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词
范大成一般指范成大
文学家
,
人物
,
中国
范成大人物生平
编辑范成大早年仕途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8]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前往临安,监管太平惠民和剂局。[9]
乾道四年(1168年)五月,入宫回答孝宗的提问,陈说力的内容包括三方面:日力、国力、人力,认为此时都被不急之务耗费,孝宗高兴地采纳了他的意见。七月,赴处州任。八月,抵达处州。范成大为处州创义役。其法规定:民以都保为单位,据役户多少和职役情况,各家按贫富输钱买田称义田,以所收田谷助当役者,民户按次序轮流亢役。义役既行,公私皆称便。[14]
乾道五年(1169年)五月,朝廷召范成大为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孝宗乾道年间,规定以绢统计赃物数量,估价低而定罪重,范成大上奏说:“太平年代绢每匹不到一千钱,而估的价超过几倍。绍兴初年绢价递增了五分,价钱有三千足够了。如今绢实在贵,应当比当时的价格翻一倍。”孝宗吃惊地说:“这是使百姓陷入困境的法令条文。”于是绢价增为四千,而刑罚减轻了。[15]
十二月,任起居舍人兼侍讲,仍兼实录院检讨官。[6]
范成大使不辱命
宋金签订隆兴和议时朝廷忘了议定受书的礼仪,孝宗曾感到后悔。乾道六年(1170年)五月,孝宗任命范成大为起居郎、代理资政殿大学士、左太中大夫、醴泉观使兼侍读、丹阳郡开国公,充任祈请国信使,向金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并请更定受书之仪。范成大因所奉国书仅语及陵寝事,请并载受书一事,孝宗不许。临行前他对范成大说:“朕不败盟发兵,何至害卿!啮雪餐氊,理或有之。”左相陈俊卿因力主暂缓遣使而去位。吏部侍郎陈良佑因论不应遣使而罢官责居筠州(今江西高安)。李焘惧而不敢行。范成大慨然而行,当时金国的迎接使者仰慕范成大的大名,以致效仿他戴巾帻。[16]
到燕山后,范成大秘密地草拟奏章,具体论述接受国书的仪式,把它放入怀中。范成大首次呈进国书,言词慷慨,金朝君臣正认真倾听时,范成大忽然上奏道:“两朝已经结为叔侄关系,而受书礼仪没有确定,我这里有奏章。”于是把插在腰上的手板拿出。金世宗大吃一惊,说:“这难道是献国书的地方?”金朝左右大臣用手板击他要他起来,范成大跪立不动,一定要把国书送上。不久,回到住所,金世宗派伴使宣旨听候处理。范成大一直跪着要献上国书,金朝廷上议论纷纷,太子想杀死范成大,越王阻止了他,范成大竟然得以保全气节而归。九月,成大返宋。金世宗复书拒宋所请,只许孝宗奉迁陵寝,同意归还钦宗梓宫。范成大回国后写成使金日记《揽辔录》。[17]
范成大南宅交广
归国后,范成大被任命为中书舍人。最初,孝宗书写崔寔铸钱之案,连及士大夫《政论》赐给辅臣,范成大上奏说:“御笔书《政论》,本意在于严格法纪,整顿积弊。而近日大理寺议定刑罚,顺次加重一级,这不是以严刑换取太平,而是残酷。”孝宗称他说的是明智的话。张说被任命为签书枢密院事,范成大起草制书,扣留命令七天不下达,又上疏劝告,最终阻止了任命,但范成大也因此遭外调。[19]
乾道八年(1172年)腊月七日,范成大从家乡吴郡(苏州)出发,南经湖州、余杭,至富阳而入富春江。在余杭时与远送而来的亲友道别,场面极其伤感。之前更不得不将重病的乳母留在余杭,“分路时,心目刲断。世谓生离不如死别,信然。”
与众人别后二日就是除夕之夜,“发富阳。雪满千山,江色沈碧。夜,小霁。风急,寒甚。披使虏时所作棉袍,戴氊帽,作船头纵观,不胜清绝。”
溯富春江,经桐庐、兰溪入衢江,然后经常山县出浙江、入江西的信江,经信州(上饶)、贵溪、余干而到南昌,登滕王阁;入赣江,乾道九年(1173年)元月十二日至临江军(樟树),十四日游芗林和盘园,给范成大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几棵大梅、古梅,晚年隐居石湖后,他就全力经营石湖的范村,“以其地三分之一与梅”,并专门着有《梅谱》一卷。
过临江军后即入赣江支流袁水,过袁州(宜春)、萍乡进入湖南境内。泛湘江南下,至衡山,谒南岳庙,因病未登山,然后陆行经永州、全州,三月十日,入桂林。凡水陆路程三千里,历时三月,着游记一卷,取韩愈咏桂林的“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骖”诗意,取名为《骖鸾录》。
