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县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30 07:06:41
编辑 锁定
同义词 祁门一般指祁门县
声明
本词条已参考行政区域类词条编辑指南进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议或想参与整理,欢迎您与百科地理组一起交流。
祁门,黄山市辖县。地处黄山西麓,与江西毗邻,是安徽的南大门,属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建县于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因城东北有祁山,西南有阊门而得名,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
国土面积2257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295万亩,茶园16万亩,水田11.2万亩(农民人均山场近20亩、茶园1亩、水田0.7亩)。现辖8镇10乡,152个村,1039个村民组,总人口18.58万(其中农业人口14.67万)。
境内森林覆盖率85.79%,居安徽省首位;拥有林地17.95万公顷,林木绿化率86.05%,森林蓄积量999.6万立方米。祁门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十分繁盛的茶市,是“中国红茶之乡”。
是“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县”、“全省双拥工作先进县”[1] 
中文名称
祁门县
外文名称
Qimen County
别    名
红茶之乡
行政区类别
县级
所属地区
中国安徽省黄山市
下辖地区
7个镇、11个乡
政府驻地
祁山镇
电话区号
0559
邮政区码
245600
地理位置
皖南与赣东北交接处
面    积
2257平方千米
人    口
17万
方    言
吴语徽严片祁婺小片祁门方言
气候条件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着名景点
牯牛降九龙池、龙池坡、橹溪湾
机    场
黄山国际机场(4D)
火车站
祁门站
车牌代码
皖J
行政代码
341024
民    系
江浙民系(吴越民系)
水    系
阊江-鄱阳湖水系

祁门县历史沿革

编辑
祁门原为歙州黟县和饶州浮梁二县地。唐永泰元年(765),方清起义,据黟县赤山镇设阊门县。永泰二年(766)划黟县赤山镇和浮梁县一部设置祁门县。合县城东北祁山、西南阊门而得名。北宋《太平寰宇记》第104卷,对祈门县进行了描述。祈与祁通假。
建县后属歙州。宋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祁门县属徽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徽州为路,祁门县属徽州路。元至正十七年(1357),改徽州路为兴安府,祁门县属兴安府。至正二十四年(1364)改兴安府为徽州府,祁门县属徽州府。民国元年(1912)废府存县,祁门县直属省辖。民国3年,祁门县属芜湖道,民国17年废道,祁门县复由省直辖。民国20年施行首席县长制,徽州首席县长驻歙县,兼管祁门。民国21年,祁门县属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8月,祁门县属皖南行署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34年撤销皖南行署,祁门县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1949年祁门解放,5月属徽州专区。1956年1月徽州专区撤销,祁门县改属芜湖专区。1961年4月重设徽州专区,祁门县复属徽州专区。1971年3月改专区为地区,祁门县属徽州地区。1988年元月,徽州地区撤销,新置黄山市,祁门县隶属黄山市[2] 

祁门县地理环境

编辑

祁门县位置

祁门县
祁门县位于安徽南端。介于北纬29°35′——30°08′与东经117°12′——117°57′之间。东北与黟县接壤,东南与休宁县为邻,西北连石台、东至县,西南迄省境,与江西省毗邻。南北长74.8公里,东西宽59.9公里,呈枫叶形状,总面积为22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占6.2%,林用地占72%,园地占3.9%,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1.2%,交通用地占0.38%,水域占1.54%,其它用地占14.78%,可概括为“九山半水半分田,包括道路和庄园”。[3] 

祁门县气候

祁门县地处皖南山地多雨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主要特征是气候温和,日照较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通常是春季冷暖变化大,光照不足阴雨多;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降水集中易成洪灾;秋季偶有夹秋旱,白天气温高,早晚凉;冬季寒冷湿度小,多晴少雨易干旱。[4] 

祁门县自然资源

编辑

祁门县矿产资源

金属矿有铜、多金属矿、辉锑矿、钒、锰等矿化点。铜矿点有宕里、壁坑、湘东等地。这些矿点经332地质队调查,宕里铜化点,可作为找矿标志。湘东铜、毒砂矿化点无工业价值。壁坑因矿贫而停钻。三堡为多金属矿,成份有: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其中,铜总储量5388.6吨,铅1.31万吨,锌4.03万吨。箬坑多金属矿,成份有:方铅矿、黄铜矿、闪锌矿。品位:铜0.91%,锌1.75%,铅0.17%。祁山镇西门有辉锑矿,储量2610吨,主要矿脉已于1959年采完。非金属矿有瓷石、石煤、石灰石、石棉矿。瓷石矿蕴藏量大,分布广,质地优良。石煤、石灰石主要分布于柏溪乡、赤岭乡,石棉矿在宕里。[5] 

