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槐镇白家村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30 23:19:22
编辑 锁定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白家村东临南赵村,南邻渭河,西邻南张村,北有油高公路穿村而过,风景秀丽,交通方便。现有耕地2000余亩,人口360户1610人。
白家村由魏家、白家、南付3个自然村组成,因原来的白家村生产大队部设于全村比较适中的白家自然村,故行政村名也叫白家村。
中文名称
白家村
外文名称
baijiacun
别    名
南付村
行政区类别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所属地区
中国
下辖地区
陕西
电话区号
029
邮政区码
710604
人    口
1610
白家村东临南赵村,南邻渭河,西邻南张村,北有油高公路穿村而过,风景秀丽,交通方便。现有耕地2000余亩,人口360户1610人。
白家村由魏家、白家、南付3个自然村组成,因原来的白家村生产大队部设于全村比较适中的白家自然村,故行政村名也叫白家村。
解放初期,全村仅有200户,820人。主要姓氏为魏、赵、白、付。村民均为汉族。
南付自然村,该村原址在现在村的西南方向约5公里处,因早年渭河常泛滥改道而被迫迁于现址。全村当时只有郭、马、孟三姓,故名郭马孟村,后孟姓人绝户,而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至该村的付姓家族发展壮大,占据绝对优势,遂改名南付村。
南付村解放前有一关帝庙,坐北向南,庙内供奉着关羽、周仓、关平3尊神像。关羽坐中间,左右大将周仓,手持大刀,右有关羽之子关平,手捧大印待立。早年,寺庙常年香火不断,每逢正月十五,村上还会请大戏在此连唱三天。解放后,关帝庙曾是槐李乡政府办公之地,后为白家村高级社驻地。解放后,神像被毁,关帝庙被村中改为油坊。
南付村还有一座娘娘庙,在村子中段,坐南向北,与关帝庙遥望。娘娘庙庭院宽阔,建筑华丽,有专人常年管理。经常有不孕不育的妇女来庙里烧香许愿,恳求娘娘恩惠送子。解放初,该庙被建为白家、南付、南缑三村合办的小学,学校名为白付缑小学。后改为白家小学,学校并入油槐中心小学后。改为白家村老年人活动中心。
白家自然村,由于该村紧邻渭河,过去,村民要去河对面种地,渡船必不可少,因而解放前,群众合伙经营着浓度。到上世纪60年代,白家渡口已经远近闻名,成为县公交局审批的定点渡口。渡口有大小木船3艘,员工10人。渡口一年四季生意兴隆,行人车辆川流不息,直到渭河沙王大桥建成通车后才废弃。
在白家村西头,还有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家村遗址。白家村遗址发现于1974年,后经专家认证,遗址为距今8000年的原始部落。遗址总面积46500平方米,挖掘面积1000平方米。
解放初期,全村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由于当时条件落后,缺肥少水,没有生产技术和机械设备,所以产量极低,一年一熟的小麦亩产300斤左右,会茬播种,只能达到100斤左右。秋粮作物主要是谷子和豆类,亩产不过80斤左右。当时,人们口头上流传一句俗语“借着吃,打着还,跟上碌碡过个年。”这是当时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后,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95%的农户都住上了砖木、砖混结构的楼房,有的还仿照城里人盖起了单元房。由于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发展迅速,粮食产量是解放初期的4倍还多,夏秋作物亩产均在千斤以上。
尤其是新农村建设开始后,白家村的村容村貌变化巨大,全村所有街道已实现水泥硬化,道路两旁绿化美化,村子里路灯已全部安装到位,村里还建起了老年人活动中心,图书馆等。
白家村的名人有:
周悦明,自学成医,医德高尚,医术超群,后被调入临潼区医院工作,直至退休,现已85岁。1996年,白家村五组村民孙志贤因患严重肠梗阻而被西安某大医院宣布不治,就在其家人为他准备棺材并找人打墓时,经周医师诊治之后,一副中药竟让其起死回生,并奇迹般活了30多年,直到90岁时才无疾而终。
付立平,中共地下党员。解放前,曾以保长身份做掩护,密码从事地下工作。身份暴露后,北上延安。解放后曾任陕西省人民政协办公室主任之职。
能工巧匠冯步华,自幼心灵手巧。年轻时,见村中来的外地人加工座椅,工艺奇特,美观大方,感觉好奇,他就用心观察,细心琢磨,取长补短,不断改进,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用刚挖的湿杨木作腿,用干桐木作架,湿干相间,做成的椅子经久耐用。现在已被群众称为方圆百里独一无二的绝活。他做的椅子美观大方,坐着舒服,深得消费者的一致好评,目前已远销渭南、富平、长安等周边区县。
白甲先生,民主人士。他做事公道,为人正直,深受群众的好评。解放后,曾任临潼县政协委员。社教运动中,家庭被定位地主成分,本人被戴上地主分子帽子,被游街、批斗。打倒“四人帮”后平反。
词条标签:
行政区域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