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莹(三国时期吴国将领、丹阳太守)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24 19:37:50
编辑 锁定
沈莹(?—280年),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曾担任左将军,丹阳太守。杜预进攻吴国时,沈莹被王浑杀死。[1]  沈莹着述的《临海水土志》,记载了台湾原住民山夷与大陆百越民族同根同源的文化渊源关系;并从地理方位、气候和地形,以及居民的生产习俗等方面,记述了台湾岛的自然环境及高山族的社会生活发展情况。[2] 
本    名
沈莹
所处时代
三国
去世时间
公元280年
主要作品
临海水土志
主要成就
撰写最早记录台湾的文献《临海水土志》
官    职
左将军,丹阳太守

沈莹人物生平

编辑

沈莹受命御敌

咸宁五年(279年),王濬杜预指出,吴主孙皓“荒淫凶虐”,上书建议司马炎“宜速征伐”,举兵平吴。司马炎即于这年十一月开始了平吴的大进军。[3]  孙皓听说王浑将要南下,命令丞相张悌都督丹杨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等人帅众三万渡过长江迎战。[4] 
军队到达牛渚时,沈莹说:“晋在蜀地整饬水军,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我军上流各部队,素来没有戎备,名将又都已经过世,只是些年少之人担当重任,恐怕抵挡不住。晋的水军必然要到这些地方,我们应当集中大家的力量等他们到来,与晋打一仗,假如有幸能够取胜,那么长江以北的地区自然就太平了。如果现在渡江与晋大军交战,不幸而打败了,那么大事就完了。”张悌说:“吴将要亡国,这是无论聪明还是愚笨的人都知道的事实,不是今日才有的事。我担心蜀地之兵到了这里,我军恐惧惊慌,就不可能再整肃起来了。趁着现在渡江,尚且还能与晋决一死战。如果败亡,就一同为国而死,再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假如能够取胜,那么敌军奔逃,我军声势就将倍增,然后就乘胜向南进军,在半路上迎击敌人,那就不愁不能破敌。要是依了你的计谋,恐怕兵士都四散奔逃;坐等到敌军到来,君臣就一起投降,没有一个人死于国难,这难道不是耻辱吗?”[5] 

沈莹为国战死

280年三月,张悌等人渡过长江,在杨荷包围了王浑的部将、城阳都尉张乔。张乔手下只有七千人,他关闭了栅栏请求投降。诸葛靓想把他们都杀了,张悌说:“强敌还在前面,不宜先去做无关紧要的事情,况且杀了投降的人不吉利。”诸葛靓说:“这些人是因为救兵还没有到、力量弱小抵挡不住,所以才暂且假装投降以拖延时间,并不是真正的屈服了。如果放了他们,必然造成后患”。张悌不听从,安抚了他们然后前进。张悌与扬州刺史、汝南人周浚,组成阵列相对。沈莹率领五千名丹阳兵,多次冲击晋军阵列,晋军阵列依然严整。沈莹领兵退却,部众却开始混乱起来,这时,晋将军薛胜、蒋班乘吴兵混乱之机打过来,吴兵接二连三地奔逃溃散,将帅们也制止不住,张乔又从背后杀过来,晋军在版桥大破吴军。诸葛靓带着几百人逃走,他派人去接张悌,张悌不肯离开,诸葛靓又亲自拉他走,说:“存亡自有气数,并不是你一个人所能支撑的,为什么一定要自己求死呢?”张悌流泪说:“诸葛靓,今天是我死的日子。况且我还是幼儿的时候,就被你家丞相所赏识提拔。我常常怕我死得没有意义,辜负了名贤对我的了解与照顾。我今天以身殉国,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诸葛靓再三拉他走,还是拉不动他,于是就流着眼泪放开手,走了。走了一百多步远,回过头去看张悌,他已经被晋兵杀了。孙震、沈莹等七千八百人也同时战死。[6] 

