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词
烧碱一般指氢氧化钠
碱
,
无机化学
,
化工原料
,
化工
氢氧化钠,化学式为NaOH,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为一种具有强腐蚀性的强碱,一般为片状或颗粒形态,易溶于水(溶于水时放热)并形成碱性溶液,另有潮解性,易吸取空气中的水蒸气(潮解)和二氧化碳(变质),可加入盐酸检验是否变质。
NaOH是化学实验室其中一种必备的化学品,亦为常见的化工品之一。纯品是无色透明的晶体。密度2.130g/cm³。熔点318.4℃。沸点1390℃。工业品含有少量的氯化钠和碳酸钠,是白色不透明的晶体。有块状,片状,粒状和棒状等。式量40.01
氢氧化钠在水处理中可作为碱性清洗剂,溶于乙醇和甘油;不溶于丙醇、乙醚。在高温下对碳钠也有腐蚀作用。与氯、溴、碘等卤素发生歧化反应。与酸类起中和作用而生成盐和水。
- 中文名
- 氢氧化钠
- 英文名
- Sodium hydroxide[1]
- 别 称
- 烧碱、火碱、苛性钠
- 化学式
- NaOH
- 分子量
- 39.997109[1]
- CAS登录号
- 1310-73-2
- EINECS登录号
- 215-185-5
- 熔 点
- 318.4℃(591 K)
- 沸 点
- 1390 ℃ (1663 K)
- 水溶性
- 111 g (20 ℃)(极易溶于水)
- 密 度
- 2.130 g/cm³
- 外 观
- 片状或颗粒
- 闪 点
- 176-178℃
- 应 用
- 漂白、造纸等
- 安全性描述
- 腐蚀品、易潮解
- 危险性符号
- 36/38-35-34
- 危险性描述
- 腐蚀性
- 危险品运输编号
- UN 1824 8/PG 2【液体氢氧化钠】UN1823【固体氢氧化钠】
- 碱 性
- 强碱性
- 稳定性
- 易潮解
- 常见物品
- 厨房清洁剂
- 式 量
- 40.01
目录
氢氧化钠理化性质
编辑氢氧化钠物理性质
氢氧化钠吸水性(潮解性)
固碱吸湿性很强,暴露在空气中,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子,最后会完全溶解成溶液,[3]
但液态氢氧化钠没有吸水性。
氢氧化钠溶解性
极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易溶于乙醇、甘油。
氢氧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下:
温度(°C)
| 溶解度(g/100mL)
|
---|---|
0
| 42
|
10
| 51
|
20
| 109
|
30
| 119
|
40
| 129
|
50
| 145
|
60
| 174
|
70
| 299
|
80
| 314
|
90
| 329
|
100
| 347
|
氢氧化钠化学性质
氢氧化钠碱性
NaOH + HCl = NaCl + H₂O
2NaOH + H₂SO₄=Na₂SO₄+2H₂O
NaOH + HNO₃=NaNO₃+H₂O
同样,其溶液能够与盐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NaOH + NH₄Cl = NaCl +NH₃·H₂O
2NaOH + CuSO₄= Cu(OH)₂↓+ Na₂SO₄
2NaOH+MgCl₂= 2NaCl+Mg(OH)₂↓
氢氧化钠皂化反应
许多的有机反应中,氢氧化钠也扮演着类似催化剂的角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皂化反应:
RCOOR' + NaOH = RCOONa + R'OH
氢氧化钠其他
之所以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容易变质成碳酸钠(Na₂CO₃),是因为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CO₂):
2NaOH + CO₂ = Na₂CO₃ + H₂O
Na₂CO₃ + CO₂ + H₂O = 2NaHCO₃
同样,氢氧化钠能与像二氧化硅(SiO₂)、二氧化硫(SO₂)等酸性氧化物发生反应:
2NaOH + SiO₂ = Na₂SiO₃ + H₂O
2NaOH + SO₂(微量)= Na₂SO₃ + H₂O
NaOH + SO₂(过量)= NaHSO₃(生成的Na₂SO₃和水与过量的SO₂反应生成了NaHSO₃)
