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24 19:41:48
编辑 锁定
同义词 范大成一般指范成大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1]  ),字至能[2]  ,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三年(1167年),知处州。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不畏强暴,不辱使命,还朝后除中书舍人。乾道七年(1171年),出知静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受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拜参知政事,仅两月,被劾罢。晚年退居石湖,加资政殿大学士。绍熙四年(1193年)卒,年六十八,赠五官,后加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3-4]  ,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着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着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本    名
范成大
别    称
范明州、范参政、范资政、范文穆
字    号
字至能,一字幼元
早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
所处时代
南宋
民族族群
宋人(汉族)
出生地
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
出生时间
1126年6月26日
去世时间
1193年10月1日
主要作品
《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主要成就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
官    职
参知政事资政殿大学士
封    爵
吴县开国男→吴郡公→崇国公
谥    号
文穆
追    赠
五官、少师

范成大人物生平

编辑

范成大早年仕途

范文穆像 范文穆像
范成大于宋钦宗靖康元年六月初四(1126年6月26日)生于吴县(今江苏苏州),他幼年聪慧,十二岁时便遍读经史,十四岁时开始创作诗文。[6] 
绍兴十二年(1142年),宋高宗生母韦氏(显仁皇后)从金国回朝,范成大应试献赋颂,名列前茅。[6] 
绍兴十四年(1144年),在昆山坚严资福禅寺读书,十年不出。曾取唐人“只在此山中”句,自号此山居士。[6-7]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8]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除任徽州司户参军,于此年春季抵任。[6]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前往临安,监管太平惠民和剂局[9] 
隆兴元年(1163年)四月,任编类高宗圣政所检讨官,兼敕令所。[6] 
隆兴二年(1164年)二月,除任枢密院编修官。十二月,任秘书省正字[6]  [11] 
乾道元年(1165年)三月,任校书郎。六月,兼国史院编修官。十一月,调任着作佐郎[6] 
乾道二年(1166年)二月,任尚书吏部员外郎。三月,被人诬陷逾越等级,遭罢职,旋即领宫祠官。[6] 
乾道三年(1167年)十二月,范成大被朝廷起用为处州知州[13] 
乾道四年(1168年)五月,入宫回答孝宗的提问,陈说力的内容包括三方面:日力、国力、人力,认为此时都被不急之务耗费,孝宗高兴地采纳了他的意见。七月,赴处州任。八月,抵达处州。范成大为处州义役。其法规定:民以都保为单位,据役户多少和职役情况,各家按贫富输钱买田称义田,以所收田谷助当役者,民户按次序轮流亢役。义役既行,公私皆称便。[14] 
乾道五年(1169年)五月,朝廷召范成大为礼部员外郎崇政殿说书,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孝宗乾道年间,规定以绢统计赃物数量,估价低而定罪重,范成大上奏说:“太平年代绢每匹不到一千钱,而估的价超过几倍。绍兴初年绢价递增了五分,价钱有三千足够了。如今绢实在贵,应当比当时的价格翻一倍。”孝宗吃惊地说:“这是使百姓陷入困境的法令条文。”于是绢价增为四千,而刑罚减轻了。[15]  十二月,任起居舍人侍讲,仍兼实录院检讨官。[6] 

