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襁褓
- 外文名
- qiǎng bǎo
- 属 性
- 词语
- 解 释
- 包裹婴儿的被子
- 古代称谓
- 泛指1岁以下幼童。
- 词义延伸
- 包裹起刚出世的孩子
襁褓解释
编辑◎ 襁褓(qiǎng bǎo)
[swadding clothes] 亦写作“襁緥”、“襁保”、“繦緥”、“襁葆”,葆,通“ 褓 ”。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旧说长一尺二寸至二尺,阔八寸左右。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后亦指婴儿包或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张守节《正义》:“襁,长尺二寸,阔八寸,以约小儿于背;褓,小儿被也。”
《玉篇·衣部》:“襁,襁褓,负儿衣也。织缕为之,广八寸,长二尺,以负儿于背上也。”
霍光以结发内侍,起于阶闼之间,确然秉志,谊形于主。受襁褓之托.....<汉书霍光传>汉书霍光传>
襁褓引证解释
编辑1.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后亦泛指婴儿包。
艾青《年轻的母亲》诗:“打开襁褓又包好,抱起婴儿又放下,嘴里在自言自语,好像和婴儿对话。”
2. 借指1岁以下的婴幼儿。
<汉书霍光传>:“霍光....受襁褓之托." 汉昭帝年仅8岁.汉书霍光传>
宋·黄庭坚《寄耿令几父过新堂邑作》诗:“白头晏起饭,襁褓语呕哑。”
3.谓把婴儿包裹在小儿被中。
襁褓古代称谓
编辑婴儿:人初生。
襁褓:泛指一岁以下。
孩提:两至三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舞勺之年:十三岁至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岁至二十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鲐背之年:八十至九十岁合称。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襁褓词义延伸
编辑“孩子刚出娘胎,刚一享受活动和伸展肢体的自由时,人们又重新把他束缚起来。人们用襁褓把他包着,把他放在床上这样睡着:头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两腿伸直,两臂放在身子旁边,还用各式各样的衣服和带子把他捆扎起来,连位置也不能挪动……”这段话出自二百多年前法国人所编的《博物学》一书。如今,西方的孩子已基本不知襁褓为何物了,而襁褓仍然是中国孩子来到人世间收到的第一件礼物[2]
。
尤为可怜的是,孩子稍长,有形的襁褓从身体撤去,无形的襁褓又将孩子的心灵裹得严严实实。“管教”二字让孩子简直透不过气来。先管后教,几乎成了所有家长和学校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长不顾实际,对孩子寄予过多的希望,让孩子屈从自己的意志;很多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整齐划一,制订不少清规戒律,并用应试教育的魔棒强压学生的个性。“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卢梭语),最让这些家长和学校乐此不疲。这些年来,中小学生因受不了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压力,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现象常常让人痛心疾首;由于个性得不到正常发挥,学生考分高却缺乏创造性的毛病也令有识之士忧心忡忡。面对“冰化了变成水”的唯一答案,一位小学生“冰化了变成春天”的创造性解答只能得零分!这样严酷的要求,又何尝不是强加在孩子身上和心灵上的襁褓呢?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实为当务之急。孩子的未来就是民族的希望,撤去孩子心灵上的襁褓,既是给孩子一片自由成长的蓝天,也是给我们民族的未来松绑。
营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意味着要解放孩子的个性,意味着要尊重孩子的爱好,意味着要减轻孩子的负担,意味着要宽容孩子的错误,意味着要鼓励孩子的探索,意味家长和老师应当是孩子的朋友,意味着家长和学校对孩子高标准而不严要求,考不了100分,99分就是最好。
愿所有的孩子在宽松的环境里健康快乐地成长,心灵如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