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汉语成语)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24 19:37:01
编辑 锁定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
农历七月份天气从最热开始降温,但却是一年中第二热月份。所以流火的七月依然是酷热难耐。
“七月流火”是天气开始变凉的信号。如果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天气的炎热,其实是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1] 
中文名
七月流火
外文名
Wildfire In July、 baking July
拼    音
qī yuè liú huǒ
出    处
诗经·国风·豳风·七月
释    义
火星西行,天气转凉。

七月流火成语资料

编辑
“七月流火”是指:天气逐渐凉爽起来[2] 
“七月“, 指夏历的七月,也就是今天农历的七月,大致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 指移动,落下。“火”,星名,是指大火星,即心宿二,每年夏历五月黄昏心宿在中天,六月以后,就渐渐偏西。时暑热开始减退。故称“流火”。古人发现大火星逐渐向西方迁移,坠落的时节,天气就开始变凉。[1] 
这里所指的“火”不是像火一般的天气,而是一颗星的名字,即天蝎座α星。它是天蝎座里最亮的一颗星,发出火红色的光亮,因此中国古代天文学称之为“大火”星,又叫心宿二。
在气象预报还不完善的古代,人们往往通过对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进行观察来确定农时,指导生产。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曾写道:“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甚至当时的朝廷还专门设置了 “火正”之职,负责观测“大火”星的位置,用以确定农时节令。
通过常年的观察,古人发现“七月流火”之时,也就是当“大火”星逐渐向西方流动、下坠的时节,天气就会开始渐渐转凉。
另外,由于春分点的缓慢移动,距今两千多年的《诗经》里所描写的“七月流火”的情景,如今则要到农历八月底才能观察到。
中国古代也曾以大火星在不同时间出现在天空中不同地方的规律,制定过历法,称火历纪时。
同时也表示,事情已经过了鼎盛时期,渐渐衰退的意思。

七月流火成语出处

编辑
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大致意思是:夏历七月,“大火”恒星向下行,九月把裁制寒衣的工作交给妇女去做。周历一月大风触物发声,二月凛冽。没有衣服,如何过完这一年?三月修理耜类工具,四月抬脚踩耒耜等耕田。偕同我的妻子和孩子,送饭到那农田。田畯看到农民在田里劳动非常高兴。
是指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
前句是引子,天气渐渐凉了。后句是落脚,该缝制寒衣了。今若想观察,要到阳历八、九月才行。
另《左传·昭公三年》:“火中寒暑乃退”,就是说大火星(心宿二)清晨出现在正南方时,寒就退了,大火星晚上出现在正南方时,暑就退了。
这种解释见于汉朝人郑玄所做的《毛诗传笺》和唐朝人孔颖达所作的《毛诗正义》。当代有人据此把“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翻译为“七月大火星向西,九月妇女制寒衣”。[3] 

七月流火历史典故

编辑
三千年前,周成王下面有一个豳(bīn)国,在今陕西省彬县。豳国很早以前是周民族的农业文化发祥地。那时历法尚未完善,指导农事活动要靠观星。每年夏末,一颗名叫火的红星天蝎座阿耳法星,蝎心 ,端端正正出现在正南方天空。凭着祖传观察经验,农夫知道夏天完了,秋天来了,一年中最忙的秋收时节到了。
匆匆又是数日,秋夕同一时刻,农夫又看南天,发现那颗大火较之数日前向西移下坠了。又过数日,西移下坠更甚。一个月后的同一时刻,再看南天,大火已移坠到西边地平线上,太低,翳于云雾,遮于山岳,看不见了。各位看官,这个过程就叫“七月流火”。仅此一解,不可有二。水向低头曰流。大火向西移坠也在流啊。火在这里独禀内涵,其义特殊,专指天蝎座阿耳法星,中国古代天文学称为心宿二,绝非“赤日炎炎似火烧”之火。望文生义,会闹笑话。[4] 

七月流火成语误解

编辑

七月流火误用简述

夏季时节,骄阳似火,暑气炎炎,空气中仿佛流动着一团火。每每说到炎热,人们往往用上“七月流火”一词。于是,报刊杂志上一再出现诸如“七月流火,酷暑难耐”、“流火的七月,天气持续高温”等等句子。殊不知,七月流火并不表示天气酷热,而是说酷暑减退,天气转凉的意思。
尽管有人对《诗经》中“七月流火”的原意提出质疑,但长期以来古人的确都把“七月流火”理解为天气转凉。在现代中国采用阳历纪年以后,人们逐渐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天气炎热,虽然不断有人指出这种用法是错误的,但采用天热说法的依然越来越多。
“七月流火”之所以被大众所误用,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火”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一般意义上的火,而不知道诗中的“火”在古代是星名,指天蝎座中最亮的那颗阿尔法星。
二是历法的不同。普遍用的是阳历(公历),公历七月,正是酷暑难耐的时节,难怪人们会将“七月流火”与酷热联系在一起。要知道,古时候的人们用的是阴历(农历)。在农历里,一二三月表示春季,四五六月是夏季,七八九月是秋季,十到十二月是冬季,所以农历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九月,恰恰是由夏入秋,由热转凉的时节。
另外要说的是,三千年前用太阴历,那时七月即今八月。今若想观察,要到阳历九月才行。

