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词语概念)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24 19:39:03
编辑 锁定
消息这个词应用比较广泛,新鲜事就叫消息,还指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中文名
消息
外文名
message
拼    音
xiāo xi
五    笔
iith
英    译
Message
基本解释
外界的各种报道
出    处
易经
近义词
信息
日本语
しらせ

消息基本解释

编辑
(1) [news;information]∶情况报道。
消息灵通人士。
(2) [tidings;news]∶音信。
杳无消息。[1] 

消息引证解释

编辑
1. 消长,增减;生灭、盛衰。
①《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高亨注:“消息犹消长也。”
②宋王禹偁《次韵和仲咸对雪吟三十韵》:“升降常自得,消息一何佳。”
③清顾炎武《答人书》:“十年以来,穷通消息之运如此,又何以为故人谋哉!”
2. 偏指增补。
范仲淹《与朱氏书》:“里面有不是处,便与改正,空缺处,更消息。”
3. 变化。
①汉孔融《肉刑议》:“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而欲绳之以古刑,投之以残弃,非所以与时消息也。”
②晋张天锡《遗郭瑀书》:“心与至境冥符,志与四时消息。”
③《隋书·礼仪志四》:“然事有消息,不得皆同於古。”
④清王韬《遣使》:“事贵因时以变通,道在与时而消息。”
4. 休养;休息。
①《晋书·谢玄传》:“诏遣高手医一人,令自消息,又使还京口疗疾。”
②《魏书·彭城王勰传》:“人挽而进,宴于禁中,至夜皆醉,各就别所消息。”
5. 休养生息。指在国家经历某种变动而致国力耗损之后,采取措施使之恢复元气。
①《南史·王弘传》:“今四方无事,应存消息,请以十五至十六为半丁,十七为全丁。”
②《旧唐书·郭元振传》:“国家难消息者,唯吐蕃与默啜耳。”
6. 停止;平息。
①《后汉书·蔡邕传》:“又尚方工技之作,鸿都篇赋之文,可且消息,以示惟忧。”
②《三国志·魏志·胡昭传》“闾里敬而爱之”裴松之注引 晋皇甫谧高士传》:“昭常逊辞以解之,是以寇难消息,众咸宗焉。”
③宋欧阳修《答西京王相公书》:“灾沴消息,风雨既时,耕种既得,常平之粟既出而民有食。”
7. 斟酌。
①《晋书·慕容超载记》:“其令博士已上,参考旧事,依《吕刑》及汉、魏、晋律令,消息增损,议成燕律。”
②《隋书·礼仪志五》:“今之玉辂,参用旧典,消息取舍,裁其折中。”
③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七章:“则用其一而尚存其半焉,可以成大工,可以役大众,可以辟穷荒,政府统算而消息之可也。”
8.音信,信息。指音信。
①汉蔡琰悲愤诗》:“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②唐刘餗《隋唐嘉话》卷上:“人言陛下欲幸山南,在外悉装了,而竟不行,因何有此消息?”
③明 冯梦龙 《喻世明言》第一卷:“这些客店牙行见了蒋世泽,那一遍不动问罗家消息,好生牵挂。”
④《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八回:“再说魏齐悬悬而望,待之良久,不见消息。”
⑤清周准明妃曲》:“中原消息断,胡地风沙寒。”
⑥老舍《离婚》第三章:“临走的时候,老李嘱咐张大哥千万别向同事的说这个事,张大哥答应了决不走露消息。”
明 施耐庵《水浒》第十八回《美髯公智稳插翅虎宋公明私放晁天王》 莫不走了消息,这件事发了?
9. 征兆,端倪。
①《淮南子·缪称训》:“故君子日孳孳以成煇,小人日怏怏以至辱,其消息也,离朱弗能见也。”
②宋陈与义怀天经智老因访之》诗:“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③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从这消极的打算上,就可以窥见那消息。”
10. 奥妙;真谛;底细。
①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三折:“形骸土木心无奈,就中消息谁能解?”
②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六:“昌黎硬语横空,而元相以此二联称之,此中消息,非深于诸者不知。”
③鲁迅《<且介亭杂文>序言》:“现在新作的古人年谱的流行,即证明着已经有许多人省悟了此中的消息。”
11. 机关,发动机械装置的枢机。
①元岳伯川铁拐李》楔子:“火坑里消息我敢踏,油镬[huò]内钱财我敢拿。”
②《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原来是西洋机括,可以开合,不意刘老老乱摸之间,其力巧合,便撞开消息,掩过镜子,露出门来。”
12. 引申指起决定性作用的事物。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关于周代社会的商讨》:“把视野专一放在人殉问题上,认为‘奴隶制度与封建制度的消息就在于此’,这应该是一种偏差吧?”
13. 乾六爻为息,坤六爻为消。
①《》乾卦主阳,坤卦主阴。阳升则万物滋长,故称息;阴降则万物灭,故称消。
②《史记·历书》:“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馀,於是有天地神只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张守节正义引皇侃曰:“乾者阳,生为息;坤者阴,死为消也。”
③《后汉书·陈忠传》:“顷季夏大暑,而消息不协,寒气错时,水涌为变。”王先谦集解引惠栋曰:“卦气之说,乾坤各六,主十二月。乾六爻为息,坤六爻为消……消息不协者,谓风雨寒温不应卦也。”
④晋袁宏后汉纪·安帝纪》:“案《易》消息,四月乾卦用事。”
14. 新闻体裁名。其特点是简要而迅速地报导新闻事实。以电报传递的消息,又叫“电讯”。
15.词牌《永遇乐》别名。[1] 

