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唐太宗年号)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28 19:42:53
编辑 锁定
贞观(627年正月—649年十二月)是唐朝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共23年。唐太宗励精图治开疆拓土,成为中国史上着名的明君。他继承唐高祖李渊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在位期间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他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着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期间爆发了唐与突厥的战争唐灭薛延陀之战、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唐击吐谷浑之战、唐太宗征讨高句丽等对外战争。
贞观二十三年六月唐高宗即位沿用。李世民的英明执政也叫贞观之治。经过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1] 
中文名
贞观
类    别
年号
时    间
公元627年正月—公元649年十二月
时    长
23年
在位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
即位皇帝
唐高宗李治
重大历史事件
贞观之治、文成公主和亲吐蕃
其他历史事件
乙巳占 开元占经成书
主要战役
灭东突厥、讨西域、伐高句丽
主要外交事件
和亲吐蕃、西域诸国归附
主要成书
氏族志 括地志 千金要方

贞观历史沿革

编辑

贞观玄武门之变

武德九年,突厥侵犯唐边境,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太子府率更丞王晊告诉了秦王:
魏征 魏征
李建成想借此控制秦王的兵马,并准备在昆明池设伏兵杀李世民。于是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帝都长安城宫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事后,李世民杀建成、元吉诸子,并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名。
尔后李渊让出军政大权予秦王,三天后(六月初七癸亥日,7月5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诏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八月初九甲子日(9月4日),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当年十月,追封李建成为息隐王,李元吉为海陵剌王。次年改元贞观。642年,追复李建成为隐太子,李元吉为巢剌王。

贞观贞观之治

贞观二年(628年),当时的人口已因隋末战争而锐减,此时唐朝只有二百九十万户,经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并稳定发展,至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人口达到三百八十万户,奠下了高宗、武后、玄宗年间大唐盛世的基础,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二年四月二十六壬寅日(628年6月3日),朔方人梁洛仁杀夏州割据势力首领梁师都,归降唐朝,唐朝统一全国。贞观四年(630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师塞北,挑战东突厥在东亚的霸主地位。唐军在李靖的调遣下,灭亡东突厥,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诸国尊为“天可汗”。在位期间,积极推行了府兵制租庸调制均田制,并加强科举制等政策。
李世民本身也是个既英武又善辩之人,但是有鉴于帝位得之不易,加上隋炀帝杨广本人亦以雄健尔雅善辩闻名,隋却因此铸下灭亡的大错,因此在位期间,李世民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廷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晚年的李世民因国富民强,纳谏的气度不如初期,偶尔也发生误杀大臣的遗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纳言的风范。641年,唐室文成公主下嫁于吐蕃松赞干布
《资治通鉴》有记载,李世民贞观十七年废太子李承乾之后、改立李治为皇太子之前,李世民之三子一弟(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五子李佑、及七弟李元昌)俱谋取帝位,致李世民心灰意冷之曲折,史载:“承乾既废,上御两仪殿,群臣俱出,独留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积、褚遂良,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
房玄龄 房玄龄
无聊赖!’因自投于床,无忌等登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刎,遂良夺刀以授晋王治。”晚年李世民着《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李治,总结了他的施政经验,同时自评一生功过。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另外,李世民精擅书法,以行书写碑,称“飞白”,闻名后世。着名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等。史家曾疑李世民生前,指定以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所作《兰亭集序》为陪葬品。近年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者研究,《兰亭集序》应该不在李世民之昭陵,而在高宗、武后所合葬的乾陵之中。
唐太宗与身边大臣魏徵、王圭、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褚遂良等的对答也在开元十八(730年)、十九年间被吴兢辑为《贞观政要》一书,以发扬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治国精神。
表现:1、政治比较清明。
2、经济发展较快。
3、国力不断增强
启示:居安思危,以史为鉴,以民为本。
原因:1、开明的治国思想。
2 、开明的治国政策。

