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
贺州市总面积11855平方公里,约占广西壮族自治区总面积5.01%。其中山地面积4062平方公里,平原面积1420平方公里,丘陵面积6373平方公里。
贺州市是中国奇石之乡、中国马蹄之乡、是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明城市。[1]
贺州建制沿革
编辑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岭南。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南海郡辖境是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北连南岭,包括今广东的一部分,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4个县(据《汉书》记载),郡治番禺。
贺州是两汉时期的交州首府即广信之管辖范围,并与梧州,广东封开被现代专家学者公认是岭南文化和粤语的最早发祥地。
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年),孙权置临贺郡,临贺县为郡治。[3]
南朝宋泰始六年(470年),明帝改临贺郡为临庆国,临贺县为国都。
南朝齐建元二年(480年),复临贺郡名,临贺县仍为郡治。
隋大业三年,废州。省临贺、荡山入富川,改名为贺川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贺州和临贺县,临贺县仍为郡治。
天宝元年(724年),玄宗改州为临贺郡,乾元元年(758年),肃宗又改郡为贺州。临贺县仍为州郡治。
明洪武十年(1377年),太祖降贺州为县,临贺县改名称贺县,治所在今广西贺州市贺街镇,属平乐府。
民国三年(1914)设道观察使,六年改为道尹,贺县属桂林道。
1952年9月,县治由贺街迁八步。属平乐专区。1958年7月改设梧州专区。
1997年2月27日,国务院批复:(1)撤销贺县,设立贺州市,以原贺县的行政区域为贺州市的行政区域。(2)将梧州地区行署驻地由梧州市市区迁至贺州市八步镇,梧州地区更名为贺州地区。贺州地区辖原梧州地区的富川、钟山、昭平3个县(自治县)和贺州市。(3)贺州地区辖67个乡镇。200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贺州地区,设立地级贺州市。
1951年8月,平乐专区驻地由贺县八步镇搬迁到平乐县平乐镇。信都县并入贺县,修仁并入荔浦等县。
1952年8月,撤销富川与钟山两县,合并置富钟县,县人民政府驻钟山县。
1962年3月,国务院第115次全体会议决定,富川与钟山分县,撤销富钟县,恢复富川县、钟山县。
1970年2月,梧州专区第一个按中共九大党章建立起来的党委——水汶公社党委成立。12月,装机6.8万千瓦的合面狮水电站工程开工兴建。
1971年5月,中共梧州地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梧州市召开,选举产生中共梧州地区第一届委员会。
1983年8月10月,国务院批准同意设立富川瑶族自治县,撤销富川县。10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增设富川为民族贸易县。
1984年1月,苍梧县划归梧州市管辖。
1984年9月,梧州地区各县恢复乡镇人民政府,撤销人民公社。全地区由82个人民公社、10个乡镇改为115个乡(镇)。
1986年,岑溪、贺县分别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县,贺县还被评为全区、全国飞播造林先进县,昭平再次被评为全国护林防火先进县。
1988年3月1日,中共梧州地委机关报<桂东报>创刊发行。桂东报>
1988年4月,富川瑶族自治县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1989年,昭平县被评为全国县城规划的61个先进县之一,富川瑶族自治县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唯一的“全国烟叶生产收购工作先进县”,岑溪再次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称号;贺县被评为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县。梧州地区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3.98亿元,比1980年翻一番,全地区提前一年实现第一个翻番。
1993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富川举行。
1997年2月,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和原梧州地区更名为贺州地区, 贺州地区驻地设在原县级贺州市; 2002年6月,贺州地区撤地设市,原县级贺州市改称为八步区。
2002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贺州地区和县级贺州市,设立地级贺州市,辖原贺州地区的富川瑶族自治县、钟山县、昭平县和新设立的八步区。
2002年8月1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贺州地区召开贺州地区撤地设市现场办公会。
2008年3月28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批准,贺州市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2007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设立贺州市平桂管理区。[6]
贺州行政区划
编辑名称 | 面积 | 人口 | 邮编 | 政府驻地 |
---|---|---|---|---|
八步区 | 3686平方千米 | 66万 | 542899 | 八步街道 |
平桂管理区 | 2022平方公里 | 41.5万 | 542601 | 西湾街道 |
昭平县 | 3273平方千米 | 40万 | 546800 | 昭平镇 |
钟山县 | 1483平方千米 | 42万 | 542600 | 钟山镇 |
富川瑶族自治县 | 1572平方千米 | 30万 | 542700 | 富阳镇 |
贺州地理环境
编辑贺州位置
贺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北纬23°39′0″至25°09′0″,东经111°05′0″至112°03′0″ 地处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地,东与广东肇庆市、清远市毗邻,北与湖南永州市相连。[8]
贺州气候
贺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0摄氏度,[9]