消息基本含义

编辑
“消息”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意思是说,太阳到了中午就要逐渐西斜,月亮圆了就要逐渐亏缺,天地间的事物或丰盈或虚弱,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时消减,有时滋长。太史公亦曰:“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气消息”。皇侃注云“乾者阳生为息,坤者阴死为消”。由此可见,消息之义,盖已古矣。中国古代就把客观世界的变化,把它们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把它们的枯荣、聚散、沉浮、升降、兴衰、动静、得失等等变化中的事实称之为“消息”。只是到了近代才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新闻体载,所以“消息”又叫新闻。
中医气功对练功过程中身体内产生的关键性变化特征也称---消息。①指体察斟酌病情。《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②指调养。《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消息”最早是一种范围极为广泛的代名词。它主要指的是事物从生至灭的一个过程。儿化音后的“消息儿”一词,放在武林豪杰所建造的陷阱之中,应该是对陷阱埋伏本身的一种特指,从一定的意义上是对陷阱运作过程的一个生动的表达,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古人对文字运用的高深造诣,也体现出古人在机械方面的智慧。
“消息儿”的主要功用在于阻止与威吓。其形式众多,喜欢听评书的朋友都应该听说过,诸如冲天刀、立天弩、翻板、转板、连环板之类,又如脏坑、净坑、梅花坑、连环坑之类,再高深点的还有自行车马牛等,几乎赶得上诸葛孔明的木牛流马。

消息特点

编辑
真实准确
真实性是消息最基本的特征。消息必须完全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用确凿的事实来教育影响读者,绝不允许虚构和添枝加叶。无论是构成消息要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结果,还是所引用的背景材料、数字,都要完全真实、准确可靠。
讲究时效
消息在反映现实的速度方面居于各种文体之首,时效性强是消息又一突出特点。它必须迅速及时地把最新的事实报告给读者,延误了的信息就失去了新闻价值。
短小精粹
消息要用较小的篇幅,简练的文字来叙述事实、传达信息,要求内容集中,言简意丰且往往使用倒金字塔结构,既将主要内容概括在开头的导语之中。

