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fjut是一所福建省属工科大学,于1896年开始办学,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大学城学园路三号福建工程学院(旗山校区)。
- 中文名
- fjut
- 学校校训
- 真诚勤勇
- 办学起始
- 1896年
- 学校性质
- 福建省属工科大学
fjut学院资料
编辑学校校训:真诚勤勇
办学起始:1896年
学校性质:福建省属工科大学
高招批次:福建省内[旗山]本科二批 [鳝溪]本科二批、专科 [仓山]专科、成人教育
校园面积:2200多亩(旗山、仓山、鳝溪等三个校区)
专业设置:有5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40几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法学六大学科。
通讯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大学城学园路三号福建工程学院(旗山校区)350108
fjut学院简介
编辑福建工程学院是福建省人民政府举办的以工为主,涵盖工、管、文、理、经、法、艺等多学科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2008~2015年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院校,2012年12月,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整体验收,是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高校,2010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调研,2013年1月,增列为省重点建设高校。[1]
学校于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与福建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办学历史溯源于1896年清末着名乡贤名士陈璧、孙葆瑨、力钧,着名闽绅林纾、末代帝师陈宝琛创办的“苍霞精舍”,解放前为享有盛誉的“福建高工”。办学以来,已培养了14万多名面向基层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校友遍及海内外,在建筑、机械、电子电气等各行业做出不凡贡献,素有福建“建筑业的黄埔军校”、“机电工程师的摇篮”美誉。[1]
fjut硬件配备
编辑学校位于福建省省会福州市,占地面积136.88公顷,校舍建筑面积62.25万平方米,其中大学城新校区107.20公顷,已投入使用的建筑面积41.9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0.83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15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99.15万册,电子图书10137.01GB 。建成覆盖校园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各项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各类教学、生活、运动等设施齐全。[1]
fjut校标释义
编辑2、以学校前身创始人之一林纾的手迹作为标准字,传递百年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3、标志左右以线条进行组合,向中间汇聚,象征着学校两校合并,不断融合、发展、壮大;
又构成台阶的图形,寓意学校不断前进,稳步向上发展。
4、标志主体图形构成造型,体现出学校的土木、建筑、机电、电子电气等学科背景。
5、六个“L”线条汇聚,体现出学校以工为主多学科发展的特点。
6、标志以蓝色作为主色调,稳定、沉着,具有蓄势待发的力量,又能体现出工科为主的特点。
fjut校训释义
编辑(此校训从1932年确定的福建高工校训变化而来)
释义:
1、真:真实、真理、真心、认真;
2、诚:诚实、诚恳、诚信、忠诚;
3、勤:勤奋、勤俭、勤学、勤政;
4、勇:勇气、勇敢、勇于开拓、勇于创新。
整个校训体现我校“以人为本、以工为本、以本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求真务实、学以致用、开拓创新的大学文化和校园风貌,师生员工在做人、做事、做学问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体现了志功兼顾、知行合一的实践准则以及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fjut历史沿革
编辑2002年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福建职业技术学院合并升格为福建工程学院
一、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1953年福建省福州工业学校(土木科)分建福州建筑工程学校
1969年福建建筑工程学校撤销
1974年福建建筑工程学校创建(复校)
1958年福建建筑工程学校升格为(合署)福建建筑专科学校
1960年福建建筑专科学校升格为福建建筑工程学院
1962年福建建筑工程学院撤消
1978年福建建筑工程学校升格为福建建筑工程专科学校
1994年福建建筑工程专科学校更名为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
二、福建职业技术学院2000年福建中华职业大学、福建高级工业学校合并组建福建职业技术学院
1. 福建中华职业大学
1985年福建中华职业大学创建
2. 福建高级工业学校
1952年福建省省立高级工业学校更名福建省福州工业学校
1953年福建省福州工业学校更名福州工业学校
1958年福州工业学校升格福州机电专科学校
1960年福州机电专科学校升格福州机电学院
1963年福州机电学院改建福州机电学校
1995年福州机电学校更名福建高级工业学校
fjut历任领导
编辑学校办学以来曾任领导名录
(1896-2002)
姓 名 职 务 任职时间
陈宝琛 福州苍霞精舍创办人、维持校务 1896-1907
林 纾 福州苍霞精舍创办人、总教习 1896
施景琛 福州苍霞精舍监督 1907.8-1909
福建官立中等工业学堂监督 1909-1912
梁志和 福建官立中等工业学堂校长 1912-1917
孙世华 福建官立中等工业学堂代理校长 1917秋-1919春
何长祺 福建官立中等工业学堂校长 1919春-1926冬
黄朝平 福建官立中等工业学堂校务委员会主任 1926冬-1927
陈昭时 福建官立中等工业学堂校务委员会主任 1927-1928
福建官立中等工业学堂校长 1928-1933
福建省立福州工业职业学校校长 1933-1938
福建省立高级工业学校校长 1938-1943.12
许永绥 福建省立高级工业学校校长 1944.2-1945
