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类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24 19:36:57
编辑 锁定
潮汕“三山国王”肇迹于隋、显灵于唐、受封于宋。隋初隋文帝时期,潮汕之三山(明山、巾山、独山)出现神迹。当地人便在巾山之麓建庙奉祀此三山之神,至今已具1400多年历史。
中文名
三山国王

历史类一、简介

编辑

历史类(一)名称由来

三山国王是广东潮州及台湾潮州籍民所奉的地方守护神。指潮州独山、巾山、明山三位山神。据称,宋太宗封此三山神为国王,故有此称。

历史类(二)起源地

三山国王起源于潮汕地区,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植根于千万民众心中,而且是最古老、最有影响的神祗。俗称王公(有地方称为王爷),与其夫人合称为王公夫人,其信仰在潮汕大地十分兴盛,作为潮汕的守护神,三山国王及其夫人在潮汕人心中有着至高的地位。

历史类(三)庙宇数量

供奉三山国王的庙宇遍布潮汕的每一个角落,据不完全统计,粤东地区各地已知的三山国王庙超过200座,其实三山国王庙的数量远不止记述的那么多,很多小村庄都有三山国王庙,还有一些其他神灵的庙宇也同时供奉着三山国王。

历史类(四)正月祭拜

每年正月,各地都要举行三山国王的迎神游神活动,全民祭拜,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有的村寨,游神,唱大戏,兼有舞狮、舞龙,游灯笼等娱乐活动,场面壮观,盛极一时,热闹非凡,老幼皆乐。

历史类(五)朝拜数量

潮汕本土人口约1000万,而移民海外的潮汕人达到了1500万,由于大量潮汕人移民海外也把三山国王信仰传到了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国家。在潮汕的霖田祖庙,已迎来海内外及港、澳、台同胞的进香团成百万人。除进香外,还进行寻根问祖活动,甚为感人。

历史类(六)发展成就

实际上,三山国王作为一种地方民俗文化,已经发展成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海内外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的纽带和桥梁。

历史类二、由来

编辑
据清朝同治三年的《广东通志》称,独山、巾山和明山三山对峙,「有神三人出巾山之石穴,自称昆季,受命于天镇三山,托灵于王峰之界石,庙食一方」。乡民遂于巾山之麓置祠合祭,水旱疾疫,有祷必应。宋太祖赵匡胤开基以后,刘?拒命,王师南讨,潮守侍监王某诉于神,天果然雷电以风,助王师之讨伐,刘备兵败,南海以平。宋太宗征太原时,在城下见金甲神三人,操戈驶马,冲锋在前。凯旋后,观三金甲神在城上。人以潮州三山神奏告太宗。宋太宗即诏封明山神为清化盛德报国王,巾山神为助政明肃宁国王,独山神为惠威宏应丰国王。赐庙额为「明贶」。岁时合祭。另据《潮州府志》,三山国王之事迹略异。府志称,宋代末年,恭帝被北掳去。文天祥立端帝于福州,改元景炎。元兵压境时,张世杰奉帝南奔潮州,至揭阳县境,又被围。情势危急之中,忽见天气骤变,风雷昼晦,有兵马三支,从三面山中,由三位将军率领,冲杀而出,驱退元兵,斯围即解。帝与众臣正欲向三支兵马致谢,兵马迅速按原路退去,顷刻间不见踪影。风雷过后,细视周围,三面环山,一为绿树苍苍,一为白石峨峨,一为土色赭赭。于是封三山为三山国王。邑人立庙祀王,所塑神像则一为青面,一为白脸,一为赭颜。此三山即为独山、巾山和明山。...

