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名为:山乌桕(Sapium discolor)。乔大或灌木,罕有达20米者,各部均无毛,小枝有皮孔,叶片椭圆形或长卵形,花单性,球形蒴果呈黑色,种子近球形。中国南方大部分省份有分布。[1]
- 中文学名
- 红心乌桕
- 拉丁学名
- sapium discolor
- 界
- 植物界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科
- 大戟科
- 属
- 乌桕属
红心乌桕形态特征
编辑乔木,高达12米。叶嫩时淡红色,椭圆形或长卵形,长4-10厘米,宽2.5-5厘米,先端钝或短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侧脉8-12对;叶柄长2-7.5厘米,顶端具2腺体。花序长4-9厘米;雄花花梗丝状,长1-3毫米,苞片卵形,两侧各有1腺体,每一苞片内有花7朵,小苞片长1-1.2毫米,萼杯状,具不整齐裂齿,雄蕊2(3);雌花花梗粗,长约5毫米,每一苞片内有花1朵,萼片长1.8-2毫米,子房卵形,3室,花柱粗,柱头3裂,外卷。蒴果黑色。种子近球形,径3-4毫米,薄被蜡质假种皮。花期4-6月;果期7-8月。[2]
红心乌桕病虫害防治
编辑危害乌桕的虫害有樗蚕、刺蛾、柳兰叶甲、大蓑蛾等。
防治方法:
红心乌桕主要价值
编辑红心乌桕观赏价值
红心乌桕嫩枝、嫩叶鲜红色;从7月上旬开始每根枝条从基部开始老叶逐渐变为鲜红色,直至深秋全株红色,霜后集中落叶。适应性强、耐寒、耐旱、耐贫瘠土壤,少病虫害。是优良的彩叶乡土树种,有广泛的开发利用前景。
红心乌桕药用价值
根皮及叶药用,治跌打扭伤、痈疮、毒蛇咬伤及便秘等。
红心乌桕其他价值
种子油可制肥皂。木材可制火柴枝和茶箱。
红心乌桕分布生境
编辑广布于云南、四川、贵州、湖南、广西、广东、江西、安徽、福建、浙江、台湾等省区。印度、缅甸、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也有。
-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