陈世雄 福建省立高级工业学校校长 1945.9-1950.1
胡嘉谟 福建省立高级工业学校校长 1950.1-1950.4
黄德明 福建省立高级工业学校代校长 1950.4-1951.12
刘裕民 福建省立高级工业学校校长 1951.12-1952.3
梁灵光 福建省福州工业学校校长 1952.3-1953
乔明生 福建省福州工业学校党支部书记 1952.11-1953
白 丁 福州建筑工程学校校长 1953.9-1955.7
崔维华 福州建筑工程学校校长 1956.9-1957.12
刘愿田 福州建筑工程学校副校长 1957-1958
黄友南 福建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 1958.8-1969.12
林懋辉 福建建筑工程专科学校党总支书记 1959-1960
黄 欣 福建建筑工程学院院长 1960.8-1962.4
杨亦衡 福建建筑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 1960.8-1962.4
福州建筑工程学校党委副书记 1962.4-1969.12
张端藩 福州建筑工程学校(主持工作) 1974-1978.10
福建建筑工程专科学校校长 1978.10-1984.4
崔福田 福建建筑工程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1978-1979.6
严永亭 福建建筑工程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1979.12-1988
卢 循 福建建筑工程专科学校校长 1984.4-1994
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1994-1998
陈超仁 福建建筑工程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1989-1994
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1994-1998
李永苍 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1998.3-2002.8
张建勋 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1998.3-2002.8
梁灵光 福建省福州工业学校校长 1953-1954.8
董 杰 福州工业学校校长 1954.8-1957.12
福建机电学校校党总支书记 1973.9-1975.9
宋连昌 福建机电学校党总支书记 1958.4-1972.4
福建机电学校校长1978.11-1984.2
姜韵南 福建机电学校校长 1961.5-1962.1
张 超 福建机电学校校长 1962.1-1968.10
郑焕昭 福建机电学校革命委员会主任 1968.11-1969.5
福建机电学校党委书记1973.9-1975.9
孔 泉 福建机电学校革命委员会主任、党委书记 1969.5-1972.4
王翠珍 福建机电学校党委书记 1978.11-1985.3
高文征 福建机电学校校长 1984.2-1994.1
陈金表 福建机电学校党委书记 1985.3-1990.2
蔡惠娟 福建机电学校党委副书记 1990.3-1991.7
黄发良 福建机电学校党委书记 1991.7-1995.6
福建高级工业专门学校党委书记 1995.6-2001.8
苏群荣 福建机电学校校长 1994.1-1995.6
福建高级工业专门学校校长 1995.6-2001.8
费孝通 福建中华职业大学名誉校长 1985-2000
黄心涛 福建中华职业大学党委书记 1985-1993
胡敏生 福建中华职业大学校长(兼) 1985-1993
张 烨 福建中华职业大学党委书记 1994-1995
陈文钊 福建中华职业大学校长(兼) 1994-1996.8
高文征 福建中华职业大学党委书记 1995-1998.1
林国强 福建中华职业大学校长 1996.8-2001.8
林兆信 福建中华职业大学党委书记 1998.1-2001.8
黄发良 福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2001.8-2002.8
林国强 福建职业技术学院校长 2001.8-2002.8
李惠钦 福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2002.8-2010.4
叶辉玲 福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2010.11-2011.12
fjut现任领导
编辑党委书记:吴仁华 男,汉族,龙岩人(在福建宁化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教育学博士
fjut院系专业
编辑学校传承“大机电、大土木”优势,构建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五大专业群,即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和高新技术产业、建筑类产业、交通运输和物流业、文化产业专业群。现有44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5个省一级重点学科: 交通运输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校现设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管理学院、环境与设备工程系、交通运输系、文化传播系、法学系、外语系、数理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体育教研部等14个院系(部)及继续教育学院。另有3个经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校企合作"办学机构:国脉信息学院、软件学院、海峡工学院。全日制在校生规模26000人。
为积极应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我校充分挖掘各学科专业的潜力和优势,做精做细专业结构调整与改造建设工作,改造传统学科,扶持特色学科,强化优势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大力发展应用型工科专业。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文理结合,学科渗透,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建设。
院(系)
| 专业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
| |
| |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
|
环境与设备工程系
|
|
交通运输系
|
|
管理学院
|
|
文化传播系
|
|
外语系
|
|
| |
数理系
|
|
闽台合作项目
|
|
| |
|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