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东北大学民国时期
1922年春,
张作霖命奉天省长兼财政厅长
王永江筹办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旧址
原沈阳高等师范学校改办为东北大学理工科,原文学专门学校改办为东北大学文法科。校长由王永江兼任,学生480余人。文法科设中国文学系、英文学系、俄文学系、法律学系、政治学系;理工科设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土木工学系,机械学系。并成立东北大学筹委会,1923年颁发“东北大学之印”,东北大学宣告成立,
王永江为首任校长。1923年10月24日,东北大学正式开学。
1925年9月,理工大楼、教授住宅、学生宿舍及相应的附属设施在新校址竣工,形成南北两校区。1928年8月16日着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继任东北大学校长,并提出
百年老校
了“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求文化之发展”的办学宗旨,东北大学从此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
当时,学校设立了理、工、文、法、教育等较为齐全的学科,各学科学会迅速发展起来。文法科成立自治会、夏声社、社会科学研究社;工学院成立矿学会;理工预科成立英语研究会;
孙国封院长为促进科学进步,发起科学教育协进会。这一时期,英、法、美等国家的学者、专家纷至沓来,进驻东北大学讲学与交流。
1927年11月,奉天省省长
刘尚清继任校长,踵事增华,历有建设。1928年8月16日,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刚过两个多月,
张学良继任东北大学校长。提出了“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求文化之发展”为办学宗旨,采取了系列新措,东北大学从此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
1929年7月1日,东北大学第一届毕业典礼,张学良校长向120名学生颁发毕业证书,授予学士学位。各系毕业成绩第一的学生还由学校选送,往英、美、德等国留学深造。同年秋,文法两院学生迁入北陵校区。张学良校长重金礼聘,广招良师,
章士钊、梁漱溟、罗文干、冯祖恂、刘先州等一批名师执教东大。1928年8月,结束欧洲旅行考察的
梁思成、
林徽因夫妇应张学良校长邀请来东大,着手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张学良校长上任伊始,便极力倡导男女同校。1928年9月,各科共50名女生走入东北大学校门。张学良出任东大校长之后对体育教育异常重视,增聘体育教员,组织学生代表队参加各类体育比赛。1929年第14届全国运动会在东北大学举行,东大破8项全国纪录,夺得男子田径赛第一名。东大足球队、篮球队还远征日本进行比赛。东大学子以其强健的体魄驳斥了“东亚病夫”的谬论。到1930年秋,东大有6个学院24个系8个专修科。
[2]
1931年“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军一夜之间占领沈阳,全校师生悲愤已极,被迫走上流亡之路,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北大学师生先后北平、开封、西安、四川三台,一路求学,一路斗争。
1932年7月,张学良校长出资8000现洋
东北大学
资助东北大学学生刘长春参加第10届奥运会,成为中国奥运第一人。1933年,着名爱国人士冯庸创办的冯庸大学9个系全部并入东北大学。1935年12月9日,东北大学成为“一二.九”抗日爱国运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接着又举行了“一二·一六”示威游行。“一二九”运动标志着中国知识青年爱国运动走向新的历史时期。
1936年初正在西安任职的
张学良将军,筹资15万元,修建东北大学校舍,并在礼堂基石上题词:“沈阳设校,经始维艰;至 “九一八” ,懆遭摧残,流离燕市,转徙长安,勖尔多士,复我河山!1936年 “一二.九”运动周年之日,东北大学举行了 “停止内战,团结抗日” 为中心内容的请愿游行,高呼:“枪口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停止内战,打回老家去!” 等口号。1937年1月东北大学迁到开封,同年5月改为国立东北大学。同年6月又迁回西安。
1938年春,日军轰炸西安,东北大学被迫由陕入川。1938 年7 月, 奉国民教育部令,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并入东北大学。1940年,着名学者
金毓黻到东北大学创办了历史研究所。1942年,东北大学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东北集刊》、《志林》收录了师生数百万字的论文。1945年8月抗战胜利,东北大学60位师生,被授予烈士称号。1946年东北大学迁返回沈阳。1948年6月东北大学再次迁北平;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东北大学终于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3]
东北大学建国前三十年
1953年末东北大学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大学期刊《科学研究资料》。1955年初,东北大学举行了中国第一次科学报告会,同年,召开了学生科学报告会,产生了中国大学历史上第一个学生科学技术协会。
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成立,院长靳树梁教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7年东北大学
谢绪恺教授的 《研究线性系统稳定性的新方法》,在第一届全国力学学术会议获大奖,并被编入《
一般力学》大学教材,被命名 “谢绪恺判据” 。
1960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增加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决定》,东北工学院被列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1978年,成立研究生院
[2]
。
东北大学改革开放后
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东北大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87年在秦皇岛设立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并迅速得到发展,成为东北大学的组成部分,毕业证、学生证和学生档案等统一着名“东北大学”。
