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称
- 仲春郊外
- 创作年代
- 初唐
- 作品出处
- 《全唐诗》
- 文学体裁
- 五言律诗
- 作 者
- 王勃
仲春郊外作品原文
编辑仲春郊外1
东园垂柳径2,西堰落花津3。
物色连三月4,风光绝四邻5。
鸟飞村觉曙6,鱼戏水知春7。
仲春郊外注释译文
编辑仲春郊外词句注释
- 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
- 东园:泛指园圃。径:小路。
- 堰:水坝。津:渡口。
- 物色:景色、景物。连三月:即连月。三,表示多数。
- 绝四邻:指这里的幽雅景致是周围四邻所没有的。绝:《全唐诗》一作“绕”。
- 曙:破晓、天刚亮。
- 鱼戏:乐府古辞《江南曲》:“鱼戏莲叶间。”
- 山院:山间庭院。
仲春郊外白话译文
前往东园的小路,垂柳掩映;西坝的渡口,落花缤纷。
好风景已经连续多月了,这里的美景是周围所没有的。
鸟在村里飞翔,人们便感觉到天亮了;鱼在水中嬉戏,人们便知道春天来了。
仲春郊外创作背景
编辑仲春郊外作品鉴赏
编辑仲春郊外整体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无处不在的春天,处处倾泻出活泼泼的生机,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抒发了诗人超尘出俗、思归田园的思想感情。
首联描写诗人信步走到东园、走过西堰,发现处处春意盎然。颔联诗人从时间长、空间广两方面写春光无处不在。“连”表示时间持续不断,“绝”表示分布很广,用词精炼而准确。颈联两句写细小的动态“鸟飞”、“鱼戏”,并夹杂了诗人的感受,“觉”、“知”非常细腻、逼真地传达出诗人面对大好春光时欣喜万分、轻松愉快的心理感受。尾联诗人笔锋一转,从另一个角度,即雨后天晴这一特定时段写春天山村里特有的静谧与洁净,扩大了春天的内涵,春天不仅生机勃勃,春光无限,而且还有明净与和谐。
这是一首吟咏春天的诗,以诗人特有的感觉感受春天,以诗人特有的笔触瞄写春天,清新自然,生机无限。尤其是第三联,“鸟飞村觉曙”与孟浩然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晓》),语意暗合。“鱼戏水知春”联想到苏试的名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但不同的是,作者王勃从诗人的感受写起,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惊喜意外,而苏轼的诗句却是从鸭的感受写起,鸭子最先感受到春天江水温度的变化,诗人只是作纯客观的描述。
另外,诗人采取由面到点,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描写春天。第一、二联是面,“东园”、“西堰”、“四邻”是从地域上写春满人间,“连三月”是从时间上写春光无限。第三联是点,写“鸟飞”、“鱼戏”,把春意渲染得强烈浓郁、无处不在。
最后一联即景抒怀,抒发了诗人“何处染嚣尘”的出尘脱俗之心态。王勃面对色彩斑斓的春色,看到东园、西堰的花红柳绿,鱼鸟戏春,借“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的明净美景,抒发了自己内心深处长期萌动的超尘出俗、思归田园的心态。[5]
仲春郊外名家点评
清许学夷《诗源辨体》卷十二:“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语虽近靡,而风格自胜,断非六朝人语。[6]
仲春郊外作者简介
编辑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受到牵连被贬交趾令。上元三年(676),王勃南下省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2]
- 参考资料
-
- 1. 仲春郊外 .全唐诗库[引用日期2015-10-12]
- 2. 张超.名胜诗词经典赏析:线装书局,2007年:11页
- 3. 倪木兴.初唐四杰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27页
- 4. 王国安 王幼敏.初唐四杰与陈子昂诗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5-16页
- 5. 杨晓彩 姜剑云.王勃集:三晋出版社,2008年:29-30页
- 6. 周蒙 冯宇.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1: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302页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