贞观对外战争

  • 唐与突厥、薛延陀之战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因唐朝发生玄武门之变,政局不稳,东突厥伺机入侵,攻至距首都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京师震动。此时,长安兵力不过数万,刚刚即位的唐太宗李世民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骑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唐语林》记载唐太
唐朝与突厥形势 唐朝与突厥形势
宗“空府库”赠予颉利可汗金帛财物,以求突厥退军,并与之结“渭水之盟”,突厥兵于是退去。之后,唐太宗励精图治,并且挑拨颉利、突利二可汗和突厥与铁勒诸部的关系。627年,东突厥内部出现分裂。反对颉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落对其变革国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满,另立薛延陀为可汗。突利可汗也暗中与唐联络,并与颉利可汗决裂。同时东突厥又遇到大雪气候,牲畜大多被冻死饿死,突厥势力渐弱。唐太宗于629年八月任命李靖、李世积、柴绍李道宗等为行军总管,出兵征讨东突厥。630年三月颉利兵败被俘,东突厥灭亡。唐朝在东突厥突利可汗故地设置顺、佑、化、长四州都督府,颉利可汗故地置定襄都督府、云中都督府。
东突厥灭亡后,薛延陀真珠可汗夷男接管了东突厥的故土。薛延陀表面臣服于唐朝,暗中却扩充自己的力量。639年,唐太宗试图恢复东突厥,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的崛起,薛延陀为避免新恢复的东突厥站稳脚跟,与其进行了多次战争。为了保住东突厥,李世积在641年进攻薛延陀,并取得了胜利。但是644年,趁唐太宗征伐高句丽的机会,薛延陀部队发起新一轮攻势,击败东突厥,迫使阿史那思摩逃回云州。随后,高句丽寻求薛延陀援助,但夷男希望避免与唐朝直接战斗。645年,夷男死后,他的儿子多弥可汗拔灼开始和唐军作战。646年,唐军反击并打败拔灼后,薛延陀的附庸回纥、铁勒等部落出兵,将他杀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军投降,薛延陀灭亡。唐太宗于铁勒故地设六府七州:瀚海府(回纥)、金微府(仆骨)、燕然府(多滥葛)、卢山府(思结)、龟林府(同罗)、幽陵府(拔野古) 。七州:皋兰州(浑)、高阙州(斛薛)、鸡鹿州(奚结)、鸡田州(阿跌)、榆溪州(契苾)、蹛林州(思结别部)、窴颜州(白霫)。由燕然都护府管理,治所在阴山之麓(今内蒙古杭锦后旗),辖境东到大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南到戈壁、北到贝加尔湖的整个蒙古高原
  • 和亲吐蕃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于634年遣使与唐朝修好,唐朝也派臣入蕃。636年,松赞干布派专使去长安请婚,唐朝
步辇图 步辇图
