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夜蜂,学名“胡蜂”,又称为“夜食蜂”。身体细长呈金黄色,膜翅目(Hymenoptera)细腰亚目(Apocrita,〔Aculeata〕)内除蜜蜂类及蚊类之外的能螫刺的昆虫,以及广腰亚目(Symphyta)。属膜翅目之胡蜂科,工蜂身上有一根有力的长螫针,在遇到攻击或不友善干扰时,会群起攻击,可以致人出现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小夜和其他马蜂一样通常把腐木和树浆嚼和后来砌筑巢穴,食取动物性或植物性食物。小夜蜂与其他大多数马蜂的区别在于其昼伏夜出的特性。
- 中文学名
- 小夜蜂
- 别 称
- 夜食蜂
- 界
- 动物界
- 门
- 节肢动物
- 纲
- 昆虫
- 目
- 膜翅
- 亚 目
- 细腰亚目
- 科
- 胡蜂科
- 分布区域
- 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国家
小夜蜂栖息环境
编辑 小夜蜂喜欢在低矮灌木丛及开放式洞穴和半开放式洞穴中筑巢,在人工打凿的蜜蜂诱洞中也有发现,少数也会在比较高大的乔木顶端筑巢。小夜蜂筑巢在枝叶比较繁茂的灌木丛中居多。
小夜蜂生活习性
编辑 小夜蜂昼伏夜出,多以树脂浆果为食,其活动采食范围一般比较近,有护浆习性(白天也有蜂蛰伏在采食树浆的树上),一般离人类居住区较远。因其昼伏夜出的特性,其巢穴很难被人发现,小夜蜂是极少数不冬眠的马蜂种类之一。
小夜蜂繁殖方式
编辑 小夜蜂的繁殖方式与其他胡蜂不一样,其他胡蜂通常是秋后逐渐产生准王,准王交配后进行越冬,春暖花开时越冬蜂王独自筑巢白手起家,在这一过工程中大多数蜂王往往因天灾人祸和自身原因死去,只有极少数能成功发展壮大转入下一个循环周期;另外一种昼伏夜出的大夜蜂也是如此。而小夜蜂则不然,其繁殖方式与蜜蜂繁殖类似;当其种群发张壮大到一定数量时就会产生蜂王,当蜂王养足精气后便会带领为数不多的工蜂离开老巢另立门户如此不断循环。在其繁殖过程中对生存影响比较大的主要的是气候及病害。
小夜蜂巢穴寻找方式
编辑 为了能够追寻到其巢穴我们首先要了解其生活习性,笔者仅以自己经验向大家说一下几种追蜂方法,同时欢迎广大蜂友编辑完善。
1、小夜蜂出巢活动时间一般为黄昏时开始至次日黎明前,其开始出巢时间与气候温差有比较大的关系,夏季气温高太阳落山后不久雨季时天色较暗时便开始出巢寻找食物,此时对于人眼来说看到小夜蜂飞行并不困难,所以夏天太阳落山后天色开始变暗时时寻找小夜蜂的最佳时机,此时我们能看到的仅是个黑影在飞行,其是否带有食物我们并不能看清楚,追寻小夜蜂时我们首先看它从哪个方向来往哪个方向去,然后等待下一只飞过,如果久等不到,那么咱们就应该换个方位,往发现蜂来的方向和去的方向走;如果发现经常有蜂飞过那么恭喜你你离他的巢穴已经不远了,此时我们需要关注的蜂的离散和集中,正确的方法是往看见蜂比较集中的一边走慢慢的就有可能走到他的巢穴边,如果是两边离散请不要灰心,你可以往任意一个方向走,当你发现了其巢穴后请不要忘记再往另外一边走,因为另外一边也有一窝的几率是很大的。
2、强光灯找法,此法的陈功率也很高,但是需要你有很好的视力,此时我们需要一盏非常亮的灯,同时此灯要有一定聚光性但聚光性不能太好,我一般是用一个12V45AH的电瓶和一盏从汽车上拆下来的灯,此灯可以是卤素灯也可以是氙气灯;看到这你也许就知道怎么办了,但是还请你看一下接下来的介绍;正常飞行中的小夜蜂面对突然的强光照射时会从空中掉落到地面,然后跌跌撞撞的往灯光方向扑,我们在灯光照射时不要一直往同一个方向照射,可以采用扫描式照射扫描的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照射主要以灌木丛为主,同时也不要放过枝繁叶茂的大乔木,若可以看到灌木丛或者乔木上有昆虫乱成一片并不时有小夜蜂飞到你跟前,那么很可能你照射的方就是他巢穴所在地附近,一般误差也就十来米,当然有可能是工蜂在采食,当你找了几次后你就可以分辨出是巢穴所在地还是采食所在地。目前正在研究把强光光色改为红色光的效果,因为昆虫绝大部分是复眼,复眼对红光色盲这样就可以在不影响其飞翔的情况下寻找蜂巢;当然这个只是理论分析具体还需要实践。
3、冬季一般气温比较低,夜蜂活动时间有所缩短,上面介绍的方法1冬季时就不适用,成功率接近零,而法2基本冬夏通用,冬季一般蜂出巢时天色已近全黑。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