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玮(北宋名将)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28 19:43:18
编辑 锁定
曹玮(973年7月22日[1]  —1030年2月21日[2]  ),字宝臣[3]  。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北宋真宗、仁宗时名将,宋初名将曹彬第四子[4] 
曹玮出身将门,沉勇有谋,喜读书,通晓《春秋三传》。少年时便随父亲在外任职。真宗即位后,任内殿崇班、渭州知州。他驭军严明,赏罚立决。知镇戎军时,招降外族、袭破李继迁,并据地形修筑工事、巩固边防。
李继迁死后,曹玮上疏请趁机攻灭李氏政权,但未获准许。他亲自率军带回归降的河西大族,使李德明不敢轻举妄动。此后与秦翰破章埋族于武延川,分兵灭拨臧于平凉,屡立战功。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吐蕃李立遵部侵宋,曹玮于三都谷大破其军,斩获颇多。此后累迁至宣徽北院使、镇国军节度观察留后、签书枢密院事
天禧四年(1020年),因宰相丁谓诬陷,接连降至左卫大将军、容州观察使、莱州知州。天圣元年(1023年),复职华州观察使、知青州,此后历知天雄、永兴、河阳军,官终彰武节度使,封武威郡开国公
天圣八年(1030年),曹玮去世,年五十八。获赠侍中,谥号“武穆”,后世遂称其为“曹武穆”。嘉佑八年(1063年),配享仁宗庙庭。宝庆二年(1226年),绘像昭勋崇德阁,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曹玮为将四十年,未曾失利。他治军严整,史称其“平居甚闲暇,及师出,多奇计,出入神速不可测”。自三都谷之战后“威震四海[5]  ”,唃厮啰每闻其名,即以手加额
本    名
曹玮
别    称
曹武穆、曹南院、曹宣徽
字    号
字宝臣
所处时代
北宋
民族族群
宋人(汉族)
出生地
真定灵寿(今属河北)
出生时间
973年7月22日
去世时间
1030年2月21日
主要成就
三都谷之战大破吐蕃李立遵部,稳定西境;绘像昭勋阁
官    职
御史大夫、上柱国、彰武军节度使
封    爵
武威郡开国公
追    赠
侍中
谥    号
武穆

曹玮人物生平

编辑

曹玮少年老成

曹玮 曹玮
曹玮生于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六月二十日(7月22日[1]  ),为北宋开国名将曹彬第四子[4]  ,曹彬任武宁军天平军节度使时,曹玮都在军中任牙内都虞候。他沉勇有谋,喜读书,通晓《春秋三传》,尤精于《左氏春秋》。[6] 
宋太宗至道(995年—997年)年间,李继迁据河西银、夏等州,兼并诸部,当时李继隆范廷召等诸将多次出兵都无功,朝廷又放弃重镇灵武,李继迁便频频扰边。太宗问曹彬:“谁可以为将?”曹彬说:“臣的三子曹玮可以任用。”太子即召见曹玮,任曹玮为渭州知州,而且要授予他诸司使之职,曹彬代其推辞,太宗便命曹玮以本职(东头供奉官、阁门祗候)同知渭州,曹玮时年十九。[7-8]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太宗驾崩,由太子赵恒继位,即宋真宗。真宗即位后,曹玮改任内殿崇班、渭州知州。他治军严明有部署,赏罚立决,对犯令的人从不宽贷。擅长派用间谍,遍知敌军的消息,布置举措如同老将。[9] 
咸平二年(999年),曹彬病重,真宗亲自前往看望,并向他询问后事,曹彬回答说:“臣无事可言。”在真宗追问下,才说:“臣的两个儿子才能可用,臣如果要荐举亲故,他们都堪为将。”真宗问他们谁优谁劣,曹彬回答说:“曹璨不如曹玮。”[10] 

曹玮威名四起

曹彬去世后,曹玮请求为父服丧,真宗不允,改任他为阁门通事舍人,又调任西上阁门副使,转知镇戎军[11] 
当时,李继迁虐用他的民众,曹玮知道他的下属多有怨言,就写信给这些部族,宣扬朝廷的恩信,来挑动诸羌。因此康奴等部族请求内附。李继迁攻打西蕃后返回,曹玮在石门川伏击,杀获甚众。[12] 

曹玮积极筹边

景德元年(1004年),李继迁死后,曹玮立即上奏朝廷,希望能乘此机会攻灭李氏,但其子李德明非常狡猾,假意卑躬屈膝讨好朝廷,而朝廷想以恩惠来招抚,丧失了大好机会,酿成日后的李元昊叛乱。当时河西大族延家、妙娥、熟鬼等不少当地部落都企图归顺北宋,但诸将十分犹豫,怕得罪李德明而不敢接纳。曹玮亲自率兵进入天都山,将延家妙等接纳归降,削弱了李氏的力量,李德明也摄于曹玮威名不敢挑衅。[13] 
不久,曹玮又和另一位名将秦翰合作破章埋族于武延川,分兵灭拨臧于平凉,于是陇山诸族皆来献地。[14]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曹玮被征召还朝,任西上合门使邠宁环庆路兵马都钤辖兼知邠州[15]  同年,真宗东封泰山,曹玮因而调任东上合门使。真宗因他熟知河北事物,便任命曹玮为高州刺史、真定府定州路都钤辖。[16-17]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三月,调任泾原路都钤辖兼知渭州。[18]  曹玮曾绘制泾原、环庆两路的山川城郭、战守险要之处进献朝廷,真宗留一份在枢密院,把另一份交付这两路保存,让诸将出兵都按此图来商议。[19-20]  同年八月,调任泾原路钤辖。[21]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真宗西祀汾阴,调曹玮为四方馆使。[22]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曹玮上疏,请求真宗按照旧例,另派他人知渭州,真宗不允。[23] 
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十二月,曹玮发兵夜袭违命的原州界藏才族,斩获甚多。[24]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十一月,加引进使[25]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七月,曹玮请求暂回京师看望母亲,真宗同意。[26]  九月,曹玮升任领英州团练使、知秦州兼缘边都巡检使及泾原、仪、渭州、镇戎军缘边安抚使,真宗命另铸安抚使之印赐给他。[27]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七月,曹玮丁母忧(遭逢母亲丧事),但守制尚未满期而应召任职。[28] 