范成大使不辱命

宋金签订隆兴和议时朝廷忘了议定受书的礼仪,孝宗曾感到后悔。乾道六年(1170年)五月,孝宗任命范成大为起居郎、代理资政殿大学士、左太中大夫、醴泉观使兼侍读、丹阳郡开国公,充任祈请国信使,向金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并请更定受书之仪。范成大因所奉国书仅语及陵寝事,请并载受书一事,孝宗不许。临行前他对范成大说:“朕不败盟发兵,何至害卿!啮雪餐氊,理或有之。”左相陈俊卿因力主暂缓遣使而去位。吏部侍郎陈良佑因论不应遣使而罢官责居筠州(今江西高安)。李焘惧而不敢行。范成大慨然而行,当时金国的迎接使者仰慕范成大的大名,以致效仿他戴巾帻[16] 
到燕山后,范成大秘密地草拟奏章,具体论述接受国书的仪式,把它放入怀中。范成大首次呈进国书,言词慷慨,金朝君臣正认真倾听时,范成大忽然上奏道:“两朝已经结为叔侄关系,而受书礼仪没有确定,我这里有奏章。”于是把插在腰上的手板拿出。金世宗大吃一惊,说:“这难道是献国书的地方?”金朝左右大臣用手板击他要他起来,范成大跪立不动,一定要把国书送上。不久,回到住所,金世宗派伴使宣旨听候处理。范成大一直跪着要献上国书,金朝廷上议论纷纷,太子想杀死范成大,越王阻止了他,范成大竟然得以保全气节而归。九月,成大返宋。金世宗复书拒宋所请,只许孝宗奉迁陵寝,同意归还钦宗梓宫。范成大回国后写成使金日记《揽辔录》。[17] 

范成大南宅交广

范成大苏州石刻像 范成大苏州石刻像
归国后,范成大被任命为中书舍人。最初,孝宗书写崔寔铸钱之案,连及士大夫《政论》赐给辅臣,范成大上奏说:“御笔书《政论》,本意在于严格法纪,整顿积弊。而近日大理寺议定刑罚,顺次加重一级,这不是以严刑换取太平,而是残酷。”孝宗称他说的是明智的话。张说被任命为签书枢密院事,范成大起草制书,扣留命令七天不下达,又上疏劝告,最终阻止了任命,但范成大也因此遭外调。[19] 
乾道七年(1171年),范成大以集英殿修撰出知静江府(广西桂林)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这就是“南宅交广”之行。
乾道八年(1172年)腊月七日,范成大从家乡吴郡(苏州)出发,南经湖州、余杭,至富阳而入富春江。在余杭时与远送而来的亲友道别,场面极其伤感。之前更不得不将重病的乳母留在余杭,“分路时,心目刲断。世谓生离不如死别,信然。”
与众人别后二日就是除夕之夜,“发富阳。雪满千山,江色沈碧。夜,小霁。风急,寒甚。披使虏时所作棉袍,戴氊帽,作船头纵观,不胜清绝。”
溯富春江,经桐庐、兰溪入衢江,然后经常山县出浙江、入江西的信江,经信州(上饶)、贵溪、余干而到南昌,登滕王阁;入赣江,乾道九年(1173年)元月十二日至临江军樟树),十四日游芗林和盘园,给范成大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几棵大梅、古梅,晚年隐居石湖后,他就全力经营石湖的范村,“以其地三分之一与梅”,并专门着有《梅谱》一卷。
临江军后即入赣江支流袁水,过袁州(宜春)、萍乡进入湖南境内。泛湘江南下,至衡山,谒南岳庙,因病未登山,然后陆行经永州、全州,三月十日,入桂林。凡水陆路程三千里,历时三月,着游记一卷,取韩愈咏桂林的“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骖”诗意,取名为《骖鸾录》。
当时广西贫乏,专靠盐利,漕臣又把盐利全部取走,于是所属县邑有增加盐价抑配卖给百姓的弊病,孝宗下诏恢复钞盐,漕司拘留钞钱平均分给所属各部,但钱没按时到。范成大到广西后,说:“有比这更至关重要的利害吗?”上疏孝宗说:“可以强制减去漕司强取的数目,以给各郡县使之宽裕,那么科卖抑配可以被禁止。”孝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几年后,广州盐商上书,乞求恢复客商贩盐,宰相同意他们的意见,拿出大量的银钱帮助他们。人们多认为不好,这个意见发给有关部门讨论,最终没能改变范成大的方法。旧法规定政府所买之马以四尺三寸为限度,孝宗下诏加到四寸以上,范成大说互市四十年,不应该突然改变。[20] 