1989年,东北工学院创建中国大学第一个科学园。
1993年,国家教委正式批准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大学,学校聘请张学良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
1996年东北大学进入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秦皇岛分
东北大学
(5张)
校也随之进入211工程行列。
1998年,东北大学进入首批985工程大学行业,并划入教育部直属,秦皇岛分校也同步划入
教育部直属。
2006年,
秦皇岛分校开始承担“985工程”建设项目,并同步进入985工程全国重点大学。
2001年5月,东北大学科技园被首批认定为“东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2002年,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自动控制学科名列第一,
计算机应用学科名列第九。
[4]
2002年1月23日,教育部、
辽宁省人民政府、沈阳市人民政府三方签订重点共建该校协议。
2002年10月25日,东北大学顺利通过教育部“十五”“211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专家论证。
[3]
2012年4月,教育部、
辽宁省人民政府与沈阳市人民政府续签继续重点共建东北大学协议。
[5]
2014年1月,东北大学已经拥有
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进入
ESI(基本科学指标)全球排名前1%。
东北大学科研成果
历史上,东北大学师生曾是“一二·九”运动的主力和先锋,在建设时期,学校先后研发出国内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第一台国产CT、第一块超级钢以及钒钛磁铁矿冶炼新技术、钢铁工业节能理论和技术、控轧控冷技术、混合智能优化控制技术等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
2011年-2015年12月,学校承担各类科技项目5126
东北大学建筑
项,获各类科技奖励230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4项,省部级一等奖44项;获得国家专利1050项,其中发明专利814项;被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共14644篇。
学校科技经费自1995年突破亿元以来,连年攀升。1999年东北大学的全口径科研经费为2.04亿元,居全国高校第六位;2000年达2.72亿元,人均科研经费19.22万元,是“九五”初期的2倍;2002年全口径科研经费为3.28亿元,人均22.69万元
[2]
。
2014年,学校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120亿元,科技产业综合指标名列全国高校第三位
[1]
。
东北大学科研平台
截至2015年12月,学校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3个。设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 2个,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3个
[1]
。建有科技部国家科技政策东北研究中心、教育部科技政策研究战略培育基地、民政部城乡社区研究院等人文社科基地
[6]
。
平台级别 | 科研平台名称 |
---|
国家重点实验室
|
|
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
|
| 材料电磁过程研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EPM) [8]
|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
| 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合作)
|
计算机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冶金自动化工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0-11]
|
国家协同创新中心
|
|
|
|
国家级技术分中心
|
|
太原重机(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技术中心东北大学分中心
|
|
|
|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医学影像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
|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
|
复杂网络系统安全保障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
|
国家安监总局研究中心
| 国家一级安全培训中心和安全评价中心
|
|
|
| 辽宁省材料各向异性设计与织构控制重点实验室
|
辽宁省现代冶金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
辽宁省材料电磁过程重点实验室
|
辽宁省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
|
辽宁省冶金资源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
辽宁省重大装备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实验室
|
辽宁省软件系统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
制造系统与物流优化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
数字化装备综合信息处理系统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
东北大学学术资源
截至2013年1月7日,东北大学图书馆有纸本藏书263万册,订购外文现刊367种,中文现刊2048种,初步形成了以理工为主,以采矿、冶金为特色,包括材料、机械工程、自动化工程、管理工程、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藏书体系。近十年图书馆加大文献资源结构调整力度,购入了SCI、IEL、Elsevier、Ei Village 、Springer Link、CNKI、超星、万方等国内外大型数据库
[27]