曹玮三都谷之战

吐蕃诸部 吐蕃诸部
当初,河湟地区吐蕃族部的首领李立遵和温逋奇,迎吐蕃赞普之后唃厮啰至廓州,以号召部众。不久,李立遵又将唃厮啰迁至宗哥,挟唃厮啰以号令附近各族部,自封为唃厮啰的“论逋”(丞相)。后来,李立遵不甘为相,要求朝廷立他为赞普。朝廷对此犹豫不决,曹玮上疏极力反对,认为李立遵野心勃勃,今天满足了他,明天还会有新的要求,一国不能有两个赞普。朝廷接受了曹玮的建议,拒绝了李立遵的无理要求。李立遵大怒,于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率马御山、兰州、龛谷、氊毛山、淊河、河州等军三万多人,准备侵宋。顿时边关谣言纷纷,形势吃紧,曹玮积极准备战事,上书朝廷要求增兵,但真宗反认为他害怕,准备派人替换他,后经宰相李迪劝谏,方才作罢。
九月,李立遵率部出发,宣称要在秦州城下与曹玮决战,扬言“某日下秦州会食”,但曹玮不为所动。[30]  当听到吐蕃已经越过了毕利城,曹玮随即率秦州驻泊钤辖高继忠、驻泊都监王怀信和精骑六千渡过渭河迎战。
同月二十四日,宋军在伏羌寨三都谷摆下阵势,等待敌军的到来。很快探马传来消息敌军已经靠近,曹玮正在吃饭,闻报后继续悠闲的用餐。直到探马报告吐蕃人距离只有几里之遥时,曹玮才放下餐具,披上铠甲出城列队。
吐蕃人多势众,李立遵气势汹汹。但在曹玮的宋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具有很强的战斗力。故此曹玮决定在气势上先要压倒对手,他看到敌军分为三队,一名蕃僧正在前方走来走去。曹玮断定是吐蕃的指官,问左右谁最善射,左右均答李超。李超随即策马来到曹玮面前,曹玮问:“你需要带多少骑可以射杀那位蕃将?”李超观察了一下答道要十五骑。曹玮马上令:“给你一百骑,务必射杀此将,否则提头来见!”李超慨然应道道:“凭借您太保的神威,只要五十名骑兵护送我到敌人近前,一定可以得手。”
李超在一百精骑的掩护下,接近敌阵,那一百名骑兵突然向两侧分开,中间李超飞马而出,凭借高超的骑射本领,只一箭那蕃僧就应弦而倒,蕃军顿时大骇,乱了手脚。曹玮见状,身先士卒,率精骑从敌军侧后方猛攻,以两翼骑兵夹击吐蕃军军阵。在宋军精骑的攻击下,蕃军阵势大乱,不能抵抗宋军主阵的正面冲击,溃败而去。
三都谷之战,据《宋史》与《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军“斩首千余级”,“擒七人”,宋军追奔20里至沙洲而还,缴获马牛、杂畜、器仗三万三千计[31-33]  ,官军将士有一百六十人受伤,阵亡六十七人。真宗得到捷报后,非常高兴,赏赐曹玮金带、锦袍、器币[34]  (《东轩笔录》称“贼大溃,斩首三千级。明日,视林薄间,中伤及投崖死者万计。”[35] 东都事略》称“斩首万级”[36]  。)战后,曹玮因功升任客省使领、康州防御使。[37] 
此后曹玮选募神武军二百人,在野吴谷大破马波叱臈,获生口、孳畜甚众。 又在吹麻城打击了土蕃部落鱼角蝉私立文法活动。不久,河州、洮兰、安江、妙敦、邈川、党逋诸城皆纳质归顺,宋朝的西北局势终于再次稳定,秦州人都请求刻石纪功,真宗也下诏褒奖。[38] 

曹玮出镇华州

天禧三年(1019年),李德明率兵攻柔远砦,都巡检杨承吉战败,死伤甚多。真宗得知后,立即任命曹玮为华州观察使、鄜延路副都总管、环、庆、秦等州缘边巡检安抚使。委乞、骨咩、大门等族听说曹玮到任后,有一千多落率众归附[39] [40]  同年七月,曹玮长兄曹璨东京去世,曹玮闻讯后请求暂赴京师,真宗优诏不准。[41] 

曹玮屡遭贬谪

天禧四年(1020年)正月,曹玮受拜宣徽北院使、镇国军节度观察留后签书枢密院事,开北宋签书并兼领藩镇之例。[42-43]  同年,宰相丁谓等人诬陷寇凖而使其罢相,连遭贬谪。丁谓厌恶曹玮不依附自己,便诬陷他是寇凖党羽。曹玮遂被改为宣徽南院使、环庆路都总管安抚使、兼管勾秦州兵马。[44-45]  当时边境都上言多言称唃厮啰又作文法,害怕其再为边患,只有曹玮上奏称其文法已散,没有什么好忧虑的。[46] 
天禧五年(1021年)八月,曹玮徙任镇定都部署[47] 
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曹玮再被降职为左卫大将军、容州观察使、莱州知州。丁谓怀疑曹玮不受命,便派不依附自己的侍御史韩亿迅速前往收其军,想借机中伤二人。但曹玮在得到诏书的同一天便前往赴职,路上只有老弱的兵卒十多人跟随,不带弓衣箭袋,丁谓最终无法加害曹玮。[48-49] 

曹玮晚年生活

天圣元年(1023年),丁谓罢相,被贬为崖州司户参军。十二月,曹玮复职华州观察使、青州知州。[50-52] 
天圣三年(1025年),除任彰化军节度观察留后,知天雄军[52]  [53] 
天圣四年(1026年),知永兴军,负责边防,但因病未成行,又拜昭武军节度使、知天雄军。[53-54]  [52] 
天圣五年(1027年),因病守河阳军,数月后,任真定路马步军都部署、定州都总管。[52] 
天圣七年(1029年),又改任彰武军节度使。[52] 

曹玮病逝彰武

天圣八年(1030年)正月甲戌(2月21日),曹玮逝世,享年五十八岁,仁宗闻讯后,为他辍朝二日[57]  ,追赠侍中谥号武穆”。[58] 