历史类三、历史沿革

编辑

历史类(一)隋朝出现

“三山国王神”肇迹于隋、显灵于唐、受封于宋。隋初隋文帝时期,潮汕之三山(明山、巾山、独山)出现神迹。当地人便在巾山之麓建庙奉祀此三山之神,至今已具1400多年历史。

历史类(二)唐朝开始,三山神成为当地山神

潮人对三山神普遍顶礼膜拜,每年都要定期祭祀三山神,其职能在禳灾纳福,为一般民众服务为主。相传唐代中期,韩愈贬任潮州刺史,适逢潮州水患不断,民不聊生,于是他便向“三山国王”祈求。果然,三天后雨过天晴,韩愈随即尊奉三山为神。

历史类(三)受封宋朝

这“三山神”协助宋太宗打天下,使得宋师太原大捷,受到太宗赵光义的褒封:封巾山“清化威德报国王”,封明山“助政明肃宁国王”,封独山“惠威弘应丰国王”,并赐庙名曰“明贶”。至宋仁宗明道年间,“复加封广灵二字”。至此,“三山国王” 经皇封,提升为国家神,成为为国家皇权服务的神灵象征。当时,其地域影响大体局限于潮汕。

历史类(四)元朝更盛

而在元初,张世杰奉宋少帝南奔潮州,“三山神”再次显灵救助少帝突围。经过历代帝王的褒封,三山神由将军、元帅、护国王等嬗变为“三山国王”,体现了封建王朝对忠义烈士的推崇和民众对英雄豪杰的感佩。元朝,三山神的影响和地位,较唐、宋时期更加显赫。潮州、梅州、惠州,都建有“三山国王庙”,祭拜者,除当地民众外,还有“远近士人”,“岁时”或“走集”都要前来拜祭

历史类四、三山国王祖庙

编辑

历史类(一)地理位置

三山国王祖庙在揭西县河婆镇西南3公里处的玉峰(又称大庙山)东北麓。由于河婆古属霖田都,故又称三山国王霖田古庙,隋朝时创建,至今香火延续了1400多年,影响深广。

历史类(二)祖庙结构

祖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灰沙土夯墙盖瓦建筑物,殿廊皆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极具民族特色。

历史类(三)祖庙名称

祖庙始建于隋,显于诏,封于宋(宋太宗诰封明山、巾山、独山三山神为“三山国王”),封赐额又谓“明贶庙”,因庙在古霖田郡,故又称“霖田祖庙”,当地群众称之为“大庙”,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历史类(四)祖庙修建

后代有修建,八十年代更是修葺一新,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庙前有石拱桥,入门两侧各置泥塑将军像一座,其旁各有一匹泥塑白马,庙正殿奉祀三山国王坐像,左偏殿祀开山祖师,鲁班先师、北极玄武、出游神木坑公王,右偏殿祀文昌帝君,月下老人、南极仙翁、出游神指挥大使。后殿有花厅,祀三山国王夫人,左厢房祀七仙女,神农大帝、文财神爷、天官赐福,右厢房祀千里眼、顺风耳、黄帝武财神爷、土地神。前进殿塑把门将军,左孟章,右监名大将军。所塑诸神共百余尊,皆塑得栩栩如生,巧夺天工,高大雄伟,女神清秀典雅,形态各异

历史类(五)希孟《明贶庙记》

希孟《明贶庙记》记载“潮之三邑(海阳、揭阳、潮阳),梅、惠二州,在在有祠,岁时走集,莫敢遑宁”。明、清以来,随粤东移民所至,三山国王的香火被带往邻近省市,后来又漂洋过海,传到台湾及东南亚各地。

历史类(六)反映移民意志

三山国王庙移民从家乡带来的原有的信仰而建立起来,反映了移民们为求生存、求发展而团结起来的思想意志。建神庙奉祀三山国王,举行游神赛会,正是利用它作为团结的形象。

历史类(七)形式变化

除单一籍祀神作为团聚的旧形式,在一些地方三山国王庙还起着地方性同乡会作用,有了更深层次的作用。

历史类五、奉祀

编辑
每年农历2月25日“国王生”,民众到当地庙宇隆重祭拜。
春节游神时,三山国王也是被扛上街游庆者之一。潮汕各地民众以往还视它为“地头爷”,新生儿女或亲人病故,都进庙向国王禀报,好比登记或注销户口。
对于台湾民众来说,各王的封号及神诞日为:独山惠威宏应丰国王是农历3月16日;
巾山助政明肃宁国王是农历2月28日;
明山清化盛德报国王是农历3月24日 [1] 

