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道元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其曾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等职,还做过冀州长史,鲁阳郡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等职务。执法严峻,后被北魏朝廷任命为为关右大使。[1]
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被萧宝夤部将郭子恢在阴盘驿所杀。[2]
郦道元年少时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
且其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着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另着《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传。
- 本 名
- 郦道元
- 别 称
- 郦善长,善长公
- 字 号
- 字善长
- 所处时代
- 北魏(南北朝)
- 民族族群
- 汉族
- 出生地
- 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
- 出生时间
- 公元466年,469年,470年或472年
- 去世时间
- 527年
- 主要作品
- 《水经注》
- 主要成就
- 在地理学,水文等领域有重要贡献
- 职 业
- 官员、地理学家
- 官 职
- 关右大使等
- 追 赠
- 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
郦道元人物生平
编辑郦道元出身官宦
魏孝文帝延兴二年壬子(472年)郦道元生于涿州郦亭(今河北省涿州市道元村)的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郦范年少有为,在北魏太武帝时期,任给事东宫,后来以他优秀的战略眼光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军师,曾经做过平东将军和青州刺史。[3]
郦道元少年时期,因父亲郦范担任青州刺史,便跟随父母居住青州(今山东省青州市)。
郦道元为官经历
郦道元,字善长。当初承袭爵位永宁侯,依例降为伯这一等级。太和十七年(493年)秋季,北魏王朝迁都洛阳,郦道元担任尚书郎。十八年(494年),跟随魏孝文帝出巡北方,因执法清正,被提拔为治书侍御史。御史中尉李彪认为道元执法公正严厉,自太傅掾引进为书侍御史。[4]
李彪被仆射李冲所弹劾,郦道元也被被免职。景明年间(公元500-503年),为冀州镇东府长史。刺史于劲,顺皇后的父亲,西征关中,也不到此州,道元行事三年。为政严酷,人们非常害怕他,以至于奸人盗贼纷纷逃往他乡,冀州境内大治。后来做了鲁阳郡太守,道元上表建立学校,崇劝学习教育,教化乡民。朝廷下诏说:“鲁阳原来因为是南方边远地区,不立大学。现在可以允许,使鲁阳像西汉文翁办学那样成为有文化教养的地区。”郦道元在鲁阳郡的日子,老百姓佩服他的威名,不敢违法。延昌年间(公元512-515年),为东荆州刺史,以威猛为政,就像在在冀州一样。当地百姓到朝廷向皇帝告状,告他苛刻严峻,请求前任刺史寇祖礼回来复任。等到寇祖礼回来并派遣戍边士兵七十名送郦道元回京时,两人都因为犯事被罢官。[5]
他后来任河南尹。孝明帝把沃野镇、怀朔镇、薄骨律、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御夷镇诸镇都改为州,它们的郡、县、戍的名称,令准古城邑。朝廷诏令道元为持节兼黄门侍郎,急速与大都督李崇筹划应设置,裁减去留。恰逢各镇起义叛乱,裁减之事没有结果就返回了。孝昌初年,梁朝派遣将领攻打扬州刺史元法僧又在彭城反叛。诏令道元为持节、兼侍中、兼行台尚书,调度各军,依照仆射李平的先例。军队到达涡阳,战败撤退。后道元追逐讨伐,多有斩杀俘获。后来被授任御史中尉。[6]
道元执政平素严厉,颇遭豪强和皇族忌恨。但当地豪强却不能把郦道元怎么样,他们的声望更有损害。[7]
皇亲元微诬陷叔父元渊,郦道元力陈事实真相,元渊得以昭雪。元微因此嫉恨郦道元。
司州牧、汝南王元悦宠幸丘念左右亲近的人,常与他们起居。到选州官的时候,多取决于丘念。丘念经常高兴且偷偷地收下元悦送给他的宅第,有时两人还一起去此宅第,道元秘密查访得知此事,逮捕了丘念并将其关进监狱。元悦上奏灵太后,请保全丘念之身,便诏令赦免丘念。郦道元(抢在命令下达之前)就把丘念处死,并用此事检举元悦的违法行为。[8]
元悦从此怀恨在心。
郦道元死得其所
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孝昌三年丁未十月(527年11月),南齐皇族、北魏雍州刺史萧宝夤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发动叛乱,当时雍州刺史萧宝夤谋反的情况逐渐严重。侍中、城阳王元徽平素忌恨道元。元微、元悦便使出借刀杀人之计,通过暗示朝廷,且竭力怂恿胡太后任命郦道元为关右大使,去监视萧宝夤。宝夤顾虑到道元想要平息自己的叛乱,也认为这是朝廷要算计自己,受汝南王元悦怂恿便派遣他的行台郎中郭子恢在阴盘驿亭围住道元。亭在冈下,人们常吃冈下的井水。但道元已经被包围,掘井十多丈都没有水。水没有了,力气也就少了许多。贼寇于是跳墙而入。郦道元与他的弟弟郦道峻、郦道博,长子郦伯友、次子郦仲友被杀害。道元死前怒目呵斥贼人,大声斥责而死亡。宝夤还是派人殡殓他们父子,埋葬在长安城东。事平,灵柩回到长安城,朝廷追赠为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9]
郦道元主要成就