范成大制置四川

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受任为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途中他上疏说:“吐蕃、青羌两次侵犯黎州,而奴儿结、蕃列等尤其狡黠,轻视中国。臣应当教练将兵,外修堡寨,还要讲明训练团结的方法,使人人能够作战,这三方面没有钱不行。”孝宗赐给度牒钱四十万。范成大还未就任,便由四川制置使改为管内(成都路)制置使。范成大认为西南边境,黎州是要地,应增加能战的士兵五千,请设置路分都监。吐蕃入侵路线有十八条,全部修筑栅栏分别派兵戍守。奴儿结侵入安静寨,派飞山军一千人前往阻击,估计他们三天就会逃跑,结果果然如此。白水砦守将王文才私娶蛮族之女,常常带人攻打边境,范成大用重赏使蛮人互相怀疑,不久,王文才被俘获送到治所,范成大立即杀掉了他。蜀北边境过去有义士三万,是本地的民兵,监司、郡守私自役使他们,都统司又让他们与大军轮流戍边,范成大极力阻止,此事便未施行。蜀地名士孙松寿、樊汉广都不愿出来做官,范成大表彰他们的气节。凡是可用的人才,范成大全部招到幕下,用其所长,不拘于小节,其优秀突出的上书推荐,往往扬名于朝廷,位至二府[21] 陆游以文会友,成莫逆之交。[22] 
淳熙四年(1177年),范成大离四川制置使任,五月底从成都万里桥出发,十月已巳进入吴郡(苏州)的盘门。和前两次怀着重重心事的旅行不一样,虽然与四川的同僚朋友分别不免伤感,这一次的回乡之旅压倒性的情绪是“归去来兮”的喜悦和轻松。这次的行程比较简单:沿岷江入长江,然后一路过三峡,经湖北、江西入江苏,从镇江转常州、苏州。此行有游记二卷,取杜甫“门泊东吴万里船”意命名为《吴船录》。与前二录相比,此书篇幅最长,也最为后人推重。
从四川归来过武昌时,他曾于中秋夜回忆自己十三年间,十一处见中秋,“其间相去或万里”,当时便想:若得自此“归田园,带月荷锄,得遂此生矣”。

范成大晚年生活

范成大塑像 范成大塑像
淳熙四年(1177年)春,范成大卧病,请求奉祠。五月二十九日,离开成都。十月,返回临安召对,孝宗命他权任礼部尚书[6] 
淳熙五年(1178年)正月,以礼部尚书知贡举。四月,以中大夫拜官参知政事兼权监修《国史》、《日历》。六月,遭谏官弹劾罢免,奉命主管祠观。[6] 
淳熙七年(1180年),被起用为明州知州兼沿海制置使[23]  ,上奏请求罢除进献海物及前任、魏王赵恺移用的钱几万,来减少民力的消耗,获允准。[6]  [24] 
淳熙八年(1181年)二月,朝廷因范成大“治郡有劳”,任命其为端明殿学士。三月,任建康(今南京)知府。四月,范成大到任。在建康任上,他上奏调军队储蓄的二十万米以赈饥民,并请减去租米五万石。[6] 
淳熙九年(1182年)八月,因应对旱灾、赈济饥民有功,朝廷“转其一官”以奖赏。十一月,特授太中大夫[6]  水盗徐五暗中兴事,号称“静江大将军”,范成大将其抓获诛杀。[26] 
淳熙十年(1183年),除奏请开仓赈济饥民外,还下令境内驱捕飞蝗。因苦于风眩,从夏至秋,五次请求辞职退休,于同年八月被任命为资政殿学士,再次提举临安府洞霄宫[6]  [27] 

范成大退隐闲逸

范成大退休后,在石湖度过了长达十年较为闲适而优裕的晚年生活,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写下了最后的名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6]  ,并于绍熙三年(1192年)左右为家乡撰写了《吴郡志》。
淳熙十五年(1188年)十一月,起任福州知州。范成大多次请辞,均未获允,只得入朝召对,获孝宗慰劳,并赐丹砂手书苏轼诗两首,太子赵惇(宋光宗)也赐“寿栎堂”三大字。[6]  其后又于延和殿论事。[6] 
淳熙十六年(1189年),赴福州任,行至婺州(今浙江金华),称病坚请奉祠,获朝廷允准。其后向新即位的光宗上陈“当世要务”。同年,封吴郡开国侯。[6] 
绍熙三年(1192年),朝廷加范成大为资政殿大学士,起知太平州。范成大多次请辞未获准,只得于五月就任。六月,次女逝世,范成大因而辞官回乡。[6] 
绍熙四年(1193年),范成大于病中自编的诗文全集完成,命其子范莘向杨万里求《》。秋季,范成大病重,上疏请求致仕。九月五日(10月1日[1]  ),范成大逝世,享年六十八岁。[29]  朝命特赠五官。十二月十三日,归葬吴县至德乡上沙的赤山旁。[6]  [6]  后累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3] 