当时广西贫乏,专靠盐利,漕臣又把盐利全部取走,于是所属县邑有增加盐价抑配卖给百姓的弊病,孝宗下诏恢复钞盐,漕司拘留钞钱平均分给所属各部,但钱没按时到。范成大到广西后,说:“有比这更至关重要的利害吗?”上疏孝宗说:“可以强制减去漕司强取的数目,以给各郡县使之宽裕,那么科卖抑配可以被禁止。”孝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几年后,广州盐商上书,乞求恢复客商贩盐,宰相同意他们的意见,拿出大量的银钱帮助他们。人们多认为不好,这个意见发给有关部门讨论,最终没能改变范成大的方法。旧法规定政府所买之马以四尺三寸为限度,孝宗下诏加到四寸以上,范成大说互市四十年,不应该突然改变。[20]
范成大制置四川
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受任为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途中他上疏说:“吐蕃、青羌两次侵犯黎州,而奴儿结、蕃列等尤其狡黠,轻视中国。臣应当教练将兵,外修堡寨,还要讲明训练团结的方法,使人人能够作战,这三方面没有钱不行。”孝宗赐给度牒钱四十万缗。范成大还未就任,便由四川制置使改为管内(成都路)制置使。范成大认为西南边境,黎州是要地,应增加能战的士兵五千,请设置路分都监。吐蕃入侵路线有十八条,全部修筑栅栏分别派兵戍守。奴儿结侵入安静寨,派飞山军一千人前往阻击,估计他们三天就会逃跑,结果果然如此。白水砦守将王文才私娶蛮族之女,常常带人攻打边境,范成大用重赏使蛮人互相怀疑,不久,王文才被俘获送到治所,范成大立即杀掉了他。蜀北边境过去有义士三万,是本地的民兵,监司、郡守私自役使他们,都统司又让他们与大军轮流戍边,范成大极力阻止,此事便未施行。蜀地名士孙松寿、樊汉广都不愿出来做官,范成大表彰他们的气节。凡是可用的人才,范成大全部招到幕下,用其所长,不拘于小节,其优秀突出的上书推荐,往往扬名于朝廷,位至二府。[21]
与陆游以文会友,成莫逆之交。[22]
淳熙四年(1177年),范成大离四川制置使任,五月底从成都万里桥出发,十月已巳进入吴郡(苏州)的盘门。和前两次怀着重重心事的旅行不一样,虽然与四川的同僚朋友分别不免伤感,这一次的回乡之旅压倒性的情绪是“归去来兮”的喜悦和轻松。这次的行程比较简单:沿岷江入长江,然后一路过三峡,经湖北、江西入江苏,从镇江转常州、苏州。此行有游记二卷,取杜甫“门泊东吴万里船”意命名为《吴船录》。与前二录相比,此书篇幅最长,也最为后人推重。
从四川归来过武昌时,他曾于中秋夜回忆自己十三年间,十一处见中秋,“其间相去或万里”,当时便想:若得自此“归田园,带月荷锄,得遂此生矣”。
范成大晚年生活
范成大退隐闲逸
淳熙十五年(1188年)十一月,起任福州知州。范成大多次请辞,均未获允,只得入朝召对,获孝宗慰劳,并赐丹砂及手书的苏轼诗两首,太子赵惇(宋光宗)也赐“寿栎堂”三大字。[6]
其后又于延和殿论事。[6]
绍熙四年(1193年),范成大于病中自编的诗文全集完成,命其子范莘向杨万里求《序》。秋季,范成大病重,上疏请求致仕。九月五日(10月1日[1]
),范成大逝世,享年六十八岁。[29]
朝命特赠五官。十二月十三日,归葬吴县至德乡上沙的赤山旁。[6]
[6]
后累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3]
。
范成大主要成就
编辑范成大文学
范成大一度深受江西派的影响,现存的一些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不少语言涩滞、堆垛典故的现象,和一些似禅非禅、似儒非儒的议论。不过,范成大在学江西诗风的同时,比较广泛地汲取了中晚唐诗歌的风格与技巧,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如《乐神曲》等四首,便明言“效王建”,他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突破了江西诗风的笼罩。尤其许多近体诗,委婉清丽中带有峻拔之气,有他自己的特点。其诗风格轻巧,但好用僻典、佛典。
范成大曾长年在各地任地方官,周知四方风土人情,诗中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阔。例如他描写民生疾苦的诗,继承了唐代杜甫及元、白、张、王新题乐府的传统,且以写法新颖生动而别具一格,像《后催租行》中借老农之口所说的“去年衣尽到家口,大女临歧两分手。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复驱将换千斗。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语气冷隽,但批判现实的力度并不亚于白居易诗的大声疾呼。[30]
他在使金途中所写的七十二首绝句,把自己在沦陷区的见闻感触一一纪之于诗,主要内容是描写沦陷区山河破碎的景象,中原人民遭受蹂躏、盼望光复的情形,凭吊古代爱国志士的遗迹以表示自己誓死报国的决心。如《青远店》、《州桥》、《双庙》等,反映了北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他们的民族感情。南宋诗人描写中原的诗大多是出于想象,而范成大却亲临其境,所以感触格外深刻,描写格外真切,在当时的爱国主题诗歌中独树一帜。[30]
