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词
无哩头一般指无厘头
语言
,
电影
,
时尚
,
其他
- 中文名
- 无厘头
- 外文名
- Mo lei tau
- 来 源
- 粤方言
- 本应写作
- 无来头
- 意 义
- 指一个人的言行毫无意义
无厘头主题
编辑当时整个市场都在期待有某些人的突破,因为周润发不是一个百分之百的喜剧演员,他可以演小马哥,也可以拍一些悲情的戏。成龙的功夫片是一年一部,而且越来越偏向,不仅在南非拍、在澳洲拍,还跑到西班牙、南斯拉夫拍,这样的喜剧成本太贵了。其他人则难再有新意。终于在1988年,周星驰出现在大众的视线里。当时在香港广播圈里有个组合叫“软硬天师”。“软硬天师”就是葛民辉跟林海峰,他们在电台做节目的方法就是"乱说",连报交通报告也是"乱说",不过这种"乱说"非常受欢迎,也因为这种"乱说"不负责任,或者是好像没有明天就把笑话说出来,结果香港产生出“无厘头”文化,表现在电视剧里面就可能突然间会说:“我们不如坐下,喝杯茶,吃个包子”这些跟剧情完全无关的东西,但是观众看起来却是很乐的。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无厘头文化呢?因为在“九七”香港回归之前,香港人感觉以前英国是家长,之后变成了中国。如果我们想要发言,似乎都没有人听,所以香港人当时的感觉就是:既然都没人听我们说什么话,我们就“乱说”吧,反正都不能认真面对自己的将来,倒不如完全不想,我们就过一天算一天,把漫画文化全部都结合在一起,当做一时的笑料。这样引起了香港人的共鸣感。[3]
无厘头夸张
无厘头的表现形式即是特殊的夸张。这种夸张超过了影视文艺本身需要的夸张程度,使许多事情让观众或读者一看就知道不可能,但仍然忍不住会为此而投入。在《回魂夜》里,周星驰饰演的疯子可以用纸帽子带着大家飞,这是对传统理念的夸张;在《百变星君》里,他一开始过的生活穷奢极侈,这是对生活方式的夸张;在《行运一条龙》里,阿水当众撕开了女同学的上衣,然后又痛不欲生,这是对情感欲望的夸张。夸张给人们带来淋漓尽致的感觉,把平时生活中不能表现或不想表现的各种东西都发挥到一个极致。
无厘头讽刺
人生无常,许多痛苦和不幸都是无法化解的,而面对社会的阴暗、污秽、人性的贪婪、自私,男人的好色,女人的善变,工作的无聊,挣钱的烦恼,一切都是讽刺的目标。《月光宝盒》中至尊宝带领的一群手下在他跟妖精打斗时集体装死倒地,这是对忠诚的讽刺,因为在一开始他的手下都以唯帮主马首是瞻的态度出现;到了《大圣娶亲》中他又无法摆脱他对一个很讨厌的女人———紫霞的爱慕之情,这是对承诺的讽刺,因为他早已答应了白晶晶要做她的老公,五百年后他本来就是别人的人;《食神》中,周星驰对双刀火鸡要求画个心的提议死也不肯,是对女人的讽刺———对一个女人来说,不管她有多重义气,有多负责任,有多聪明,多能干,她其实在男人心目中始终只是一个皮囊而已。
无厘头文化透过香港地区的喜剧影视作品及流行区而得以大力发展,后被华语地区广泛接受,成为被20世纪70年代后出生的一代年轻人广泛接受的喜剧艺术表演形式,并逐渐运用于现实生活。
无厘头起源
编辑无厘头语源
2>无厘头绝不是“没有理发的脑袋"的意思。这是一个广受争议的青春部落用语,最早是广东一带的方言。
无厘头可能是源自粤语俗语“无厘头尻”。“无厘头尻”解作“没有首尾的脊骨”(“尻”指脊骨尾部,读作“kao一声”,与流行粤语粗言无关。),指说话或行为“没头没尾”,令人费解。但该俗语并未获证实。 无厘头原是广东佛山等地的一句俗话,意思是一个人做事、说话都令人难以理解,无中心,其语言和行为没有明确的目的,粗俗随意,乱发牢骚,但并非没有道理。
另一说是在晚清时期,鸦片盛行。人们在抽鸦片的时候有时会说“无厘瘾头”(抽得提不起什么兴趣),久而久之就略去“瘾”字而变。
还有一种说法是顺德的方言,是骂人的话中最狠的一句,意思是说一个人做事情什么都不行,很没用。
无厘头渊起
而当时学界中因为很多老师并不懂得学生因何而笑,曾对这种“无厘头文化”大加鞭鞑。而事实上,这种文化的兴起,所以就模仿了中英联合声明中与会双方的对白,来发展出一种对社会现实无奈的呐喊。
香港网络大典十分清楚的表明,周星驰的电视剧作品《盖世豪侠》是最早创立的无厘头文化的作品之一,剧集中周星驰的口头禅,例如「坐低饮啖茶,食个包」(粤语,即「坐下来喝一口茶,吃一口包」),「你讲嘢呀?」(「你在说话吗?」),及剧中的地方名「段古武辛府」(断估无辛苦,即「随意乱猜不会辛苦」),成为了当时不少香港人的口头禅,做成一种社会现象。其中「你讲嘢呀?」暗讽对方说废话,但不同文化亦会以「你讲嘢呀?」作相同功用,如法文有所谓tu parles!(你讲嘢!)