曹玮主要成就

编辑

曹玮治军用兵

曹玮治军“不如其父宽,然自成一家”,他治军之要,可以简括为“驭军严明”、“赏罚立决”八个字。
针对士卒娇惰、纪律松弛的状况,曹玮以严整军纪为治军之首,严惩触犯军令之人。曹玮知秦州时,一次视察边防,发现部队工事挡箭板不符合规定,当即要求更换,这时一位老将见曹玮年轻便当即顶撞:“我们这里从来就是这个规格。”曹玮一听立即回击说道“那么今天这规格就得改新的”,并且命令刀斧手把这位老将推出斩首。曹玮的手下连忙劝曹玮:这位老将善于用兵,战功赫赫,不能因为这点小事就斩首,曹玮不为所动当即斩了这位老将。从此以后,全军上下都慑服于曹玮。[59] 
曹玮极为重视对部队建设。一次,山东名士贾同前来拜访曹玮,住在客舍,曹玮之后想要巡边,邀请贾同一起前往,贾同奇怪曹玮为何没带护卫,曹玮说:“已经到位。”等到出门时,贾同才发现,门外居然环列着三千甲士,自己一点也不知道,静的就像没有人一样,贾同因而对曹玮极为佩服。[60] 

曹玮备边御戎

曹玮在西北近四十年的时间里,为加强北宋西北边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所制定的备边措施,大多为后世所沿用,成为一代备边之法。其措施主要可以概括为四个内容:
一、修筑城寨:北宋西北边防。曹玮驻地镇戎军系平原宋军步兵部队较多,和游牧民族骑兵交手比较吃亏,曹玮到任后修筑堡垒,开挖战壕,防御为之改观。曹玮在边境修了很多防御工事,对巩固边防起了很大的作用,直到宋哲宗时,名将章楶评论他修建的防御工事“扞蔽坚全,至今蒙利”。
二、疏浚堑壕:针对北宋西北马源不足、西北精锐骑兵无几而边防无险的状况,曹玮在知镇戎军时,从军界始,循陇山而东,刳边数百里,将边濠与古长城堑连为一体,以阻止善射的西夏骑兵驱驰而下。后在秦州,又“浚濠三百八十里”、“深广丈五尺,山险不可堑者,因其峭绝治之”,虽工程浩大,而“工费不出民”,受到宋廷嘉奖。秦州镇边濠的修成,实际上等于又在秦陇一带筑起了一道长城。[61] 
三、招置弓箭手屯田:曹玮重视当地民兵建设,招募“弓箭手”,按武功好坏给其土地,官军几乎很少给他们给养,但这些人因为有了土地,一旦敌人入侵,事关切身利益,作战时候最为勇猛,甚至超过了禁军。对于蕃军原来宋军对其管理比较混乱,曹玮对他们的编制、官衔、军饷做了制度化,正规化,提高了蕃军战斗力。其后范仲淹种世衡等组织蕃汉弓箭手获得成功,在御夏战争中起到很大的作用。[61] 
四、绥抚夷落:曹玮久镇西北,虽功勋卓着,但他对入侵民族及周边部落并不是全以兵威相服,主要还是以恩德绥抚,笼络羁縻,以争取周边民族及部落的诚心归附。自五代以来,秦州一直纷扰多事,而吐蕃部落与北宋边臣的冲突不断。至曹玮至秦州时,吐蕃部落犯边更加频繁,从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至天禧二年(1018年),吐蕃宗哥族首领唃厮啰李立遵、赏样丹、鱼角蝉等不断“聚为文法”,入寇秦边。曹玮一方面积极备边粉碎吐蕃入侵阴谋,另一方面不断对周边夷落施以恩惠,对于愿意归顺的蕃部待遇亦优。对待沿边熟户,曹玮则更注意笼络,使之成为屏障西陲的藩篱。他采取措施一方面禁止边民收买熟户田土,另一方面将边民所买之田退还,使熟户有安身立命之地。对待叛逃西夏的熟户,边将多行杀戮,曹玮知秦州时,却以招安的形式“令入马赎罪”,使大量叛羌得以返回家园。曹玮的这一系列举措收到了很大的效果,熟户蕃民都对他十分感戴。他每到一处,就有大量蕃民归附,就连一向与宋为敌的李立遵在曹玮的感召之下也上言:“愿罢兵,岁入贡,约蕃汉为一家”。自称之后,秦州之西数十年无吐蕃之患,蕃汉行甥舅之好,边境无风尘之警,以致秦民“愿刊石颂功,以信不朽”。[61] 

曹玮人物评价

编辑

曹玮总评

曹玮擅于任用将士,平素时非常闲暇,等到出兵后,多有奇谋,进出神速无法预测。[62]  为将虽不如其父宽仁,但能够自成一家[63]  统兵近四十年,从未稍有失利过。[64]  曹玮喜欢读书,所到之处一定载有几辆的书,通晓《春秋传》、《公羊传》、《榖梁传》与《左氏春秋传》,而特别精通《左氏春秋传》。[65] 
曹玮战功赫赫,受到真宗信任。史载“真宗慎兵事,凡边事,必手诏诘难至十数反,而玮守初议,卒无以夺。后虽他将论边事者,往往密付玮处之。”曹玮死后李元昊叛乱,宋将葛怀敏就被赐予曹玮穿过的铠甲显示荣耀[66]  。曹玮的对手对他也非常尊敬,唃厮啰听到有人提到曹玮“即望玮所在,东向合手加额”。契丹使者经过曹玮驻地天雄军时,告诫随从一律慢行,不准策马飞奔。[67] 
曹玮以其出色的战绩,成为宋朝西北边防的旗帜,在中国战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曹玮历代评价