消息种类

编辑
消息的总类可以从不同角度区分
报道内容上分,可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教新闻、军事新闻、体育新闻、法制新闻、社会新闻等等
从新闻和事件的关系上分,可分为:事件新闻、非事件新闻
从反映的对象上分,可分为:人物新闻、事件新闻
从篇幅长短上分,可分为:长消息、短消息、简讯、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等等
我国新闻界较为通行的分法是按写作特点分成四种:动态消息、综合消息、经验消息、评述消息
(一)动态消息:也称动态新闻,这种消息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报道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气象、新成就、新经验。动态消息中有不少是简讯(短讯、简明 新闻),内容更加单一,文字更加精简,常常一事一讯,几行文字。
(二)综合消息:也称综合新闻,指的是综合反映带有全局性情况、动向、成就和问题的消息报道。
(三)典型消息:也称典型新闻,这是对某一部门或某一单位的典型经验或成功做法的集中报道,用以带动全局,指导一般。
(四)述评消息:也称新闻述评,它除具有动态消息的一般特征外,还往往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由作者直接发出一些必要的议论,简明地表示作者的观点。记者述评、时事述评就是 其中的两种。

消息辨析

编辑
信息与消息
乍一看并无多大区别,但仔细分析,它们之间却有一些明显的差异。信息,对于在坐的大家都比较熟悉,乡镇,县直单位都要向本级,上级党委政府报写信息,这个 叫政务信息,它是用较短的篇幅,最简洁的文字,及时准确反映政府,单位工作运转情况,以及与政务活动有关的新情况,新问题,供领导决策和管理的信息形式。而消息则是新闻的主体,是传播新近发生事件的报道。 消息比较复杂一些,而信息则相对简单一些。
首先,从形式上看,消息的标题完整而全面,消息可以有引题,主题和副题,而信息却只有主题,一般没有副题,只有在特殊人物的身份需要说明和对科技信息需要补充说 明两种特殊情况,才有副题,但绝对不能有引题.因此,信息要采用单标题,即只有一个主标题,特殊情况可以有副标 题。
另外,任何消息都有讯头,新闻消息的讯头用来标明消 息的来源,而信息不需要讯头,不需要刻意标明作者获取信 息的具体地方。
其次,从内容上看,虽然信息与新闻消息都有导语,且 导语的形式大多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即在文章开头的 那一段,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放在最前面,其它内容依 重要与新鲜程度顺序排列。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人们要求 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大和最多的信息。但是一般新闻消息的 导语或主体部分可以有新闻背景,甚至有一些细节,而信息 则要求直接切入正题,不做过多的展开,直来直去,言简意 赅。
第三,从语言风格上看,信息语言要求朴实、简洁、明快,不需要过多的修饰用语,信息讲求一个"短"字,行文 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求说得多深多透,只告诉受众是什么不是什么,只求点到为止,既在"短"字上见真功夫。因 此,对信息的基本要求是:信息字数虽少,但内涵要丰富,字数少,要求不摆"龙门阵",只登"豆腐块".信息短而 实,不在乎有多长,三言两语,直截了当,把事情说清楚,抓住主要矛盾,给人以一清二楚的印象即可.而消息则可以 多做渲染和铺垫,还有对背景材料的灵活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常错误地把信息等同于消息,认为得到了消息,就是得到了信息.例如,当人们收到一封E_Mail,接到一个电话,收听了广播或收看了电视等等,就说得到了"信息"。确实,人们从接收到的 E_Mail,电话,广播和电视的消息中能获得各种信息,信息与消息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信息与消息并不是一件事,不能等同.消息 中包含信息,是信息的载体.得到消息,从而获得信息。在我们写作过程中如何处理消息和信息呢,其实很简单:向新闻媒体投稿就写消息,向上级部门就报信息,消息可改成信息,信息稍为加工一下可改成消息,两者兼顾,这就解决了。你们有些同志说的既要完成新闻报道任务,又要完成信息报送任务,没有时间写的问题。

