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
青海,位于中国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1]
。是中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简称青,省会为西宁。据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公报显示,青海省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为72.10万平方公里[2]
。
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连山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柴达木盆地浩瀚无限。长江、黄河之源头在青海,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也在青海,因此而得名“青海”。
青海与甘肃、四川、西藏、新疆接壤,辖西宁市、海东市两个地级市和玉树藏族自治州、海西州、海北州、海南州、黄南州、果洛州等6个民族自治州,共48县级行政单位。青海省有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43个少数民族,人口577.79万(2012年)。
青海历史沿革
编辑青海远古时期
参见:羌族
据在长江源头的三叉口可可西里和沱沱河沿等地发现的旧石器,可断定在数万年以前,古人类曾在那里生活过。旧石器与新石器之间,在贵南县拉乙亥黄河二级阶地,灰坑中发现有石器、骨器和动物骨骼以及在动物骨骼上见到砸击或火烧痕迹,说明那时动物已成为当时人类的主要生活资料。从民和、柴达木盆地、贵南、玉树等地发现的原始社会300余处文化遗址看,文物中主要有陶器,制作上有粗、细、彩、素之分,形状上有罐、钵、鼎、瓶、壶、盆、环与纺纶等,石器有石刀、石斧、石锛、石簇、石纺纶、打砸器等,骨器有骨刀、骨铲、骨针、簪、钗等,青铜器有青铜刀、斧、镞和装饰品等,还发现有粟。以上发现反映了当时除狩猎以外,开始出现了原始的畜牧业,并在东部地区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原始公社制的社会可能在距今3000—4500年前已开始解体。
从远古起,羌人的祖先三苗就从江汉间流徙至青海,逐水草而居,以狩猎游牧为主。羌族是最早在青海劳动生息的民族。在殷商以前,青海被称为“三危地”。在夏代(约公元前21—前16世纪),生活在河湟地区的居民称为西羌,仍以畜牧业为主,农业开始使用牛、马耕作。
商代到周、秦时,青海称为“西戎氐羌地”。商代牲畜异常繁盛,当时戎羌游牧部族,放养牲畜也很发达。西周时代(约公元前11—前8世纪),当时的居民已能制造戈、刀、镞等铜质武器,周代农业和牧业均较发达。自夏商至周,青海即属雍州地,羌人与匈奴、华夏关系密切了,接近中原地区的部分羌人逐渐同华夏族融合,成为后来的汉族。
公元前5世纪到前2世纪。从战国时代开始,中国即进入封建社会。由于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河湟地区人羌人由狩猎、畜牧转到农业。由于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四方依附的部族越来越多,选爱剑(是当时受到羌人尊敬的历史代表人物)为首领,后实行世袭制,由其子孙继承。西羌人首领称为“豪”、“酋长”、“戎王”,是当时部落的统治者。他们不仅奴役本部落人民,还驱使族人向外扩张。在各部落间的争斗中,人、畜、牧地是争夺的对象,俘获的人充作放牧的奴隶。马逐渐用于军事,以马驾战车,所谓“万乘之君”,即战车万辆。羌自古即用骑兵作战,动辄十数万骑。当时牛在河湟地区作为耕畜,游牧部落则作为驮畜。
青海唐朝以前
公元前221—前207年,秦灭六国,结束了封建领主的分立局面。“兵不西行,故种人得以繁息”(《后汉书·西羌传》),青海一隅比较安定,羌人有较大的繁衍。爱剑曾孙忍及弟舞仍留在湟中,其叔向南越赐支河西迁数千里,以牧为业,很是兴旺。当时贸易是以物易物,牛在以物易物贸易中作用突出。冶铜技术的传入,改进了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手工业有所发展。公元前2100—1000年间,河湟羌人正式进入了青铜时期。由于生产发展,战争增多,使“豪”的事务增多,权力扩大,逐渐成为军政首领。所以,河湟地区的羌人,这时就正式进入了奴隶社会,但尚未形成完善的国家政体。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汉武帝为了截断羌人与匈奴之间的联系,进兵湟中,赶走羌胡诸部落,在青海设立临羌县和破羌县(今乐都一带),同时带来了先进技术和文化。汉宣帝元年,令将军赵充国引兵攻先零羌,获胜,羌人降者万余人。同时实行屯田,开地2000公顷。这时羌人分化为生羌、熟羌户。羌汉杂居,促进了河湟一带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西汉末年,王莽要西海羌人献地称臣,卑禾羌首领良愿同意让出西海周围的土地。王莽在今海晏县三角城设西海郡,置太守,下设五县。东汉建国后七八十年,羌人移居甘肃陇东、陕西西部、宁夏南部等地,称为东羌,陇东以西地区的羌人称为西羌。东汉与羌人曾多次战争。从汉羌战中,汉军胜利后缴获的羌人牲畜数量很大,以及收麦数万斛,说明当时羌人畜牧业发达,农业也具有相当的水平
公元3—6世纪,中国处于纷乱割据局面。魏、蜀、吴三国鼎立,忙于战争,它们都力图争取羌人。魏在青海置西平郡(今西宁市)。从天水、狄道以西,黄河以南,均为羌人游牧范围。晋统一后,仍设西平郡,并设将军于茫拉川(贵南境内)挟制羌人。在茫拉河两岸,羌人众多,产业发达。这时青海社会秩序较中原安定,中原人避难至此的很多,地方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公元397年至414年,鲜卑族势力扩大,并在乐都、西平(西宁)先后建立了地方割据政权,控制了数万羌胡部落。西平王曾在战争中掠夺人口,发展河湟地区生产。鲜卑人的一支吐谷浑建立的吐谷浑王国,设立学校,选拔人才,开科取士,设置官职,开辟了东、西交通孔道,西宁成了交通要道。四世纪为吐谷浑最盛时期,其范围东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他们与羌人杂居,从事游牧。此时,青海东部河湟谷地种植业也较发达。青海广大牧业区进入了游牧封建社会的初级阶段,也促进了汉、羌、鲜卑各族人民的互相融合,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西夏、北凉相继统治过青海河湟地区。
公元589—618年。6世纪末,隋朝建立,统一了中国。并接受了吐谷浑“奉表称蕃”。但吐谷浑贵族们对河西走廊丝绸商道壅遏和劫掠,炀帝发动了对吐谷浑的征服战争。公元608年,进攻吐谷浑,进兵西平(西宁),吐谷浑部落降者十余万。同时设西海郡及河湟郡,控制了青海湖东部和南部。隋末,吐谷浑人伏允率众回到青海湖周围。居住在边远的羌族,完全过着游牧生活,与东部河谷地带的民族相比,在各方面悬殊很大。
青海唐宋时期