氢氧化钠颜色反应
它能与指示剂发生反应:
氢氧化钠其他反应
铝会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气。1986年,英国有一油罐车误装载重量百分率浓度为25%的氢氧化钠水溶液,氢氧化钠便与油罐壁的铝产生化学变化,导致油罐因内部压力过载而永久受损,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
两性非金属也会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气,如:
Si + 2NaOH + H₂O=Na₂SiO₃ + 2H₂↑
氢氧化铝的制备也牵涉到氢氧化钠的使用:
6NaOH +2KAl(SO₄)₂=2Al(OH)₃↓ + K₂SO₄ +3Na₂SO₄
注:Al(OH)₃(氢氧化铝)为一种常用于除去水中杂质的胶状凝聚剂。因过渡金属的氢氧化物大都不太溶于水,且氢氧化铝表面的面积大可以吸附小微粒,故于自来水中添加明矾(KAl(SO4)2·12H2O)1可促使过渡金属以氢氧化物的形式沉淀析出2,再利用简单的过滤设备,即可完成自来水的初步过滤。
1氢氧化铝可用于制取明矾(KAl(SO4)2·12H2O):将氢氧化铝溶于硫酸,再加入计量的硫酸钾溶液加热反应、经过滤、浓缩、结晶、离心分离、干燥,制得硫酸铝钾成品。
2净水详细原理是明矾在水中可以电离出两种金属离子:KAl(SO4)2= K+ + Al3+ + 2SO4 2-,而Al3+很容易生成胶状的氢氧化铝Al(OH)3:Al3+ + 3H2O ≒Al(OH)3+ 3H+,氢氧化铝胶体的吸附能力很强,可以吸附水里悬浮的杂质,并形成沉淀,使水澄清。
氢氧化钠合成路线
编辑
7647-14-5
~87%
1310-73-2
|
文献: : Gmelin Handbook: Na: MVol., 43.4, page 175 - 177 Full Text Show Details Kayser; Williams; Young Patent: EP11492 , 1887 ; Full Text Show Details Kayser Patent-Company Patent: EP10202 , 1891 ; Full Text Show Details Kayser Patent-Company Patent: DE63223 , 1891 ; Full Text Show Details Lunge, G. Handbuch der Soda-Industrie und ihrer Nebenzweige, 3. Aufl., Friedr. Vieweg und Sohn, Braunschweig 1909, Bd. 3, S. 214 |
7732-18-5
7647-14-5
~%
1310-73-2
|
文献: : Ber., , vol. 18, p. 344 - 344 Cl: MVol., 80, page 222 - 223 |
氢氧化钠实验室制法
编辑氢氧化钠钠盐与氧化钙反应
可以用一些碳酸氢钠(小苏打)和一些氧化钙(生石灰)(一般的食品包装袋中用来做吸水剂的小袋子中有,例如海苔包装中)。把生石灰放于水中,反应后变为石灰浆(氢氧化钙溶液、熟石灰),把碳酸氢钠(或碳酸钠)的固体颗粒(浓溶液也行)加入石灰浆中,为保证产物氢氧化钠的纯度,需使石灰浆过量,原因:参考氢氧化钙和碳酸钠的溶解度。搅拌加快其反应,待其反应一会儿后,静置片刻,随着碳酸钙的沉淀,上层清液就是氢氧化钠溶液,小心倒出即可。
CaO + H₂O =Ca(OH)₂
NaHCO₃+ Ca(OH)₂=CaCO₃↓+ NaOH + H₂O(推荐)
Ca(OH)₂+Na₂CO₃ =CaCO₃↓+2NaOH
氢氧化钠钠与水反应
2Na+2H₂O=2NaOH+H₂↑
现象:(浮、熔、游、响)
浮:钠浮在水面上;
熔:钠熔化成小球;
游:钠在水面上游动,因为有氢气生成;
响:钠咝咝作响,因为有氢气生成 。
氢氧化钠工业制法
编辑工业上生产烧碱的方法有苛化法和电解法两种。
氢氧化钠苛化法
将纯碱、石灰分别经化碱制成纯碱溶液、石灰制成石灰乳,于99~101℃进行苛化反应,苛化液经澄清、蒸发浓缩至40%以上,制得液体烧碱。将浓缩液进一步熬浓固化,制得固体烧碱成品。苛化泥用水洗涤,洗水用于化碱。
氢氧化钠隔膜电解法
将原盐化盐后加入纯碱、烧碱、氯化钡精制剂除去钙、镁、硫酸根离子等杂质,再于澄清槽中加入聚丙烯酸钠或苛化麸皮以加速沉淀,砂滤后加入盐酸中和,盐水经预热后送去电解,电解液经预热、蒸发、分盐、冷却,制得液体烧碱,进一步熬浓即得固体烧碱成品。盐泥洗水用于化盐。