历史类六、三山国王在台湾

编辑

历史类(一)开辟时期

现在似乎还没有人能够说清,三山国王之神最早莅台的时间,但根据台南荷婆仑霖肇官碑刻,可知明朝万历十四年(1586),该地已有三山国王庙的创建,而《台湾通志》更记及雍正七年(1729)台南知县率领潮州裔民回揭阳祭拜祖庙并在镇北坊建设三山国王庙的事。由此可知,台湾开辟时期,三山国王神文化交流已在台揭之间展开了。

历史类(二)乾隆以后

随着赴台湾垦殖与经商人数的增加,粤东社区的不断扩展,三山国王庙在台湾绝大多数的县镇相继兴建,庙宇多达一百三四十座,几与天后宫、开漳圣王庙相垺,而善信也日繁,累计已达近千万之众。

历史类(三)统一信仰

连横在《雅堂笔记》中写过:“三山国王庙,在镇北坊,为潮州人所建,以祀其乡之神”。连横所指的“潮州”,系清代的广东潮州府,这是粤东福佬、客家两个民系相融的行政区域。“潮州人”就是潮州府属(包括今梅州地区大部)迁居台湾的社群。也就是说,台湾的三山国王庙,是潮梅福佬、客家两个民系移民的统一信仰平台。现在有人把它强调为客家人的专属,是片面的和不客观的。

历史类(四)精神家园

台湾潮州人背井离乡,创业他乡。他们代代相传,把三山国王庙当成自己的精神家园,维系故乡的纽带,须臾不能离开。

历史类(五)台湾故事

在台湾,流行着一个真实的故事:日占时期,日本侵略者为了洗刷台湾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下令把所有三山神像集中焚毁,强迫民众把三山神庙改为大麻神宫。但当神像被集中运往斗六郡焚烧时,揭阳信民张士诚冒着生命危险偷出一尊老三王神像,密藏于家里的木箱里,时年八节偷偷祷拜。1945年,日本投降后,当地民众重建三山国王庙,迎出张士诚偷藏的神像,恭供于新建的庙殿上。还派出代表,到高雄市向指挥焚烧神像的日军郡守中村乙彦索取3000元的罚金,用来重塑神像。

历史类(六)信仰中心

在台湾中部大甲溪流域的东势镇,有个由客家人开辟的大茅埔。三山国王庙是这个聚落的信仰中心。客家人从员林迎奉三山神像到大茅埔,在聚落的中心营造了庞大的神庙,并于四周建立东营、西营、南营、北营四座将军寮。三山国王庙是主帅所在,四座将军寮是主帅麾下的将领,放置令旗,防御边界,形成一个宛如人间防御系统的信仰结构。在全国三山国王庙中是个孤例。
这个布局,反映了粤东移民对于三山神的高度崇拜,同时也充分开发神的“护国庇民”的功能。在台湾开辟初期,族群之间械斗之风严重,生存环境营建与条件加强是移民的日常功课。三山国王神的供奉与庙宇建设布局,反映了这种精神与实际的需求。

历史类(七)意义

时代已发生变化,三山国王在台湾,已由过去的庇民的角色,过渡为和平统一的使者。他所具有的这种“潜能”,将使他在台湾更被恭敬与崇奉。由是,开展两岸三山国王文化的研究与交流,就是愈来愈具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2] 

历史类七、信仰的原发形态

编辑
“三山国王”信仰在原始形态阶段,即隋唐宋元各朝,是一个从萌芽、充实到定型的完整的造神过程。从三山神到“三山国王”,从揭阳霖田都到整个粤东,从穴居到庙食,从隐者到明神,整个造神过程的奇妙,是令人惊叹的。
“三山国王”信仰的原发形态,目前学术界所借以研究并从而描述的,以唐武则天时陈元光的《祀潮州三山神题壁》(下称《题壁》诗)诗三首、唐宪宗时潮州刺史韩愈的《祭界石神文》和元朝至顺壬申年翰林院编修官刘希孟的《潮州明贶三山国王庙记》(下称《明贶庙记》)为最原始最翔实最权威的资料,而又以刘希孟的庙记为最完备。因此,我们在描述“三山国王”信仰的原始形态时,以这三种资料为依据。