消息写作

编辑
题材:
一是从网上找新闻.各政府部门基本上建立了自己 的网站,他们会将本部门的信息上传到网站。同时,经常浏 览一些本地的论坛,看论坛里大家在讨论什么问题;
二是从会议上找新闻;
三是从公文中找新闻。
要素:
写作消息要设想并回答读者问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构成了新闻五要素,即:When(何时)、 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新闻学上补充了一个要素:HOW(如何)。在五个W和一个H中,最主要的是What(何事)、Who(何人)。写作时要认真写好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当我们弄清了“我要说些什么”,接下来就是“怎么说这些内容”,显然这涉及到了如何安排消息的结构。只要我们用心分析一下报刊发表的消息,就会发现,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
(一)标题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标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如:《两位市长直接关怀大港“油郎”喜结良缘》(新华社1990 年1月6日电讯稿)、《地球三分钟 净增五百人》(新华社1996年7月13日电讯稿)、 《杭城新事见新风 拎书拜年书压岁》(1991年2月19日《解放日报》)。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二)导语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要做到第一条,必须具备训练有素的分析能力;要做到第二条,则要有写作技巧。
导语写作中的思维过程,通常是以作者的自问自答开始的:
①什么事情是已经发生的事件中最重要的?
②什么人参加进去了?谁干的或谁讲的?
③是用直接性导语,还是用延缓性导语?
④有没有什么吸引人的词汇或生动形象的短语要写进导语中?
⑤主题是什么?什么样的动词能最有效地吸引读者?
以上五个问题中,第三个问题涉及到导语的类型。那么,导语有哪些类型呢?
一类是直接性导语:直接写出事实的核心的导语。多是陈述性的像速记一样地反映事实。
另一类是延缓性导语:多用于“软”消息。即所报道的不是正在发展中的、变化中的或突发性的事件。它通常用来设置一种现场或创造某种气氛。多是解释性、说明性的。
导语的形式主要有:
1、叙述式。用摘录或综合的方法,把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
2、描写式。对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某一有意义的侧面作简洁朴素而又有特色的描写,以酿成气氛。
3、提问式。先揭露矛盾,鲜明地、尖锐地提出问题,再作简要的回答,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4、结论式。把结论写在开头,提示报道某一事物的意义或目的或总结。
5、号召式。提出号召,给读者指出方向和奋斗目标。
另外还有摘要式、评论式、综合式、解释式等等。
导语要"立片言以居要",但在写作时,往往免不了出 现各种问题,常见问题称之为导语写作十忌:
一忌名称罗列式导语,某一活动往往是由五六家单 位主办的,有的人在导语中将这些单位名称全部罗列出来,使导语显得既啰嗦又臃肿.读者关心的是这场活动,而不是 主要单位,如果非要出现,可放到消息末尾。
二忌"为了式"或目的式导语.即将新闻事实所要 达到的目的放进导语里,使导语膨胀沉重,不堪重负。
如为 了迎接北京2008年奥运会,为了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干 什么就干什么,不要穿靴戴帽。
三忌背景材料式导语。新闻背景材料一般是解释新 闻主体的,导语应开门见山,开始就用背景材料,不仅说不 清,而且也容易使读者如坠云雾。
四忌学术语言作导语.将一些学术专业性强,难懂 的专业名词放在导语中,显然使人看不懂,这里要做好"第 二种语言的翻译",使之通俗化,大众化,口语化。
五忌导语公式化.一些通讯员或记者喜欢用一个 框框去套多种内容,结果是平淡无奇,千篇一律.公式化导 语必然导致导语无新意,面目可憎
六忌概念化.导语内无具体新闻事实,充斥了大而 空的套话,空话,官话.。
七忌数字堆砌.导语内数字过多,就会淹没新闻事 实.统计数字一般来说是枯燥乏味的,最好不要将其放进导 语内,即使要写,也应将数字形象化。
八忌长导语.导语冗长,使人感到很沉闷,根本没 有兴趣再看下文。一般应控制在80字内,最多不要超过150 字。
九忌逻辑不清,概念模糊。