不允,638年,松赞干布遂借口唐朝属国吐谷浑从中作梗,亲自指挥大约20万吐蕃军,开始攻击唐朝的松州(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但同时松赞干布又派遣使者到唐朝国都长安再次请求,并宣称他们打算欢迎公主。唐太宗派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指挥5万军队,执失思力牛进达刘简协助,援救松州。与此同时,吐蕃军正在围困松州的首县-嘉诚(今四川松潘),但唐军先遣部队在牛进达指挥下,打败了吐蕃军。唐军在松州大胜吐蕃军,但唐朝也见识到了吐蕃的力量。640年,松赞干布又派大臣禄东赞使唐求婚,唐太宗便以宗室之女文成公主许嫁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并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持节护送。641年文成公主入蕃,《新唐书》记载松赞干布亲迎于柏海,文成公主进蕃时把各种汉地的生产技术转入吐蕃。
  • 与西域诸国之战
唐太宗灭东突厥后,开始对西域(即现代新疆和中亚地区)的西突厥以及一些松散结盟绿洲国家的施加军事实力,其主要针对西突厥,以恢复两汉以来对西域的统治。高昌曲文泰与西突厥欲谷设联合,阻碍西域商路,进攻唐朝的伊州。639年冬,唐太宗以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兵出击高昌王曲文泰。640年,唐军至碛口,曲文泰惊惧而病死。其子曲智盛即位后不久,侯君集围城,曲智盛降唐军。高昌国三州、五县、二十二城,八千户、三万余人归属唐朝,高昌国结束。唐朝在高昌设置西州。
吐谷浑可汗伏允听信大臣天柱王的建议,屡次侵犯唐朝的西部边境,634年,扣留唐朝使者赵德楷,六月,唐太宗以段志玄为行军总管,讨伐伏允,十二月,又以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为行军总管,大举讨吐谷浑。635年,伏允败走,被部下所杀。伏允之子慕容顺杀死天柱王,自立为可汗,投降唐朝,唐太宗册封慕容顺为吐谷浑可汗。慕容顺死后,636年,唐太宗册封慕容顺之子诺曷钵为吐谷浑可汗。
640年,唐朝在交河城设安西都护府,用以针对西突厥和管理西域。644年,西突厥的盟友焉耆攻打西州,安西都护郭孝恪为西州道行军总管,讨伐依附西突厥的焉耆,占领焉耆,俘虏国王龙突骑支,但后来焉耆再次脱离唐朝。 648年,唐太宗派遣阿史那社尔、郭孝恪率军讨伐依附西突厥的焉耆和龟兹(今新疆阿克苏),征服两国。然后疏勒于阗归附唐朝,将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抚宁西域,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国,史称安西四镇
贞观四年,西域诸国君主在长安请求唐太宗为“天可汗”,意为天下总皇帝天下共主。“天可汗”除了是一种对唐朝皇帝的荣衔,还是一种有实质意义的国际组织体系,以维持当时各同盟国的集体安全。
  • 征讨高句丽
642年,高句丽东部大人渊盖苏文杀死荣留王后立高宝藏为王并自封为“大莫离支”摄政。为征讨渊盖苏文和保护唐朝的盟友新罗,唐太宗认为有必要对高句丽开战。644年,唐太宗率领李世积、李道宗、张亮和长孙无忌统军10万亲征高句丽。645年,唐太宗冲破高句丽的防线准备攻打高句丽国都平壤,似乎大功在即。 不料在安市(今辽宁鞍山)受阻,再也无法前行。在这之后,唐太宗对高句丽的进攻仅维持在一些小规模的突袭。646年,唐朝与回纥击灭薛延陀后,647年,唐太宗令牛进达率兵从海上、李世积率兵从陆路攻打辽东半岛。648年,唐太宗再派薛万彻率军从海上攻打鸭绿江口。随后,唐开始集结陆海部队准备在649年再一次大规模攻高句丽。不过唐太宗于649年去世后,唐高宗李治暂停东征的计划。668年,唐高宗联合新罗灭亡高句丽,载籍户数69.7万。并建立安东都护府等加以控制辽东。

