.65亿元。城乡交通建设方面,鄂东长江大桥已开工建设,实施外贸码头扩能改造,完成一、二级公路路基改造29.5公里,改造县乡公路37公里,连接省际出口及断头路45.8公里,建成通村油路316.3公里,新建农村五级客运站3座,农村候车棚134个。切实抓好环境保护,对21家企业的污染源实施限期治理,关停了华新1、2、3号窑,搬迁了位于中心城区的26家钢材经营网点、沿江5个散装码头和10多家污染严重的企业,有效控制了污染物排放总量。全市空气质量主要指标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290天。饮用水源得到有效保护,长江黄石段断面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标准。进一步加大磁湖治理力度,基本完成27个排污口截流,青山湖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基本完工。[1]
- 参考资料
-
- 1. 资料 .。[引用日期2015-03-18]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