公元618—896年。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改西平郡为鄯州,任命刺史以控制青海。公元627年,唐太宗即位,吐谷浑族伏允派使者祝贺。6世纪中叶,西藏的吐蕃(音:波)(属西吐)日益强盛。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击败了青海东部吐谷浑,完成了青藏高原的统治,建都逻些(拉萨),青海为吐蕃所辖。公元638年,吐蕃与唐在松州交战,互有胜负,松赞干布罢兵,向唐谢罪。唐遂应允和亲,公元640年唐太宗之女文成公主嫁于松赞干布。文成公主所带的工匠、艺人、书籍,对青海、西藏的经济、文化发展影响很大。公元710年,唐中宗之女金城公主嫁给吐蕃弃隶绪赞。唐与吐蕃和好,并立碑于赤岭(今日月山),“交马”与“互市”均在赤岭。唐与吐蕃交往密切,青海便成了拉萨至长安的交通要道(即唐蕃古道)。同时,唐的农业、牧业和手工业技术,渐渐传入青海各地。公元737年,唐与吐蕃关系恶化,唐遂折毁赤岭界碑。在吐蕃统治青海的三个世纪里,形势比较安定。唐末,吐蕃在青海地区的统治被推翻后,广大牧区出现了许多小部落,形成割据局面,互相争战;杂居河湟地区,民族互相融合,生产发展。
公元10—13世纪。公元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结束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公元11世纪初,青海东部的封建势力拥立吐蕃普约后裔为王,称“唃(音古)厮啰”,号为宗喀王,建都“青唐”(今西宁)。它一方面保持吐蕃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接受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使青海东部的文化、经济有进一步发展。到公元1099—1104年间,北宋中央政权力量到达河湟地区,并将鄯州改为西宁州,于是西宁名称开始使用。北宋政权在河湟地区屯田,直到1127年,金兵攻入陕西时,北宋才放弃在青海的屯田。
青海元明时期
公元1271年,蒙古人统一全国,建立了元朝。13世纪初,成吉思汗由中亚细亚回师,亲率大军经临洮进占西宁州,并在河州(今临夏县)设置“吐蕃宣慰司都元帅府”,管理甘肃、川北、青海一带吐蕃等族广大牧区,湟水流域各县,均受制于西宁州。当时牧区推行土司制度,并封吐蕃部落的上层分子为土司、千百户等职,以统治所辖地区。在这一时期,青海的游牧部落获得了安定生息。这时,在成吉思汗的支持下,藏传佛教在青海逐渐盛行起来,并建立了许多寺院。
公元1370年,明军进入青海东部地区。公元1373年改西宁州为西宁卫,并采取“裂土分爵,俾自为守”的办法,使他们互相牵制,作为明朝的统治工具。公元1386年,在西宁州旧城址的基础上建筑新的城垣。明朝建国后,认为用茶易马,可以巩固国防,以制羌、戎,使茶马互市制度更趋完善。
公元1371年,在秦、洮、河、雅诸州设茶马司,专管以内地茶叶换取西宁、河州、洮州、甘州等地的马匹。从元代起,统治阶级用宗教迷信推行愚民政策,使西番人口日有减少,生产发展逐渐停滞。明代西番的社会生活、地方建制与内地趋于一致,青海的农牧业区分已具体化,以土司、千百户管理牧农业生产,每年向王朝官府纳税。青海蒙古族人系明代由新疆迁来,其首领顾实汗牧于青海湖周围、柴达木盆地及黄河河曲一带,人畜兴旺,势颇强盛。
青海地处边卫,文化落后,明初尚无学校设立,至宣德年间经多方奏请才设立西宁卫儒学。另外在西宁、碾伯二地又有民间自立社学2处。明时青海也曾出现了一些着名的边塞诗人,如西宁卫人张问仁。另外也有曾在青海任职的官吏及曾来青海的文人如刘敏宽、龙膺、石贾、万世德及僧人宗油等也都留下不少描写青海的诗赋。此外,张芝的嘉靖《西宁卫志》(已佚)和刘敏宽、龙膺纂修的万历《西宁卫志》开创了青海地区编史修志的先河。而藏土回蒙汉等民族共同创建的寺院建筑与绘画艺术,也都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青海清朝时期
参见:罗卜藏丹津叛乱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清朝统一全国。16世纪初,厄鲁特蒙古4部之一的和硕特部移牧青海,一度成为统治青海的民族。17世纪,顾实汗控制青海。1643年冬,李自成农民军贺锦部攻下西宁,翌年贺部从西宁撤走,顾实汗又乘机进驻西宁。1653年(清顺治10年),五世达赖赴京觐见顺治皇帝返藏途中,清政府派员赐给金册金印,从此,达赖的地位得到正式确认。同时又册封顾实汗为“遵行文义敏慧顾实汗”,赐金册金印,使顾实汗在青、藏的统治地位合法化。1713年(康熙53年)又册封后藏班禅喇嘛为“班禅额尔德尼”,也赐金册金印。
清雍正初年,清政府平息顾实之孙和硕亲王罗卜藏丹津事件后,于1725年(雍正3年),改西宁卫为府,设西宁县、碾伯县和大通卫。并设立钦差“总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理蒙古各扎萨克和果洛、玉树等藏族部落,其前哨设于今茫崖新镇,由驻西宁大臣直辖管理。这项措施为后来青海建省铺平了道路。罗卜藏丹津事件后,清廷加强了对青海蒙、藏人民的统治,设蒙古29旗,划定藏族各部落25族牧地,使之卫不相属,并不得越渡黄河。
咸丰末年,太平天国派人到陕甘联络回民,西北回民反清斗争爆发,撒拉族首领马尕三率众起义,乐都、西宁、大通、贵德、湟源等地纷纷响应,清廷派左宗棠率军镇压了起义。光绪初年,循化撒拉族中伊斯兰教发生新老教派之争,后发展成为撒拉族、回民的反清斗争。1911年,丹噶尔厅组成“黄表会”。这些起义虽被镇压,但这时清廷已气息奄奄了。由于清朝时期征收课税相当严重,青海农牧业生产无大建树,反而明显衰落。
青海民国时期
公元1912—1949年。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右派继承了清王朝。1912年以后,马麒历任“西宁总兵”、“蒙番宣尉使”、“甘边宁镇守使”等官职,马家势力开始深入到青海。直到1949年,马氏家族统治了整整40年。这一段时间里,马氏家族对青海人民进行的经济榨取、军事镇压、政治迫害等,空前残酷。1915年,由国民党出面解决了四川隆庆与玉树25族之争,决定玉树属西宁总兵管辖。
1928年,国民党进入青海,决定新建青海省,将甘肃省原西宁道属之西宁、大通、乐都、循化、巴燕、丹噶尔、贵德等地划归青海省管辖。1929年1月正式成立青海省,由孙连仲任主席。青海建省后,行政区划屡有变更,至1949年前夕,全省县以上行政区划为1市(西宁市)、1专区(玉树专区)、2个设治局和19个县。当时的旧政权横征暴敛,拔兵扩军,豢养了一支10多万人的军队,对人民镇压,先后火烧色航寺,掳掠拉秀寺,焚毁达日江寺;屠杀玉树休马等部落,3次血洗同仁兰采,7次血洗果洛,杀害从新缰流离来青的哈萨克族群众2万多人。1936年堵截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北上,大量杀害红军。在马氏家族的统治下,生产下降,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已经是“工商凋零,民不聊生,田园荒芜,十室九空,草原衰败,人畜不宁”。
青海解放后
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1949年9月26日,青海省人民军政委员会宣告成立。
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组成,以西宁为省会。
青海行政区划
编辑市、自治州 | 所辖区县数 | 辖区、县名称 | 政府驻地 |
---|---|---|---|
西宁市
| 4个市辖区、2个县、1个自治县 | ||
海东市 | 2个市辖区、4个自治县 | 乐都区、平安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 乐都区 |
3个县、1个自治县 | |||
3个县、1个自治县 | |||
5个县 | |||
6个县 | |||
1个县级市,5个县 | |||
2个县级市、3个县 |
青海名称由来
编辑因境内有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1]
。
民国初设青海办事长官,后属甘边宁海镇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变。