贞观贞观疆域

编辑
在北方,贞观四年(630年),唐军灭亡东突厥,漠南成为唐势力范围。贞观二十年(646年),又一举消灭了薛延陀汗国,至此大漠南北广大地区皆为唐的势力范围。唐朝廷在漠北设立安北都护府,在漠南设立单于都护府,建立了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后改名余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区)、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
在西北,贞观四年,唐朝廷在伊吾七城设立西伊州,开始经营西域。贞观十九年(645年),唐朝廷移安西都护府龟兹
在东北,644年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未果,唐高宗在668年乃联合新罗灭高句丽,设立安东都护府
青藏高原上,吐蕃日渐兴起,至六世纪末与吐谷浑苏毗为高原上三大势力。七世纪初,赞普松赞干布即位,统一了高原,又征服了位于西藏西部的苏毗、阿里地区的羊同和尼婆罗(今尼泊尔)。

贞观评价

编辑
  • 贞观政要》赞贞观之治:官吏多自清谨,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无敢侵欺细人。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去年犯死者仅二十九人。 又频致丰稔,米斗三钱,马牛布野,外户不闭,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 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 后晋官修正史旧唐书刘昫等的评价是:“史臣曰: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终平泰阶,谅由斯道。尝试论之:础润云兴,虫鸣螽跃。虽尧、舜之圣,不能用梼杌、穷奇而治平;伊、吕之贤,不能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际,遭遇斯难,以至抉目剖心,虫流筋擢,良由遭值之异也。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时也。或曰:以太宗之贤,失爱于昆弟,失教于诸子,何也?曰:然,舜不能仁四罪,尧不能训丹朱,斯前志也。当神尧任谗之年,建成忌功之日,苟除畏逼,孰顾分崩,变故之兴,间不容发,方惧“毁巢”之祸,宁虞“尺布”之谣?承干之愚,圣父不能移也。若文皇自定储于哲嗣,不骋志于高丽;用人如贞观之初,纳谏比魏徵之日。况周发、周成之世袭,我有遗妍;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赞曰:昌、发启国,一门三圣。文定高位,友于不令。管、蔡既诛,成、康道正。贞观之风,到今歌咏。[4] 
  • 北宋官修正史新唐书欧阳修宋祁等的评价是:“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业。汤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称三宗。武王有天下,传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与宣之功,其余无所称焉。虽《诗》、《书》所载,时有阙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传七十余君,其卓然着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呜呼,可谓难得也!唐有天下,传世二十,其可称者三君,玄宗、宪宗皆不克其终,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至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图,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然《春秋》之法,常责备于贤者,是以后世君子之欲成人之美者,莫不叹息于斯焉。”
  • 新唐书·北狄列传》:唐之德大矣!际天所覆,悉臣而属之;薄海内外,无不州县,遂尊天子曰“天可汗”。三王以来,未有以过之。至荒区君长,待唐玺纛乃能国;一为不宾,随辄夷缚。故蛮琛夷宝,踵相逮于廷。
  • 朱熹陈亮书:“太宗之心,则吾恐其无一不出于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假义,以行其私。而当时与之争者,才能知术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义之可饬。是以彼善于此,而得以成其功尔。”“论后世人,不当尽绳以古人礼法。毕竟高祖不当立建成。”“太宗功高,天下所系属,亦自无安顿处,只高祖不善处置了。”
  • 元朝戈直在《贞观政要》集论中说:“夫太宗之于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之人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这里所说,太宗在正心修身,齐家明伦方面,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主要是指太宗与其兄李建成的皇位之争。
  • 明朝官修皇帝实录《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初一日(1374年9月7日),亲自前往南京历代帝王庙祭祀三皇、五帝、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一共十七位帝王,其中对唐太宗李世民的祝文是:“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元璋以菲德荷天佑人助,君临天下,继承中国帝王正统,伏念列圣去世已远,神灵在天,万古长存,崇报之礼,多未举行,故于祭祀有阙。是用肇新庙宇于京师,列序圣像及历代开基帝王,每岁祀以春、秋仲月,永为常典。今礼奠之初,谨奉牲醴、庶品致祭,伏惟神鉴。尚享!”
  • 明宪宗在命儒臣订正重刊《贞观政要》时写道:“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于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
  • 毛泽东评价李世民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5-6] 
  •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唐代的皇帝里,唐太宗,早年的唐玄宗,唐宣宗,都是杰出的皇帝。”“我们认为旧日的封建历史家对‘贞观之治’是渲染得有点过分的。……固然,在唐太宗统治的二十多年间,人口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比之隋极盛时户数,还不到二分之一。” “魏徵疏文中也说到:‘今自伊洛以东,暨于海岱,灌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 “封建历史家把贞观时期当作理想的太平盛世,和实际情况是有很大距离的。”

贞观大事记

编辑
贞观元年(627年)
分全国为十道
·
贞观二年(628年)
诏各地置义仓
薛延陀首领夷男受唐封为真珠毗伽可汗,建汗庭于漠北
·
贞观三年(629年)
松赞干布吐蕃赞普位。
·
贞观四年(630年)
李靖俘颉利可汗东突厥亡。日本遣唐使抵唐。
·
贞观八年(634年)
大明宫开始建工。
·
贞观九年(635年)
各乡置乡长。诏天下户分为九等。
李靖大破吐谷浑,其主慕容伏允及子先后为左右所杀,唐立伏允孙诺曷钵为可汗。
景教僧侣阿罗本将景教传入唐。
东突厥阿史那社尔附唐。
·
贞观十年(636年)
府兵军府改名折冲府,以折冲都尉为长,果毅都尉为副。
贞观十一年(637年)
颁贞观律令格式
·
贞观十二年(638年)
高士廉等撰《氏族志》成,又称《贞观氏族志》。
·
贞观十四年(640年)
八月,侯君集高昌,唐以其地置西州。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交河城,置庭州于可汗浮图城
·
贞观十五年(641年)
·
贞观十六年(642年)
魏王李泰等撰《括地志》成。
·
贞观十九年(645年)
玄奘取经还,抵长安。
太宗征辽东,无功而还。
铁勒九姓大首领率众降唐。
大唐西域记》成书。
·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
于铁勒诸部置羁縻州府。
·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
黠戛斯内附,唐置坚昆都督府。
唐赴天竺使者王玄策俘摩揭陀国王阿罗那顺而归。
契丹内附,唐置松漠都督府
奚内附,唐置饶乐都督府
阿史那社尔平龟兹,唐始置安西四镇
·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五月,太宗去世。六月,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是岁,蒙舍诏首领细奴逻建大蒙国,自称奇嘉王,遣使入贡于唐。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年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