。
《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创刊于1955年,是教育
东北大学风景
部主管、东北大学主办的理工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月刊,每期152页,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Ei Compendex核心期刊。本刊所载论文或摘要被7家国际着名检索系统和15家国内着名数据库或检索刊物收录
[28]
。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教育部主管、东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1999年创刊,双月刊,每期112页。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收录。据2011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的数据,2010年社会科学版学报的复合影响因子为1.052,在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673种)中排名22;期刊影响因子为0.406
[29]
。
东北大学院系专业
东北大学师资力量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引进与培养并举,制定各项优惠政策,积
两院院士
(8张)
极吸引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和国内重点院校教授来校担任
学术带头人或工作,使学校拥有了多位院士、
长江学者担任学校教授。
截至2015年12月,学校共有专任教师在2655名,共有教授52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外籍院士2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1人,青年
千人计划5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2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3人,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获得者1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02人,国家"
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
[1]
。
东北大学学科建设
截至2015年12月,学校建有有189个学科有权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另设1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08个学科有权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有17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共涵盖16个二级学科
[1]
。
类 别 | 一级学科代码 | 一级学科名称 | 二级学科代码 | 二级学科名称 |
---|
| 0805
|
| 080501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080502
| 材料学
|
080503
| 材料加工工程
|
0806
| 冶金工程
| 080601
|
|
080602
| 钢铁冶金
|
080603
| 有色金属冶金
|
0811
|
| 081101
|
|
081102
|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
081103
| 系统工程
|
081104
|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
081105
| 导航、制导与控制
|
二级国家重点学科
| 0802
| 机械工程
| 080203
| 机械设计及理论
|
0101
| 哲学
| 010108
|
|
0812
|
| 081213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0819
| 矿业工程
| 081901
| 采矿工程
|
| 0819
| 矿业工程
| 081902
|
|
|
材料科学与工程
(涵盖3个二级学科)
| 材料加工工程
| 材料学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机械工程
(涵盖4个二级学科)
|
| 机械电子工程 | 机械设计及理论 |
车辆工程
| --------- | --------- |
(涵盖3个二级学科)
| 钢铁冶金
| 冶金物理化学 | 有色金属冶金 |
控制科学与工程
(涵盖5个二级学科)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系统工程 |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
导航、制导与控制
|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涵盖3个二级学科)
| 计算机系统结构
|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涵盖3个二级学科)
|
| 矿物加工工程 | 安全技术及工程 |
生物医学工程
(涵盖1个二级学科)
|
| --------- | --------- |
(涵盖1个二级学科)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 | --------- |
|
科学技术哲学
| 产业经济学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 化学工艺 |
应用数学
| 凝聚态物理
| 分析化学
| 结构工程 | 工程力学 |
物理化学
| 热能工程
| 流体机械及工程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矿产普查与勘探 |
环境科学
| 企业管理
| 行政管理
| --------- | --------- |
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1个)
|
|
哲学
| 冶金工程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
化学
| 矿业工程
|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力学
| 公共管理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机械工程