七月流火误用典例

2005年7月12日,郁慕明到中国人民大学演讲,人大校长纪宝成在致欢迎词时说:“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这一事件引发了对“七月流火”正确用法乃至关于复兴国学的更为广泛的讨论。[5]  有些人主张这是误用,而且和人民大学致力于推动国学复兴的做法不符,因此应当纠正。[6]  而另一派观点则认为,这种词义演变比比皆是,例如明日黄花等词就是如此(昨日黄花并非官方承认的词语),因此不足为奇,反而这正是词语的正常变迁,[7]  当代阳历7月正相当于农历六月,正是一年中最热之时,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天热十分贴切,属于“借形词”,符合词汇发展规律[8]  ,而当代也已多用“七月流火”来表示天热,因此应当接受此义为正确用法,否则就是犯了“以古匡今”的错误。[9] 
在这一事件之后,中国的官方媒体仍然时常使用“七月流火”来表示天气炎热,(权威汉语研究所和《现代汉语词典》并未承认)比如:
一、杨曼的《夏季市场被世界杯搅火了?搅惨了?》(《市场报》2006年7月10日)一文中提到:“七月流火,高温引爆了今年的夏日经济”。[10] 
二﹑《清凉圣境文殊界》(《京华时报》2006年7月18日)文中提到:“哪怕外界七月流火,山里却依然是‘山中无甲子,寒暑不知年’的清凉世界”。[11] 

七月流火成语争议

编辑
注:以下见解官方并未承认

七月流火第一种见解

《诗经》中的原意可能的确是指天热,表示“七月还很炎热,九月就已秋凉”。因为《诗经》则成书于周代,其收录诗歌的创作时间可能更早至殷商,而自殷商到春秋时期,除了在西周早期有过短暂的寒冷期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比较温暖,夏历七月可能非常炎热[12]  ,而且《诗经》中的诗歌采自民间,其创作者是否知道“大火星”这一说也未可知,因此“七月流火”在《诗经》中的原意也未必是“天气转凉”,反而可能是“天气炎热”[13] 

七月流火第二种见解

"七月流火”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它的真实含义,并不是说七月的酷暑炎热,而是与一种天文现象密切相关,即夏历(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意思。
  “七月”指夏历的七月;“流”,指移动,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不是绕太阳运行的火星),即心宿。
  “大火星”是一颗着名的红巨星,能放出火红色的光亮,每年夏历的五月黄昏,位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夏历的七月黄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知暑渐退而秋将至”。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七月流火”。
  所以,“七月流火”的真实意思,是说在夏历七月,天气渐渐转凉,每当黄昏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
参考资料
  • 1.    “七月流火”绝不是指天热  .爱学啦[引用日期2013-08-10]
  •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06-01
  • 3.    邱翼东,“‘七月流火’出自《诗经》”,《咬文嚼字》2005年第11期,第38页
  • 4.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新浪网.2008-10-10[引用日期2014-09-9]
  • 5.    《人民日报》2005年8月12日第十三版
  • 6.    端木,复兴国学:从纪校长的“七月流火”说起,《中国青年报》,2005年07月15日
  • 7.    七月流火——维基百科  .中文维基百科.2012-4-29[引用日期2012-06-8]
  • 8.    张怡春,“‘七月流火’是借形词”,《咬文嚼字》2005年第11期,第40页
  • 9.    顾黎明,“‘七月流火’有两义”,《咬文嚼字》2005年第11期,第41-42页
  • 10.    杨曼,“夏季市场被世界杯搅火了?搅惨了?(热点追踪)”,《市场报》2006年7月10日“七月流火,高温引爆了今年的夏日经济”
  • 11.    “清凉圣境文殊界”,《京华时报》2006年7月18日(“哪怕外界七月流火,山里却依然是‘山中无甲子,寒暑不知年’的清凉世界”)
  • 12.    顾炎武《日知录》有云:“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 13.    老马,“七月流火”之辨,《光明观察》2006年11月4日
词条标签:
语言 词语 成语 字词 其他 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