历史类(一)关于三山

所谓三山,就是位于揭阳县霖田都(今揭西县)的巾山,俗称金山,海拔627米(在河婆东面10公里);明山,俗称银山,海拔485米(在城南3公里);独山,海拔789米(在城北15公里)。下面是《明贶庙记》关于“三山”的记载:潮于汉为揭阳郡,后改为邑。于西北百里有独山,越四十里又有奇峰曰玉峰。峰之右有乱石激湍,东潮西惠,以石为界。渡水为明山,西接梅州,州以为镇。越二十里有巾山。地名霖田,三山鼎峙。
这里,刘希孟点明了巾、明、独三山鼎峙揭阳县霖田(都),又突出了“玉峰”的位置,透露了“界石”的信息(以石为界)。
而此前的唐代,陈元光诗已谈到“东岭表”、“岭表”、“三山”,也各有名称,但因传抄之误,将“巾山”之“巾”误写为“中”。有刘希孟文,方能校正。
下面是陈元光《祀潮州三山神题壁》诗三首的摘录。
三山亦隐者,韬晦忘其名。……三山耀神德,万岁翊唐灵。
岭表开崇祠,辽东建神帜。……相期翊国忠,我与三山契。
孤登东岭表,冒雨一登临。再拜烟霞霁,群峰奎壁森。独山峰耸阁,中谷水鸣琴。明山卉木翳,遥林云雾深。……三山香火地,万古帝王钦。
陈元光诗四次讲到“三山”,且指明三山是在“岭表”、“东岭表”,(也即揭阳县地,只是时无揭阳县建制)分别是“独山”、“中(巾)谷”之“巾山”、“明山”。“中谷”之“中”,乃“巾”字之误,已有专家辨明。