| 工商管理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
化学
| 物理学
| 土木工程
|
|
|
|
力学
| 生物学
| 工商管理
| 应用经济学
|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哲学
| 软件工程
| 公共管理
| 生物医学工程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
机械工程
|
|
|
数学
| 物理学
| 建筑学
|
| 生物医学工程
|
|
化学
| 艺术学
| 设计学
| 软件工程
|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力学
| 统计学
| 系统科学
| 机械工程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哲学
| 生物学
| 工商管理
| 应用经济学
|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法学
| 建筑学
| 土木工程
|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
政治学
| 体育学
| 公共管理
| 外国语言文学
| 测绘科学与技术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
东北大学教学建设
2011年-2015年12月,东北大学共获得
国家级特色专业15
幽静的校园
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课程15门,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18种。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5篇。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竞赛国际大奖305项、国家级奖励1306项、优秀创新创业项目1535项,专利近300项,共有29家学生创业企业落地
[1]
。
2012年,采矿工程、冶金工程、生物医学工程3个专业获批教育部“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和软件工程3个本科专业获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
课程名称 | 所在学院 | 负责人 | 批准时间 |
---|
冶金物理化学 | 材冶学院
|
| 2006
|
机械设计
| 机械学院
| 巩云鹏
| 2007
|
大学英语
| 外语学院
| 赵雯
| 2005
|
大学物理
| 理学院
| 耿平
| 2006
|
电子技术基础
| 信息学院
| 王永军
| 2005
|
行政管理学
| 文法学院
|
| 2004
|
滑冰
| 体育部
| 王永祥
| 2006
|
采矿学
| 资土学院
| 王青
| 2008
|
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
| 机械学院
| 毛昕
| 2005
|
| 信息学院
| 王建辉
| 2005
|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 计算中心
| 王兴伟
| 英特尔2009
|
|
| 赵琛
| 2006
|
控制系统仿真与CAD
| 信息学院
| 薛定宇
| 2008
|
人因工程学
| 管理学院
| 郭伏
| 2010
|
社区管理学
| 文法学院
| 孙萍
| 2007
|
冶金学
| 材冶学院
| 姜茂发
| 2007
|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
| 网络学院
| 周福才
| 2007
|
实践考核类课(VB.NET)
| 软件学院
| 李丹程
| 微软2006、2010
|
软件需求分析与设计
| 软件学院
| 朱志良
| IBM2007
|
基于多核的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
| 信息学院
| 李晶皎
| 英特尔2007
|
计算机控制系统
| 信息学院
| 刘建昌
| 2009
|
| 体育部
| 王永祥
| 2009
|
软件体系结构与设计模式
| 软件学院
| 李丹程
| IBM2008
|
软件建模技术
| 信息学院
| 张斌
| IBM2008
|
计算机引论
|
| 朱志良
| 微软2008
|
冶金工程概论
| 材冶学院
| 沈峰满
| 2010
|
液压气动技术基础
| 机械学院
| 宋锦春
| 2011
|
教学名师
级别 | 姓名 | 所在学院 | 省部级批准时间 | 国家级批准时间 |
---|
国家级教学名师 |
| 文法学院
| 2006
| 2006
|
翟玉春
| 材冶学院
| 2006
| 2006
|
姜茂发
| 材冶学院
| 2008
| 2009
|
省部级教学名师
| 王永军
| 信息学院
| 2003
|
|
王永祥
| 体育部
| 2007
|
顾树生
| 信息学院
| 2006
|
蔡九菊
| 材冶学院
| 2007
|
宋叔尼
| 理学院
| 2009
|
吴成东
| 信息学院
| 2007
|
沈峰满
| 材冶学院
| 2008
|
| 文法学院
| 2008
|
张斌
| 信息学院
| 2008
|
王建辉
| 信息学院
| 2009
|
专业名称 | 所在学院 | 负责人 | 批准时间 |
---|
冶金工程 | 材冶学院
| 姜茂发
| 2007
|
自动化
| 信息学院
| 刘建昌
| 2007
|
公共事业管理
| 文法学院
| 娄成武
| 2007
|
软件工程
|
| 朱志良
| 2007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冶学院
| 左良
| 2008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信息学院
| 张斌
| 2008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 机械学院
|
| 2008
|
安全工程
| 资土学院
| 陈宝智
| 2007
|
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
| 材冶学院
| 丁桦
| 2009
|
采矿工程
| 资土学院
| 任凤玉
| 2010
|
| 信息学院
| 张石
| 2010
|
矿物加工工程
| 资土学院
| 印万忠
| 2009
|
生物医学工程
| 中荷学院
| 康雁
| 2009
|
团队名称 | 所在学院 | 团队带头人 | 批准时间 |
---|
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团队 | 文法学院
| 娄成武
| 2007
|
冶金工程专业平台课教学团队
| 材冶学院
| 翟玉春
| 2007
|
自动化专业主干课教学团队
| 信息学院
| 王建辉
| 2008
|