范成大退隐石湖的十年中,写了许多田园诗,其中以《四时田园杂兴》最为着名。这组诗共60首七言绝句,每12首为一组,分咏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的田园生活。在古代诗歌史上,田园诗事实上大多是士大夫自抒隐逸情抒情诗,如王维、孟浩然诗中的田园风光都是作为诗人静谧心境的外化而出现的。除了少数陶诗以外,古代田园诗中对田园生活最重要的内容--农事反而是忽略不顾的,偶尔出现的樵夫、农人也往往被赋予隐士的性格。至于农村生活的主人公农民的劳作生活及其种种疾苦,唐代诗人如元稹、张籍等往往把此类内容写进《农家词》、《田家词》一类乐府诗中。这些诗中没有田园风光的描写,在习惯上也不被看作田园诗。范成大创造性地把上述两个传统合为一体,全面、真切地描写了农村生活的各种细节。范成大成功地实现了对传统题材的改造,使田园诗成为名副其实的反映农村生活之诗。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谓之“也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这类诗在南宋末期产生极大影响。[30]
他还写了一些反映人民悲苦生活的小诗,如《夜坐有感》、《咏河市歌者》、《雪中闻墙外鬻鱼菜者,求售之声甚苦,有感三绝》等。范成大诗的语言自然清新,风格温润委婉,只有少数作品风格峭拔。范成大诗的艺术成就很高,然而其诗风的个性不够鲜明。[30]
他的文赋在当时也享有盛名。词作情长意深,前期作品与秦观相近,后期作品则近于苏轼。
他也写了一些应酬唱和、山川行旅、叹老嗟悲以至讲论佛典禅里之作。杨万里《石湖居士诗集序》说:“(范成大诗)大篇决流,短章敛芒;缛而不酿,缩而不僒。清新妩媚,奄有鲍谢;奔逸隽伟,穷追太白。求其支字之陈陈,一唱之呜呜,不可得世。”
范成大书法
范成大善书。其书法清新俊秀,典雅俊润,只可惜他为诗名所掩,书名不彰。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谓范成大“字宗黄庭坚、米芾,虽韵胜不逮,而遒劲可观”。范成大的书法曾受他母亲的影响,他的母亲蔡夫人,是北宋四大书家之一蔡襄的孙女。
范成大传世墨迹,以尺牍简札居多。他在成都与陆游饮酒赋诗,落纸墨尚未燥,士女已万人传诵,被之乐府弦歌,题写素屏团扇,可惜这些墨迹都未传下来。现今所能见到的范氏手迹,以他54岁所书《明州赠佛照禅师诗碑》为第一,此碑早佚,但有宋拓本藏于日本东福寺。范成大现存的手迹还有《兹荷纪念札》、《垂海札》、《荔酥沙鱼札》等,他的行书《田园杂兴卷》也常为人们所乐道。 明代王世贞在《弇州山人稿》上说:范成大“归隐石湖时作即诗。无论竹枝、鹧鸪、家言,已曲尽吴中农囿故事矣!书法出入眉山(苏轼)、豫章(黄庭坚),间有米颠(米芾)笔,圆熟遒丽,生意郁然,真是二绝。”董史在《皇宋书录》称其:“(范成大)近世以能书称。”“字宗山谷、米老,韵胜不逮而遒劲可观。”
范成大个人作品
编辑范成大着有《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卷,今已佚失部分。另有《石湖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揽辔录》、《骖鸾录》、《吴船录》、《吴郡志》等着作传世。
《全宋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清康熙顾氏爱汝堂刊本为底本。校以明弘治金兰馆铜活字本、康熙黄昌衢藜照楼刻《范石湖诗集》二十卷,并酌采清沈钦韩《范石湖诗集注》。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31]
范成大人物评价
编辑赵惇:卿以文章德行,师表缙绅,受知圣父,致位丞弼,均佚方面,乃心王室,于天下事,讲之熟矣。[33]
杨万里:①知政几二十人,求天下之所谓正臣,如公才一二辈。[34]
②初公以文学材气受知寿皇,自致大用,至杖汉节、使强敌,即其庭伏穹庐,不肯起,袖出私书切责之,君臣大惊,有自阶闼之嬖窃位枢臣者,其势方震赫,公沮之,竟不奉诏而去,其所立又有不凡者矣,若夫刿心于山水风月之场,雕龙于言语文章之囿,此吾辈羁穷酸寒,无聊不平之音也,公何必能此哉。...公风神英迈,意气倾倒,拔新领异之谈,登峰造极之理,萧然如晋宋间人物。公训诰具两汉之尔雅,赋篇有杜牧之刻深,骚词得楚人之幽婉,序山水则柳子厚(柳宗元),传任侠则太史迁(司马迁)。至於大篇决流,短章敛芒,缛而不酿,缩而不僒,清新无丽,奄有鲍、谢(鲍照、谢朓);奔逸隽伟,穷追太白(李白)。求其只字之陈陈,一倡之呜呜,而不可得也。今海内诗人,不过三四,而公皆过之,无不及者。予於诗,岂敢以千里畏人者,而於公独敛袵焉![35]
