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鲔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24 19:37:53
编辑 锁定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短鲔(学名:Thunnus obesus),俗称大目鲔,又叫短墩、大目串、大眼金枪鱼。分类上属于鲈目、鲭科、鲔属。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头高眼大。短鲔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域,为大洋性洄游鱼类。是可食用的鱼类之一,在日本,常做成生鱼片。
中文学名
短鲔
拉丁学名
Thunnus obesus
别    称
大目鲔
鲈目
以鱼类、头足类为食,体长最大可达200公分、体重200公斤以
短鲔
短鲔 (3张)
上。短鲔可食用,其肉色鲜红柔软,在日本,常做成生鱼片。参见鲔鱼。
短鲔Thunnus obesus 短鲔Thunnus obesus
台湾与短鲔
台湾有许多远洋渔船捕捉此鱼,年产量十万公吨,主要外销日本。2005年11月大西洋国际鲔类保育委员会指责台湾补鱼量超过配额、使用“洗鱼”手段。该会以此为由删减台湾在大西洋捕捉此鱼之配额,由一万四千九百吨降到四千六百吨。
短鲔 短鲔
形态特征
体纺锤形,肥壮,横切面近圆形,稍侧扁;尾柄细,平扁,每侧具发达的中央隆起嵴,尾鳍基部每侧另具小隆起嵴2条。眼特大,大于吻长之半。上下颌各具细小尖齿一列。鳃耙正常,第一鳃弓上之鳃耙数为23-31。体被细小圆鳞,头部无鳞,胸部鳞片特大,形成胸甲。第一背鳍具硬棘XIII-XIV,与第二背鳍起点距离相当近,其后具8-10个离鳍;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皆不特别延长而略呈镰刀形,远短于胸鳍长;胸鳍较头长为长,幼时延伸至第一离鳍基底之下方,成鱼则延伸至第二背鳍起点之后方;尾鳍新月形。体背侧蓝绿色,腹部银白色。第一背鳍黄色;第二背鳍、臀鳍为淡黄色;离鳍淡黄色而具黑缘;胸鳍及尾鳍灰黑色。
短鲔 短鲔
栖息环境
大洋、深海、近海沿岸
栖所生态
大洋中上层洄游性鱼类。常依季节之变化而在水表层或跃温层的水域活动,常出现水域之水温约在13℃-29℃之间,常因水团温度之改变而有垂直分布现象。以洄游性之小型鱼类,如等为食,亦捕食甲壳类及头足类等。
地理分布
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各热带及亚热带海域,其范围涵盖北纬40°-南纬30°间,唯地中海缺如。台湾各地均产,尤以东部及南部产量最多。
台湾分布
东部、南部、北部、东北部、小琉球、兰屿、绿岛、南沙
渔业利用
热带及亚热带带海域是重要之渔获物,全世界年产量在100,000-500,000公吨。一般渔法包括延绳钓、围网及流刺网等。可作生鱼片或加工以及各种烹煮调理皆宜。
短鲔
短鲔 (6张)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词条标签:
生物物种 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