极端最高温度38.9摄氏度,极端最低温度-4℃。年均降雨量1535.6mm,年平均降雨日171天。年无霜期320多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586.6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78%,平均蒸发量1621.8mm。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北,夏季为东风,平均风速1.8米/秒。
贺州水文
贺州自然资源
编辑贺州植物资源
贺州市有林面积61.3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6%,绿化程度达85.5%,森林蓄积量达2500多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和绿化程度均远远高于全国、全区的平均水平。广西有四个县(市)森林活立木蓄积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八步区和昭平县占居其二。1996年,被国家林业部批准成为全国第一个外向型林业改革试验区。[10]
贺州水电资源
贺州市雨量充沛,水系发达,水力资源极为丰富,贺州市水能蕴藏量达72万千瓦,可开发量达50万千瓦。贺州市电力装机总容量33.78万千瓦,年发电量达13.2亿千瓦时,建成了广西地级市唯一的独立电网。1995年,贺州经国家验收率先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农村初级电气化的地区。廉价的电力为地方工业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10]
贺州矿藏资源
2013年贺州市现已探明的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贵金属、非金属等60多种,储量大、品种优、易于开采加工。其中,大理石储量达15亿立方米,花岗岩储量达20亿立方米,离子稀土储量达50万吨,铁矿储量达15400万吨,铝锌矿储量约20万吨。荣获国家金质银质奖的“飞碟”牌精锡锭、钨精矿及“星光”牌结晶硅、贺州汉白玉大理石等享誉国内外。[10]
贺州人口民族
编辑贺州市人口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贺州市总人口为223.19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05.68万人相比,十年间共增加17.51万人,增长8.51%,年平均增长0.82%。比“四普”到“五普”十年间年平均增长1.27%下降0.45个百分点。贺州市常住人口为195.41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96.55万人相比,十年间共减少1.14万人,减少0.58%,年平均递减0.06%。[11]
家庭户人口
性别构成
贺州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01.14万人,占51.76%;女性人口为94.27万人,占48.24%。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2.9下降为107.29。[11]
民族构成
贺州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63.09万人,占83.46%,各少数民族人口为32.32万人,占16.54%。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0.97万人,减少0.59%;各少数民族人口减少0.17万人,减少0.52%。[12]
受教育程度分布
贺州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7.58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6.29万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77.45万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68.62万人。[12]
贺州经济发展
编辑贺州概况
2013年贺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3.9亿元,增长8.7%。财政收入35.76亿元,增长11.6%。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07.3亿元,增长9.8%。各县(区、管理区)全部迈上地区生产总值50亿元台阶。
全年二、三产业比重达78.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百亿元,达115亿元,增长16.5%;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达1030万人次,增长26.8%;旅游总收入超百亿元,达101.6亿元,增长39.3%。旅游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0%。
2013年居民收入有新提升。全面实施财政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农民收入“三个倍增计划”,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1682元,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6557元,增长12.6%。[13]
全年二、三产业比重达78.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百亿元,达115亿元,增长16.5%;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达1030万人次,增长26.8%;旅游总收入超百亿元,达101.6亿元,增长39.3%。旅游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0%。
2013年居民收入有新提升。全面实施财政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农民收入“三个倍增计划”,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1682元,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6557元,增长12.6%。[13]