无厘头相关例子
编辑有记录最早的无厘头对白,是周星驰在电视剧角色说了一番话之后回应的一句“你讲嘢呀?”(粤语,即“你在说话吗?”)来暗讽对方说了一些没有意思的废话。之后亦有他在电视剧《盖世豪侠》中的一句“饮杯茶,食个包”来指大家应该好好的坐下来讨论。其中之后的《赌圣》更是无厘头的精华,当中有不少明喻、暗喻与博喻穿插在电影的各个部分。有心人可以逐一推敲,例如:为什么三叔(吴孟达饰)为认为把吴君如打扮成民主女神,就可以成为刘晶(周星驰饰)心目中的女神呢?又例如:为甚么三叔不断要求刘晶在出席赌局时必须要“腊头”(粤语,即是头上打上蜡油)呢?除了影射周润发的《赌神》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意思呢?而不想动脑筋的人,亦可以纯綷在观影时一笑作罢,给自己的脑袋放个假。
无厘头文化在90年代粤地风行,当年香港新扎女歌手甄楚倩有一首极为流行的士高歌曲《今天天气呵呵呵》,亦是利用了无厘头手法,借助天气来掩饰自己的内心对白。「今天天气呵呵呵」一句後来亦被另一位流行歌手周慧敏引用,指自己不会为了讨好别人而对人说一些无关痛痒的闲聊对话。
无厘头文化亦出现在一些完全没有关连,但含有近似词语的废话来回应废话的场合。例如:有人在洗手间门外拦住朋友问:「喂,你去边呀?」(「你要去哪里?」)有时回应者可能会冷冷的回一句:「去金边呀!」。曾志伟和林敏骢的《冇有线电台》中的一首歌《皮球大合唱》便充斥着一大堆这样的对白:
呢度畀唔畀搭台呀?
呢度畀唔畀搭咀呀?
呢度畀唔畀搭棚呀?
喂,你去边呀?
我去金边呀!
我去扎辫呀!(对话者是男生)无厘头的对白很多时候都要对当地(主要是香港)的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例如:在梁望峰的一本小说中,一对兄妹有这样的对白:
兄:我来自北京!
妹:(头也不回的回答)停不了的爱!
乍看之下的确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回答,但若明白当时的流行文化,这两句对白的解读如下:
兄:我来自北京!(歌手黎明的歌,暗指“其实我是黎明”)
妹:停不了的爱!(歌手黎明诗的歌,暗指“如果你是黎明的话,我还是黎明诗呢”)
无厘头误解示例
编辑有人认为无厘头的出现,是受到日本漫画的影响。1990年代初期,香港兴起阅读日本漫画的热潮,日本卡通每天都在电视上热播,日本文化逐渐影响香港青年人。而日本漫画及卡通片中一些夸张的表达方式亦为香港青年所模仿,且形成一种独特的表演风格。事实不然。
这个问题是不是让你摸不着后脑勺呢?别怕,摸不着自己的后脑勺可以摸别人的嘛!同样的,寻找答案也有很多途径,最方便省事的方法之一,就是上网去,找个比较好的搜索引擎,键入“无厘头”三个字,回车,然后就会返回一堆与此相关的信息。
一般人对于无厘头的认识就好比对“拉哈拉”这个词一样不知所谓
无厘头是谁的头?