青海地理环境
编辑青海位置境域
青海位于中国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因境内有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故被称为“江河源头”,又称“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本省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35′——103°04′,北纬31°9′-39°19′之间,全省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总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十三分之一,面积排在新疆、西藏、内蒙古之后,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第四位。
青海地形地貌
全省地形差异显着。
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是一个被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昆仑山环绕的巨大盆地,海拔2600~3000米,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200~300公里,面积20万平方公里,盆地南部多为湖泊、沼泽、并以盐湖为主。“柴达木”在蒙古语中为“盐泽”之意。
全省地势自西向东倾斜,最高点(昆仑山的布喀达坂峰6860米)和最低点(民和下川口村约1650米)海拔相差5210米。青海省地貌以山地为主,兼有平地和丘陵。
青海气候特征
青海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具有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雨少而集中、日照长、太阳辐射强等特点。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凉爽而短促。各地区气候有明显差异,东部湟水谷地,年平均气温在2~9℃,无霜期为100至200天,年降雨量为250~550毫米,主要集中于7~9月,热量水分条件皆能满足一熟作物的要求。柴达木盆地年平均温度2~5℃,年降雨量近200毫米,照长达3000小时以上。东北部高山区和青南高原温度低,除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江河源头以西的山地外,年降雨量一般在100~500毫米。青海地处中纬度地带,太阳辐射强度大,光照时间长,年总辐射量每平方厘米可达690.8~753.6千焦耳,直接辐射量占辐射量的60%以上,年绝对值超过418.68千焦耳,仅次于西藏,位居中国第二。
青海省气象灾害较多,主要为干旱、冰雹。霜冻、雪灾和大风。
青海自然资源
编辑青海水能资源
全省有270多条较大的河流,水量丰沛,水能储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就有108条,流经之处,山大沟深,落差集中,有水电站坝址178处,总装机容量2166万千瓦,在国内居第5位,居西北之首。尤其是黄河上游从龙羊峡至寺沟峡的276公里河段上,水流落差大,地质条件好,淹没损失小,投资省,造价低,水电站单位造价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40%,初步规划可建设6座大型电站和7座中型电站,总装机1100万千瓦,年发电量368亿千瓦时,是我国水能资源的“富矿”带。境内江河有流量在每秒0.5立方米以上的干支流217条,总长1.9万公里。较大的河流有黄河、通天河(长江上游)、扎曲(澜沧江上游)、湟水、大通河全省水力资源十分丰富。
省内有湖泊230多个,总面积约7136平方公里,其中咸水湖50多个,淡水湖面积在一平方公里以上的有52个。中国第一大内陆湖——青海湖,海拔3200米,是本省重要的渔业基地。察尔汗、茶卡、柯柯等盐湖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盐化资源。
澜沧江源
位于青藏高原上,在青海高原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面积4500平方公里,海拔3200米。
盐湖
柴达木盆地有33个盐湖,主要集中与盆地中南部的大柴旦、格尔木地区、东部乌兰县内和西部冷湖地区。
冰川
青海光能资源
青海省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光能资源,全省日光辐射在160~175大卡/平方厘米,柴达木地区年日照时数为3533.9小时,是着名的阳光地带。
青海风能资源
青海省风能资源丰富,年平均风速总的地域分布趋势是西北部大,东南部小,即柴达木盆地中、西部,青南高原西部及祁连山地中、西段年平均风速均在4米/秒以上。其中:茫崖达5.1米/秒,是全省年平均风速最大的地方。青南高原东南部的河谷地带及东部河湟谷地,年平均风速大多在2米/秒以下。青南高原中、西部,柴达木盆地以及青海湖周围和海南台地南部地区,全年风能可用时间在5000小时以上。其中察尔汗风能可用时间达6131小时,是全省风能可用时间最多的地区。[8]
青海化石能源
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共发现16个油田,6个气田。石油资源量达12亿多吨,已探明2.08亿吨。
天然气资源量2937亿立方米,已探明663.29亿立方米,是全国四大气区之一。
青海矿产资源
青海地处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衔接部位,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成矿地质作用多样,全省主要成矿区(带)由北而南划分为:祁连成矿带、柴达木盆地北缘成矿带、柴达木盆地成矿区、东昆仑成矿带、“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北段成矿带等。其中祁连成矿带以有色金属、石棉、煤为主;柴达木盆地北缘成矿带以贵金属、有色金属、煤炭为主;柴达木盆地以石油、天然气、盐类矿产为主;东昆仑成矿带以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产为主;“三江”北段成矿带以铜、铅、锌、钼等有色金属矿产为主。按矿产种类的区域分布,大致有“北部煤,南部有色金属,西部盐类和油气,中部有色金属、贵金属,东部非金属”的特点;矿种上,有矿产种类多,共生伴生矿产多,小矿多,矿产地分布散,矿产资源储量相对集中的特点。
全省盐湖类矿产资源(钾、镁、钠、锂、锶、硼等)储量相对丰富。石油、天然气、钾盐、石棉及有色金属(铜、铅、锌、钴等)矿产品的供应已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27种,矿产总类87个,单矿种产地数688个,其中,大型134个,中型174个,小型380个。矿产保有储量潜在价值17万亿元,占全国的13.6%。在已探明的矿藏保有储量中,有58个矿种居全国前十位,镁、钾、锂、锶、石棉、芒硝、电石用灰岩、化肥用蛇纹岩、冶金用石英岩、玻璃用石英岩等10种矿产居全国第一位,有26种排在前三位。
2010年在青海冻土带又发现了“可燃冰”资源,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在陆地上发现“可燃冰”的国家,入选全国十大地质科技成果,有望成为未来的新型能源。2011年底有矿山企业833个,从业人员6.95万人。当年生产矿量7297万吨,汽体矿量56亿立方米。2012年全年矿产资源开发工业总产值391.3亿元,利润总额84.6亿元。