历史类(二)关于三山神

刘希孟说三山神“肇迹于隋,灵显于唐,受封于宋”。“肇迹于隋”有如下文献记载:
世传当隋时,失其甲子,以二月下旬五日,有神三人出于巾山之石穴,自称昆季,受命于天,镇三山。(刘希孟《明贶庙记》)
孤随(隋)不尊士,幽谷多豪英。三山亦隐者,韬晦忘其名。(陈元光《题壁》之一)
“灵显于唐,受封于宋”应以“互文”理解,即唐宋均曾显灵并受封,而隋代也应如此。
陈元光《题壁》诗有“精气烛彼天,名山妥灵地;岭表开崇祠,辽东建神帜”,“赡庙开明贶,平辽断秽侵”的叙述,这里讲到“辽东”、“平辽”,这不是“灵显”是什么?考隋炀帝曾分别于大业八年、九年、十年三次发动进攻高丽之战,唐代太宗曾于贞观十九年第一次发动进攻高丽之战,高宗则于龙朔元年发动第二次进攻高丽之战,总章元年发动第三次进攻并灭了高丽。隋唐于陈元光写诗之前共有六次大规模的征辽东战役,这些都有可能是三山神“辽东建神帜”的时候。宋代的“灵显”则已见于《明贶庙记》之中。
至于“受封”,陈诗已透露出信息:“龙凤敕碑铭”,“丰碑驻马吟”,有碑有铭,且是皇敕:“岭表开崇祠,赡庙开明贶”,有祠有庙:“六字动天威,九重颁岁祭”,证明当年已“六字”敕封,并规定每年定期祭祀,说明隋唐时已有封赠。
从受封情况的变化,可以看出三山神的变化。
从受封情况的变化,可以看出三山神的变化。
隋唐两代,如上所说三山神应该曾受封,但不明封号。直到宋代,太宗才分别封“明山为清化盛德报国王,巾山为助政明肃宁国王,独山为惠感弘应丰国王”。而对于太宗之封,《明贶庙记》大花笔墨,使三山神顺理成章成为 “三山国王”。因为——
宋艺祖开基,刘金长拒命,王师与讨。潮守侍监王某诉于神,天果雷电以风。金长兵败北。南海以平。
逮太宗征太原,次城下,忽现金甲神人操戈驰马突阵,师遂大捷。刘继元以降。(刘希孟《明贶庙记》)
助太祖兵平南汉(刘金长)、为太宗征太原降刘继元(北汉)冲锋陷阵,对于大宋江山的建立可谓征南扫北。三山神的受封因而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三山国王”。
在这里,我还想就“三山国王”的概念作个说明。
如上所述,“三山神”至宋代分别被封“清化盛德报国王(明山)”、“助政明肃宁国王(巾山)”、“惠感弘应丰国王(独山)”,民间习惯上都合称为“三山国王”,单指时也常称之为“国王”。我在上文中也是按照这样的习惯合称的。但是,必须阐明的是,将三山神合称为“三山国王”,其实并不准确,或者容易产生歧义甚至误会,将他们视为“国王”。积习使然,我无意改变这一现状,只是想分辨之后引起留意即可,即知道他们仅仅是“王侯将相”中的“王”,并非“国王”就可以了。
1、从刘希孟《明贶庙记》可知,宋太宗是分别封其为“王”而非“国王”。如下图析:
明山——清化盛德报国王(简称“报国王”)
巾山——助政明肃宁国王(简称“宁国王”)
独山——惠感弘应丰国王(简称“丰国王”)
很明显,他们分别为:
报国王——报国之王。(非某国之国王)
宁国王——宁国之王。(同上)
丰国王——丰国之王。(同上)
2、从民间称谓可以看出,人们实际上还是视“三山国王”为“王”,未视为“国王”。如称“大王爷”、“二王爷”、“三王爷”而不是大国王、二国王、三国王;称其配偶为“大夫人”、“二夫人”、“三夫人”而不是“后”、“妃”、“娘娘”等。

历史类(三)关于三山神庙

刘希孟《明贶庙记》说,隋时三山神“镇三山,托灵于玉峰之界石,庙食于此”。说明隋时已有三山神庙设于玉峰之界石。而陈元光《题壁》诗之“岭表开崇祠”、“赡庙开明贶”、“龙凤敕碑铭”等也都说明隋时已奉敕建庙的事实。后因三山神招陈姓者为从,陈与三山神“俱化”,众乃于巾山之麓置祠合祭。即在巾山之麓又多了一个“祠”,用以合祭三山神及陈姓者。到了宋太宗封“潮州三山神”为“三山国王”的时候,又“赐庙额曰‘明贶’,敕本部增广庙宇,岁时合祭。明道中,复加封‘广灵’二字”。而至刘希孟撰记之时,已经出现“潮之三邑,梅惠两州,在在有祠”的现象。三山神已完成了从三山本部走向了整个粤东的过程。

历史类(四)关于界石神

陈元光《题壁》诗中并未提到界石神,但韩愈刺潮时则有《祭界石神文》,刘希孟《明贶庙记》中也论及“界石神”,但今人对界石神的看法则多有不同。如“三山神与界石神各有其名,显然不同”,“界石神是另一山神”。(王治功、翁奕波语)如“界石神即后来膺封之三山国王无疑”。(蔡启贤语)
此,有必要认真分析刘希孟《明贶庙记》的记述:
隋时……有神三人出于巾上之石穴……分镇三山,托灵于玉峰之界石,庙食于此。
乡民陈其姓者……与神俱化,众……率巾山之麓,置祠合祭。
既而假人以神言,封陈为将军……人遂共尊为化王,以为界石之神。
将此三段文字连起来读,可以知道,第一,三山神托灵于界石,并有庙在此,但界石之庙所祀之神,不等于“界石神”而是三山神。第二,是陈姓者被三山神封为将军而被人们尊为化王,其祠在巾山之麓(非玉峰之界石),人们却把他看做是界石神。(“以为”,即“以之为”,“将他看做是” 的意思)也就是说,三山神与界石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同的主体,但界石神的由来,却是与将陈姓者即化王陈将军和庙食于界石的三山神“合祭”于巾山之麓所置祠中有直接原因。由于庙食于界石的三山神“假人以神言”,终于使乡民陈某被人们“共尊为化王,以为界石之神”。要之,三山神庙与界石神祠,一在玉峰之界石,一在巾山之麓。而三山神是“受命于天,分镇三山”,界石神则“水旱疾疫,有祷必应”。职责与功用不同。这也就是韩愈刺潮时为什么只有派使者祭界石之举而无祭三山神的原因,就是为什么《祭界石神文》中不及“三山神”的原因[3] 