曹彬:①臣二子(曹璨、曹玮)材器可取,臣若内举,皆堪为将。②璨不如玮。[68] 
赵恒:①曹玮等能干其职,甚可嘉也。[69]  ②边臣临事,多不得宜。大凡若能擒驱敌人,则可决策出奇;不然,莫如镇静。唯曹玮颇有方略,尝言蕃戎之情诚伪相半,但当伺察其情实者,推心厚待之。奸伪者亦善待而密为之备,彼自以为莫我疑也。或有侵盗,必掩其不虞而败之。[70] 
李迪:玮知唃厮罗欲入寇,颇窥关中,故请益兵为备,非怯也。且玮有谋,诸将皆非其比,何可代?[71] 
王旦:夫以曹玮知秦州,羌戎詟服,边境之事,玮处之已尽其宜矣,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坏玮之成绩。[71] 
王辟之:诸子皆贤令,玮、琮、璨继领旄钺。[72] 
献曹南院》:贤守新成盖代功,临危方始见英雄。三都谷路全师入,十万胡尘一战空。杀气尚疑横塞外,捷音相继彷环中。君王看降如纶命,旌节前驱马首红。[73] 
贾同:玮殆名将也。[68] 
宋庠:①迹公之策名展体,服劳中外,为国方召,多本西略。②呜呼!公之材之劭,本沉雄而施事干;然承借先训,济之谦悫,保功约己,未尝有过。临政精悍,不独以军旅从事,故数佩州组,皆以最闻。大指道威信,必赏罚,以军之严移於郡,则肃然畏;以郡之爱移於军,则薰然和。伍符吏牍,参行不慁,古名将之惮,公优为之。前后褒勤赏捷,受方底书以数十。若其询逮兵策,则宝跗细札,委曲纤悉,甚者手诏往反,如宣帝问后将军故事,决而后已。在常赵感疹方革;营卒以常干军禁,左右劝宽其罚。公曰:“以病易守,非吾节也!”卒置殊死。故公之约,所守如介石;公之重,所至为长城;言料敌则焞龟;语应变则奏刀。用能英声茂绩,超盖前代,行均椒兰之芬,威无藜藿之采,有由然也。论者犹以羌浑右鄙,事微敌脆,不足畅桓桓之举;晚睨幽朔,悲歌慷慨,常谓禅姑衍、铭燕然者,复何人哉!时方弭兵,公亦赍志,此又谋夫壮士击剑长怀而不能已也。[74] 
田况:天禧中,西蕃酋领李遵及郢城温共迎唃厮啰为主,以兴文法,遂逼秦州。时曹玮作州帅,逆战于三都谷,蕃众大败,自后不敢复寇汉境。[75] 
张方平:三都振旅,羌以破坏,故迄今三十年慑不敢动。宝元中,夏戎饱飞,两陲骚动,而陇晏如,关辅赖以为安,实章圣(宋真宗)纳公(李迪)远策,而公任玮之材。[76] 
江少虞:西蕃由是慴服,至今不敢犯塞。每言及曹玮,则加手于额,呼之为父云。
吴曾:曹宣徽玮守秦,有功名,能抚士。[77] 
王珪:敦诗阅礼,秉义经武。参谋帷幄,折冲万里,镇绥方面,隐如长城。加以恂恂循道,有古名将之风焉。[78] 
王安石:公为将几四十年,用兵未尝败衂,尤有功于西方。...自三都之战,威震四海。唃厮啰闻公姓名,即以手加颡。在天雄,契丹使过魏地,辄阴勅其从人无得高语疾驱。至多惮公,不敢仰视。[5] 
陈师道:曹南院为秦帅,唃氏举国入冠,公自出御之。战于三都谷,大败之,唃氏遂衰。[73] 
王称:武穆治军整暇,羌戎畏服,父子俱配食清庙,其最优也夫。[80] 
李焘:玮用士得死力,平居意气舒暇,及行师,多奇计,出入神速。[81] 
洪遵:太祖皇帝之世,所与开国创业及南征西伐诸大臣,功如曹彬、潘美王审琦石守信王全斌慕容延钊之徒,其子若孙不过诸司使,惟彬之子琮、玮以功名自奋,王承衍石保吉以联姻帝室,皆为节度使,初不闻有递迁侍从之例。[82] 
吕中:若曹玮者,可谓良将矣。能知厮啰之必叛,策德明之可图,料元昊之必反,此其智,岂徒决兵家之胜负而已哉?[83] 
梁储:若赵氏之于晋,曹氏之于宋,皆能代有异材,隆于先烈。盾朔之忠贤,玮璨之雄略,至今光采照映,愈久益新。[84] 
谢肇淛:宋之人物,若王沂公(王曾)、李文正(李昉)、司马温公(司马光)之相业,寇莱公(寇凖)、赵忠定(赵汝愚)之应变,韩魏公(韩琦)之德量,李纲宗泽之拨乱,狄青、曹玮、岳飞韩世忠之将略,程明道(程颢)、朱晦庵(朱熹)之真儒,欧阳永叔(欧阳修)、苏子瞻(苏轼)之文章,洪忠宣(洪皓)、文信国(文天祥)之忠义,皆灼无可议,而且有用于时者,其它瑕瑜不掩,盖难言之矣。[85] 
黄道周:曹玮宝臣,彬之少子。驭军严明,赏罚不诡。既败继迁,德明虑死。帝方用恩,置之不理。玮恐饱飏,逼降内徙。阴结厮敦,棣丹死矣。大败厮啰,纳质比比。检点边功,实有可纪。宰相丁谓,恨不附己。目为准私,容州安置。谓败复官,改节度使。不测用心,别妙可喜。谓之名将,深得其体。
王夫之:①李继迁死,德明嗣立,曹玮上言:‘国危子弱,愿假精兵擒德明送阙下,复河西为郡县。’此一时也,固宋室兴替之大机;而庸主具臣畏葸偷安,猥云德致,拒玮之谋,降诏招抚。悲夫!宋之自折入于西北,为千古憾,虽有虎臣,其将如之何哉!玮之为将,非徒言无勇,徒勇无谋,稽其后效,概可睹矣。世为勋臣,宋抑待以肺腑,睥睨孤豚,游其几俎。诚假以精兵,推心授钺,四州斗绝一隅,孺子植根未固,功之夙成在玮心目闲,亦在天下后世心目闲也。玮谋不行,德明之诏命一颁,而契丹大举之师逾年即至,其应如响,而宋穷矣。况德明不翦,延及元昊,蕞尔小丑,亢为敌国,兵衄将死,趣奉金缯,祸迄于亡而不已。一机之失,追救末繇。[86]  ②且宋当德明之世,去平江南、下西蜀、破太原也未久,兵犹习战。而曹玮以知兵世将,奋志请缨,繇其后效,固知其足恃也。[87] 
历代群英歌》:曹玮沈勇有谋,公亮(曾公亮)入相称职。[88] 
毕沅:玮为将不如其父宽,然用士得死力。平居意气舒暇,及行师,多奇计,出入神速。[89] 
宋会要辑稿》:此父子(曹玮、曹彬)二人皆配享功臣,昭勋崇德阁,忠贤之报乎![78] 
蔡东藩灵武为河西要塞,岂可轻弃。何亮一疏,言之甚明,而张齐贤李沆等,俱主张弃地,实书生畏葸迂谈耳。真宗虽有心保守,而任将非人,当日曹彬临殁,曾谓其子璨玮,均擅将才,何不擢之专阃,乃任一阘茸无能之王超耶?[90] 