陆游:① 及公之至(成都)也,定规模,信命令,施利惠农,选将治兵,未数月,声震四境,岁复大登幕府,益无事,公时从其属及四方之宾客饮酒赋诗,公素以诗名一代,故落纸墨未及燥,士女万人己更传诵,被之乐府歌,或题写素屏团扇,更相赠遗,盖自蜀置帅守以来未有也。[36]
② 屡出专戎阃,遄归上政途。勋劳光竹帛,风采震羌胡。签帙新藏富,园林胜事殊。知公仙去日,遗恨一毫无。孤拙知心少,平生仅数公。凋零遂无几,迟暮与谁同!琼树世尘外,神山云海中。梦魂宁复接,恸哭向西风。[37]
姜夔:身退诗仍健,官高病已侵。江山平日眠,花鸟暮年心。九转终无助,三高竟欲寻。尚留巾垫角,胡虏有知音。未作龙蛇梦,惊闻露电身。百年无此老,千首属何人。安得公长健,那知事转新。酸风忧国泪,高冢卧麒麟。未定情钟痛,何堪更悼亡。遗书知伏枕,来吊只空堂。雪里评诗句,梅边按乐章。沉思酒杯落,天阔意茫茫。[38]
崔敦礼:包罗百氏,磅礴九流。以辉煌汗漫之作而执耳文盟,以博大高明之资而盱衡士类。
张鎡:事业文章两足尊,南北东西曾遍历。
龚明之:范公文章政事,震耀一世。
王鏊:昔在有宋,吾苏入参大政者,有两范公(范仲淹、范成大)。文正公当仁宗朝,开天章阁求治,更张庶治,将大有为焉。未一年,以小人不悦罢。文穆当孝宗朝,在政府两月,未及有焉,以言者罢。前宋之治,莫盛仁宗;南渡后,莫盛孝宗,皆锐意太平。二公皆以身许国,可谓千载之遇,而皆不能少其志。呜呼,道之难行其已久矣!忠良不可容于时,自昔然矣!文正子孙,今在吴中最盛,所谓岁寒堂者,有司春秋享祀不绝;而文穆之后无闻焉。文正为宋人物第一流,文穆其流亚欤。观其使金受书之仪,举朝皆悚,有苏子卿(苏武)啮雪之操;缴还阁门张说词头,有阳城裂麻之忠;奏罢明洲海物之献,盖与孔戡之政同;其在成都,演武修文,奖用名节,间与陆务观(陆游)诸人赓唱,流风余韵,渐被岷峨;而吴中民风士俗,人情物态,尽悉备见其时。[41]
蒋一葵:乾、淳间,诗人称诚斋、范石湖及陆放翁为巨擘。[42]
纪昀等:盖追溯苏黄遗法,而约以婉峭,自为一家。自为一家,伯仲於杨、陆之间,固亦宜也。
石蕴玉:达於政体,使不辱命。晚归石湖,怡神养性。
蔡东藩:范成大、赵雄一再至金,祈请陵寝,及改受书礼,终无成效,反滋敌笑。[44]
范成大家族成员
编辑辈分 | 关系 | 姓名 | 简介 |
---|---|---|---|
家世 | 曾祖父 | 范泽 | 赠太子少保。[45] |
曾祖母 | 夏氏 | 封昌元郡夫人。[45] | |
祖父 | 范师尹 | 赠太子少傅。[46] | |
祖母 | 陆氏 | 封咸安郡夫人。[46] | |
蒋氏 | 封咸宁郡夫人。[46] | ||
父亲 | 范雩 | 字伯达,官至左奉议郎、秘书郎,赠少师。[47] | |
母亲 | 蔡氏 | 蔡襄孙女、文彦博外孙女,封秦国夫人。[47] | |
——
| 妻子 | 魏氏 | 承直郎魏信臣之女,封义和郡夫人。[48] |
子辈 | 长子 | 范莘 | 官至承务郎。[49] |
次子 | 范兹 | 官至承奉郎。[49] | |
长女 | 范氏 | 嫁从事郎张蒙。[49] | |
次女 | 范氏 | 封孺人。[49] |
范成大史料记载
编辑《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40]
《尧山堂外纪·卷六十·宋》[42]
《宋史新编·卷一百四十三·列传八十五》
范成大后世纪念
编辑范成大诗词
范成大纪念祠
- 范成大祠(范文穆公祠)
范成大祠位于市郊石湖行春桥畔茶磨屿下,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20),正式落成于正德十五年(1521年),由监察御使卢雍为纪念范成大而建。祠背山面湖,风光绝胜。原有宋孝宗御书“石湖”御碑,田园诗碑,范成大像为三大镇祠之宝。现仅存明代摹刻的范成大手书六十首《四时田园杂兴》诗碑七块。范公祠又称石湖书院,为明代唐寅、文征明、沈周等文人才子读书作画之地。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
- 1. 《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四年九月,公疾病...而公以是月五日薨。
- 2. 《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公讳成大,字至能。
- 3. 《谥法考》曰:经纬天地曰文。 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
- 4. 张撝之、沈起炜、刘德重.《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 5. 范文穆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图传赞》,孔继尧绘。