历史类八、信仰的继发形态

编辑
明、清、民国时期,近600年时间,“三山国王”信仰的发展,应该说达到了高峰。其表现,已由过去的个人、家庭的崇拜,发展为全村、全族乃至整个“河婆六约”的有组织有固定的礼仪形式的大规模游神赛会。
“三山国王”信仰的原发形态,虽然历经隋唐宋元七百多年,潮梅惠三州“在在有祠,岁时走集,莫敢遑宁”,但始终离不开“庙食”、“祠祭”的形态。其原因,应该与潮州尤其是河婆地区的经济、文化乃至人口发展有关系。其时,河婆尚未成圩,其地仅是揭阳县霖田都的一部分,人口稀少,经济落后,文化未盛。明代以后,客家入主,河婆成圩,勤劳的客家人在此及其周边大片土地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三山国王”信仰的发展,使“三山国王”信仰在原发阶段的基础上,进入了鼎盛的继发形态。

历史类(一)文字传播方面

文字传播是文化传播中重要的方面,已知有如下几种情况:
1、明《永乐大典》全文刊录刘希孟《明贶庙记》。《永乐大典》在清末被八国联军从北京抢走,载于其中的《明贶庙记》是上世纪末才由饶宗颐教授从巴黎图书馆复印回国的。
2、明代海阳进士、曾任礼部尚书的盛端明写了《三山明贶庙记》,元、明、清三代编修的《三阳志》、《潮州府志》、《揭阳县志》、《嘉应州志》等均收入《明贶庙记》。
3、清初着名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也收入《明贶庙记》。
4、清嘉庆朝郑昌时的《韩江闻见录》有“三山国王”的篇章。其中既转录《明贶庙记》内容,又记述其家乡淇围赛神及“三山国王”“显身御寇”的逸事,于传播上影响重大。
5、明代饶平陈天资编撰的《东里志》,记载了当地大埕乡重建“三山国王”庙的史实,追溯至霖田祖源,在传播方面的作用也不小。
这些“正史”的传播作用是应该肯定的,尤其是它们对于“传说”的传播,以“正史”的面目而取得特别的功效。如《揭阳县续志·杂记》载:巫师张汉青与“三山国王”斗法失败身死后仍以巫力与之苦斗,终至三山神与之讲和,“让居座左,乡人塑像祀之”。三山神既法力无边,斗赢巫师,又“得饶人处且饶人”,和谐相处。“三山国王”成了这一地区超凡世界的统治者。