曹玮轶事典故

编辑

曹玮先见之明

宋仁宗时,党项李元昊反叛。仁宗问起边境上的守备情形,辅臣都回答不出来。第二天,枢密院四人都被罢了官,其中王鬷被贬到虢州。翰林学士苏公仪与王鬷交情很好,出城送别他。王鬷对苏公仪说:“我这次贬官之行,十年前就有人预言过。”苏公仪说:“那是江湖术士的胡说吧?”
王鬷说:“不是的。我从前担任三司盐铁副使,到河北判决囚犯。当时曹南院(曹玮)从陕西贬官到河北任定州主帅。我办完事以后,曹玮对我说:‘公事已经办完了,要回去了。希望您明天再多留一天,我有话要和您说。’我既爱惜他的雄才,又听他说有话要讲,就留了下来。第二天,他准备简单的饭菜。吃完后,屏退左右的人,说:‘您生有一副权贵的相貌,日后不是当枢密使就是当边帅。有人说您会当宰相,我看不可能。然而不到十年,一定在这里总揽军事。那时西方有外敌,您应为边境的守备作好预备,广征人才,不然事到临头无法应付。’我说:‘边境上的事,只有您最清楚,请问有何指教?’曹玮说:‘我在陕西的时候,河西的首领赵德明曾经派使者带着马匹来中国交易,因为生气使者所得的利润微薄,而要杀他,没有人可以劝止此事。德明有一个儿子,年纪才十多岁,极力地劝谏,认为用马匹去资助邻国,已是失策,现在更要为钱杀守边人,那以后还有谁肯受我们效力?我听了他的话,心想这个孩子想善用自己的族人,一定有不凡的心志。听说他常往来于市集,我很想认识他,一再派人诱使他来都没有办法做到,就找个擅长画像的人去画他的容貌,画好拿回来一看,真是英挺的人物。这个孩子一定成为我们的边患,算一算时节,正是您主持政务的时期,希望您好好注意。’我当时不以为然,现在才知道,他所画的人就是元昊。”此后王鬷多次在他人面前赞叹曹玮。[91] 

曹玮智破敌军

曹玮在边境作战勇猛,一次正在做针灸治疗,恰好做了一半,敌人来了,他奋不顾身,用布一包就上阵了。曹玮不但勇猛,智慧更是过人。
曹玮率军与吐蕃军队作战,初战告胜,敌军溃逃。他故意命令士兵驱赶着缴获的一大群牛羊往回走。牛羊走得很慢,落在了大部队后面。有人向曹玮建议:“牛羊用处不大,又会影响行军速度,不如将它们扔下,我们能安全、迅速赶回营地。”他没有接受这一建议,也不作任何解释,只是不断派人去侦察吐蕃军队的动静。吐蕃军队狼狈逃窜了几十里,听探子报告说,曹玮舍不得扔下牛羊,致使部队乱哄哄地不成队形,便掉头赶回来,准备袭击曹玮的部队。 曹玮得到这一情报,便让队伍走得更慢,到达一个有利地形时,便整顿人马,列阵迎敌。当吐蕃军队赶到时,曹玮派人传话给对方统帅:“你们远道赶来,一定很累吧。我们不想趁别人劳累时占便宜,请你让兵马好好休息,过一会儿再决战。”吐蕃将士正苦于跑得太累,很乐意地接受了曹玮的建议。等吐蕃军队歇了一会儿,曹玮又派人对其统帅说:“现在你们休息得差不多了吧?可以上阵打一仗了!”于是双方列队开战,只一个回合,就把吐蕃军队打得大败。
这时曹玮才告诉部下:“我扔下牛羊,吐蕃军队就不会杀回马枪而消耗体力,这一去一来的,毕竟有百里之遥啊!我如下令与远道杀来的吐蕃军队立刻交战,他们会挟奔袭而来的一股锐气拼死一战,双方胜负难定;只有让他们在长途行军疲劳后稍微休息,腿脚麻痹、锐气尽失后再开战,才能一举将其消灭。”[92] 

曹玮借刀杀人

曹玮知秦州时,渭州有十多名士兵(一作数千)叛逃西夏,守卫前来报告,曹玮当时正与宾客下棋,没有回答,守卫一再陈说,曹玮怒斥他说:“他们是奉我命去的,你要再三说明吗?”西夏听说这件事,以为降兵是曹玮派来偷袭诈降的兵士,就将他们全数处斩。[93-95]  冯梦龙在《智囊全集》中评此事为“冯睢杀宫他之智”。

曹玮家族成员

编辑
辈分关系姓名简介
家世
  
先祖曹泓晋朝清河太守。
曾祖曹业任牙门大校之官,累赠太师尚书令,追封荥国公。
曾祖母张氏累赠齐国太夫人
祖父曹芸官至成德军节度都知兵马使,累赠太师、尚书令,追封越国公、魏王。
祖母李氏累赠韩国太夫人。
父亲曹彬字国华,北宋开国元勋,卒赠中书令、济阳郡王,谥武惠。
母亲高氏曹彬死后获赠韩国夫人。
——配偶潘氏(原配)封冯翊郡夫人,北宋名将潘美之女。
沈氏(继室)封吴兴郡夫人、安国太夫人,宰相沈伦孙女、光禄少卿沈继宗之女。
平辈长兄曹璨字韬光,官至殿前都指挥使忠武军节度使,累赠太师,谥武懿。
次兄 曹琏官至义成军衙内都指挥使
三兄曹珝官至昭宣使、恩州团练使
五弟曹玹官至西京左藏库副使。
六弟曹玘官至尚书虞部员外郎,为慈圣光献皇后之父,累赠太师、中书令、吴王,谥安僖。
七弟曹珣官至东上阁门使、宜州刺史。
八弟曹琮字宝章,官至马军副都指挥使,赠安化军节度使侍中,谥忠恪。
子辈长子曹僖
  
官至礼宾使、仪州知州,后因罪迁死于韶州。
次子曹倚官至内殿崇班。
三子曹俣官至供备库副使,后战死于瓦亭,赠宁州刺史。
四子曹倩官至右侍禁。
女儿曹氏嫁四方馆使、荣州刺史王德基
孙辈
  
孙子
  
曹谅官至东头供奉官。
曹讽官至东头供奉官。
曹谊官至右侍禁、阁门祗候。
曹谞官至三班奉职。
曹谘官至右班殿直。
家族成员参考资料[68]  [79] 

曹玮后世地位

编辑
宋英宗嘉佑八年(1063年),曹玮与王曾吕夷简得以配享宋仁宗庙庭。[97] 
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理宗图二十四功臣神像于昭勋崇德阁,曹玮位列其中。[98]  在明代黄道周的《广名将传》中,曹玮位列其中。
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年),青州知府李昂奏请建立名贤祠,以祭祀曹玮等十三位有惠政的青州知府。