范成大主要成就

编辑

范成大文学

范成大一度深受江西派的影响,现存的一些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不少语言涩滞、堆垛典故的现象,和一些似禅非禅、似儒非儒的议论。不过,范成大在学江西诗风的同时,比较广泛地汲取了中晚唐诗歌的风格与技巧,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如《乐神曲》等四首,便明言“效王建”,他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突破了江西诗风的笼罩。尤其许多近体诗,委婉清丽中带有峻拔之气,有他自己的特点。其诗风格轻巧,但好用僻典、佛典。
范成大曾长年在各地任地方官,周知四方风土人情,诗中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阔。例如他描写民生疾苦的诗,继承了唐代杜甫及元、白、张、王新题乐府的传统,且以写法新颖生动而别具一格,像《后催租行》中借老农之口所说的“去年衣尽到家口,大女临歧两分手。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复驱将换千斗。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语气冷隽,但批判现实的力度并不亚于白居易诗的大声疾呼。[30] 
范成大诗中价值最高的是使金纪行诗田园诗[30] 
他在使金途中所写的七十二首绝句,把自己在沦陷区的见闻感触一一纪之于诗,主要内容是描写沦陷区山河破碎的景象,中原人民遭受蹂躏、盼望光复的情形,凭吊古代爱国志士的遗迹以表示自己誓死报国的决心。如《青远店》、《州桥》、《双庙》等,反映了北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他们的民族感情。南宋诗人描写中原的诗大多是出于想象,而范成大却亲临其境,所以感触格外深刻,描写格外真切,在当时的爱国主题诗歌中独树一帜。[30] 
范成大退隐石湖的十年中,写了许多田园诗,其中以《四时田园杂兴》最为着名。这组诗共60首七言绝句,每12首为一组,分咏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的田园生活。在古代诗歌史上,田园诗事实上大多是士大夫自抒隐逸情抒情诗,如王维、孟浩然诗中的田园风光都是作为诗人静谧心境的外化而出现的。除了少数陶诗以外,古代田园诗中对田园生活最重要的内容--农事反而是忽略不顾的,偶尔出现的樵夫、农人也往往被赋予隐士的性格。至于农村生活的主人公农民的劳作生活及其种种疾苦,唐代诗人如元稹张籍等往往把此类内容写进《农家词》、《田家词》一类乐府诗中。这些诗中没有田园风光的描写,在习惯上也不被看作田园诗。范成大创造性地把上述两个传统合为一体,全面、真切地描写了农村生活的各种细节。范成大成功地实现了对传统题材的改造,使田园诗成为名副其实的反映农村生活之诗。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谓之“也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这类诗在南宋末期产生极大影响。[30] 
他还写了一些反映人民悲苦生活的小诗,如《夜坐有感》、《咏河市歌者》、《雪中闻墙外鬻鱼菜者,求售之声甚苦,有感三绝》等。范成大诗的语言自然清新,风格温润委婉,只有少数作品风格峭拔。范成大诗的艺术成就很高,然而其诗风的个性不够鲜明。[30] 
他的文赋在当时也享有盛名。词作情长意深,前期作品与秦观相近,后期作品则近于苏轼。
范成大的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着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当时流传着“家剑南而户石湖”(“剑南”指陆游《剑南诗稿》)的说法。
他也写了一些应酬唱和、山川行旅、叹老嗟悲以至讲论佛典禅里之作。杨万里《石湖居士诗集序》说:“(范成大诗)大篇决流,短章敛芒;缛而不酿,缩而不僒。清新妩媚,奄有鲍谢;奔逸隽伟,穷追太白。求其支字之陈陈,一唱之呜呜,不可得世。”