十忌标题与导语重复。
如题目:县 ХХ 部门举行迎新春 座谈会;导语:昨日,县 ХХ 部门在该局会议室举行慰问老 干部座谈会.题目和导语几乎是"一模一样"。
(三)主体
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 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 四)背景
1、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
西方新闻学认为背景就是对新闻事件作出的解释。美国新闻学家赖斯特说得很清楚:“我看不出新闻背景与解释有什么区别。”“解释,在我看来,就是新闻报道的深入化。就是把单 一的新闻事件放到一系列的事件中去写”,“就是提供新闻的背景知识,从而使读者能够对 新闻事件作出客观的判断。”
但是“解释”不是议论,解释本身就是事实,也就是说用事实去解释。所以新闻背景又称之为“事实背景”。
2、背景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
第二个作用,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
第三个作用,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第四个作用,表明记者的观点。记者是不准在新闻中发表议论的,但是,谁也无法禁止记者 通过自己来写的新闻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看法。纯客观的报道是不存在的。
3、背景的类型,常见的有三种:对比性的,说明性的,注释性的。有的新闻学则将 背景分为四种:人物背景、地理背景、历史背景和事物背景。
(五)结尾
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 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写作误区:
误区一:弱化标题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如果眼睛不明 亮,那新闻是很难吸引人的。我们平时在写作过程中,将大 部分心思用在稿件的内容上,常常是写完稿后再起标题,想 不出好的就随意编个了事,总觉得无关紧要.其实,这是陷 入了弱化标题拟定环节的误区.标题绝对是一篇稿件成功与 否的关键所在.我们阅读消息时,最先看到的常是新闻的标 题,一个好的标题会抓住受众的眼球让他不由自主被吸引着 看下去;而一个索然无味的标题只能让你一扫而过不想再探 究下面的新闻。因此,我们要多在标题拟定上下功夫,要按 照创新,贴切,准确,精炼等原则做好每一个标题. 误区二:角度错位。
误区二:角度错位
大家都知道,我们负有及时宣传报 道本单位大事要闻的职责。为此,我们大家都付诸了极大努 力,但写出的东西质量却不是很高。
主要问题还是出在消息 的采写角度上.我们的报道应该精益求精,努力增强报道的 新闻性,亲民性,创新性,尤其在调整报道方向,拓展大众 视角上下功夫,要善于从小的新闻素材中提取最有价值的新 闻点。
比如,基层会议和基层领导的活动不是新闻,而会议 里出台的重要举措和领导强调的工作导向才是重点,我们在 写作时只有避开会议角度将这些新闻要点"拎"出来,稿件 才能出彩.如果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那角度就是新闻的灵 魂,找准了新闻的角度,也就找到了报道成功之源。
误区三:贪大求全
我们在写作时,总想把单位的各项 工作全面地反映出来,写消息时就不得要领地"一,二,三,四"方方面面都想带上一笔,殊不知,那也是陷入了另一个 消息写作的误区:贪大求全.我曾经有段时间在新闻写作时 常会不自觉地带有机关应用文写作的痕迹,把稿件写成了总 结报告式,总想面面俱到,却面面不到。
其实,在消息写作 中是要求的是一事一题,一篇消息只需说清一件新闻就可以 了,如果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题那这篇消息就很难写出质量了。

消息事例

编辑
蕲春“扶智”计划,资助35名贫困生。
汉网消息(记者喻敏 通讯员 余立鹏 曾恩学)5日,蕲春团县委在全社会发起了“扶贫先扶智,扶智才能脱贫”的倡议,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广东东莞、北京、上海等地的“蕲春同乡会”成员慷 慨解囊,募集30余万元资金用于建设希望小学、资助贫困大学生和捐资助学活动。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词语 计算机学 小说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