- 6. 于北山.《范成大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 7. 《梅花草堂笔谈·卷二》:范文穆公成大,昆山人也,读书邑之荐严寺,十年不出,尝取唐人“只在此山中”句,自号此山居士。
- 8.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绍兴二十四年,擢进士第。授户曹,监和剂局。
- 9.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授户曹,监和剂局。
- 10. 《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隆兴元年四月,以公为检讨官兼敕令所。
- 11.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隆兴元(二)年,迁正字。
- 12.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累迁着作佐郎,除吏部郎官。言者论其超躐,罢,奉祠。
- 13.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起知处州。
- 14.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陛对,论力之所及者三,曰日力,曰国力,曰人力,今尽以虚文耗之,上嘉纳。处民以争役嚣讼,成大为创义役,随家贫富输金买田,助当役者,甲乙轮第至二十年,民便之。其后入奏,言及此,诏颁其法于诸路。处多山田,梁天监中,詹、南二司马作通济堰在松阳、遂昌之间,激溪水四十里,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叠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除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
- 15.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乾道《令》以绢计脏,估价轻而论罪重,成大奏:“承平时绢匹不及千钱,而估价过倍。绍兴初年递增五分,为钱三千足。今绢实贵,当倍时直。”上惊曰:“是陷民深文。”遂增为四千,而刑轻矣。
- 16.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隆兴再讲和,失定受书之礼,上尝悔之。迁成大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充金祈请国信使。国书专求陵寝,盖泛使也。上面谕受书事,成大乞并载书中,不从。金迎使者慕成大名,至求巾帻效之。
- 17.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至燕山,密草奏,具言受书式,怀之入。初进国书,词气慷慨,金君臣方倾听,成大忽奏曰:“两朝既为叔侄,而受书礼未称,臣有疏。”搢笏出之。金主大骇,曰:“此岂献书处耶?”左右以笏标起之,成大屹不动,必欲书达。既而归馆所,金主遣伴使宣旨取奏。成大之未起也,金庭纷然,太子欲杀成大,越王止之,竟得全节而归。
- 18. 范成大苏州石刻像刻于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
- 19.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除中书舍人。初,上书崔寔《政论》赐辅臣,成大奏曰:“御书《政论》,意在饬纲纪,振积敝。而近日大理议刑,递加一等,此非以严致平,乃酷也。”上称为知言。张说除签书枢密院事,成大当制,留词头七日不下,又上疏言之,说命竟寝。
- 20.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静江府。广西窘匮,专藉盐利,漕臣尽取之,于是属邑有增价抑配之敝,诏复行钞盐,漕司拘钞钱均给所部,而钱不时至。成大入境,曰:“利害有大于此乎?”奏疏谓:“能裁抑漕司强取之数,以宽郡县,则科抑可禁。”上从之。数年,广州盐商上书,乞复令客贩,宰相可其说,大出银钱助之。人多以为非,下有司议,卒不易成大说。旧法马以四尺三寸为限,诏加至四寸以上,成大谓互市四十年,不宜骤改。
- 21.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除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疏言:“吐蕃、青羌两犯黎州,而奴儿结、蕃列等尤桀黠,轻视中国。臣当教阅将兵,外修堡砦,仍讲明教阅团结之法,使人自为战,三者非财不可。”上赐度牒钱四十万缗。成大谓西南诸边,黎为要地,增战兵五千,奏置路分都监。吐蕃入寇之路十有八,悉筑栅分戍。奴儿结扰安静砦,发飞山军千人赴之,料其三日必遁,已而果然。白水砦将王文才私娶蛮女,常导之寇边,成大重赏檄群蛮使相疑贰,俄禽文才以献,即斩之。蜀北边旧有义士三万,本民兵也,监司、郡守杂役之,都统司又俾与大军更戍,成大力言其不可,诏遵旧法。蜀知名士孙松寿年六十余,樊汉广甫五十九,皆挂冠不仕,表其节,诏召之,皆不起,蜀士由是归心。凡人才可用者,悉致幕下,用所长,不拘小节,其杰然者露章荐之,往往显于朝,位至二府。