历史类(二)游神赛会方面

明、清、民国时期,近600年时间,“三山国王”信仰的发展,应该说达到了高峰。其表现,已由过去的个人、家庭的崇拜,发展为全村、全族乃至整个“河婆六约”的有组织有固定的礼仪形式的大规模游神赛会。
所谓“河婆六约”,指的是以河婆为中心,联结周边“六约”的大片地方。元末明初,基层社会行“乡约制”,河婆周边“六约”就是象门约、狮头约、员埔约、龙潭约、南山约、马路约,地域包括今河婆、良田、西田、坪上、龙潭、南山、灰寨等镇广大范围200多个村庄数十万人口。这里都是客家群众的居住地。“河婆六约”的“三山国王”信仰,其实也就是客家群众的信仰。
1、游神与祀神
“三山国王”每年都要出巡河婆六约一次,时间在农历正月初二至廿四日,六约所有村庄无一疏漏。但是,名为“三山国王”出巡,“国王”真身却是不出大庙,仅以“指挥大使”和“木坑公王”两神为代表。据传,“指挥大使”和“木坑公王”是当年奉旨莅潮敕封“三山国王”的朝庭官员,因留恋此地环境风俗,故请旨留居,卒葬庙后,世代庙食。又据《韩氏族谱》,“指挥大使”韩姓,是其太始祖。“指挥大使”和“木坑公王”两位“特使”全权代表“三山国王”出巡,因此也被称为“大庙爷”。
每年腊月廿四日,要由大庙“庙祝”在“三山国王”像前奏准出游,然后跌筊杯决定出游路线。如果从大溪下,细溪上的杯,路线就是走象门约→员埔约→马路约→南山约→龙潭约→狮头约最后回大庙。如果是从大溪上的杯,路线则相反。
正月初二早起程时,“指挥大使”以文官装扮,“木坑公王”以戎装打扮。在庙里作别后,随行的那班“香公”、“庙祝”、“神夫”等也鱼贯而出。
他们多是大庙附近庙角村的刘姓乡民(多为建庙施主后裔)。他们借着“三山国王”(实际仅是“指挥大使”和“木坑公王”)巡游的声威,享受着各村最高规格的接待。走在最前头的是擎旗手,其所擎之杏黄旗,称为“饭顿旗”。随后是两面旗,一面“风调雨顺”,一面“国泰民安”。
如队伍走到该留宿的村庄,“饭顿旗”就在住地高高悬起,当地乡绅就得领头准备留宿及安排伙食,盛情款待。不然,“三山国王”会怪罪的。
如遇小村庄,又不想留宿的,为了满足当地群众的愿望,就“歇马”,即不高悬旗帜,仅将旗帜斜靠在屋檐,随时准备过境而去。
又:河婆六约各村寨迎大庙爷分三种规格。最高一级是“歇一夜”,其次是“吃午饭”,最末等是“拦社”,即仅在村里禾坪停若干时刻,待村民跪拜后即由下站村民接走。
这些,都体现在“饭顿旗”的“旗语”之中。这是惯例,不得擅改。
王爷进村后,村民即在全村最中心或最重要的大祠堂,甚或大禾坪,各家各户摆上最丰盛的五牲糖果,如各户从上年之初专门饲养以供拜大庙爷的大鸡、大鸭、大鱼。全村民众都在暗暗较劲,谁家的鸡鸭最肥大。除了该村轮值作为“福首”的祭品放在最前面外,往往是富家大户老早就选好正位摆上“八仙大桌”安放自家祭品,小户、贫户则是两三户合用一桌。
祭神过程,先由“庙祝”诵读祭文,并带领全村信众三跪九拜。祭毕,“庙祝”代表随行队伍接受“福首”代表全村赠送的“红包”。
随后是游神,大庙爷的队伍深入村头巷尾“巡视”,一路接受村民的夹道参拜。村里的鼓乐队、舞狮班也一齐出动,加入这一“巡视”队伍之中。一直到全村游遍才停止。这期间,全村最诚心的信士担任本村出巡大使,穿上长衫、戴上毡帽,也跟在队伍中接受各家跪拜。队伍过后,村民赶紧收拾事前铺于地上专供“王爷”队伍践踏的稻草等,取回家中放于猪圈或鸡窝,以祈六畜兴旺。
游神的高潮部分是“举王爷”。下面专节叙及。
2、“举王爷”