范成大书法

范成大善书。其书法清新俊秀,典雅俊润,只可惜他为诗名所掩,书名不彰。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谓范成大“字宗黄庭坚米芾,虽韵胜不逮,而遒劲可观”。范成大的书法曾受他母亲的影响,他的母亲蔡夫人,是北宋四大书家之一蔡襄的孙女。
范成大传世墨迹,以尺牍简札居多。他在成都与陆游饮酒赋诗,落纸墨尚未燥,士女已万人传诵,被之乐府弦歌,题写素屏团扇,可惜这些墨迹都未传下来。现今所能见到的范氏手迹,以他54岁所书《明州赠佛照禅师诗碑》为第一,此碑早佚,但有宋拓本藏于日本东福寺。范成大现存的手迹还有《兹荷纪念札》、《垂海札》、《荔酥沙鱼札》等,他的行书《田园杂兴卷》也常为人们所乐道。 明代王世贞在《弇州山人稿》上说:范成大“归隐石湖时作即诗。无论竹枝、鹧鸪、家言,已曲尽吴中农囿故事矣!书法出入眉山(苏轼)、豫章(黄庭坚),间有米颠(米芾)笔,圆熟遒丽,生意郁然,真是二绝。”董史在《皇宋书录》称其:“(范成大)近世以能书称。”“字宗山谷、米老,韵胜不逮而遒劲可观。”
范成大《雪晴帖》 范成大《雪晴帖》
范成大《急下帖》 范成大《急下帖》
范成大《中流一壶帖》 范成大《中流一壶帖》
范成大《垂诲帖》 范成大《垂诲帖》
范成大《西塞渔社图卷跋》 范成大《西塞渔社图卷跋》
 

范成大个人作品

编辑
范成大着有《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卷,今已佚失部分。另有《石湖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揽辔录》、《骖鸾录》、《吴船录》、《吴郡志》等着作传世。
全宋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清康熙顾氏爱汝堂刊本为底本。校以明弘治金兰馆铜活字本、康熙黄昌衢藜照楼刻《范石湖诗集》二十卷,并酌采清沈钦韩《范石湖诗集注》。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31] 