- 22. 陆游《醉题》:裘马清狂锦水滨,最繁华地作闲人。金壶投箭消长日,翠袖传杯领好春。
- 23. 王学军,《<宋史·范成大传>辨误十则》,南京大学文学院宋史·范成大传>
- 24.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召对,除权吏部尚书,拜参知政事。两月,为言者所论,奉祠。起知明州,奏罢海物之献。
- 25.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除端明殿学士,寻帅金陵。会岁旱,奏移军储米二十万振饥民,减租米五万。
- 26.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水贼徐五窃发,号“静江大将军”,捕而戮之。
- 27.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以病请闲,进资政殿学士,再领洞霄宫。
- 28.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绍熙三年,加大学士。
- 29.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四年薨。
- 30. 袁行霈、莫砺锋、黄天骥 .中国文学史(第二版 第三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08-01 :第五编
- 31.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编·《全宋诗》
- 32.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一·宋纪一百四十一》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5-02-28]
- 33. 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卷十八》
- 34. 南宋·杨万里·《诚斋集·卷五十二》
- 35. 南宋·杨万里·《诚斋集·卷八十二》
- 36. 《钦定四库全书·石湖诗集·原序》
- 37. 诗·陆游诗选 .文献网[引用日期2015-02-27]
- 38. 诗·姜夔诗选 .文献网[引用日期2015-02-28]
- 39. 于北山.《范成大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35—437
- 40.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12-21]
- 41. 明·王鏊·《范文穆公祠堂记》
- 42. 《尧山堂外纪·卷六十·宋》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5-09-5]
- 43. 《宋论·卷十一·孝宗》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12-14]
- 44. 宋史演义:废守备奸臣通敌 申和约使节还朝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5-08-17]
- 45. 《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曾祖泽赠太子少保,妣昌元郡夫人夏氏。
- 46. 《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祖师尹赠太子少傅,妣咸安郡夫人陆氏、咸宁郡夫人蒋氏。
- 47. 《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考雩终左奉议郎、秘书郎,赠少师,母秦国夫人蔡氏,莆阳忠惠公之孙,而文潞忠烈公外孙也。
- 48. 《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妻和义郡夫人魏氏,前公几月薨,至是附焉。夫人,承直郎信臣女,绍兴参知政事敏肃公之犹子。敏肃知公深,一见以远大期之。
- 49. 于北山.《范成大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30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