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齿萼野豌豆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30 07:10:33
编辑 锁定
二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茎细弱,4棱,多分枝,无毛或疏被柔毛。叶具短叶柄,叶轴有棱,顶端小叶退化为分枝卷须。
中文学名
三齿萼野豌豆
拉丁学名
Vicia amoena Fisch.
植物界
豆科
野豌豆属
三齿萼野豌豆

三齿萼野豌豆简介

编辑
特性: 生长迅速,耐旱,耐寒,耐瘠薄
花期: 花紫红色,花期5-6月
适用范围: 适宜与紫花地丁、蒲公英、苦菜、苦荬菜、甘野菊等野生地被植物混合应用
养护要点: 管理较为粗放,苗期注意浇灌

三齿萼野豌豆形态特征

编辑
托叶半边箭形,长2-3毫米,具锐齿;小叶6-10,长圆形或狭倒卵状长圆形,长10-24毫米,宽3-8毫米,先端截形或微凹,有小突尖,基部钝圆或宽楔形,下面疏被柔毛。总状花序腋生,较叶长,具2-4花;总花梗疏被柔毛;花生于一侧,长20-23(27)毫米;花梗被疏毛,长2-3毫米,萼斜钟形,长7-8毫米,外面疏被柔毛,萼齿卵状披针形,最下面的齿较长,约为萼筒的二分之一;花冠蓝紫色;旗瓣披针形,长达23毫米,先端凹;翼瓣长约18毫米,有爪及耳;龙骨瓣长约15毫米,有爪;子房具柄,背腹缝线上具金黄色毛,花柱上部被长柔毛。荚果稍扁平,长圆形,长25-35毫米,宽6-8毫米,含3-8种子。种子球形,直径约3毫米。花期4-5月,果期6-7月。

三齿萼野豌豆地理分布

编辑
地秦岭南北坡均产;生于海拔400-1400(2900)米间的山谷或平原路旁、荒地、农地、湿地或沼泽地等。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三齿萼野豌豆生物生态特征

编辑
三齿萼野豌豆在温带地区,一般呈一年生性状;而在北亚热带以南地区,除春季出的苗当年完成生育期呈一年生性状外;秋季出的苗,一般能以绿色株丛越冬,翌年完成其生育期,则呈现越年生的性状。据在安徽省合肥地区1987–1990年观察;8月底9月初出的苗入冬前能开花,越冬较困难;9月底以后出的苗,可以安全越冬,来年2月中旬返青,5月下旬荚果成熟,生育期长达230–240天;而8月上旬以后出的苗,一般干6月上旬果熟,荚果成熟后,植株很快干枯,生育期约90天左右,比越年生的物候期推迟7–10天。温带地区提前15一25天。三齿萼野豌豆,当日均气温达5℃以上时即可萌发返青,但种子在日均温达10℃以上时才能萌芽出苗。最适宜的发芽温度为15一20℃。三齿萼野豌豆依靠种子进行繁殖。一棵生长发育良好的植株可产种子数百粒.完全成熟的荚果能自行开裂,将种子撒播地面,种子发芽率达85%左右,适宜发芽的覆土深度为2–3cm。埋于深上层尚未发芽的种子,发芽力可保持2年左右。三齿萼野豌豆的再生力不强,在生长期内一般放牧或刈割2–3次,不宜过度利用。
三齿萼野豌豆适应的生态幅比较宽。它适应的年均温范围为–1℃一17℃;年降水范围为400–1500mm,适应的海拔高度为2000–3450n。在暗栗钙土、黑钙土、山地里土、黄壤、红壤、黄棕壤等土壤类型上均能生长。它在疏松、湿润而肥沃的沙壤土上生长最好。适应的土壤PH值为5.5–8.5。三齿萼野豌豆是一种中生性牧草,喜水、嗜肥,不耐旱、不耐水渍、不耐土壤贫瘠。当土壤水分下降到8.9%以下时即导致整株枯死。三齿管野豌豆喜光照,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林丛大,分枝多,茎变粗壮,而在荫蔽条件下,虽然也能生长,但茎蔓细弱,茎节变长。牧区喜生于草甸草原、草甸群落中;在农、林区则喜生于湿润草坡、林缘、疏林下、路旁、田埂、沟坡及荒地上。一般多散生,也常常形成小片的单优群丛。是温带和北亚热带地区草场常见的豆科牧草。

三齿萼野豌豆饲用价值

编辑
三齿萼野豌豆茎蔓细弱,茎叶柔软,无怪味,但有疏长毛,在青海省东部牧区,牛、羊仅来食其幼嫩茎叶,被视作低等牧草;在亚热带地区,其幼嫩茎叶,马、牛、羊均乐食;开花后马、牛亦乐食,绵羊采食;晒制成育于草,马、牛、羊均采食,但产草量不高,应是一种中等豆科牧草。
三齿萼野豌豆的总能、消化能和可消化粗蛋白质的含量均相当高,与紫花,苜蓿相比亦不逊色。三齿萼野豌豆适于放牧利用;在开花期以前,以放牧牛、羊为好,也可晒制于草饲喂马、牛、羊;幼嫩时,刈割后切碎喂猪、禽均可。除饲用外,它富含氮、磷、钾等肥分元素,可作绿肥利用,全草可入药,花可治中风后口眼歪斜、吐血、咯血、肺热咳嗽等症;种仁治水肿,果荚治脓疮、水火烫伤;叶入药能治无名肿毒和蛇咬伤等。[1]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生物物种 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