氢氧化钠离子交换膜法
将原盐化盐后按传统的办法进行盐水精制,把一次精盐水经微孔烧结碳素管式过滤器进行过滤后,再经螫合离子交换树脂塔进行二次精制,使盐水中钙、镁含量降到0.002%以下,将二次精制盐水电解,于阳极室生成氯气,阳极室盐水中的Na+通过离子膜进入阴极室与阴极室的OH生成氢氧化钠,H+直接在阴极上放电生成氢气。电解过程中向阳极室加入适量的高纯度盐酸以中和返迁的OH-,阴极室中应加入所需纯水。在阴极室生成的高纯烧碱浓度为30%~32%(质量),可以直接作为液碱产品,也可以进一步熬浓,制得固体烧碱成品。
氢氧化钠检测方法
编辑氢氧化钠实验室测定
方法名称:氢氧化钠—氢氧化钠的测定—中和滴定法。
应用范围:该方法采用滴定法测定氢氧化钠的含量。
该方法适用于氢氧化钠。
方法原理:供试品加新沸过的冷水适量使溶解后,放冷,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5mL,加酚酞指示液3滴,用硫酸滴定液(0.1mol/L)滴定至红色消失,记录消耗硫酸滴定液(0.1mol/L)的容积(mL),加甲基橙指示液2滴,继续加硫酸滴定液(0.1mol/L)至显持续的橙红色,根据前后两次消耗硫酸滴定液(0.1mol/L)的容积(mL),算出供试量中的碱含量(作为NaOH计算)并根据加甲基橙指示液后消耗硫酸滴定液(0.1mol/L)的容积(mL),算出供试量中Na₂CO₃的含量。
试剂:1. 水(新沸放冷)
2. 硫酸滴定液(0.1mol/L)
3. 酚酞指示液
4.甲基橙指示液:取甲基橙0.1g,加水100mL使溶解,即得。
仪器设备:
试样制备:
硫酸滴定液(0.1mol/L)
配制:取硫酸6mL,缓缓注入适量的水中,冷却至室温,加水稀释至1000mL,摇匀。
标定:取在270~300℃干燥恒重的基准无水碳酸钠约0.3g,精密称定,加水50mL使溶解,加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液10滴,用本液滴定至溶液由绿色变为紫红色时,煮沸2分钟,冷却至室温,继续滴定至溶液颜色有绿色变为暗紫色。每1mL硫酸滴定液(0.1mol/L)相当于10.60mg的无水碳酸钠。根据本液消耗量与无水碳酸钠的取用量,算出本液的浓度,即得。
注1:“精密称取”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称取重量的千分之一,“精密量取”系指量取体积的准确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中对该体积移液管的精度要求。
氢氧化钠变质检验
编辑NaOH变质后会生成Na₂CO₃
化学方程式:2NaOH + CO₂=Na₂CO₃+ H₂O
1.样品中滴加过量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氢氧化钠变质。
原理:2HCl + Na₂CO₃=2NaCl + CO₂↑+ H₂O
(空气中含有少量的CO₂,而敞口放置的NaOH溶液能够与CO₂反应,生成Na₂CO₃和H₂O从而变质;HCl中的H+能够与Na₂CO₃中的CO32-离子反应生成CO₂气体和H₂O,通过气泡产生这个现象来检验变质)
注:HCl会优先与NaOH反应生成NaCl和H₂O。因为NaOH是强碱,而Na₂CO₃是水溶液显碱性。
2.样品中滴加澄清石灰水,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氢氧化钠变质。
原理:Na₂CO₃ + Ca(OH)₂= CaCO₃↓+ 2NaOH
3.样品中加氯化钡,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氢氧化钠变质。
原理:Na₂CO₃ + BaCl₂=BaCO₃↓+ 2NaCl
4、检验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①加入过量BaCl₂或BaNO₃至完全沉淀,证明有Na₂CO₃产生,待沉淀完全静止后,取上层清液于试管内,滴加无色酚酞溶液,酚酞变红,则证明有NaOH。
注:不滴加NH₄Cl,Na₂CO₃溶于水后呈碱性是因为会有OH¯根离子,NH₄+与OH¯跟结合也会有刺激性气味,故不能。
②在NaOH中加入CaCl2:1.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NaOH变质 2.加入无色酚酞,若无色酚酞不变色,则说明完全变质。若无色酚酞变红,说明部分变质。