青海土地资源
2011年,青海省土地总面积71.75万平方公里(0.7175亿公顷),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三个自治区,居全国第四位;全省耕地面积54.27万公顷,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与草田轮作地以及宽度小于2米的沟、渠、路、田埂等,耕地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0.76%;可利用牧草地面积4033.33万公顷,占56.2%;林地面积266.67万公顷,占3.71%,园地面积0.74万公顷;未利用地2766.67万公顷。全省宜农待垦土地约60多万公顷,主要分布在东部农业区和海南台地、柴达木盆地等地区。
青海的耕地分布极不平衡。农耕地除在西部柴达木盆地有一些小块绿洲农业以外,其他耕地主要分布在东经99°以东、北纬35°以北的低山丘陵区范围内,包括黄河中下段的河滩、谷地,湟水河流域与大通河流域,青海湖盆地与海南台地等。东部耕地约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63.96%(其中75%为山旱地,25%为水浇地);青南高原牧业区的耕地面积约占2.7%。从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类型结构特点看,青海省属于畜牧业用地面积大、农业耕地少、林地比重低的地区。除此以外,大半为尚难开发利用的石山、雪山、冰川、沙漠、戈壁、盐沼及自然条件恶劣的高海拔地区,主要分布于西部自然环境严酷的柴达木盆地和青南高原。
青海牧业资源
截至2011年,青海全省牧草地面积4034万公顷,其中可利用面积3161万公顷,分为9个草地类,7个草地亚类,28个草地组,173个草地型。在各类草原中,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类草场共2448万公顷,占全省草原总面积的60.9%,是青海天然草原的主体。在草原总面积中,可利用草场占78.4%,其中夏秋草场1575万公顷。在全省173个草地型中,以莎草科牧草为优势品种的草地型有40个,面积为2091万公顷,占全省草地总面积的51.8%。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维管束植物113科,564属,2100种左右,可供动物采食的主要牧草约75种。全省可利用草原每年总产牧草约7980万吨。2011年存栏大小牲畜2091.5万头只。主要牲畜品种有藏羊、蒙古羊、哈萨克羊、山羊、牦牛、黄牛、大通马、河曲马、柴达木马、玉树马、驴、骆驼和猪等13个品种。
青海生物资源
初步查明,全省内仅陆栖脊椎动物就达270多种,占全国的12.5%,其中经济兽类有110种,占全国的25%,各种鸟类294种,占全国的16.5%。
珍贵的稀有动物有:棕熊、雪豹、野牦牛、野骆驼、野驴、藏羚羊、白唇鹿、黑颈鹤、天鹅、雪鸡、岩羊等。珍贵的皮毛兽有:水獭、旱獭、赤狐、猞猁、石貂、兔狲、香鼬等。
青海的野生植物约有2000多种,其中经济植物1000余种,药用植物680余种,名贵药材50多种。主要有雪莲、冬虫夏草、甘草、秦艽、大黄、贝母、当归、麻黄等。食用野生植物有蘑菇、蕨菜、发菜、地衣、枸杞等。
青海林业资源
青海大部分地域属高原地带,林木稀少,全省林地面积265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3728多万立方米。其中,有林地面积44.2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0.61%;疏林地25万公顷,占0.3%;灌木林地172.7万公顷,占2.4%。2011年造林面积4.97万公顷,封山育林面积88.75万公顷,零星植树1330万株。主要林产品产量,花椒110吨、核桃285吨。村及村以下木材采伐1.5万立方米,林业产值4.17亿元。主要林区有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孟达林区,互助北山林区,麦秀林场,祁连山原始森林,玛可河林区等。
青海人口
编辑截至2014年末,青海省常住人口583.4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63万人。按城乡分,城镇290.40万人,占49.78%,比上年末提高1.27个百分点;乡村293.02万人,占50.22%。少数民族人口274.09万人,占46.98%。全年人口出生率14.67‰,比上年高0.51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6.18‰,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8.49‰,比上年高0.46个千分点。全省人户分离的人口为102.34万人,其中流动人口87.38万人。
青海民族宗教
编辑青海民族
青海的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其中土族和撒拉族为青海所独有。5个世居
少数民族聚居区均实行区域自治,先后成立了6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其中有5个藏族自治州(玉树、果洛、海南、海北、黄南藏族自治州)、1个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个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1个撒拉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2个回族自治县(化隆、门源回族自治县)、2个回族土族自治县(民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1个蒙古族自治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72万平方公里总面积的98%,区域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81.55%。此外全省还有28个民族乡。[9]

青海的藏族、土族和撒拉族
(14张)
青海宗教
青海一个多宗教的省份。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五大宗教在青海省都有传播,其中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在信教群众中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等几个世居民族,基本上是全民信教。据2004年全省宗教活动场所年检统计,全省共有宗教活动场所2100多座(所)。全省共有宗教教职人员29000多人,占信教群众的1.33%。全省有信教群众2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1.65%。全省现有省级宗教爱国团体5个,即:青海省佛教协会、青海省伊斯兰教协会、青海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青海省基督教协会(简称省基督教“两会”)、青海省道教协会;州、市级宗教爱国团体13个;县级宗教爱国团体25个;省级宗教院校2所,即:青海省藏语佛学院、青海省伊斯兰教经学院。[9]
青海政治