“举王爷”就是“耍王爷”。“举”就是玩耍之意。王爷游巷毕,就要被抬到村外空地或禾坪去接受火的洗礼。这时,场上已燃起山草火堆,周围早已站满围观的人群,年内新娶的新娘还要盛装站在高处或临时搭建的高台上供人认识、欣赏。场中,数十甚或数百青壮年拖着神像,围绕火堆跑着、跳着。他们清一色穿内衣短裤,有的则只穿袜子不穿鞋。他们拔掉“王爷”的胡须,摘掉“王爷”的帽子,拿下“指挥大使”的双手(原设计为活动的),让百十支鞭炮竿压近身边、颈上,鞭炮雷鸣,火光冲天,全然不顾。这时,场上炮声隆隆,硝烟弥漫,场下这阵阵狂呼“举呀!举呀!”一片欢腾。整个过程,可谓“原始、粗野、勇武、壮观”。
鞭炮将近、火堆将灭。这时,“举王爷”的勇士们才带着遍体鳞伤,准备退场。待王爷冲出火场,“举王爷”者即先后下跪,表示“请王爷恕罪”,并将王爷的胡须、帽子、双手仍旧装戴好之后,护送至下一个巡视点接驾的地方完成交接。
“举王爷”活动有如一幅古老而纯朴的民俗风情画,类似原始氏族渔猎归来欢庆丰收的狂歌浪舞,而实质上,更是客家群众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的战斗画卷。
3、太平醮与施孤
“醮”是道士设坛祭神的活动。“太平醮”即道士(或和尚)设坛为人祈福超度亡灵的活动。其内容中即包含“施孤”,即施与“无主孤魂”。
与每年一次的游神不同,“打太平醮”是60年(一个甲子年)一次,在大庙门前的禾田上以竹木搭起高达7层的“醮棚”,请道士(或和尚)诵经超度亡灵,祈求驱邪降福。据载,此活动仅举办过两次。首次是清同治癸亥年(1863),再次是民国十二年(1923)。
清同治癸亥年的首次“打太平醮”,已没有人能描述出来。但第二次即民国十二年癸亥(张肯堂先生言为民国十三年)那最后一次太平醮,旅居马来西亚的张肯堂先生后来幼年亲历其事,则有详细描写。他说:“‘太平清醮’是河婆(六约)人的一件大事。那时,每一个乡村都矗立着无数高耸入云的高灯,高灯竹是用石肚运来的眉竹,竹尾留着尾巴,上面系着一个红灯笼,入夜后用轮子系索挂上去。高灯在半空中大放光明,全河婆(六约)每一个村庄点缀得花团锦簇。”
“打醮时,全河婆六约的人名,都沐浴斋戒十天,封山封水,严戒杀生,吃素十天,并解除赌博淫邪杂念。”
“河婆市的上、下圩街道上,上面盖着布幕,遮着风雨阳光,不见天日,每家每户,张灯结彩,乐声悠扬,爆竹连天。”
“大庙的七层高的醮楼,每一层殿门都安置着活动的人像,栩栩如生。入夜后,各层楼的檐瓦上点着齐整的香油灯,大放光明,金碧辉煌,人山人海。大庙的左侧,用色纸糊成的巨大神像有山大王、大伯公、牛头王三尊大神像,高约一丈多。山大王头上放着观音娘。此外还有……”
“这些纸兵神像,是在施孤散醮后,一起火化。在火化前,阳间的人都在争夺那座观音娘像,据说夺到了会行好运。”
“很多潮籍妇女,缩着小脚,携男带女,挑着香篮,一步一拐地走在不平的沙路上,吃力异常……她们不远百里,餐风露宿,跋山涉水,异常辛苦,前来参加庙会。”

历史类(三)民间传说方面

除了《明贶庙记》和《韩江闻见录》所收民间传说之外,之后关于三山国王的传说很多,可见继发形态一斑。限于篇幅,不一一详述,仅略记大端。
1、关于宋代善士刘崇德、刘崇盛、刘崇义三兄弟修建三山祖庙的传说。
2、关于清代河婆枫宸乡刘昆兰致仕后扩建神庙的传说。
3、关于三王爷出身及排座次的传说。
4、关于大庙爷正月十九日回良田乡出生地的传说。
5、关于大王爷夫人是韩屋楼人的传说。
6、关于韩指挥大使和张木坑公王的传说。
7、关于大庙爷制止两姓民众械斗的传说。
8、关于大庙爷“显灵”击落日军战机的传说。[4]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文物考古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