氢氧化钠主要用途
编辑氢氧化钠化学实验
氢氧化钠工业方面
氢氧化钠在国民经济中有广泛应用,许多工业部门都需要氢氧化钠。使用氢氧化钠最多的部门是化学药品的制造,其次是造纸、炼铝、炼钨、人造丝、人造棉和肥皂制造业。另外,在生产染料、塑料、药剂及有机中间体,旧橡胶的再生,制金属钠、水的电解以及无机盐生产中,制取硼砂、铬盐、锰酸盐、磷酸盐等,也要使用大量的烧碱。
氢氧化钠化学工业
如果使用氢氧化钾水解,得到的肥皂是软的。
氢氧化钠皂化反应
脂肪和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三酸甘油酯,它的碱水解方程式为:
R基可能不同,但生成的R-COONa都可以做肥皂。常见的R-有:
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
中性、碱性气体中混有CO₂,可用NaOH除杂,生成Na₂CO₃(碳酸钠)和H₂O(生成的Na₂CO₃溶于H₂O中):
CO₂+2NaOH = Na₂CO₃+H₂O
如果CO₂过量,多余的CO₂会与生成的Na₂CO₃继续反应,生成NaHCO3(碳酸氢钠):
H2O+CO2+Na2CO3=2NaHCO3
氢氧化钠造纸
氢氧化钠在造纸工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其碱性特质,它被用于煮和漂白纸页的过程。
氢氧化钠食品工业
氢氧化钠水处理
氢氧化钠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在污水处理厂,氢氧化钠可以通过中和反应减小水的硬度。在工业领域,是离子交换树脂再生的再生剂。 氢氧化钠具有强碱性,且在水中具有相对高的可溶性。由于氢氧化钠在水中具有相对高的可溶性,所以容易衡量用量,被方便的使用在水处理的各个领域。
氢氧化钠人造纤维和纺织
在纺织工业中,氢氧化钠被用于纤维的最终处理和染色。主要用途 :丝光处理法人造纤维
氢氧化钠冶铝
氢氧化钠洗涤用品
氢氧化钠一直被用于传统的生活用途。直到今天,肥皂、香皂和其它种类的洗涤用品对烧碱的需求量依然占烧碱的15%左右。
肥皂:制造肥皂是烧碱最古老和最广泛的用途,在制造肥皂的过程中,烧碱被用来中和脂肪酸。
洗涤剂:氢氧化钠被用于生产各种洗涤剂,甚至如今的洗衣粉也是由大量的烧碱制造出来的,烧碱被用于硫化反应后对过剩的发烟硫酸进行中和。
氢氧化钠储存运输
编辑固体氢氧化钠装入0.5毫米厚的钢桶中严封,每桶净重不超过100 公斤;塑料袋或二层牛皮纸袋外全开口或中开口钢桶;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镀锡薄钢板桶(罐)外满底板花格箱、纤维板箱或胶合板箱;镀锡薄钢板桶(罐)、金属桶(罐)、塑料瓶或金属软管外瓦楞纸箱。包装容器要完整、密封,有明显的“腐蚀性物品”标志。
铁路运输时,钢桶包装的可用敞车运输。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防潮防雨。如发现包装容器发生锈蚀、破裂、孔洞、溶化淌水等现象时,应立即更换包装或及早发货使用,容器破损可用锡焊修补。严禁与易燃物或可燃物、酸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4]
氢氧化钠安全防护
编辑氢氧化钠中国环境标准
氢氧化钠健康危害
该品不会燃烧,遇水和水蒸气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溶液;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具有强腐蚀性;危害环境。
燃烧(分解)产物:可能产生有害的毒性烟雾。[7]
氢氧化钠泄漏
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用清洁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以少量NaOH加入大量水中,调节至中性,再放入废水系统。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处理无害后废弃。[7]
氢氧化钠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必要时佩带防毒口罩。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防护服: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小心使用,小心溅落到衣物、口鼻中