曹玮文献记载

编辑
类别 作者篇目
史书
  
脱脱宋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十七》[68]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五~卷一百九
王称东都事略·卷二十七》
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二十六·渭州蕃族唃厮啰叛服》
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五~卷第三十八
通志李卫畿辅通志·卷一百三》
军事着作曾公亮丁度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
碑铭
  
王安石《王临川集·卷九十·曹武穆公玮行状》
宋庠《元宪集·卷三十三·赠侍中曹公行状》
《元宪集·卷三十四·赠侍中曹公墓志铭》
传记曾巩隆平集·卷九》
言行录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卷第三百三十五·枢密曹武穆公》
笔记司马光涑水记闻
沈括梦溪笔谈
魏泰
  
东轩笔录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二》
苏轼东坡志林
苏辙龙川别志·卷下·曹玮》
参考资料
  • 1.    《邵氏闻见后录·卷二十六》:武穆以六月二十日生,邦人遇其日,大作乐,祭于其庙云。
  • 2.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九》:(天圣八年正月)甲戌,真定府定州路都部署,彰武节度使、赠侍中、谥武穆曹玮卒。
  • 3.    《宋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十七》:玮字宝臣。
  • 4.    《曹玮公墓志铭》:公即武惠王之第四子也,承是休烈,生而岐嶷,童龀英发,雅为先王所器。
  • 5.    王安石·《曹武穆公玮行状》
  • 6.    ​《宋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十七》:父彬,历武宁、天平军节度使,皆以玮为牙内都虞候,补西头供奉官、阁门祗候。沉勇有谋,喜读书,通《春秋三传 》,于《左氏》尤深。
  • 7.    《宋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十七》:李继迁叛,诸将数出无功,太宗问彬 :“谁可将者?”彬曰 :“臣少子玮可任 。”即召见,以本官同知渭州,时年十九。
  • 8.    《曹武穆公玮行状》:至道中,李继迁盗据河西银、夏等州,后又击诸部并其众。李继隆、范廷召等数出无功,而朝廷终弃灵武,继迁遂强,屡入边州为寇。当是时,公为东头供奉官、阁门祗候,年十九,太宗问大臣“谁可使当继迁者”,武惠王以公应诏。太宗以知渭州,而欲除诸司使以遣之,武惠王为公固让,乃以本官知渭州。
  • 9.    《宋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十七》:真宗即位,改内殿崇班、知渭州。驭军严明有部分,赏罚立决,犯令者无所贷。善用间,周知虏动静,举措如老将。
  • 10.    《宋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十七》: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问以后事,对曰:“臣无事可言。臣二子材器可取,臣若内举,皆堪为将。”上问其优劣,对曰:“璨不如玮。”
  • 11.    《宋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十七》:彬卒,请持丧,不允,改阁门通事舍人。迁西上阁门副使,徙知镇戎军。
  • 12.    《宋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十七》:李继迁虐用其国人,玮知其下多怨,即移书诸部,谕以朝廷恩信,抚养无所间,以动诸羌。由是康奴等族请内附。继迁略西蕃还,玮邀击于石门川,俘获甚众。
  • 13.    《曹武穆公玮行状》:咸平六年,继迁死,其子德明求保塞。公上书言:“继迁擅中国要害地,终身旅拒,使谋臣狼顾而西忧。方其国危子弱,不即捕灭,后更强盛,无以息民。”当是时,朝廷欲以恩致德明,寝其书不用。而河西大族延家妙等,遂拔其部人来归。诸将犹豫,未知所以应。公曰:“德明野心,去就尚疑,今不急折其羽翮,而长养就之,其飞必矣。”即自将骑士入天都山取之内徙。德明由此遂弱,而至死不敢窥边。
  • 14.    《曹武穆公玮行状》:初,章埋骄于武延咸泊,布臧掘强于平凉,公皆诛之。而汧、渭之间,遂无一羌犯塞。
  • 15.    《宋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十七》:大中祥符元年,召还,除西上合门使、邠宁环庆路兵马都钤辖兼知邠州。
  • 16.    《宋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十七》:帝以玮习知河北事,乃以为真定路都钤辖,领高州刺史。
  • 17.    《曹武穆公玮行状》:东封,迁东上合门使、高州刺史,再移真定府定州路都钤辖。
  • 18.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三》(大中祥符三年):(三月)癸卯,徙环庆路钤辖、东上合门使、高州刺史曹玮为镇定路钤辖。上以玮立效西鄙,欲其谙河朔戎事,故有是命。
  • 19.    《曹武穆公玮行状》:已而又以为泾原路都钤辖兼知渭州。公乃图泾原、环庆两路山川城郭、战守之要以献,真宗留其一枢密院,而以其一付本路,使诸将出兵皆按图议事。
  • 20.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三》(大中祥符三年):先是,曹玮及张崇贵上泾原、环庆两路州军山川城寨图。己未,上出以示王钦若等曰:“处置咸得其宜,至于储备,亦极详悉。宜令别画二图,用枢密院印,一付本路,一留枢密院,按图以计事。”
  • 21.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四》(大中祥符三年):(八月)戊午,徙镇定路钤辖曹玮于泾原路,代杨怀忠。
  • 22.    《曹武穆公玮行状》:祀汾阴,迁四方馆使。
  • 23.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八》(大中祥符五年):泾原路都钤辖兼知渭州曹玮,请如旧例,别遣官知渭州。上曰:“边防屯集之地,别命知州,或互执其所见,将致生事。”密谕玮不许。
  • 24.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大中祥符六年):(十二月)泾原钤辖曹玮言,发兵夜过渭州,袭原州界藏才族,讨违命者,捕获甚众。
  • 25.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二》(大中祥符七年):(十一月)戊子,四方馆使、高州刺史、泾原都钤辖、兼知渭州曹玮加引进使,留再任。时秦州蕃部寇边,命玮经略,玮上表乞还州事,专督军旅。上不欲遽更守臣,故有是命,仍密诏敦谕之。
  • 26.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二》(大中祥符八年):(七月)甲寅,泾原路驻泊都钤辖、知渭州曹玮,表求暂诣京师省其母,诏可。
  • 27.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二》(大中祥符八年):(九月)甲寅,以引进使、高州刺史、泾原路驻泊都钤辖、知渭州曹玮领英州团练使、知秦州兼缘边都巡检使、泾原仪渭州镇戎军缘边安抚使,别铸安抚使印给之。
  • 28.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七》(大中祥符九年):(七月)乙丑,殿前都指挥使曹璨、知秦州曹玮丁内艰,并起复。