编辑职务 | 姓名 |
---|---|
省长 | 郝鹏[10] |
人大常委会主任 | 骆惠宁[11] |
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穆东升、沈何、邓本太、昂毛、曹文虎、马伟、曹宏 |
副省长 | 徐福顺、骆玉林、高云龙、张光荣、马顺清、张建民、刘志强、严金海、程丽华 |
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 董开军 |
人大常委会秘书长 | 蔡德贵 |
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 王晓勇 |
省政府秘书长
| 高华[12] |
青海交通运输
编辑青海交通日渐便利,航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前瞻二十一世纪,西部大开发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强音,青海经济也将驶入加快发展的轨道。
铁路
到2012年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1856、公里,比1959年增长了16.2倍;铁路货运量由46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2309.9万吨,增长49.2倍,年均增长8.3%;铁路客运量由28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404.4万人,增长13.4倍,年均增长5.6%;货运周转量由1981年的6.45亿吨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148.50亿吨公里,增长22.0倍,年均增长12.3%;客运周转量由1978年的8.53亿人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33.26亿人公里,增长2.9倍,年均增长4.6%。
规划中(含建设中)铁路:川青铁路、格敦铁路(格尔木—敦煌)、格库铁路(格尔木—库尔勒)、西张铁路(西宁—张掖)、成西铁路(成都—西宁)、柳格铁路、哈木铁路(哈尔盖—木里)、茶都铁路、甘河支线铁路、西海支线铁路、锡铁山至鱼卡至一里坪铁路等。
根据《青海省铁路发展规划》,除在建的兰青铁路复线、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电气化改造外,青海省将建成西宁至成都铁路,形成青海与西南的便捷通道,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913公里;建成格尔木至库尔勒、格尔木到敦煌铁路,打通青海西出通道。建成柳格铁路,形成兰新铁路与青藏铁路联络线,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611公里。
开工建设格尔木到敦煌、格尔木到库尔勒等铁路,必将改变西北五省区的铁路交通现状,拉近青海、西藏、新疆与东中部地区的距离。也就是说,青海东西南北铁路纵横网络贯通之后,也将会形成以格尔木为枢纽的西部铁路网格局。这对于青海乃至整个西部地区来说,交通基础薄弱、铁路运力不足的压力将会得到极大的缓解。
根据《青海省地方铁路建设规划》,青海将在未来10多年内建成5条地方铁路,总里程约663公里。5条地方铁路建设主要突出服务于矿产资源开发和工业产品运输。青海地方铁路将与国家干线铁路相连接,为青海煤炭、盐湖、有色金属的开发利用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促进加快省内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规划建设的地方铁路有:甘河支线铁路、西海支线铁路、哈尔盖至柴达尔至江仓至木里铁路、锡铁山至鱼卡至一里坪铁路、茶卡至都兰铁路,估计总投资71.6亿元。
青海公路
截至2007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3万公里,基本建成了全省“两横三纵三条路”的主骨架公路网。西部开发省际通道青海境内路段率先全部建成;除通往果洛州的二级公路正在改建外,其余五州一地都通了二级以上公路;县县通了油路;91.6%的乡镇、56.95%的建制村、牧委会通了公路,1760个村村道得到硬化,160万农牧民群众走上了水泥硬化路。全省实现了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行政村基本通公路的目标。
过境国道有:
109国道(北京—拉萨 全线长:3325km)
214国道(西宁—景洪 全线长:3256km)
215国道(红柳园—格尔木 全线长:655km)
227国道(西宁—张掖 全线长:338km)
315国道(西宁—喀什 全线长:3063km)。
青海水路
青省通航水域主要集中在青海湖、李家峡、龙羊峡、公伯峡、黄河上游贵徳境内以及克鲁克湖等地区。至2008年底,青海黄河上游尕马羊曲至大河家桥段航道总里程351.54公里,青海湖有6条航线,里程约190.07公里。航道等级主要以六级为主。已通航里程近317.74公里。截至目前有各类船舶124艘,其中客船53艘,近785个客位。全省有五等及以上持证船员174名,已登记在册水运企业7户,2008年完成水上客运量21万人次,周转量226万人公里。经过设计建设的码头有青海湖151码头、二郎剑码头、李家峡码头、贵德码头、龙羊峡码头等。
青海航空
青海民用航空已开通西宁至北京、西安、广州、重庆、深圳、拉萨、南京、沈阳、呼和浩特、青岛、格尔木、成都、武汉、上海、杭州、乌鲁木齐等地的航班。青海现有西宁曹家堡机场、格尔木机场、玉树巴塘机场等,可起降大型或中型客机。民航通航里程2008年达到32149公里;民航客运量到2008年末达到了46.87万人;货运量到2008年达到6270.7吨;客运周转量到2008年达到了69235.87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到2008年达到了1015.64万吨公里,增长506.8倍。
青海其他
管道运输也是青海省现存的运输形式之一,六十年来,管道运输从无到有,迅速发展,铺设输油管道有439公里,截至2008年管道运输量达到了201.84万吨,管道输油周转量达到81311万吨公里。
青海经济
编辑青海综述
2014年,青海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01.12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5.9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232.1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53.0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9633元。全年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85.47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365.98亿元。全年全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08.71亿元。全年全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06.57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82.73元。
