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称
- 河南郡
- 外文名称
- Henan County
- 行政区类别
- 郡
- 所属地区
- 汉朝
- 下辖地区
- 洛阳、河南、荥阳等22县
- 政府驻地
- 雒阳
河南郡建置沿革
编辑河南郡先秦
河南郡秦代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秦攻韩,韩献成皋、巩,秦国疆界至大梁,置三川郡,郡治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一说治荥阳(今荥阳市东北),辖域和韩国的三川郡相当。可考领县有洛阳、河南、荥阳、京、索、阳武、缑氏、卷、巩、新城、启封、成皋、宛陵、新安、宜阳、渑池、陕、梁、平阴。[1]
河南郡西汉
- 惠帝四年(前191年)析置新城县。
河南郡东汉
- 建武十五年(39年)河南郡改称河南尹,洛阳改称雒阳。
- 建武二十一年(45年)废故市。
河南郡魏晋南北朝
曹魏时,治所在洛阳。辖有洛阳(旧称雒阳)、巩、河阴(旧称平阴)、成皋、缑氏、新城、偃师、梁、新郑、谷城、陆浑、阳城(旧属颍川郡)、阳翟、荥阳、京、密、卷、阳武、苑陵、中牟、开封、原武共22县。
- 汉末时置有荥阳都尉,领荥阳等县。正始三年(242年)升格为荥阳郡,辖有荥阳、京、密、卷、阳武、苑陵、中牟、开封计8县。魏末时废郡,划归河南尹。
西晋以后复称河南郡,治所在洛阳。
- 泰始元年(265年),辖有洛阳、巩、河阴、成皋、缑氏、新城、偃师、梁、新郑、谷城、陆浑、阳城、阳翟、荥阳、京、密、卷、阳武、苑陵、中牟、开封共21县。
- 泰始二年(266年),分荥阳、京、密、卷、阳武、苑陵、中牟、开封8县置荥阳郡,河南郡辖县减为13县。
- 泰始、咸宁年间(265年-280年),废偃师入洛阳,谷城入河南,增置新安,河南郡辖有洛阳、巩、河阴、成皋、缑氏、新城、偃师、梁、新郑、谷城、陆浑、阳城、阳翟、新安共12县。
- 刘宋河南郡,领县5:河南、新城、河阴、棘阳、襄乡
- 南齐河南郡,领县5:河南、新城、河阴、棘阳、襄乡
- 北魏河南郡,领县1:宜迁
河南郡隋唐
隋朝时属洛州,大业元年(605年)洛州改称豫州。大业三年(607年)废州置郡,称“河南郡”。领县18:河南、洛阳、阌乡、桃林、陕、熊耳、渑池、新安、偃师、巩、宜阳、寿安、陆浑、伊阙、兴泰、缑氏、嵩阳、阳城。[1]
河南郡史料记载
编辑河南郡,故秦三川郡,高帝更名。雒阳户五万二千八百三十九。莽曰保忠信乡,属司隶也。户二十七万六千四百四十四,口一百七十四万二百七十九。有铁官、工官。敖仓在荥阳。县二十二:雒阳,周公迁殷民,是为成周。《春秋》昭公三十二年,晋合诸侯于狄泉,以其地大成周之城,居敬王。莽曰宜阳。荥阳,卞水、冯池皆在西南。有狼汤渠,首受□,东南至陈入颍,过郡四,行七百八十里。偃师,尸乡,殷汤所都。莽曰师成。京,平阴,中牟,圃田泽在西,豫州薮。有管叔邑,赵献侯自耿徙此。平,莽曰治平。阳武,有博浪沙。莽曰阳桓。河南,故郏□地。周武王迁九鼎,周公致太平,营以为都,是为王城,至平王居之。缑氏,刘聚,周大夫刘子邑。有延寿城仙人祠。莽曰中亭。卷,原武,莽曰原桓。巩,东周所居。谷成,《禹贡》□水出□亭北,东南入雒。故市,密,故国,有大騩山,□水所出,南至临颍入颍。新成,惠帝四年置。蛮中,故戎蛮子国。开封,逢池在东北,或曰宋之逢泽也。成皋,故虎牢。或曰制。苑陵,莽曰左亭。梁,{单心}狐聚,秦灭西周徙其君于此。阳人聚,秦灭东周徙其君于此。新郑。《诗》郑国,郑桓公之子武公所国,后为韩所灭,韩自平阳徙都之。[2]
- 参考资料
-
- 1. 全祖望《汉书地理志稽疑》、王先谦《汉书补注》
- 2. 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第八 .中国古曲网[引用日期2014-07-29]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