浍河在河南境内长58公里,安徽境内205公里;流域面积8173平方公里(四陈庄以上),其中豫境1263平方公里,皖境6910平方公里。因其主要支流为包河,故有时也称“包浍河”。
浍河水文
编辑浍河流域位于豫东沱河流域与涡河流域之间,属于漴潼河水系,发源夏邑马头集以东蔡油场,东行经永城市境南,于李口集入安徽涡阳县境,在省境全长57公里,流域面积2040平方公里,主要由包河和东沙河两支流构成,源头在商丘县北郊黄河故道南侧。包河由永城县入安徽,到临涣集汇入浍河本干,包河省境流域面积754平方公里。东沙河流域面积394平方公里。浍河流域全部在商丘地区,跨商丘、虞城、夏邑、永城4县和商丘市,总耕地200多万亩,该流域为黄泛冲积平原,流域狭长,中上游主要由二大支流控制,流域平均宽度,东沙河为4.2公里,包河54公里,都是狭长形。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首尾平缓,中上段稍陡,地面比降,上游1/4000~1/5000,下游则1/7000~1/8000。流域微地形变化很大,上游多由冲刷遗留下来的小潭坑,表土以沙土及沙壤土居多,中下游主要是两合土及淤土,地下水埋藏很浅。流域干支流,因黄泛淤垫,大部分属于坡河性质,断面浅小,排水困难,大水时漫坡下泄,一片汪洋,但在省界附近,断面突然变深,平槽泄水能力较大,两岸无堤,为地下河槽,这种特点对流域河道整治颇为有利。
浍河流域降水量小、变率大,河川径流量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极其不均。黄口集水文站年平均流量仅4.19立米/秒,年均天然径流量为1.44亿立米,最大年径流量为(1963年)6.774亿立米,最小年径流量为(1966年)0.211亿立米,年际变化剧烈。一般年份(保证率50%)的年径流总量仅为0.827亿立米,地表水可资利用的数量很小,同时径流年内分配相当悬殊,汛期(6~9月)的径流总量比枯水期径流总量大3倍多,所以易旱、易涝、易碱是该区的重要问题。旱灾是全流域普遍现象,但存在中上游干支流河道浅小缺乏前上排水系统,沟洫纵横交错,断面上下不一,下游沿河地势较高,内地多洼地池沼,坡水很难排出,地下水又较高,一遇较大降雨,地面多积水,土壤返盐快,农作物易减产。[1]
浍河流域降水量小、变率大,河川径流量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极其不均。黄口集水文站年平均流量仅4.19立米/秒,年均天然径流量为1.44亿立米,最大年径流量为(1963年)6.774亿立米,最小年径流量为(1966年)0.211亿立米,年际变化剧烈。一般年份(保证率50%)的年径流总量仅为0.827亿立米,地表水可资利用的数量很小,同时径流年内分配相当悬殊,汛期(6~9月)的径流总量比枯水期径流总量大3倍多,所以易旱、易涝、易碱是该区的重要问题。旱灾是全流域普遍现象,但存在中上游干支流河道浅小缺乏前上排水系统,沟洫纵横交错,断面上下不一,下游沿河地势较高,内地多洼地池沼,坡水很难排出,地下水又较高,一遇较大降雨,地面多积水,土壤返盐快,农作物易减产。[1]
浍河历史
编辑据史书记载,浍河是隋炀帝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开凿的连接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的运渠,有“岁嘈江、淮、胡、浙运米百万及东南之乡,百物众宝不可胜计”的记录,也是唐、宋、元、明等历代的传统水运线路,在经济、文化、政治上都起过一定的作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浍河曾发生三次较大的水灾,且以1965年7月为最。据上游临涣浍河水文站的观测资料,当时最大洪峰流量为865立方米/秒,最高洪水位标高为+28.34m,本地区普遍积水1m左右。自1968年新汴河开挖以后,区域内泄洪能力大大增强,浍河再未溢出河床,从而根除了本地区的水患。
浍河,汾河支流,流经翼城县、曲沃县,最终汇入汾河。
- 参考资料
-
- 1. 淮河水系 .河南省志 地貌山河志[引用日期2014-01-24]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