  • 29.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1)——辽、北宋时期图组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10-23]
  • 30.    《续资治通鉴·卷三十三·宋纪三十三》:未几,嘉勒斯赉果犯边,秦州方出兵,复召问曰:“玮战克乎?”对曰:“必克。”及玮捷书至,帝谓迪曰:“卿何料之审也?”迪曰:“嘉勒斯赉大举入寇,使谍者声言以某日下秦州会食,以激怒玮,玮勒兵不动,坐待其至,是则以逸待劳,臣用此知其决胜也。”
  • 31.    《宋史·卷四百九十二·列传第二百五十一》:三都谷,即率兵击败之,逐北二十里,斩馘千余级,擒七人,获马牛、杂畜、衣服、器仗三万三千计。
  • 32.    《宋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十七》:玮迎战三都谷,追奔三十里,斩首千余级,获马牛、杂畜、器仗三万余。
  • 33.    《曹武穆公玮行状》:唃厮罗乘诸豪未安,因率众号十万,胁余党寇三都谷。公率兵迎击,破之,斩首千余级,获马牛杂畜器仗三万计,逐北至沙洲乃还。
  • 34.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八》:丁未,曹玮言宗哥唃厮罗、蕃部、马波叱腊、鱼角蝉等率马御山、兰州、龛谷、氊毛山、淊河、河州兵三万余人入寇,至伏羌寨三都谷,即领兵击败之。逐北二十余里,斩首千余级,生擒七人,获马、牛、杂畜、衣服、器仗三万三千计,马波叱腊等遁去。官军被伤者百六十人,阵没者六七十人,其立功将校、使臣凡百三十九人,望赐酬奖。
  • 35.    《东轩笔录》:唃厮罗,唐土蕃赞普之后,据邈川之宗哥城,尽有河隍之地。祥符中,用蕃僧立遵之策,将众十万,穿古渭州入寇。时曹玮以引进使知秦州,领骑卒六千,守伏羗城。闻贼已过毕利城,玮率诸将渡渭逆之,遂合战於三都谷,贼军虽众,然器甲殊少,在后者所持皆白搭毛连,以备劫虏而已。玮知其势弱不足畏,欲以气凌之,自引百骑穿贼阵,出其后,升高指挥,军中皷噪夹击,贼大溃,斩首三千级。明日,视林薄间,中伤及投崖死者万计。玮之威名,由是大震,唃氏自此衰弱矣。
  • 36.    《东都事略·卷第二十七》:既而唃厮罗以一万众入寇,玮逆于三都谷,击败之,斩首万级,获马牛杂畜器仗三万三千计。
  • 37.    《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引《大一统志》:既而唃厮罗以十万众入寇,玮击於三都谷,败之。迁客省使、康州防御使。
  • 38.    《宋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十七》:宗哥大首领甘遵治兵于任奴川,玮遣间杀遵,及破鱼角蝉所立文法于吹麻城。既而河州、洮兰、安江、妙敦、邈川、党逋诸城皆纳质为熟户。时玮作堑抵拶岩咙。拶岩咙,西蕃要害地也。先是,玮遣小吏杨知进护赐物通甘州可汗王,还过宗哥界,立遵邀知进,语曰:“秦州大人直以兵入拶岩咙来,幸为我言,愿罢兵,岁入贡,约蕃汉为一家。”因使种人党失毕陵从知进来献马。自是唃厮岩势蹙,退保碛中不出。秦人请刻石纪功,有诏褒之。
  • 39.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十三》:委乞、骨酿、大门等族闻玮至,归附者千余落。
  • 40.    《宋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十七》:天禧三年,德明寇柔远砦,都巡检杨承吉与战不利。以玮为华州观察使、鄜延路副都总管、环、庆、秦等州缘边巡检安抚使。委乞、骨咩、大门等族闻玮至,归附者甚众。
  • 41.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十四》:鄜延路副都部署曹玮以兄璨卒,请暂赴京师,优诏不许。
  • 42.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十五》:乙丑,以华州观察使曹玮为宣徽北院使、镇国军留后、签书枢密院事。签书兼领领藩镇,自玮始也。
  • 43.    《宋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十七》:拜宣徽北院使、镇国军节度观察留后、签书枢密院事。
  • 44.    《续资治通鉴·卷九十六》:以枢密副使周起为户部侍郎、知青州,签书枢密院事曹玮为宣徽南院使、环庆路都部署、兼管勾秦州兵马。起素善寇准,而玮亦不附丁谓,谓恶之,并指为准党,故俱罢出。
  • 45.    《宋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十七》:宰相丁谓逐寇准,恶玮不附己,指为准党。除南院使、环庆路都总管安抚使。
  • 46.    《续资治通鉴·卷九十六》:西边多言唃厮啰复作文法,虑为边患,独曹玮奏唃厮啰文法已散,无足虑者。
  • 47.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十七》:庚戌,徙环庆都部署、宣徽南院使、镇国军留后曹玮为镇定都部署。
  • 48.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十八》:宣徽南院使、镇国军留后曹玮责授左卫大将军、容州观察使、知莱州。玮时任镇定都部署,丁谓疑玮不受命,诏河北转运使、侍御史韩亿驰往收其兵...谓欲缘是并中亿。而玮得诏,即日上道,弱卒十余人,不以弓韔矢服自随,谓卒不能加害。
  • 49.    《宋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十七》:乾兴初,谪左卫大将军、容州观察使、知莱州。玮以宿将为谓所忌,即日上道,从弱卒十余人,不以弓韔矢箙自随。
  • 50.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十九》:容州观察使、左卫大将军、知莱州曹玮为华州观察使、知青州。
  • 51.    《曹武穆公玮行状》:晋公贬,乃以公为华州观察使,知青州。
  • 52.    《宋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十七》:谓败,复华州观察使、知青州,徙天雄军,以彰化军节度观察留后知永兴军。拜昭武军节度使、知天雄军。以疾守河阳,数月,为真定府、定州都总管,改彰武军节度使。
  • 53.    《曹武穆公玮行状》:天圣三年,除彰化军节度观察留后,知天雄军,又移知永兴军,而诏使来朝,至则除昭武军节度使而复还之。
  • 54.    《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四》:丙午,徙知天雄军、彰化留后曹玮知永兴军,使节制边事。从博文之言也。玮寻以疾免行,复知天雄军。
  • 55.    《曹武穆公玮行状》:天圣五年,以疾病求知孟州,得之。会言事者以公宿将,有威名,不当置之闲处,乃以为真定路马步军都部署,知定州。
  • 56.    《曹武穆公玮行状》:七年,换彰武军节度使。
  • 57.    《曹玮公墓志铭》:讣闻,天子震悼,不视崇德朝两日。
  • 58.    《宋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十七》:卒,赠侍中,谥武穆。
  • 59.    《涑水记闻·卷二》:玮知秦州,尝出巡城,以城上遮箭板太高,召主者令下之。主者对曰:“旧如此久矣。”玮怒曰:“旧固不可改邪?”命牵出斩之。僚佐以主者老将,谙兵事,罪小,宜可赦,皆谏玮,玮不听,卒诛之。军中慑伏。
  • 60.    《宋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十七》:初守边时,山东知名士贾同造玮,客外舍。玮欲按边,即同舍,邀与俱。同问:“从兵安在?”曰:“已具。”既出就骑,见甲士三千环列,初不闻人马声。同归,语人曰:“玮殆名将也。”
  • 61.    汤开建,《北宋御边名将——曹玮》,《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986年02期