祁门县植物资源

果类:猕猴桃、杨梅、草莓、山楂、柿、金钱梨、桃、茅栗、板栗。
淀粉类:橡子、葛根、蕨根。
纤维类:三桠、构树、棕榈、黄荆条、芭茅杆、芦皮、笋、蕨。
菌类:香菇、木耳。
油脂类:油桐、油茶、乌桕、山苍子、漆树。
药类:1985年县中药资源普查,植物药计173科、756种。其中木本231种,草本517种,菌类8种。统计671个品种的藐藏量1.43万吨,在所查出的895个品种中,属国家一类品种4个,祁门县有两个;属国家二类品种24个,祁门县有10个;省要求普查重点品种68个,祁门县有47个;地区要求普查重点品种68个,祁门县有45个。名贵中药材有白术、黄连、天麻、杜仲、厚朴、辛夷花、石斛等。[6] 

祁门县动物资源

祁门县已发现野生动物253种,其中兽类48种、禽类137种、爬行类27种、两栖类16种、鱼类25种。属国家一类保护的动物有梅花鹿;二类保护动物有鸳鸯、白颈长尾雉、黑麂、短尾猴、猕猴;三类保护动物有白鹇、苏门羚、大灵猫、小灵猫、云豹、毛冠鹿、穿山甲、红嘴相思鸟、画眉、棕眉、水獭、麂、黄鼬13种。此外,珍贵动物有蕲蛇、乌梢蛇、眼镜蛇、大鲵(娃娃鱼)等。[7] 

祁门县行政区划

编辑
截至2013年,全县辖8
祁门县 祁门县
镇、10乡,152个行政村,5个社区。乡镇分别为:祁山镇、凫峰镇小路口镇金字牌镇平里镇历口镇闪里镇安凌镇、大坦乡、柏溪乡、塔坊镇、祁红乡、溶口乡、芦溪乡渚口乡古溪乡新安乡、箬坑乡。[8] 

祁门县人口

编辑
祁门县 祁门县
民国8年(1919),全县人口20477户,90391人,以当时测算的全县总面积9608方华里(2402平方公里)计算,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7.63人。平均每户4.41人。民国32年,总人口17432户,85356人,平均每户4.89人,每平方公里35.53人。
1951年,全县25389户,84890人,每平方公里37.61人,每户平均3.52人。1964年,全县29032户,109848人,以总面积2257平方公里计算,每平方公里48.66人,平均每户3.78人。1982年,全县36308户,168624人,平均每户4.64人,每平方公里74.59人,低于全国平均密度(105人),在全省居倒数第二位。就祁门县而言,人口密度最高的是祁山镇,每平方公里697人;其次是历口乡,每平方公里为205人;最低的乡是大坦乡,每平方公里为41人。[9]  截至2012年,全县总人口18.58万。

祁门县经济

编辑

祁门县综述

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2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财政收入2.15亿元,增长10.5%,其中税收收入1.46亿元,占财政收入比重68%,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亿元,增长18.4%。农民人均纯收入5769元,增长1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03元。[10]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168.75亿元,工农业产值66.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4.21亿元,农业总产值22.49亿元。城镇职工年人均月工资46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75元。
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17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财政收入10.15亿元,增长10.5%,其中税收收入4.46亿元,占财政收入比重68%,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7亿元,增长18.4%。农民人均纯收入15769元,增长1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103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祁门县工业

松潭古木林 松潭古木林
1952年,全县木器行业率先组织木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初步形成以手工业联合社为系统的手工业社组。主要行业有木、竹、铁、五金业,所属企业28个,1957年产值594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4.45%。1958年,县、区、乡、供销社所办大集体企业全归大公社管理。1960年又由原系统收回。同时县木器、竹器、棕棉、造纸4社升级转为全民企业,改社为厂,二轻系统工业仅8个。1963年,上述4厂又转归二轻系统,同年兴办人造棉厂、造纸厂和伞厂,1966年底,二轻系统工业企业26个,年产值289.5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3.6%。1971年前后,采用老厂带新厂的办法,木器厂办了晶体管厂,缝纫社办了玻璃厂,历口木器社办了炸药厂。1975年底,二轻系统工业企业共26个,工业总产值479.8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5%。
1985年底,二轻系统工业企业27个,共有职工2203人,固定资产550.9万元,净值473.1万元,工业总产值908.6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6.08%。产品销售收入673.8万元,销售利润51.4万元。亏损单位2个,亏损总额3.8万元。
其它系统1980至1985年,县林业局、城建局、商业局、交通局、教育局兴办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共6个,全部职工260人,固定资产原值73.7万元,净值70.8万元,1985年工业总产值89.7万元,产品销售利润11.9万元。1986年教育局活性炭厂移交给县工业局,知青印刷厂划给阊江小学。[11] 
2009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到55户;实现工业增加值6.08亿元,增长31.7%;完成工业技改投资5.52亿元,增长44.2%;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45.1,比上年提高12.9个百分点。推动园区经济提速增效,开发区新增工业项目10个,实现工业增加值3.01亿元,完成税收收入3000万元,分别增长20.9%和27%。[10] 