| 材冶学院
| 姜茂发
| 2008
|
软件开发技术基础
|
| 朱志良
| 2010
|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平台课程教学团队
| 材冶学院
|
| 2010
|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级别 | 中心名称 | 所在学院 | 中心主任 | 省部级批准时间 | 国家级批准时间 |
---|
国家级
|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信息学院
|
| 2006
| 2006
|
冶金与材料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材冶学院
| 姜茂发
| 2008
| 2008
|
省部级
| 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机械学院
|
| 2006
| 资料来源:
|
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理学院
| 王建华
| 2006
|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计算中心
| 王国仁
| 2006
|
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理学院
| 王建华
| 2007
|
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理学院
| 刘晓霞
| 2008
|
经济管理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 管理学院
| 马钦海
| 2008建设单位
|
软件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 朱志良
| 2009
|
| 资土学院
| 梁力
| 2009
|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实验区名称 | 所在学院 | 负责人 | 批准时间 |
---|
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校府合作“模式创新实验区
| 文法学院
|
| 2007
|
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信息学院
| 吴成东
| 2007
|
实用型高级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
| 朱志良
| 2008
|
教材名称 | 学 院 | 主 编 | 批准时间 |
---|
新通用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2
| 外语学院
| 赵雯
| 2007
|
社区管理学(第二版)
| 文法学院
|
| 2007
|
| 机械学院
| 宋锦春等
| 2007
|
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1、2(第二版)
| 外语学院
| 《新通用大学英语》项目组
| 2007
|
教育经济管理
| 文法学院
| 娄成武、史万兵
| 2008
|
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
| 信息学院
|
| 2008
|
国家级课程改革项目
项目名称 | 课程内容 | 所在学院 | 带头人 | 批准时间 |
---|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
| 外语学院
| 姜茂发
| 2007
|
---|
双语教学示范课 | 大学物理
| 理学院
| 陈肖慧
| 2010
|
---|
本科教学实验中心(实验室)建制一览中心名称 | 所包含实验室名称 | 中心名称 | 所包含实验室名称 |
---|
资源与土木工程实验中心
| 结构工程实验室
| 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 电工技术实验室
|
采矿工程实验室
| 电子技术实验室
|
采矿微机实验室
| 微控制器电子系统实验室
|
建材与岩土实验室
| 通信电子系统实验室
|
选矿实验室
| 自动化技术实验室
|
环境工程实验室
| 计算机技术实验室
|
理学实验中心
| 物理实验中心
|
测量实验室
|
化学实验中心
|
地质实验室
| 力学实验中心
|
安全实验室
| 数学实验室
|
机械基础实验中心
| 机械基础中心实验室
| 生物实验室
|
机械制造中心实验室
| 材料物理实验室
|
机械设计与电子中心实验室
| 分析科学研究所实验室
|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实验室
| 中荷生物医学实验中心
| 中荷生物实验室
|
材料制备过程与性能测试实验中心
| 材料实验室
|
国际联合实验室 |
材料成型实验室
| 软件实验中心
| 软件学院实验室
|
冶金过程模拟控制与测试实验中心
| 钢铁冶金实验室
| 信息技术共同教育基地
| 计算中心实验室
|
有色金属冶金实验室
| 外国语实验中心
| 外语语音室
|
冶金物理化学实验室
|
| 钢加实验室
|
热能工程实验室
| 工商管理实验中心
| 工商管理学院实验中心
|
工程热物理实验室
| 艺术实验中心
| 艺术学院实验室
|
环境科学实验室
| 工程训练中心
|
|
截至2014年3月,学校已在宝钢、鞍钢、首钢、本钢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150余个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并投资3435万元重点建设了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机械基础教学基地、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东北大学信息技术共同教育基地、工程训练中心等13个校内实习教学基地
[51]
。
白山黑水是学校校标的主题。校标的原设计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着
张学良老校长题书的校名 “东北大学”
名建筑学家
林徽因教授于1929年的作品。校标在这个基础上做了个别修改,主要是加入了张学良老校长1992年为东大题写的校名。
C100 M70
东北大学采用蓝色作为标准色。蓝色代表理智和科技感。
“自强不息,知行合一”
词 刘半农 曲 赵元任
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 有此山川之伟大,故生民质朴而雄豪。
地所产者丰且美,俗所习者勤与劳。
愿以此为基础,应世界进化之洪潮。
沐春风时雨之德化,仰光天化日之昭昭。
惟知行合一方为贵,惟自强不息方登高。
爱校、爱乡、爱国、爱人类。
期终达于世界大同之目标。
啊!使命如此其重大,能不奋勉乎吾曹?