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0亿元,增长6.0%,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增长5.0%、5.5%和6.7%;财政收入40.6亿元,增长13.5%;固定资产投资524亿元,增长16.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0%;城镇登记失业率2.9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14]
贺州第一产业
2013年粮食总产量达73.55万吨,实现“十连增”。在全区率先启动实施厅市共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市工作,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面积71.5万亩。八步区、平桂管理区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富川脐橙、英家大头菜、贺街淮山、芳林马蹄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昭平茶获得质检总局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完成造林面积30.9万亩,林下经济产值达17.99亿元。新增规模农业企业5家、专业合作社60家。贺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46.41亿元,增长4.5%。[13]
贺州第二产业
2013年重点企业有新贡献。兆鑫五金制品公司产值达42.77亿元,被评为自治区强优企业。华润(贺州)电厂产值达48亿元。信都工业区产值已超百亿元,达110亿元。贺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达22.1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3.2亿元,增长18%。争取到中央、自治区补助资金项目417项,获国家资金12.17亿元。金利稀土新材料、扬翔饲料、平桂碳酸钙新材料产业园标准厂房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华润雪花啤酒、漓源食品、恒希陶瓷、高峰桂山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竣工1187项,自治区和市级层面重大项目分别完成投资31.8亿元和140亿元。支柱产业规模扩张。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70家,产值超亿元企业达62家。电力、林产、矿业、电子、新材料和碳酸钙、食品药品等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19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4%。[13]
贺州第三产业
2013年贺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9亿元,增长11.9%。[13]
全年招商引资(含续建)项目到位资金31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9740万美元;进出口总额达1.99亿美元,增长27.9%。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404.8亿元和242亿元,分别增长16.1%和18.2%,增速分别排全区第3位和第4位。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46.05亿元,负债率为10.9%。行政效能有所提高。市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结率达100%。[13]
贺州社会事业
编辑贺州社会保障
2012年新增城镇就业1.57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8%。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累计达59.38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1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2.8%,排全区第11位。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92‰。[15]
贺州城市建设
2012年贺州市21个重点城建项目完成投资19.12亿元,其中市传媒中心、灵峰大桥、贺州至姑婆山道路二期工程等12个项目已完工或基本完工,绿洲家园、太白湖公园、市文化中心等9个项目加快推进。城市建成区人口新增1.7万人,达到30万人;面积增加2平方公里,达到34平方公里。再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八届市容“南珠杯”优秀城市奖、“广西森林城市”和“广西卫生城市”称号,“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进展顺利。贺州市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39%。[15]
贺州交通
贺州市是湘、粤、桂三省区的交界地,历史上有“三省通衢”之称。国道323线和207线贯穿全境,洛湛铁路、贵广高速铁路、包茂高速公路和汕昆高速公路经过贺州。 贺州是大西南地区东进粤港澳和出海的重要通道,境内拥有已建成通车的洛湛铁路、广贺高速公路、桂梧高速公路以及贵广高速铁路。贺州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西部大开发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战略结合点。
水路:贺江——贺州港信都作业区
公路:桂梧高速公路(G65包茂高速)、广贺高速公路(G78汕昆高速)、国道207、国道323、广西省道S327
铁路:洛湛铁路、贵广高速铁路
贺州教育
贺州学院,贺州学院的前身是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院被确定为“自治区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被评为“全区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2008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2007年,贺州市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17所,在校生共19328人。
2007年,贺州市贺州市幼儿园127所,小学765所,初中109所,普通高中17所。
贺州政治
编辑截止到2014年贺州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成员组成