只要说起无厘头,就不能不谈周星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周星驰就是无厘头的代名词。
早时候周星驰在电影里尝试突破常规,破旧立新,但在香港人看来,他的表演只是随意瞎闹胡搞,入不得主流。因此冠其无厘头,这也是为什么周星驰不喜欢别人说他无厘头的原因。但随着周星驰对他这种特殊演绎手法的逐渐完善并自成体系,社会大众也从拒绝排斥转变为对他认同欣赏,最后周星驰终于赢得了大众的肯定,迅速走红。他这种特殊的演绎风格也被定义为“无厘头”,只不过,此头已不同与昔日之头,除了不再有贬义色彩外,还成为一种特立独行的新风尚。如果没有周星驰,大概也不会有今日的“无厘头”。自然,您也看不到这本书了。
无厘头搞笑理解
编辑那么无厘头是谁的头?答曰:无厘头,星驰造!
无厘头还是头厘无
无厘头影片中对传统文化的调侃与批判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果您符合下面的大多数条件
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不承诺,没有年龄感,不为健康牺牲嗜好,对喜欢的东西不计较价钱,特别喜欢“追新”,无法停止幻想,思维具有跳跃性,经常语出惊人,想到什么说什么,习惯裸睡,从不大惊小怪,时不时人间蒸发,老找不着东西,你夏天找麻辣烫,冬天寻冰淇凌,还嫌不过瘾,你张口无厘头,email是你最好的联系方式,懒得存钱,认为晚上比白天好,养宠物不养小孩,喜欢自由自在,天马行空,永远保持乐观主义精神,勇于藐视权威,看淡功利……无厘头并不完全等于周星驰,反之亦然。而且如同鸡和蛋的问题一样,是先有无厘头还是先有周星驰,也一样分辨不清。周星驰对电影的演绎来自很多方面的影响:早期曾受李小龙的启发并模仿他;吸收其他喜剧电影的喜剧元素并加以提炼;借鉴和融合搞笑漫画故事情节;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反思等等。周星驰是把很多无厘头和搞笑的元素收集在一起融入到他的电影中的。在这之前,很多无厘头意识的产物就早已存在了,只是这些无厘头让人觉得不可理解,或者根本是低级趣味。周星驰并没有在一开始就决心为无厘头文化树一面大旗,只是他自己在对这些无厘头元素吸收和消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中包括了观念反转、思维跳跃、过分夸张、调侃自嘲和玩世不恭等特点,直到后来这种风格被定义成无厘头。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周星驰是鸡,无厘头是蛋。无厘头孵化出周星驰,周星驰造就了无厘头,一切就是这么相互作影响,相互促成的。 在周星驰自己看来,他觉得用一些比较特别、比较奇怪,或比较新的方法来表达的意念都可以把它叫做无厘头。如果看多了早期的香港电影或者内地电影就会明白他指的比较新奇的方法是什么了。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说一部电影老掉牙了,这时候周星驰就可能会跳出来给它换牙,可是让你诧异的是他并不只是在狗嘴里换象牙那么简单,他可能会把狗牙换成一个马桶拔子,或者是一枚炸弹,更甚至他会把另一条狗塞到狗嘴里,让你看到一个你根本无法想象却活生生显现出的奇怪玩意。这样的无厘头具体表现在他电影中就可能是以下这种的情形:在警匪枪战时,作为特警的周星驰在子弹呼啸而过的时候还悠闲的嚼着泡泡糖,拿出镜子梳头发,还有他的身后居然背着一把特长的铁锤,最后用铁锤将匪徒砸倒。这些镜头在传统的电影里根本是看不到的,在传统电影你大概就只能看到主角很严肃的看着前方,神色严肃的交代任务,然后紧张的拔枪射击,最后最多来一个用嘴吹枪管的潇洒造型。这样的传统电影看得多了,会不会让你觉得发困或是想吐?而周星驰完全将传统颠覆了,电影就是电影,电影也可以不是电影,就是这么戏剧化却也不失真实--谁规定枪战的时候就不能嚼泡泡糖呢?这既可以说是夸张,也可以说是一种心态,究竟现实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是严肃?是活泼?是疯癫?还是戏剧?其实都完全取决于每个人不同的心态。 如果单凭无厘头的喜剧效果,周星驰并不能成为如今香港(喜剧)电影第一人,他的电影在营造喜剧的同时也表现了真实的人物心态和社会现象,如此才能在引人发笑的同时引起内心的共鸣,进而对其印象深刻化。大部分星片中,周星驰扮演处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在现实生活中要面对各种艰难与困境,在无奈感与无力感里唯一能做的事,就是自嘲和自我安慰,用一种乐观的态度笑看世界,这些个人和社会的矛盾与统一才是周星驰的电影让人产生思考和回味的因素。 那么无厘头还是头厘无?答曰:无头无厘,无厘无头。
今天你无厘头了吗?