编辑郦道元勤奋好学,广泛阅读各种奇书,立志要为西汉后期桑钦编写的地理书籍《水经》作注。他引用的文献多达480种,其中属于地理类的就有109种。经过多年辛苦,终于写成名垂青史的着作《水经注》。作为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的序言中对前代的着名地理着作进行了许多点评。秦朝以前,我国已有许多地理类书籍,但当时国家不统一,生产力水平不发达,人们对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这些作品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虚构,如《山海经》、《穆天子传》、《禹贡》等。郦道元坚决反对“虚构地理学”,他在《水经注》序言中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和工作方法,那就是重视野外考察的重要性。
《水经注》一书中记载了郦道元在野外考察中取得的大量成果,这表明他为了获得真实的地理信息,到过许多地方考察,足迹踏遍长城以南、秦岭以东的中原大地,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地理资料。《水经》记录河流137条,而《水经注》则记录河流1252条。《水经》只有1.5万字,而《水经注》竟达30万字。
《水经注》在写作体例上,不同于《禹贡》和《汉书·地理志》。它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述各地的地理概况,开创了古代综合地理着作的一种新形式。《水经注》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10]
从地域上讲,郦道元虽然生活在南北朝对峙时期,但是他并没有把眼光仅限于北魏所统治的一隅,而是抓住河流水道这一自然现象,对全国地理情况作了详细记载。[11]
不仅是这样,书中还谈到了一些外国河流,说明作者对于国外地理也是注意的。从内容上讲,书中不仅详述了每条河流的水文情况,而且把每条河流流域内的其他自然现象如地质、地貌、地壤、气候、物产民俗、城邑兴衰、历史古迹以及神话传说等综合起来,做了全面描述。[11]
因此《水经注》是六世纪前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着述。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着,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浑厚的文笔,精美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
《水经注》共四十卷(原书宋朝已佚五卷,今本仍作四十卷,是经后人改编而成的),三十多万字,是当时一部空前的地理学巨着[14]
。它名义上是注释《水经》,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着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比《水经》原着要丰富得多。《水经注》一书中记载了郦道元在野外考察中取得的大量成果,这表明他为了获得真实的地理信息,到过许多地方考察,足迹踏遍长城以南、秦岭以东的中原大地,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地理资料。
郦道元留下了不朽的地理巨着《水经注》四十卷,不仅开创了我国古代“写实地理学”的历史,而且在世界地理学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14]
《水经注》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15]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述了全国1252条河流及其流经区域的地理情况、建制沿革、历史事件及民间传说,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古今中外对《水经注》的研究形成了专门的学问——郦学。[11]
《水经注》中的内容,除郦道元亲身考察所得到的资料外,还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其中引用前人的着作达437种之多,还有不少汉、魏时代的碑刻材料。这些书籍和碑刻,后来在历史的变迁中大都已经散佚了,幸而有郦道元的引用转录,才尚存一斑,使我们能够知道这些书籍和碑刻的部分内容。这又是我们研究我国文明发展历史的极其宝贵的资料。[11]
郦道元主要作品
编辑郦道元人物评价
编辑北魏朝廷:①“王化之成,兴于文教;民俗之厚,系于郡守。欲其上答天心、下安民命,讵能多得?”②“鲁阳郡地僻山隅,俗染剽悍,火种刀耕,人鲜知学。尔道元先任冀州刺史,化行政浃,盗息民安;今守鲁阳,特建黉序,阐扬圣教,释金革而诵弦歌,家诗书而户礼乐。”③“(郦道元)克副朕命,用嘉尔功,爰晋爵三品,封安定县男,加禄五千石,咨尔久任,以厉官箴,尚其懋哉!”[18]
“文章博洽,为儒者宗。水经有注,禹贡同功。考据天官,经纬融通。鲁阳安定,勋奇绩雄。流辉史乘,俎豆攸崇。”
东南亚学者认为郦道元是“中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地理学家”。
明末清初学者张岱:“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则袁中郎。”(出自《跋寓山注》)
郦道元轶事典故
编辑郦道元热爱地理
郦道元在少年时代,就对地理考察有浓厚的兴趣。十几岁时,他随父亲到山东,经常与朋友一起到有山水的地方游览,观察水流的情景。当时,他们游历过临朐县的熏冶泉水,又观看了石井的瀑布。瀑布奔泻而下的水流,激起了滚滚波浪和飞溅的水花,那铿锵有力的巨大音响,在川谷间回荡。这美丽壮观的景色,使郦道元大为陶醉。[11]
后来,他在山西、河南、河北做官,经常乘工作之便和公余之暇,留意进行实地的地理考察和调查。凡是他走到的地方,他都尽力搜集当地有关的地理着作和地图,并根据图籍提供的情况,考查各地河流干道和支流的分布,以及河流流经地区的地理风貌。他或跋涉郊野,寻访古迹,追溯河流的源头;或走访乡老,采集民间歌谣、谚语、方言和传说,然后把自己的见闻,详细地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他掌握了许多有关各地地理情况的原始资料。[11]