范成大人物评价

编辑
赵昚:① 卿气宇不群。[32]  ② 卿南至桂广,北使幽燕,西入巴蜀,东薄邓海,可谓贤劳,宜其多疾。[6] 
赵惇:卿以文章德行,师表缙绅,受知圣父,致位丞弼,均佚方面,乃心王室,于天下事,讲之熟矣。[33] 
范成大 范成大
杨万里:①知政几二十人,求天下之所谓正臣,如公才一二辈。[34]  ②初公以文学材气受知寿皇,自致大用,至杖汉节、使强敌,即其庭伏穹庐,不肯起,袖出私书切责之,君臣大惊,有自阶闼之嬖窃位枢臣者,其势方震赫,公沮之,竟不奉诏而去,其所立又有不凡者矣,若夫刿心于山水风月之场,雕龙于言语文章之囿,此吾辈羁穷酸寒,无聊不平之音也,公何必能此哉。...公风神英迈,意气倾倒,拔新领异之谈,登峰造极之理,萧然如晋宋间人物。公训诰两汉尔雅赋篇杜牧之刻深,骚词得楚人之幽婉,序山水则柳子厚(柳宗元),传任侠则太史迁(司马迁)。至於大篇决流,短章敛芒,缛而不酿,缩而不僒,清新无丽,奄有鲍、谢(鲍照谢朓);奔逸隽伟,穷追太白(李白)。求其只字之陈陈,一倡之呜呜,而不可得也。今海内诗人,不过三四,而公皆过之,无不及者。予於诗,岂敢以千里畏人者,而於公独敛袵焉![35] 
陆游:① 及公之至(成都)也,定规模,信命令,施利惠农,选将治兵,未数月,声震四境,岁复大登幕府,益无事,公时从其属及四方之宾客饮酒赋诗,公素以诗名一代,故落纸墨未及燥,士女万人己更传诵,被之乐府歌,或题写素屏团扇,更相赠遗,盖自蜀置帅守以来未有也。[36]  ② 屡出专戎阃,遄归上政途。勋劳光竹帛,风采震羌胡。签帙新藏富,园林胜事殊。知公仙去日,遗恨一毫无。孤拙知心少,平生仅数公。凋零遂无几,迟暮与谁同!琼树世尘外,神山云海中。梦魂宁复接,恸哭向西风。[37] 
姜夔:身退诗仍健,官高病已侵。江山平日眠,花鸟暮年心。九转终无助,三高竟欲寻。尚留巾垫角,胡虏有知音。未作龙蛇梦,惊闻露电身。百年无此老,千首属何人。安得公长健,那知事转新。酸风忧国泪,高冢卧麒麟。未定情钟痛,何堪更悼亡。遗书知伏枕,来吊只空堂。雪里评诗句,梅边按乐章。沉思酒杯落,天阔意茫茫。[38] 
崔敦礼:包罗百氏,磅礴九流。以辉煌汗漫之作而执耳文盟,以博大高明之资而盱衡士类。
叶茵:千古湖山人物,万年翰墨文章。[39] 
张鎡:事业文章两足尊,南北东西曾遍历。
龚明之:范公文章政事,震耀一世。
黄震:公喜佛老,善文章。踪迹遍天下,审知四方风俗,所至登览啸咏,为世歆羡,往往似东坡(苏轼)。
脱脱:成大致书北庭,几于见杀,卒不辱命。俱有古大臣风烈,孔子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者欤?[40] 
王鏊:昔在有宋,吾苏入参大政者,有两范公(范仲淹、范成大)。文正公当仁宗朝,开天章阁求治,更张庶治,将大有为焉。未一年,以小人不悦罢。文穆当孝宗朝,在政府两月,未及有焉,以言者罢。前宋之治,莫盛仁宗;南渡后,莫盛孝宗,皆锐意太平。二公皆以身许国,可谓千载之遇,而皆不能少其志。呜呼,道之难行其已久矣!忠良不可容于时,自昔然矣!文正子孙,今在吴中最盛,所谓岁寒堂者,有司春秋享祀不绝;而文穆之后无闻焉。文正为宋人物第一流,文穆其流亚欤。观其使金受书之仪,举朝皆悚,有苏子卿(苏武)啮雪之操;缴还阁门张说词头,有阳城裂麻之忠;奏罢明洲海物之献,盖与孔戡之政同;其在成都,演武修文,奖用名节,间与陆务观(陆游)诸人赓唱,流风余韵,渐被岷峨;而吴中民风士俗,人情物态,尽悉备见其时。[41] 
蒋一葵:乾、淳间,诗人称诚斋、范石湖及陆放翁为巨擘。[42] 
王夫之:至若周必大王十朋、范成大、杨万里之流,亦铮铮表见,则抑文雅雍容,足以缘饰治平而止。[43] 
纪昀等:盖追溯苏黄遗法,而约以婉峭,自为一家。自为一家,伯仲於杨、陆之间,固亦宜也。
石蕴玉:达於政体,使不辱命。晚归石湖,怡神养性。
蔡东藩:范成大、赵雄一再至金,祈请陵寝,及改受书礼,终无成效,反滋敌笑。[44] 

范成大家族成员

编辑
辈分关系姓名简介
家世
  
曾祖父范泽太子少保[45] 
曾祖母夏氏封昌元郡夫人[45] 
祖父范师尹太子少傅[46] 
祖母陆氏封咸安郡夫人。[46] 
蒋氏封咸宁郡夫人。[46] 
父亲范雩字伯达,官至左奉议郎秘书郎,赠少师[47] 
母亲蔡氏蔡襄孙女、文彦博外孙女,封秦国夫人[47] 
——
妻子魏氏承直郎魏信臣之女,封义和郡夫人。[48] 
子辈
  