手防护:戴橡皮手套。
氢氧化钠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先用水冲洗(稀液)/用布擦干(浓液),再用5~10%硫酸镁、或3%硼酸溶液清洗并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3%硼酸溶液(或稀醋酸)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氢氧化钠对人体的伤害
编辑氢氧化钠对玻璃的腐蚀
编辑如果以玻璃容器长时间盛装热的氢氧化钠溶液,也会造成玻璃容器损坏。
(玻璃中含有SiO₂ :2NaOH + SiO₂ = Na₂SiO₃ + H₂O)
氢氧化钠常见谣言
编辑谣言1:铁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加热。现象:溶液变为蓝绿色。
其次,即使无水条件下氢氧化钠在高温下一样可以与铁粉反应并生成金属钠(或钾)。
(盖·吕萨克等)把铁屑分别同苛性钾(KOH)和苛性钠(NaOH)混合起来,放在一个密封的弯曲玻璃管内加热。结果,在高温下熔化的苛性碱与红热的铁屑起化学反应,生成了金属钾和钠。这种方法既简单又经济,而且可以制出大量的钾和钠。[10]
注:被感染朊病毒患者或疑似感染朊病毒患者的高度危险组织(大脑、硬脑膜、垂体、眼、脊髓等组织)污染的中度和高度危险性物品,可选以下方法之一进行消毒灭菌,且灭菌的严格程度逐步递增:
a)将使用后的物品浸泡于1mol∕L氢氧化钠溶液内作用60min,然后按WS310.2中的方法进行清洗、消毒与灭菌,压力蒸汽灭菌应采用134℃~138℃,18min,或132℃,30min,或121℃,60min;
b)将使用后的物品采用清洗消毒机(宜选用具有杀朊病毒活性的清洗剂)或其他安全的方法去除可见污染物,然后浸泡于1mol∕L氢氧化钠溶液内作用60min,并置于压力蒸汽灭菌121℃,30min;然后清洗,并按照一般程序灭菌[14]
驳斥:氢氧化钠与金属钠可以反应,是制备氧化钠的一个方法
具体如下:
用氢氧化钠和金属钠的混合物加热以制备氧化钠。
金属钠应稍过量,目的是除去氢氧化钠所含的少量水分。
将粒状NaOH和小块金属钠混合,放入镍坩埚。镍坩埚放置于封好底部的硬质玻璃管中,管上部与真空泵和长管压力计联接。混合物在300~320℃开始反应,生成的氢气被真空泵抽出。真空度保持在399.96~533.288Pa(30~40mmHg柱),残留的钠被减压蒸出。生成物为白色粉末,其中Na2O只含96%,另有2% NaOH,2% Na2CO3杂质。[17]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
- 1. SODIUM HYDROXIDE .pubchem[引用日期2015-07-11]
- 2. 氢氧化钠 .chemical book[引用日期2014-02-20]
- 3. 氢氧化钠 .化工引擎[引用日期2013-08-13]
- 4. 周公度.化学辞典: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 5. 氢氧化钠 .物竞化学品数据库[引用日期2014-06-14]
- 6. 氢氧化钠合成路线 .chemsrc[引用日期2016-05-5]
- 7. 氢氧化钠 .化工空间[引用日期2013-08-13]
- 8. 工业火碱对人体的伤害 .食品安全[引用日期2014-12-29]
- 9. 日本化学会编,曹惠民译.无机化合物合成手册(第三卷):化学工业出版社,1988
- 10. 钾素,钾肥溯源 .CNKI[引用日期2016-05-13]
- 11. 网络谣言2 .百度知道[引用日期2015-11-3]
- 12. 网络谣言 .作业帮[引用日期2015-11-3]
- 13. 鹅场消毒药、杀虫剂的配制及使用方法 .CNKI[引用日期2015-11-3]
- 14.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引用日期2015-11-3]
- 15. 网络谣言 .百度作业帮[引用日期2015-12-9]
- 16. 网络谣言 .百度作业帮[引用日期2015-12-9]
- 17. 氧化钠 .物竞化学品数据库[引用日期2015-12-9]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