青海省先后设立了以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格尔木经济开发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西宁桥头经济开发区和民族经济改革试验区。
青海第一产业
青海的农业作物以旱作为特色。粮食作物主要有春小麦、青稞、蚕豆、豌豆、马铃薯等,经济作物以油菜籽为主。青海省畜牧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青海牧区均以草原牧业为主。畜产品主要有牛羊肉、羊毛、羊绒、牛毛绒、驼毛绒、牛奶等,是中国主要的牧区和羊毛产区之一。
2013年,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53.70千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80.10千公顷。其中,小麦88.58千公顷;马铃薯92.90千公顷;玉米27.00千公顷;青稞43.48千公顷;豆类27.03千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74.97千公顷。其中,油料150.88千公顷;枸杞22.57千公顷。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48.30千公顷。全年粮食产量104.81万吨,2008年以来连续七年超过百万吨。
全年全省育活仔畜758.82万头(只);成幼畜死亡26.20万头(只),成幼畜死亡率1.4%。年末草食畜存栏1941.81万头(只);全年肉用畜出栏750.23万头(只);牲畜出栏率43.0%,牲畜商品率36.1%。
青海第二产业
青海省工业已形成以机器制造、食品和纺织为主的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
2013年,青海省全部工业增加值953.88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4.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98.91亿元。其中,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89.55亿元;国有企业实现利润0.71亿元;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8.18亿元。
全年全省建筑业增加值27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5.2%。注册地在省内的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429个,实现利润8.33亿元。
青海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14年,青海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4.61亿元。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34.09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80.52亿元。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563.50亿元;餐饮收入51.11亿元。
对外经济
2014年,青海省货物进出口总额171896万美元。其中,出口额112833万美元;进口额59063万美元。全年新批外资项目9个。合同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06亿美元;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0.50亿美元。全年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55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656人。
金融业
2014年,青海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529.87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171.73亿元。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46.09亿元;全年保险赔付额18.08亿元。
青海社会
编辑青海教育事业
2014年,青海省学龄儿童入学率99.7%;普通初中毛入学率110.6%。全年全省研究生教育招生1083人,在学研究生3035人,毕业生821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28万人,在校生6.75万人,毕业生1.77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73万人,在校生7.72万人,毕业生2.01万人。普通高中招生3.92万人,在校生11.35万人,毕业生3.24万人。初中学校招生7.36万人,在校生21.20万人,毕业生6.17万人。普通小学招生7.63万人,在校生46.11万人,毕业生7.81万人。特殊教育招生397人,在校生2250人,毕业生190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7.50万人。
截至2007年底,青海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5.14万人,比2002年增长了一倍多。其中当年新招17655人,毕业15778人。在校学生中,普通本专科学生37665人;研究生1401人,其中博士生92人;成人本专科11903人,在职工作人员攻读博士、硕士学位467人。规律性职工6704人,其中专任教师3511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44%,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硕士学位授予点从2002年的29个增加到66个,新增了高原医学、藏医藏药两个博士点。
序号 | 学校名称 | 主管部门 | 办学地点 | 学校层次 |
---|---|---|---|---|
1
| 青海省
| 西宁
| 本科 211工程
| |
2
| 青海省
| 西宁
| 本科
| |
3
| 青海省
| 西宁
| 本科
| |
4
| 青海省
| 西宁
| 专科
| |
5
| 青海警察职业学院
| 青海省
| 西宁
| 专科
|
6
| 青海省
| 西宁
| 专科
| |
7
| 青海省
| 西宁
| 专科
| |
8
| 青海省
| 西宁
| 专科
| |
9
| 青海省
| 西宁
| 独立学院
| |
10. | 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 | 青海省 | 海西 | 专科(筹) |
青海科技事业
2014年,青海省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402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50项,应用技术成果338项,软科学成果14项。专利申请153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660件。专利授权61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10件。签订技术合同805项,成交金额35.4亿元。全省共有天气雷达观测站点11个,县级以上卫星云图接收站点52个,地震遥测台网3个。