  • 62.    《宋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十七》:玮用士,得其死力。平居甚闲暇,及师出,多奇计,出入神速不可测。
  • 63.    《宋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十七》:玮为将不如其父宽,然自为一家。
  • 64.    《宋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十七》:将兵几四十年,未尝少失利。
  • 65.    《曹武穆公玮行状》:公好读书,所如必载书数两,兼通《春秋》、《公羊》、《榖梁》、《左氏传》,而尤熟于《左氏》。
  • 66.    《宋史·卷二百八十九·列传第四十八》:陕西用兵,起为泾原路马步军副总管兼泾原秦凤两路经略、安抚副使。既入对,以曹玮尝所被介胄赐之,令制置鄜延、环庆两路存废砦栅。
  • 67.    《宋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十七》:唃厮岩闻玮名,即望玮所在,东向合手加颡。契丹使过天雄,部勒其下曰:“曹公在此,毋纵骑驰驱也。”真宗慎兵事,凡边事,必手诏诘难至十数反,而玮守初议,卒无以夺。后虽他将论边事者,往往密付玮处之。
  • 68.    《宋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十七》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9-21]
  • 69.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三》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10-23]
  • 70.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10-23]
  • 71.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八》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10-23]
  • 72.    《渑水燕谈录》  .梦远书城[引用日期2015-12-4]
  • 73.    《后山诗话》  .历代诗话[引用日期2015-06-6]
  • 74.    北宋·宋庠·《元宪集·卷三十四·赠侍中曹公墓志铭》
  • 75.    《儒林公议》  .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2015-06-6]
  • 76.    北宋·张方平·《乐全集·卷三十六·李公神道碑铭》
  • 77.    《能改斋漫录·卷十二》  .殆知阁[引用日期2015-02-2]
  • 78.    《宋会要辑稿》  .殆知阁[引用日期2014-12-25]
  • 79.    《王安石文集·卷九十》  .唐宋八大家在线阅读[引用日期2015-06-6]
  • 80.    南宋·王称·《东都事略·卷二十七》
  • 81.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九》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10-23]
  • 82.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三》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5-08-24]
  • 83.    《宋史全文·卷六》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11-1]
  • 84.    明·梁储·《大明追封宁阳王谥恭靖张公神道碑铭》
  • 85.    《五杂俎》  .文献网[引用日期2014-09-21]
  • 86.    《宋论·卷三·真宗》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5-01-25]
  • 87.    《宋论·卷四·仁宗》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9-21]
  • 88.    《提纲释义》  .殆知阁[引用日期2015-02-2]
  • 89.    《续资治通鉴·卷第三十八》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4-10-23]
  • 90.    收番部叛王中计 纳忠谏御驾亲征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9-21]
  • 91.    《智囊全集》:河西首领赵元昊反。上问边备,辅臣皆不能对。明日,枢密四人皆罢。王鬷谪虢州。翰林学士苏公仪与鬷善,出城见之。鬷谓公仪曰:“鬷之此行,前十年已有人言之。”公仪曰:“此术士也。” 鬷曰:“非也。昔时为三司盐铁副使,疏决狱囚,至河北;是时曹南院自陕西谪官,初起为定帅。鬷至定,治事毕,玮谓鬷曰:‘公事已毕,自此当还。明日愿少留一日,欲有所言。’鬷既爱其雄材,又闻欲有所言,遂为之留。明日,具馔甚简俭,食罢,屏左右,曰:‘公满面权骨,不为枢辅即边帅,或谓公当作相,则不能也。不十年,必总枢于此,时西方当有警,公宜预讲边备,搜阅人材,不然无以应猝。’鬷曰:“四境之事,唯公知之,何以见教?’曹曰:‘玮在陕西日,河西赵德明尝使以马易于中国,怒其息微,欲杀之,莫可谏止。德明有一子,年方十余岁,极谏不已:‘以战马资邻国已是失计,今更以资杀边人,则谁肯为我用者?’玮闻其言,私念之曰:‘此子欲用其人矣,是必有异志!’闻其常往来于市中,玮欲一识之,屡使人诱致之,不可得。乃使善画者图其貌,既至观之,真英物也!此子必为边患,计其时节,正在公秉政之日。公其勉之!”鬷是时殊未以为然。今知其所画,乃元昊也。”
  • 92.    《梦溪笔谈》:曹南院知镇戎军日,尝出战,小捷,虏兵引去,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磨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玮不答,使人候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袭之。伟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虏军将至(迎)[近],使人谓之曰:“着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吾以此取之。”
  • 93.    《宋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十七》:渭州有告戍卒叛入夏国者,玮方对客弈棋,遽曰:“吾使之行也。”夏人闻之,即斩叛者,投其首境上。
  • 94.    《宋朝事实类苑·卷五十五》:玮在秦州,有士卒十余人叛赴虏中,军吏来告,玮方与客弈棋,不应,军吏亟言之,玮怒,叱之曰:“吾固遣之去,汝再三显言邪?”虏闻之,亟归告其将,尽杀之。
  • 95.    《智囊全集·捷智》:曹武穆玮知渭州,号令明肃,西人惮之。一日方召诸将饮,会有叛卒数千亡奔贼境,候骑报至,诸将相视失色。公言笑如平时,徐谓骑曰:“吾命也,汝勿显言。”西人闻,以为袭己,尽杀之。
  • 96.    北宋·宋庠·《元宪集·卷三十三·赠侍中曹公行状》
  • 97.    《宋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十七》:嘉佑八年,诏配享仁宗庙庭。
  • 98.    《夜航船·卷三》  .殆知阁[引用日期2015-02-2]
词条标签:
政治人物 将领 人物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