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沈维孝
- 国 籍
- 中国
- 出生地
- 安徽贵池
- 出生日期
- 1975年5月
- 职 业
- 教授
- 毕业院校
- 日本东京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沈维孝个人经历
编辑沈维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教授。
1975年5月出生于安徽省贵池市晏塘乡。
1988年6月毕业于贵池市晏塘中学。
1991年6月毕业于池州地区贵池中学。
1995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
1996.4-2001.3留学于日本东京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2001年11月至2004年9月在国际动力系统中心之一的英国Warwick大学工作。
2004年9月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回到中国科技大学工作。[2]
沈维孝研究方向
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一维实和复动力系统理论。他和国内外合作者们一起在公理A系统的稠密性、吸引子、绝对连续不变测度存在等重要问题上作出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有7篇论文发表在国际顶尖数学期刊Ann.Math.与Invent. Math.上。特别是他同合作者证明了一维实动力系统中的实Fatou猜想,这曾是一个长期未解决的公开问题,着名数学家Fields奖获得者Smale将其列为21世纪最重要的数学问题之一。[2]
沈维孝教学概况
编辑2004-2005春 一维动力系统
2005-2006秋 复变函数、流形与微分几何(与左达峰)
2005-2006春 复动力系统
2006-2007秋 复变函数
2006-2007春 实变函数
沈维孝科研成就
编辑世界上最权威、最顶尖的4大综合性数学期刊分别为:
1.InventionesMathematicae
2.AnnalsofMathematics
3.ActaMathematica
4.JounalofAMS
2004年以后中国大陆科学家在这四本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统计为:
1.ANNALSOFMATHEMATICS
中国科大独立完成163(2):383-404MAR2006(沈维孝)
中国科大与国外合作165(3):749-841MAY2007(沈维孝)
中国科大与国外合作166,145–182JULY2007(沈维孝)
2.INVENTIONESMATHEMATICAE
中国科大独立完成171(2):345-387FEB2008(沈维孝、李思敏)
中国科大 与国外合作172(3):509-533June2008(沈维孝)
河北师大 与国外合作168(2):249-320MAY2007(龚贵华,现加拿大Fields研究所教授)
北大\中科院与国外合作165(2):225-242AUG2006(丁伟岳,中科院院士)
3.JOURNALOFTHEAMERICANMATHEMATICALSOCIETY
北京大学 与国外合作20(3):(朱小华,ICTP意大利青年科学奖得主)
中山大学 与国外合作18(4(颜立新)
沈维孝获得荣誉
编辑沈维孝教授(右二)荣获“陈省身数学奖”
在厦门召开的中国数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上,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年仅34岁的教授沈维孝由于在一维实动力系统领域的杰出贡献,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数学会“陈省身数学奖”。这是该奖历届获得者中最年轻的一位。他与合作者证明了一维实动力系统中的实Fatou猜想,这曾是一个长期未解决的公开问题,菲尔茨奖获得者斯梅尔将其列为21世纪最重要的数学问题之一据了解,“陈省身数学奖”由中国数学会于1986年设立,专门奖励对数学的基础理论或应用研究作出重要的、创造性贡献的中青年数学工作。[2]
沈维孝评价
编辑与人们印象中自负孤傲的数学家形象截然不同,沈维孝教授是一个十分谦虚的人,一个谦虚得有点过分的人。谦虚就是沈维孝教授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从他的言语中,很难相信他是一位很有成绩的青年数学家。 一谈到自己的专业,沈维孝教授好象突然换了一个人似的,表情动作都兴奋起来了。
10年的海外求学工作的经历,沈维孝走进了不同的坐标系中。他说,与中国以发表论文的数量为标准来评定一个人的学术水平,日本大不相同,他们似乎并不在乎论文的数量,而英国在论文方面则比中国更甚,对论文数量的要求占了学术评价相当一部分比重。这可能就是三个国家不同文化思想的表现了。
他以自己的科研做类比,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一些建议。他说,在数学研究中,前面遇到沟坎时人们总要想办法跳过去,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不要放弃,就要坚持。因为即使放弃了,问题也会一直在你的脑子里,是不会被轻易抹掉的。也许你最后没有跳过那道沟坎,但解决的过程中也可能会有其他的发现,或许因此解决了另一个问题,这也是一种收获。他认为,独立想问题是比较好的,印象会更深刻,不一定越简单的方法就越好,过于简单的方法有时并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而复杂的解法会锻炼解题能力,还有可能解决其他问题。
据介绍,「陈省身数学奖」是由香港亿利达(ELITE)工业发展集团在1986年捐资设立的,奖励范围均是50岁以下、在数学领域具有突出成果的中国中青年数学家,截止目前共有22人获奖。[2]
沈维孝语录
编辑请看“沈老师语录”: “我的社交能力不行,见到生人会紧张,只是和比较熟的人才能聊得开。
“东京大学有些研究生课是没有课名的,内容不定,有些就总称为数理科学基础讲义,向同学们介绍最新的科研成果,这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沈维孝颇有感触地说,“这一点我们似乎应该学习。”
“我不这么看,我认为30岁应该是研究数学的时间,35岁至40岁才应该是数学研究的黄金时期,过于年轻则没有经验,而过于年老则精力不济。当然这只是概率事件,就比如我,今后就不一定能出什么成果。” 沈维孝教授仍然那么谦虚。[2]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
- 1. Regular Faculty .新加坡国立大学 NUS[引用日期2015-07-2]
- 2. 沈维孝 .搜搜百科[引用日期2013-04-10]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