青海文化事业
截至2014年末,青海省有艺术表演团体13个;文化馆46个,公共图书馆49个,博物馆22个,档案馆55个;广播电台3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7.0%,比上年末提高1.3个百分点;电视台8座,有线电视用户70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7.5%,比上年末提高0.6个百分点。全年出版杂志384万册、报纸12251万份、图书1213万册(张),其中少数民族文字图书384万册(张)。
青海医疗事业
截至2014年末,全省共有卫生机构1721个,床位3.30万张。其中,医院185个,床位2.69万张;卫生院404个,床位4234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6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56个;妇幼保健院(所、站)52个。卫生人员3.84万人,其中,执业医师1.21万人,注册护士1.24万人。
青海体育事业
截至2014年末,全省有等级运动员149人,其中,国际级运动健将1人,国家级运动健将4人,一级运动员65人,二级运动员79人。全年销售体育彩票9.85亿元。
青海社会保障
截至2014年末,全省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19.19万人。其中,企业职工及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4.5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27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24.62万人。全省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59.41万人。其中,单位职工及离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3.3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7.15万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368.96万人。全省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9.31万人,其中农民工参保人数0.37万人。全省工伤保险参保人数54.69万人,其中农民工参保人数6.13万人。全省生育保险参保人数45.95万人。全省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20.3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牧民37.2万人。
青海环境保护
截至2014年末,全省共有自然保护区11个,面积2177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2074万公顷。森林面积441.2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1%。湿地面积814.36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面积800.1万公顷。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面积496.09万公顷,天然林保护面积367.8万公顷。
青海文化艺术
编辑青海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青海有旧、中、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众多的宗教建筑群;历代的文物古迹;动物岩画和宗教岩画;悠扬的民歌“花儿”,奔放的藏族歌舞,抒情优美的土族民间舞蹈《安昭》、《纳顿》;民间佛教绘塑“热贡艺术”,藏族卷轴画“唐卡艺术”,酥油花艺术;独具特色的民间刺绣。[13]
青海花儿
青海是花儿的故乡,河湟花儿是西北花儿的精魂,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作为名族地域的曲种之一。花儿又名少年,产于甘肃临夏,并流行于甘、青、宁、新等地区,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兴词句,多以情歌为主,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很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居住在这里的汉、藏、回、土、撒拉等各族群众,无论在田间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赶车,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可以说,人人都有一副唱“花儿”、漫“少年”的金嗓子。青海农民唱起“花儿”,村里的张秀花、王富贵们就会泪水涟涟。花儿对青海人来说像每天的饮食一样普通。
传统上在秋收季节之前的农历四五六月里,举行花儿会。会期四到五天,各地举办时间不一,会场摆设擂台举办歌手大赛。当地百姓也可以登山对歌,即兴演唱,题目不限。
青海重要节日
土族波波会:土族的重要节日,每年的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举办以祈福为目的的跳神活动。
热贡六月会:每年农历6月17日至25日之间举行“六月会”,是青海同仁县藏族村庄特有的传统文化。活动容宗教、祭祀、娱神、娱人于一体,以盛大的群体舞蹈为中心。
青海饮食文化
青海的饮食口味具有浓郁的高原特色和民族风格,作到色、香、味、形都与各民族的古风乡俗,边塞风情融
为一体。即使是一些源自内地的食品,在青海也经过创造和改良,融入一种浓厚的高原气息。

青海美食
(13张)
青海旅游
编辑青海概述
青海已形成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旅游区,旅游设施日渐配套,可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多种有效旅游措施。

大美青海--门源油菜花海
(11张)
省内以古墓群,古寺庙,古岩画,古城堡为特征的名胜古迹众多。汉,藏,回,蒙古,土,哈萨克,撒拉等
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保持着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习俗。青海旅游资源丰富,类型繁多。
青海主要景点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面积4,573平方公里,湖面高出海平面3,260米,是泰山顶峰的2倍。湖水
最深处为32米。湖中有鸟岛(海西山、海心山,海西皮),三槐石和沙岛。可供游客游览。陈运和诗《青海湖》描写“始终流不出内陆的壮怀踪影,映入日月山眼帘,属于一种水天空旷的雄浑气概”。鸟岛在青海湖的西部,面积约1平方公里每年春季有约10万只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以及印度半岛飞来的十多种候鸟在这里繁衍生息甚为壮观,其集群繁殖密度之大,为亚洲罕见。