长子范莘官至承务郎[49] 
次子范兹官至承奉郎[49] 
长女范氏嫁从事郎张蒙。[49] 
次女范氏孺人[49] 

范成大史料记载

编辑
《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40] 
尧山堂外纪·卷六十·宋》[42] 
宋史新编·卷一百四十三·列传八十五》

范成大后世纪念

编辑

范成大诗词

陆游《范参政挽词》[39] 
周郔《三高亭怀范石湖》[39] 
毛珝《石湖》[39] 
叶茵《石湖》[39] 
方回《至节前一日六首》(第六)[39] 
陆文圭《石湖留题三绝》[39] 

范成大纪念祠

范文穆公祠 范文穆公祠
范成大祠位于市郊石湖行春桥畔茶磨屿下,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20),正式落成于正德十五年(1521年),由监察御使卢雍为纪念范成大而建。祠背山面湖,风光绝胜。原有宋孝宗御书“石湖”御碑,田园诗碑,范成大像为三大镇祠之宝。现仅存明代摹刻的范成大手书六十首《四时田园杂兴》诗碑七块。范公祠又称石湖书院,为明代唐寅、文征明、沈周等文人才子读书作画之地。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 1.    《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四年九月,公疾病...而公以是月五日薨。
  • 2.    《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公讳成大,字至能。
  • 3.    《谥法考》曰:经纬天地曰文。 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
  • 4.    张撝之、沈起炜、刘德重.《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 5.    范文穆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图传赞》,孔继尧绘。
  • 6.    于北山.《范成大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 7.    《梅花草堂笔谈·卷二》:范文穆公成大,昆山人也,读书邑之荐严寺,十年不出,尝取唐人“只在此山中”句,自号此山居士。
  • 8.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绍兴二十四年,擢进士第。授户曹,监和剂局。
  • 9.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授户曹,监和剂局。
  • 10.    《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隆兴元年四月,以公为检讨官兼敕令所。
  • 11.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隆兴元(二)年,迁正字。
  • 12.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累迁着作佐郎,除吏部郎官。言者论其超躐,罢,奉祠。
  • 13.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起知处州。
  • 14.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陛对,论力之所及者三,曰日力,曰国力,曰人力,今尽以虚文耗之,上嘉纳。处民以争役嚣讼,成大为创义役,随家贫富输金买田,助当役者,甲乙轮第至二十年,民便之。其后入奏,言及此,诏颁其法于诸路。处多山田,梁天监中,詹、南二司马作通济堰在松阳、遂昌之间,激溪水四十里,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叠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除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
  • 15.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乾道《令》以绢计脏,估价轻而论罪重,成大奏:“承平时绢匹不及千钱,而估价过倍。绍兴初年递增五分,为钱三千足。今绢实贵,当倍时直。”上惊曰:“是陷民深文。”遂增为四千,而刑轻矣。
  • 16.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隆兴再讲和,失定受书之礼,上尝悔之。迁成大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充金祈请国信使。国书专求陵寝,盖泛使也。上面谕受书事,成大乞并载书中,不从。金迎使者慕成大名,至求巾帻效之。
  • 17.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至燕山,密草奏,具言受书式,怀之入。初进国书,词气慷慨,金君臣方倾听,成大忽奏曰:“两朝既为叔侄,而受书礼未称,臣有疏。”搢笏出之。金主大骇,曰:“此岂献书处耶?”左右以笏标起之,成大屹不动,必欲书达。既而归馆所,金主遣伴使宣旨取奏。成大之未起也,金庭纷然,太子欲杀成大,越王止之,竟得全节而归。
  • 18.    范成大苏州石刻像刻于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
  • 19.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除中书舍人。初,上书崔寔《政论》赐辅臣,成大奏曰:“御书《政论》,意在饬纲纪,振积敝。而近日大理议刑,递加一等,此非以严致平,乃酷也。”上称为知言。张说除签书枢密院事,成大当制,留词头七日不下,又上疏言之,说命竟寝。