祁门县农业

祁门县 祁门县
民国8年(1919),全县种植面积为16.60万亩,产大米16.60万石,亩产1石。民国22年产大米10万担,民国29年降为5万担。民国32年,种植面积11.51万亩,产稻24.4万担,单产212斤。1949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10.60万亩,产稻20.09万担,单产189斤。1956年,改单季为双季,种植面积扩大到13.95万亩,总产46.20万担,单产331斤。1960年,播种面积为11.72万亩,总产23.06万担,单产197斤,是建国后最低年份。1963年,粮食生产得到恢复,水稻总产为44.17万担,单产上升到381斤。1971年起,大力推广双季稻,播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激增。至1976年,播种面积达16.29万亩,总产达79.04万担,单产485斤,是建国以来水稻产量最好的年份之一。1980年后,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水稻布局剧变,双季稻种植压缩,播种面积下降,但由于杂交稻的推广,联产承包到户责任制的推行,粮食总产仍创历史最好水平。1985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12.00万亩,总产79.18万担,单产660斤。[12] 
2009年全县涉农投入达到4.03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5.91亿元,增长13.7%;6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通过市级验收。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8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到29户,实现营销收入9.85亿元,增长41.3%。[10] 

祁门县交通

编辑
祁门县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西南部,黄山西麓,东北与黟县接壤,东南与休宁县为邻,西北连石台、东至县,西南与江西县浮梁县接壤。距黄山市69公里。祁门县交通便捷,皖赣铁路和省道慈张线、大青线横贯全境,直通南京、上海、杭州、南昌、厦门、广东等大中城市,距黄山机场仅60公里。[13] 

祁门县教育

编辑

祁门县幼儿教育

祁门中学 祁门中学
祁门县幼儿教育发端于民国25年(1936),是年,崇善坊女子小学增设幼儿班,时称“半年级”,收幼童20余名,5年后停办。民国26年,彭龙小学亦设幼稚班,幼童人数不详。
1952年,祁山完全小学附设幼儿班,有幼童50余人,教养员1人。翌年,设大、中班各1个,收幼童95人,教养员3人。同年,农村开办大龄托儿所,全县收幼童92人。1957年,横头乡(今祁红乡)、三友乡(今平里乡)相继开办幼儿班,祁小幼儿班增至3个,全县有幼儿班5个,幼童167人,教养员6人。1958年,农村幼儿班(包括临时性、季节性幼儿班)猛增至257个,收幼童5716人,全县共有幼儿班260个,幼儿5846人,幼儿入学率达83%,但其中拼凑数目,形同虚设者为数不少。其后,国民经济发生困难,农村幼儿班纷纷停办,至1962年,全县仅存幼儿班4个,幼童147人。
1964年秋,祁山小学附设幼儿班迁出,建立城关幼儿园,设大、中班各2个,收幼童200余名。同年,祁门茶厂开办幼儿班,农村幼儿班亦陆续恢复,全县有幼儿班26个。“文化大革命”中,幼教事业受到损失,1972年,全县幼儿班减至18个,幼儿545人。1973年,幼儿班改名红儿班。
1979年,全国托幼工作会议后,幼教事业再度发展。是年4月,祁山镇街道幼儿园创办,各乡幼儿班亦纷纷开办。1982年有幼儿班123个,幼儿2837人,教养员135人。1985年,幼儿班增至174个,幼儿3830人,教养员184人。其中,公办6个,幼儿301人;街道4个,幼儿166人;农村163个,幼儿3349人;县火柴厂幼儿班1个,幼儿14人,幼儿入学率53%。[14] 