[53]
东北大学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
|
---|
校长 |
|
---|
学术委员会主任 |
|
---|
党委副书记 |
|
---|
副校长 |
|
---|
总会计师 |
|
---|
东北大学历任领导
姓 名 | 任职时间 | 职 务 |
---|
王永江
| 1923年4月至1927年11月
| 东北大学校长
|
刘尚清
| 1927年11月至1928年8月
| 东北大学校长
|
| 1928年8月至1937年2月
| 东北大学校长
|
1993年4月13日
| 东北大学名誉校长、东北大学名誉董事长
|
臧启芳
| 1937年2月至1947年4月
| 东北大学校长
|
刘树勋
| 1947年冬至1949年2月
| 东北大学校长
|
靳树梁
| 1950年9月至1964年7月
|
|
| 1977年11月至1981年5月
|
|
1981年6月至1983年3月
| 中共东北工学院党委书记
|
毕克桢
| 1981年5月至1984年1月
| 东北工学院院长
|
陆钟武
| 1984年1月至1991年1月
|
|
| 1987年1月至1993年3月
|
|
1993年3月至1995年3月
| 中共东北大学党委书记
|
| 1991年1月至1993年3月
| 东北工学院院长
|
1993年3月至1995年3月
| 东北大学校长
|
1995年3月至2002年8月
| 中共东北大学党委书记
|
赫冀成
| 1995年3月至2011年1月
|
|
孙家学
| 2002年8月至今
|
|
| 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
|
|
| 2014年6月至今
| 东北大学校长
|
1993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
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为东北大学建校70周年题词“多出成果,多出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999年8月15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江泽民在
吴邦国、
曾庆红等领导同志的陪同下视察东大,在参观了软件园之后,江泽民同志说:“看了东大软件,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2000年4月20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
朱镕基视察东北大学。
2002年6月14日,时任中共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
胡锦涛视察东北大学。
2003年8月2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
黄菊视察东北大学
[59]
。
2004年~2007年,时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
李克强曾多次亲临东北大学视察指导工作
[60-61]
。
2005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
贾庆林视察东北大学。
2007年2月17日(农历大年三十),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专程来到东大,与东大的寒假期间留校学子共度除夕之夜,温家宝总理称赞道:“爱国是东大的传统”
[62]
。
2008年5月4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李长春视察东北大学
[59]
。
2013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习近平视察东北大学
东软集团。
[63]
2013年9月11日,在东北大学90周年校庆庆典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刘延东专程来到东北大学视察
[64]
。
姓名 | 职 务 |
---|
|
|
|
|
|
|
| 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部长
|
| 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党校校长
|
| 中共第十八届中央纪委常委,山西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
|
|
|
| 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
|
| 中共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深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
|
|
焦开河
| 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六届执行委员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局党组成员
|
|
|
|
|
|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全国妇联副主席(兼)
|
胡太平
|
|
| 辽宁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辽宁省委员会副主席、党组成员
|
|
|
| 中共黑龙江省委常委、哈尔滨市委书记
|
截至2016年2月,东北大学共有5个校区(沈阳3个,秦皇岛2个)
沈阳南湖校区地址:辽宁省沈阳市 和平区文化路3号巷11号
南湖校区
| 东北大学主校区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校园南滨浑河,北畔南湖;学校占地总面积2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现有场地设施包括:标准田径场2块;(其中一块容纳15000人的看台)80×100足球场2块;3800m²体育馆一座(内设篮球、乒乓球和体操馆);192m²健身房1座;100m²武术房1座;70×30轮滑场地1块;篮球场地20块;排球场地12块;游泳馆一座(总建筑面积6774m²)。另有教学场馆多座:何世礼教学馆,逸夫楼,机电馆,建筑馆,采矿馆,冶金馆,大成教学楼,大学城等。 |
沈阳浑南校区地址:辽宁省沈阳市 浑南新区智慧大街500号
浑南校区
| 目前在浑南建有新校区,位于沈阳市浑南新区浑南航天南路,总规划面积93.54万平方米,规划一期建筑面积28.66万平方米,一期建设项目包括图书馆、信息科学大楼、生命科学大楼、文科1楼、文科2楼、风雨操场、学生生活服务中心、学生宿舍等,分别由全国八大着名设计院的顶级大师设计完成,2014年第一批新生入住。东北大学浑南校区功能分区合理,组织有序,体现教学、科研、生活有机结合的理念。目前正在进行二期建设项目。 |
沈阳沈河校区地址:辽宁省沈阳市 沈河区文化东路89号
沈河校区
| 原东北大学基础学院,学院坐落在沈阳市的东南部,紧邻浑南开发区,与校南湖校区相距6公里。在浑南校区建设完成后,东北大学在校学生已经不在这里学习。2015年,东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迁入此地,东北大学沈河校区担任成人教育以及高职培训等继续教育的教学工作。 [79]
|
秦皇岛分校校区地址:河北省 秦皇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泰山路143号 [80]
秦皇岛分校
| 东北大学设有秦皇岛分校,位于举世闻名的美丽的海滨城市秦皇岛,北倚燕山、南临渤海。学校占地总面积700.07亩,建筑面积239430平方米。校园内林木花草郁郁葱葱,楼群建筑风格迥异,环境优美清新,文化氛围浓厚,生活设施完善,是一所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大学。学校拥有现代化图书馆,馆藏图书达130万余册,数字资源数据库59个。 |
秦皇岛分校北戴河校区地址:秦皇岛市滨海大道54号
秦皇岛分校北戴河校区
| 原为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北戴河培训中心,2012年改建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北戴河校区,目前建设已接近尾声,很快将有新生入校。 |
-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