下面是三道问题,你有权利保持沉默,你的真实想法只有你自己知道,就算你全部答“是”也未必是个无厘头,但一个无厘头必定全部答“是”。
无厘头的最佳表现
1、你的自我意识强烈突出
对于无厘头们来说,他们可能相信有鬼神,但他们的世界中绝对没有那个叫“上帝”或者类似上帝的人物,所以更谈不上什么崇拜和信仰,如果有,那一定是他自己。无厘头们更注重自我意识和自我感受,“不论大狗还是小狗,都有吠叫的权利。”在无厘头的心里,自己最大。同样的,无厘头敢想敢做,不会压抑自己想法和感受,更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和嘲笑。
2、自由和快乐是你的最高目的
喜欢才是最重要的,而问为什么完全是多余的。无厘头追求的是一种感受的自由,一种主观不受约束的状态,一种基于解构的基础之上的随心所欲。他们追求的是快乐和轻松,因此,所有会给他们带来痛苦的因素都要被消除,所有令他们感到沉重和压抑的东西都要被排斥,这些具体表现为两个特点:反叛和解构。
3、你会自己为自己营造欢乐吗?
比如你会跳很蹩脚的舞蹈让自己发笑解嘲,你对于在大众面前出洋相不已为然,因为你的心里根本没有自己为自己设置的障碍。而上面说到的解构是对有趣的东西进行模仿改造的一种行为,你可以各种不同的元素和风格糅合到一个关系里面,来表达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
无厘头文化特色
编辑无厘头幽默表演方式
无厘头文化基于草根阶层的神经质的幽默表演方式,利用表面毫无逻辑关联的语言和肢体动作,表现人物在矛盾冲突中所表现的令人意想不到的行为方式,往往滑稽可笑。一般人若不明白事件背后的“笑位”,就会不懂得笑。而当时学界中因为很多老师并不懂得学生因何而发笑,曾对这种“无厘头文化”大加鞭鞑。
无厘头文化影响
这样的词语怎能广为流传呢?真让人奇怪。其实时至今天,周星驰受广东文化的影响,也很反感他的喜剧被称为“无厘头”,因为这个词叫人联想到的是“不用用脑、不用花心思”,而其实他们在拍片中经常为喜剧效果费尽了心机,为了一个出彩的镜头,剧中的每个演员通常都要NG超过15次。周星驰更偏向于将他的作品称为悲喜剧,他总是关注小人物在生存压力面前的尴尬和窘迫。周星驰的电影并非没有内涵,很久以前拍的片子现在看来还是叫人忍俊不禁、笑中有泪。内地出现了许多网页研究“周星驰现象”,这说明他的持久魅力。
无厘头个人魅力
这个词语本来不为北方人所知,但是从1990年开始,周星驰作为后现代文化的一代宗师,拍出了一系列里程碑般的喜剧电影,这些电影全部说粤语对白,尤其是流行的俚语,迅速在社会上形成一股风潮,电影界也因为周星驰独特的演绎风格和个人魅力涌出一股潮流,社会上就称此类影片为无厘头影片。
无厘头亚文化
一般人对于无厘头的认识就好比对"拉哈拉"这个词一样不知所谓(早先无厘头的意思是一个人做事、说话都不合常理,不按规律,令人难以理解,其语言和行为没有明确的目的,粗俗随意,莫名其妙。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无厘头才逐渐转变为以周星驰为代表的一种喜剧电影的专有名词,基本上可以说是周星驰赋予无厘头这个词语新的含义并将其广为传播,到如今无厘头已成为类似小资情调这样一种亚文化并拥有其特殊的社会群体。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
- 1. 无厘头 .潮州日报数字报[引用日期2015-06-18]
- 2. 方梓勋. 香港话剧的历史和现状——《香港话剧选》序 [J/OL]. 戏剧文学, 1994, (11): 44-50.
- 3. 向竹. 没有喜剧明星就没有划时代的喜剧 [J/OL] . 电影, 2011, (02): 85-90.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