沈莹个人着作

编辑
沈莹所着作的《临海水土志》(约完成于西元268年至280年之间),对当时的台湾人民的生活有详细的描写[7]  ,但沈莹所着该书,本是已散失不全,只因为在宋代的《太平御览》卷780《东夷传》引用其一部份,所以才流传下来。
《临海水土志》记载了台湾原住民山夷与大陆百越民族同根同源的文化渊源关系;并从地理方位、气候和地形,以及居民的生产习俗等方面,记述了台湾岛的自然环境及高山族的社会生活发展情况。
国务院对台办于1993年9月1日发表的《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白皮书明确说明:“距今1700多年以前,三国时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等对此就有所着述,它们是世界上记述台湾最早的文字。”[2] 

沈莹文学形象

编辑
在《三国演义》中,沈莹生平大体与正史相当。在吴国灭亡之际,沈莹与张悌挥兵抵敌,被晋兵包围,张悌死于乱军之中,沈莹被晋国牙将周旨所杀。[8] 
参考资料
  • 1.    《晋书·帝纪第三》:王浑、周浚与吴丞相张悌战于版桥,大败之,斩悌及其将孙震、沈莹,传首洛阳。
  • 2.    最早记载台湾的《临海水土志》   .泉州市鲤城区政府门户网站群.2012-03-14[引用日期2014-05-29]
  • 3.    晋灭吴之战  .中华网军事.2005-04-12[引用日期2014-05-29]
  • 4.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一·晋纪三》:吴主闻王浑南下,使丞相张悌督丹杨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帅众三万渡江逆战。
  • 5.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一·晋纪三》:至牛渚,沈莹曰:“晋治水军于蜀久矣,上流诸军,素无戒备,名将皆死,幼少当任,恐不能御也。晋之水军必至于此,宜畜众力以待其来,与之一战,若幸而胜之,江西自清。今渡江与晋大军战,不幸而败,则大事去矣!”悌曰:“吴之将亡,贤愚所知,非今日也。吾恐蜀兵至此,众心骇惧,不可复整。及今渡江,犹可决战。若其败丧,同死社稷,无所复恨。若其克捷,北敌奔走,兵势万倍,便当乘胜南上,逆之中道,不忧不破也。若如子计,恐士众散尽,坐待敌到,君臣俱降,无复一人死难者,不亦辱乎!”
  • 6.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一·晋纪三》:三月,悌等济江,围浑部将城阳都尉张乔于杨荷。乔众才七千,闭栅请降。诸葛舰欲屠之,悌曰:“强敌在前,不宜先事其小,且杀降不祥。”靓曰:“此属以救兵未至,少力不敌,故且伪降以缓我,非真伏也。若舍之而前,必为后患。”悌不从,抚之而进。悌与扬州刺史汝南周浚,结陈相对,沈莹帅丹杨锐卒、刀楯五千,三冲晋兵,不动。莹引退,其众乱;将军薛胜、蒋班因其乱而乘之,吴兵以次奔溃,将帅不能止,张乔自后击之,大败吴兵于版桥。诸葛靓帅数百人遁去,使过迎张悌,悌不肯去,靓自往牵之曰:“存亡自有大数,非卿一人所支,奈何故自取死!”悌垂涕曰:“仲思,今日是我死日也!且我为儿童时,便为卿家丞相所识拔,常恐不得其死,负名贤知顾。今以身徇社稷,复何道邪!”靓再三牵之,不动,乃流泪放去,行百馀步,顾之,已为晋兵所杀,并斩孙震、沈莹等七千八百级。
  • 7.    《临海水土志》:夷州在临海郡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号为王,分划土地,人民各自别异,人皆髡头,穿耳,女人不穿耳。作室居,种荆为蕃鄣。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舅姑子父,男女卧息共一大床。交会之时,各不相避。能作细布,亦作斑文。布刻画,其内有文章,好以为饰也。……
  • 8.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4-05-29]
词条标签:
政治人物 将领 历史 人物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