祁门县小学教育

光绪三十一年(1905),南乡乡立高等小学堂在平里创立,此为祁门县有新学之始。翌年,县立高等小学堂,隔年,西乡乡立高等小学堂亦相继创立。
辛亥革命以后,新学有所发展。民国2年(1913),学堂改称学校。翌年,小学发展到22所,计城内5所,东乡6所,南乡3所,西乡7所,北乡1所,学生共623人。嗣后,迭有兴废。民国7年,小学增至30所,学生917人,此为祁门县教育发展的第一次高峰。此后,又呈下降趋势。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大批知识分子流入徽州避难,教育事业呈现一时兴盛的局面。是年,办起短期小学31所,全县有学校59所,学生2496人。民国30年,国民政府颁布《国民教育实施纲领》,施行政教合一的国民教育制度,私塾和短期小学并入正规小学。翌年,全县有小学101所,学生6100人,达到民国期间小学教育发展的高峰。此后数年又逐渐跌入低谷,至民国37年,全县仅有完小13所,初小22所,学生920人。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先后接收8所完小为公办学校,解放前停办的学校也次第恢复,1949年全县有小学86所,学生4975人。1952年,县人民政府制订《初等教育五年发展计划草案》,加强普及初等教育工作,接收全部初小为公办小学。是年,全县小学发展到185所,学生711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63.7%。翌年,祁门县第一所民办小学开办,至1956年,民办小学增至22所,加上公办小学,全县有小学205所,学生8112人。1958年“大跃进”期间,全县小学增至274所,学生12271人。1960年统计,小学达401所,学生1978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6.9%,但其中不乏浮夸。同年,国民经济进入困难时期,翌年,小学降至274所,学生10839人。1962年以后,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教育事业得到恢复。祁门县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巩固公办小学的同时,发展民办小学和耕读小学。至1964年,全县公办小学197所,民办小学240所,耕读小学(班、组)523所,共960所,学生1880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3.5%,基本上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的目标。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1968年,复课闹革命,全县小学425所,学生14288人。此后,由于60年代人口的盲目增长,学龄儿童猛增,学额急剧上升。1972年,全县小学增至593所,学生20152人。以后,学校和学生数继续上升,至1980年,形成祁门县有史以来的最高峰,小学614所,学生30650人。这以后,计划生育工作初见成效,学生数开始下降。1981年,小学607所,学生29959人。1983年,605所,27833人。
1984年,祁门县进行小学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推动了初等教育的普及。是年,全县小学587所,学生26106人,入学率为98.7%,年巩固率98.6%,毕业率93.6%,普及率96.2%,提前一年实现普及初等教育,跨入全省第一批普及初等教育县的先进行列。1985年,全县小学585所,学生24341人,入学率上升到99.4%。1986年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15] 

祁门县中学教育

祁门县中学教育始于民国28年(1939)。是年,祁门县茶商集资创办私立祁阊初级中学,招收学生110人。民国33年改为县立初级中学,至1949年,累计毕业生约380人。
建国后,县立初中更名祁门县初级中学,学生数渐增。1949年,在校学生117人,至1957年,增到339人,9年累计毕业生362人。
1958年,县初中开设高中班,首次招生48人,成为祁门县第一所完全中学,改名祁门中学,在校学生548人。1960年,学生增至1699人。1961年,祁门县初级农校改为全日制普通中学——祁门县初级中学,中学增至2所,但学生数下降,初中651人,高中112人,共763人。1965年,中学教育在整顿、提高的基础上稳步发展,学生数回升至653人,其中初中563人,高中90人。8年累计初中毕业生988人,高中毕业生151人。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1968年冬恢复招生。县初级中学停办,祁门中学招生203人。1969年以后,在“上小学不出队,初中不出大队,高中不出公社”的口号下,中学迅猛发展。1971年,初中增至12所,各校并附设高中部。至1977年,全县有中学28所,其中初中20所,完中8所,另有附设初中班的小学47所,共有学生13157人,形成祁门县在校中学生数的最高峰。
1978年,开始纠正中学盲目发展的现象,停办了6所初中,3所完中。后又对中学教育进行调整,至1985年,全县有完中2所、初中18所,学生8355人,其中初中7717人,高中638人。[16] 

祁门县人物

编辑
汪机:新安医学奠基人汪机(1463年-1539年),字省之,别号石山居士,祁门城内朴墅人。
徐春甫:明代医学家。(1520年——1596年),字汝元(或作汝源),号思鹤,又号东皋。
郑之珍_:(1518年——1595年),字汝席,号高石,西乡清幽(今渚口乡清溪村)人,明代戏曲家。方岳(1199——1262),字巨山,号秋崖,居城北何家坞。南宋文学家、诗人。
胡元龙_:(1836年—1924年),字仰儒,祁门南乡贵溪人。
马曰琯_:(1687年——1755年),字秋玉,一字嶰谷。马曰璐,曰琯弟,字佩兮,一字半槎。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安徽 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