  • 20.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静江府。广西窘匮,专藉盐利,漕臣尽取之,于是属邑有增价抑配之敝,诏复行钞盐,漕司拘钞钱均给所部,而钱不时至。成大入境,曰:“利害有大于此乎?”奏疏谓:“能裁抑漕司强取之数,以宽郡县,则科抑可禁。”上从之。数年,广州盐商上书,乞复令客贩,宰相可其说,大出银钱助之。人多以为非,下有司议,卒不易成大说。旧法马以四尺三寸为限,诏加至四寸以上,成大谓互市四十年,不宜骤改。
  • 21.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除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疏言:“吐蕃、青羌两犯黎州,而奴儿结、蕃列等尤桀黠,轻视中国。臣当教阅将兵,外修堡砦,仍讲明教阅团结之法,使人自为战,三者非财不可。”上赐度牒钱四十万缗。成大谓西南诸边,黎为要地,增战兵五千,奏置路分都监。吐蕃入寇之路十有八,悉筑栅分戍。奴儿结扰安静砦,发飞山军千人赴之,料其三日必遁,已而果然。白水砦将王文才私娶蛮女,常导之寇边,成大重赏檄群蛮使相疑贰,俄禽文才以献,即斩之。蜀北边旧有义士三万,本民兵也,监司、郡守杂役之,都统司又俾与大军更戍,成大力言其不可,诏遵旧法。蜀知名士孙松寿年六十余,樊汉广甫五十九,皆挂冠不仕,表其节,诏召之,皆不起,蜀士由是归心。凡人才可用者,悉致幕下,用所长,不拘小节,其杰然者露章荐之,往往显于朝,位至二府。
  • 22.    陆游《醉题》:裘马清狂锦水滨,最繁华地作闲人。金壶投箭消长日,翠袖传杯领好春。
  • 23.    王学军,《<宋史·范成大传>辨误十则》,南京大学文学院
  • 24.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召对,除权吏部尚书,拜参知政事。两月,为言者所论,奉祠。起知明州,奏罢海物之献。
  • 25.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除端明殿学士,寻帅金陵。会岁旱,奏移军储米二十万振饥民,减租米五万。
  • 26.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水贼徐五窃发,号“静江大将军”,捕而戮之。
  • 27.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以病请闲,进资政殿学士,再领洞霄宫。
  • 28.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绍熙三年,加大学士。
  • 29.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四年薨。
  • 30.    袁行霈、莫砺锋、黄天骥 .中国文学史(第二版 第三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08-01 :第五编
  • 31.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编·《全宋诗》
  • 32.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一·宋纪一百四十一》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5-02-28]
  • 33.    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卷十八》
  • 34.    南宋·杨万里·《诚斋集·卷五十二》
  • 35.    南宋·杨万里·《诚斋集·卷八十二》
  • 36.    《钦定四库全书·石湖诗集·原序》
  • 37.    诗·陆游诗选  .文献网[引用日期2015-02-27]
  • 38.    诗·姜夔诗选  .文献网[引用日期2015-02-28]
  • 39.    于北山.《范成大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35—437
  • 40.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12-21]
  • 41.    明·王鏊·《范文穆公祠堂记》
  • 42.    《尧山堂外纪·卷六十·宋》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5-09-5]
  • 43.    《宋论·卷十一·孝宗》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12-14]
  • 44.    宋史演义:废守备奸臣通敌 申和约使节还朝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5-08-17]
  • 45.    《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曾祖泽赠太子少保,妣昌元郡夫人夏氏。
  • 46.    《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祖师尹赠太子少傅,妣咸安郡夫人陆氏、咸宁郡夫人蒋氏。
  • 47.    《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考雩终左奉议郎、秘书郎,赠少师,母秦国夫人蔡氏,莆阳忠惠公之孙,而文潞忠烈公外孙也。
  • 48.    《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妻和义郡夫人魏氏,前公几月薨,至是附焉。夫人,承直郎信臣女,绍兴参知政事敏肃公之犹子。敏肃知公深,一见以远大期之。
  • 49.    于北山.《范成大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30
词条标签:
文学家 人物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