李宏庆 市委副书记、市长
刘宏武 副市长
尉维斌 副市长(挂职)
兰 强 副市长(挂职)
刘国学 副市长
闭海东 副市长
夏振林 副市长
黄志光 副市长
贺州风俗民情
编辑贺州概况
贺州地区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风情浓郁:瑶族,尤其是在瑶族大家庭中的一个瑶族支系——土瑶风情独特迷人,有瑶家迎亲,拜堂,耍歌堂,上刀山,土瑶长桌酒,饮酒歌,舂糍粑等。每年农历10月16日是这里有名的盘王节,广大瑶胞载歌载舞,庆丰年,颂盘王,吸引了各地瑶胞数万人参加。另外,还有浮山歌节、花炮节及富阳街灯节等各民族节日庆典,都体现了贺州的民风民俗。[17]
中原文化、百越文化、湘楚文化等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汇,早在明清之际, 这里就是桂湘粤三省(区)的商品集散地,特殊的历史文化造就了贺州众多的人文景观、名胜古迹。境内有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多处。 较着名的有贺州市区的临贺古城、玉印浮山、方型客家围屋、文笔塔、千年桂花井;昭平县内的素有“梦境家园”之美称, 保存着全国最完整明清古建筑群的黄姚古镇,“广西省工委旧址”纪念馆,孙中山率师北伐途经昭平时的演讲台以及何香凝等一大批文化名人抗战期间在黄姚古镇的旧寓所;富川县内的素有“宋明清民居博物馆”之称的秀水状元村,以及明清时代的古城、风雨桥、瑞光塔等等。境内还出土有战国时期代表岭南文化的重点文物神兽麒 尊。 三是民族风情多姿多彩。瑶族的“盘王节”、“情人节”、“打油茶”、“长鼓舞”;壮族的“三月三”、“庙会”、“炮期”、“舞火猫”;苗族的“芦笙踏堂舞”等古朴奇异的民风民俗。[17]
贺州语言
贺州市地处湘、粤、桂三省区的交汇处,有“三地通衢”之称,是全国罕见的多语言多方言地区。统计在内的方言,有29种。全国汉语方言按七大分区,贺州方言中就有其中五种,还有一些系属未定的土话。贺州语言生态呈现多样性、复杂性特点,被称为“语言博物馆”,是研究方言的“天然实验室”。[18]
除壮语、瑶语外,贺州市汉语方言主要有:本地话(贺州话)、客家语、铺门话、九都话、坝佬话、鸬鹚话、开建话、怀集话、桂柳话、钟山土话、土白话、阳山话、船家话、富阳话、民家话、七都话、八都话、宝庆话、南乡话等[2]
。每个县区都有较流行的语言,八步区以客家话为主,钟山县以钟山土话为主,富川瑶族自治县以富阳话为主,昭平县以昭平土白话为主。
贺州宗教
基督教:八步区基督教堂、里松镇基督教堂、沙田镇基督教堂、钟山县燕塘镇基督教堂、公会镇莲胜村基督教家庭聚会点。
佛教:2005年登记佛教群众7000余人,庙宇各县区都有,如钟山县回龙镇狮子庵。
贺州旅游
编辑国宝级文物——麒麟尊(春秋时期,距今2500年);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十八水景区、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贺州玉石林景区、贺州温泉景区、黄姚古镇景区,
贺州历史名人
编辑于式枚(1853-1916)字晦若,贺县(今贺州八步区)人,清末官员,民初遗老。[22]
张廷辅(1875-1951)字宰真,贺州市沙田镇龙井村人。当代书画家。[22]
黄士韬 (1899-1927)化名韩略,贺州市莲塘乡新莲村人。[22]
叶剑夫(1923-1952)昭平县樟木林乡人。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2]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
- 1. 生态贺州 香港人的菜篮子肉篮子果篮子 .广西日报[引用日期2014-02-25]
- 2. 贺州县志下第三十篇语言 .广西地情网[引用日期2014-07-15]
- 3. 贺州市 .国家民委门户网站[引用日期2014-02-25]
- 4. 广西贺州:处处闪耀治火经略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2014-02-25]
- 5. 平桂简介 .贺州市平桂管理区公众信息网[引用日期2014-02-25]
- 6. 平桂管理区概况 .贺州旅游网[引用日期2014-02-25]
- 7. 贺州概况--行政区划 .贺州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2-25]
- 8. 贺州概况--位置面积 .贺州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2-24]
- 9. 贺州天贺之州 投资热土 .广西日报[引用日期2014-02-25]
- 10. 广西贺州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SWOT分析 .决策支持网[引用日期2014-02-25]
- 11. 解读贺州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中国贺州传媒[引用日期2014-02-25]
- 12. 贺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引用日期2014-02-25]
- 13. 贺州市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贺州市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2014-03-27]
- 14. 贺州市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新华网.2015-1-27[引用日期2015-07-19]
- 15. 贺州市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贺州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2-25]
- 16. 贺州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成员组成 .贺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引用日期2013-10-21]
- 17. 贺 州 .贺州旅游网[引用日期2014-05-22]
- 18. 贺州本土方言研究专着迭出 .中国贺州传媒[引用日期2014-02-25]
- 19. 贺州简介 .贺州旅游网[引用日期2014-02-25]
- 20. 移动通信全面覆盖紫云仙境景区 .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引用日期2014-02-25]
- 21. 遍地奇山异石 贺州渐露真容 .深圳新闻网[引用日期2014-02-25]
- 22. 贺州市历史名人 .贺州学院[引用日期2014-02-25]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