大美青海--青海湖
(18张)
孟达林区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区内古木参天,芳草没膝,山花烂漫,鸟雀啾啾,溪水潺潺。生长社热带,亚热带与温带植物540余种,被称为“青海高原的西双版纳”。位于群山环抱中的“天池”,面积20公顷,景色秀丽,气候宜人。
塔尔寺位于距省会西宁西南27公里的湟中县鲁沙尔镇,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黄教创始人宗喀巴
的诞生地。建于明朝嘉靖三十九年,已有400多年历史。香火鼎盛,影响深远。全寺建筑格局与众不同由许多独立的佛塔,殿宇,经堂,僧舍组成,是藏汉结合式建筑群,占地40多公顷。大金瓦殿,小金瓦殿和大经堂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尤为着名。酥油花,堆绣,壁画誉为塔尔寺的艺术“三绝”。

大美青海--塔尔寺和瞿昙寺
(19张)
三江源长江、黄河均发源于青海境内。长江源头景色秀丽,几十米高的冰塔林耸入晴空,绵亘数十里,婉如一座水晶峰峦,千姿百态。黄河源头风光宜人,水草丰美,湖泊,小溪星罗棋布,甚为壮观。黄河上游落差大水流急,适于探险性漂流。江河源头是探险,考察胜地,在这里你会领略到那袒露无遗而又神秘莫测的大自然之酶。
“万丈盐桥”是格尔木至敦煌的一段从达布逊湖上穿过的公路,15~18米的盐盖构成天然的“盐桥”2公里,折合市制可达万丈,因此人们称它“万丈盐桥”。桥上路面光洁平坦,山色湖光相映,景致很美,堪称举世无双。
都兰县境内有巴隆国际狩猎场,这里山峦起伏,草木茂盛,是野生动物理想的栖息场所。凡青海当地的野生动物,这里几乎都有。猎场面积4,400公顷。
茶卡盐湖,位于青海乌兰县茶卡镇,蒙古语为“达布逊淖尔”,是青海省的主要盐产地。与国内其它盐湖不同
的是,茶卡盐湖是固液并存的卤水湖,镶嵌在雪山草地间而非戈壁沙漠上。盐湖水域宽广,银波粼粼。漫步湖上,犹如进入盐的世界。自1980年开发以来,茶卡盐湖景区已发展成生态游与工业游并举的3A级新型景区。

大美青海--茶卡盐湖
(22张)
门源油菜花海,门源是青海省的油料作物产区,种植范围西起浩门河畔的青石嘴,东到大通河畔的玉隆滩,北到与甘肃省交界的冷龙岭,南至高峻的大坂山,绵延数十公里,气势壮观。七月中旬,油菜花竞相怒放,花景与当地的蓝天白云、高山流水、林海草原和独有的民居、蜂农等交相辉映,变幻出一道道独具特色的迷人风光,令无数游客迷醉其间。
东关清真大寺,西宁的重要历史古迹,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具有我国古典建筑和民族风格的建筑特点,画梁雕栋,玲珑精致。寺院平时可容3000名教徒礼拜。
青海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是您旅游观光的胜地。青海境内更多的具有高原特色的旅游资源尚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青海旅行指南
青海的最佳旅游时间是短暂的夏季,即5~9月。5月中旬左右,草原渐渐泛起绿意,各种候鸟逐渐飞聚青海湖,冰消雪融,高原进入生机勃勃的时期。7月是青海的最热月,此时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地区,气温甚至可以达到摄氏三十六度,而青海东部地区则温润凉爽,非常适合消夏,但这时候旅行者如果要去青海南部地区,如玉树或者五道梁、唐古拉山口等地点,仍要特别注意防寒。
夏季旅行的时候道路状况相对较好,但遇到集中降雨期,道路滑坡、山洪阻断等问题仍然会给旅行带来难以预料的麻烦。其它时间除了气温方面不适合旅行,景点风景视觉效果差,还有一些公交车减班次,停运,旅游服务设施撤点等因素。总之,决定出行前,对目的地做相应的了解是必要和理智的。
青海当地特产
编辑青海着名人物
编辑历史上曾在青海有较大影响和青海籍人士在全国较有影响的主要有:
政治家
达赖十四世名丹增嘉措(1934~ ),出身于青海省湟中县的藏族农民家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达赖十四世曾派代表团到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举行谈判,签订了《十七条协议》,西藏和平解放,重新回到了祖国大家庭。
军事将领
西汉大将、着名军事家赵充国,西汉名将霍去病,东汉名将邓训,唐朝名将黑齿常之、哥舒翰,吐蕃大将尚婢婢、论恐热,北宋武将何灌、高永年,元驸马章吉,西宁王速来蛮,歧王脱脱机,明代武将李淳、柴国柱、刘敏宽等。
文学家
艺术家
科学家
宗教人士
元代高僧、宗喀巴的启蒙教师曲结顿珠仁钦,撒拉族始祖尕勒莽,藏传佛教噶举派高僧三罗,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着名宗教改革家宗喀巴·罗桑扎巴,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清代藏传佛教领袖之一、四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确吉坚赞,清代藏传佛教领袖之一、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中国伊斯兰都虎夫耶鲜门门宦道祖鲜美珍,清代藏传佛教领袖之一、七世达赖喇嘛噶桑嘉措,清代藏传佛教领袖之一、五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益希,中国伊斯兰教新教开创者马明心等。
农民起义领袖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
- 1. 总体概况 .青海省人民政府 [引用日期2015-02-28]
- 2. 总体概况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2013-4-12[引用日期2015-11-10]
- 3. 总体概况 .青海人民政府网.2013-4-12[引用日期2014-05-2]
- 4. 青海介绍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3-10-3]
- 5. 青海 .中国政府网[引用日期2013-10-4]
- 6. 江西等六省区被列入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 .网易[引用日期2014-11-10]
- 7. 平安区历史沿革 .中国行政区划网.2015-03-04[引用日期2015-03-8]
- 8. 青海省概况 .中新网[引用日期2015-03-20]
- 9. 青海省民族宗教概况 .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引用日期2015-03-20]
- 10. 郝鹏 简历 .人民网[引用日期2014-10-18]
- 11. 骆惠宁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4-10-18]
- 12. 秘书长 高华 .青海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5-02-28]
- 13. 青海省文化状况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6-03-2]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