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人本身是20世纪中国的产物,它根源于中国现代学术独立意识的产生,并随着中国现代学术走向独立的艰苦历程而进化和发展着。而这些现代学者在这个过程中以“言志”和“缘情”方式所留的诗篇,也就为《20世纪中国学之诗研究》提供了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 书 名
- 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研究
- 作 者
- 刘士林
- ISBN
- 10位[7533644794]13位[9787533644796]
- 定 价
- ¥20.00元
- 出版社
- 安徽教育
- 出版时间
- 2005-08
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研究内容简介
编辑学人发生的两个条件即“一种纯粹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一种为学术而学术的生活方式”。
学人之诗的第一重内涵可称之为“诗之新声”。学人之诗可略分为远、近二源。学人之诗的远源在于宋代的“才学诗”或“议论诗”,其近源则在于晚清民初的“不专宗盛唐”而以“宗宋”为主旨的同光体。同光体诗“喜用冷僻故实”和“寄托遥深”这两个特点,恰好分别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为学人之诗奠立了基本范式。
学人之诗的第二重内涵可称之为“学之别体”,即学人之诗是作为其学术整体之一有机部分而存在的。其表层结构即“诗中有学”。这是由于学人本身作为“读书人”或“大学者”而产生的必然结果。其深层结构则为“诗中有人”。对这些不同寻常的文字、意象与学理予以深入解读、梳理,不仅可以直接还原、钩沉出他们隐蔽在“冷僻故实”与“寄托遥深”背后的精神世界,而且更可由此而建构出一种以“学人之诗”为研究对象的微型中国现代思想史。
学人之诗不仅从一个深层心理层面再现了中国现代学术的发生过程,同时也以一种十分曲折的方式构成了现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
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研究作者简介
编辑刘士林,文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诗学、当代文化研究,原创性成果有“非主流美学”、“中国诗性文化”、“新道德主义”新世纪以来主要致力于“现代学者旧体诗词”、“中国美学与江南文化”、“都市文化的历史源流及现代阐释”等学术领域的开拓与研究在《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报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着与论集多种,代表性着作有《中国诗性文化》,(1999)、《先验批判——20世纪中国学术批评导论》(200)、《澄明美学——非主流之观察》(2002)、《新道德主义》(2002)、《苦难美学》(2004)|《西洲在何处——江南文化的诗性叙事》(2005)等。其中,《中国诗性文化》等着作曾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主编有《江南话题》、《文化中国·边缘话题》、《诗性智慧》、《中国人文叙事》等丛书。
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研究目录
编辑第一章“诗之新声”与“学之别体”
一“有斯人而后有斯诗也”
二诗之新声
三学之别体
第二章学人的“学人之诗”与学人的“诗人之诗”——论王国维的诗词
一学人之诗的两种范式
二“为寻甘石问,失纪自何年”
三“人生过处惟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
第三章“力振前文觉道孤,耻与流辈论荣枯”——论陈寅恪的诗
一从“历史真实”到“历史的精神真实”
二“他生同认旧巢痕”
三“负鼓盲翁正作场”
第四章“诗可以兴”与“诗可以怨”——论马一浮的诗
一“老圃能开冬花,结春实”
二“尘劳本是如来种,诗力都从定慧生”
三“诗可以兴”与“诗可以怨”
第五章“欲说还休”和“欲罢不能”——论钱钟书的诗
一“亦小雅之变”
二“后死之悲”与“年命之嗟”
三“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第六章“才思”与“性情”——论萧公权和吴宓的诗
一现代语境中的才思与性情
二“最有诗才的现代学人”
三“最具诗人气质的现代学人”
第七章“诗健别从新境辟,道高犹许后生闻”——余论
一“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二“辛苦遭逢”与“寄托遥深”
三“残酷底气运”与“不忍人之精神”
附篇
刘梦溪先生关于答辩论文的评语
[附]梦溪先生关于博士论文提纲的一封信
后记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