郦道元嗜书如命
同时,郦道元爱好读书,并以此闻名于世。在日常生活中,书籍是他不可分离的伴侣。他一生中读过许多书,尤其是有关地理记述的书籍,他几乎都读遍。他读书非常严肃、认真,对书中的记载力求弄懂、弄通,对各书中记述同一地方而有出入的问题,更是着意探究其原因。大量地读书,使他具有渊博的学识,成为当时有名的学者。他写了不少着作,都流行于世,可惜后来大都佚亡(包括《本志》,《七聘》)了。[11]
郦道元决心着书
通过实地的考察和对地理书籍的研究,郦道元深切感到前人的地理着作,包括《山海经》、《禹贡》、《汉书·地理志》以及大量的地方性着作,所记载的地理情况都过于简略。三国时有人写了《水经》一书,虽然略具纲领,但却只记河流,不记河流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而且河流的记述也过于简单,并有许多遗漏。更何况地理情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理情况也不断发生变化。例如,河流会改道,地名有变更、城镇村落有兴衰等等,特别是人们的劳动会不断改变地面的风貌。因此历史上的地理着作,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郦道元决心动手写一部书,以反映当时的地理面貌和历史变迁的情况。[11]
郦道元亲属成员
编辑曾祖父:郦绍,官至濮阳太守、兖州监军。
祖父:郦嵩,官至天水太守。
父亲:郦范,曾任平东将军和青州刺史等职。[18-19]
郦道元史籍记载
编辑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
- 1. 薛金星.初中文言文全解.陕西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7月:75
- 2. 《北史·萧宝夤传》道元行达阴盘驿,宝夤密遣其将郭子恢等攻杀之,而诈收道元尸,表言白贼所害。
- 3. 《魏书 卷四十二 列传第三十》后除平东将军、青州刺史、假范阳公。
- 4. 《北史 卷二十七 列传第十五》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
- 5. 《北史 卷二十七 列传第十五》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刺史于劲,顺皇后父也,西讨关中,亦不至州,道元行事三年。为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后试守鲁阳郡,道元表立黉序,崇劝学教。诏曰:“鲁阳本以蛮人,不立大学。今可听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蛮人诣阙讼其刻峻,请前刺史寇祖礼。及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还京,二人并坐免官。
- 6. 《北史 卷二十七 列传第十五》后为河南尹。明帝以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诸镇并改为州,其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诏道元持节兼黄门侍郎,驰驿与大都督李崇筹宜置立,裁减去留。会诸镇叛,不果而还。孝昌初,遣将攻扬州,刺史元法僧又于彭城反叛。诏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节度诸军,依仆射李平故事。军至涡阳,败退。道元追讨,多有斩获。后除御史中尉。
- 7. 《北史 卷二十七 列传第十五》道元素有严猛之称,权豪始颇惮之。而不能有所纠正,声望更损。
- 8. 《北史 卷二十七 列传第十五》司州牧、汝南王悦嬖近左右丘念,常与卧起。及选州官,多由于念。念常匿悦第,时还其家,道元密访知,收念付狱。悦启灵太后,请全念身,有敕赦之。道元遂尽其命,因以劾悦。
- 9. 《北史 卷二十七 列传第十五》时雍州刺史萧宝夤反状稍露,侍中、城阳王徽素忌道元,因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宝夤虑道元图己,遣其行台郎中郭子帙围道元于阴盘驿亭。亭在冈下,常食冈下之井。既被围,穿井十余丈不得水。水尽力屈,贼遂逾墙而入。道元与其弟道阙二子俱被害。道元瞋目叱贼,厉声而死。宝夤犹遣敛其父子,殡于长安城东。事平,丧还,赠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
- 10. 王本华等.语文 八年级 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7月:190
- 11. 郦道元简介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引用日期2016-01-26]
- 12. 《北史 卷二十七 列传第十五》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
- 13. 《魏书 卷八十九 列传第七十七》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
- 14. 水经注 .中国古籍全录[引用日期2016-01-24]
- 15. 作品一览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16-01-26]
- 16. 《魏书 卷八十九 列传第七十七》道元素有严猛之称。
- 17. 《魏书 卷八十九 列传第七十七》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然兄弟不能笃穆,又多嫌忌,时论薄之。
- 18. 北史 列传第十五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6-01-24]
- 19. 魏书 卷八十九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6-01-24]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