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一元钱奖学金是苏州大学2015年对奖学金制度进行了改革的一种做法,包括综合奖、学习优秀奖、卓越创新奖和专项奖等各类校级奖学金,除了荣誉证书之外,获奖学生不分种类、等级,均只有象征性的一元钱奖励。
一元奖学金争议
编辑2014年秋季,苏州大学颁发了《全日制本科生奖励评定实施细则》,拉开了奖学金改革的序幕。改革之后,获奖人数占比仍保持一致,但最大的改变是金额——改革后,涉及奖励均不再设立奖励金额,仅颁发荣誉证书,此外,还有象征性的1元钱奖励。不过,涉及改革的只是校级奖学金。[1]
此事一出,不少苏州大学学生在网上吐槽,并引发了网友争议。
一元奖学金诠释角度
编辑一元奖学金理解角度
不妨多些理解和宽容(刘化喜,淮阴工学院副研究员)
现在苏州大学的奖学金改革,仅对获奖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奖金降为象征性的一元,等于是挑战了“国际惯例”,引发质疑在所难免。而且取消了奖金,对许多学生来讲也是个实实在在的经济损失。质疑、抱怨虽然可以理解,但仔细思考一下,“一元奖学金”也并非没有道理。
设立奖学金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鼓励学生并不一定必须以奖金形式进行。奖励有很多种,可以是物质的奖金,也可以是象征性的荣誉证书等等。虽然绝大多数学校都设有奖学金,但就整体而言,更多奖励尤其是非学习方面的奖励其实都没有奖金。认为没有奖金便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事实上,从教育主管部门的现有制度规章来看,也并没有哪个文件规定高校的奖学金必须达到某个标准。[2]
一元奖学金反对角度
“有奖无钱”叫啥奖学金(朱四倍,信阳师范学院教师)
奖学金是国家、高等学校及其他资助机构为鼓励学生的某种行为或奖励学生的成果而设立的资金,是对学生的良好行为或成果的积极肯定。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我们审视“一元钱”奖学金风波的基本立足点。
尽管奖学金的设置只是手段,让每位学生的素质得到提升才是目的,但沿着奖学金设置的基本宗旨,可以认为“一元奖学金”并不仅仅是剑走偏锋,除了有消解奖学金功能之嫌外,还有学校“关门决策”的尴尬。其一,“有奖无钱”可能使奖学金的激励功能“断崖式”下跌,无法实现激励大学生刻苦学习、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其二,可能削弱奖学金的导向功能。奖学金的导向功能不容忽视,如果失去了应有的导向功能,那么奖学金的设置价值就大大降低。其三,“有奖无钱”导致奖学金的资助功能趋于无,甚至把奖学金的资助功能忽略了。
更重要的是,从报道来看,校方“我们在总额投入上,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加了500万元”的解释难以让人信服,关键点在于,这很可能是学校单方面的意见,没有考虑到奖学金政策改变可能带来的后果。事实上,在奖学金问题上,学校和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如果忽视学生意见,无形中的契约就会遭到破坏。
奖学金的设置与发放是我国高校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是“奖、贷、助、补、减”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来说,既要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誉观,正确地看待奖学金,又要科学设置奖学金,不能把奖学金当作是对学生的“施舍”,而是要充分发挥奖学金的功能和效用,激励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鼓励刻苦的学生勇攀高峰,使更多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和向上意识,让更多的学生通过奖学金的激励和资助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2]
一元奖学金商榷角度
打酱油的钱别用来买醋(姜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助理研究员)
从高校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经费的使用还要加以规范,保持经费使用的科学性和相对稳定性外,还应最大程度上实现专款专用。
奖学金制度是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激励制度。从奖学金的设计来看,既有荣誉性的,也有实质性的物质奖励。在精神和物质双重激励作用下,奖学金制度成为激发高校学子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的有效动力。许多贫困大学生通过努力学习获得奖学金,顺利且体面地完成了学业。实践证明,这样一种制度设计,对大学生的成才,具有非常好的激励作用。
学校虽然削减了奖学金金额,但学生出国学习(交流)基金和本科生奖助学金上有了更加充分的经费。这“一增一减”让不少人质疑,学校把用作奖学金的钱,转用于学生出国基金和本科生奖助学金上了。虽然学校在媒体爆料后并未公布详情,但显然这项改革还有地方值得商榷。
高校的资源配置,应该有科学的安排和严谨的论证,尤其牵涉学生切身利益的事务,应该征求广大教师尤其是学生的意见。具体到奖学金制度的变化上,自然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征求意见,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听取教师和学生们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在新措施颁布、实施之后,不会引发许多大学生对新的制度设计的质疑和不满。
- 参考资料
-
- 1. “1元奖学金”,学生答应吗 .凤凰网资讯[引用日期2015-12-12]
- 2. “一元奖学金”缘何引争议 .人民网[引用日期2015-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