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词
台湾台北一般指台北
台北市中心区域位于台北盆地底部,大屯火山群(休眠火山)位于市区北边与台北县接壤处,整个山系于市区内大致向南延伸并趋缓,直抵圆山、大直与内湖等地,是台北市境内最大的山系。最高的七星山为1120米,次高的大屯山为1092米,山系中心地带与北投侧的外缘地带有不少火山地形。市区东边的内湖、南港与南边的木栅多为丘陵地形。标高约300多米的南港山系(拇指山系)则横亘于信义、南港两区之间。[5]
大台北地区快速道路众多,大部分路线坐落于台北市境内,新北市部分路线已经纳入省道系统之中。[1]
台北市是台湾北部的游览中心,除阳明山、北投风景区外,还有岛内最大、建成最早占地8.9万平方米的台北公园和规模最大的木栅动物园。此外,由私人经营的荣星花园规模也相当可观。剑潭、北安、福寿、双溪等公园,也都是游览的好地方。台北市名胜古迹颇多,其中台北城门、龙山寺、保安宫、孔庙、指南宫、圆山文化遗址等处,均为风景优美,适宜游览的好地方。循着淡水河、基隆河迤逦蜿蜒,北边囊括大屯山系、七星山系而形成的阳明山公园,不但是自然保育的生态教室,更是大台北的后花园,四季各有不同风情韵致;坐落在台北市中心的二二八和平公园、植物园、大安森林公园,则堪为典型的城市绿洲,加上周遭人文、艺术活动频繁,是都市人纾解身心的好去处。南区的木栅山区,登山健行之外,还可享受茶香四溢的品茗闲情。[10]
台北的夜市中,集合了各种潮流玩具、生活用品、衣服饰品、新奇发明、神算占卜、传统游戏(如套圈、打弹珠、捞鱼、射汽球等),而夜市中的主力──各种大菜小吃更可说是台北饮食文化具体而微的展现!以下简介全台北最热闹、出名的7大夜市。[11]
自然地理
,
城镇
声明
台北是台湾省的六个“直辖市”之一,也是全台湾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工商业与传播中心,仅次于新北市的第二大城市。全市下辖12个区,总面积271.8平方公里,2014年总人口270.1571万人,居台湾第四位,人口密度居台湾第二位。
以台北为中心与周边市镇所连结而成台北都会区,是台湾省人口最多的都会区。其作为台北都会区的发展核心,全省规模最大的公司、企业、银行、商店均总部设在这里[2]
。
台北地理环境
编辑台北位置境域
台北市位于台湾岛北端,台湾岛北部的台北盆地,四周均
台北
与新北市接壤,被新北市环绕,西界淡水河及其支流新店溪,东至南港附近,南至木栅以南丘陵区,北包大屯山东南麓。东西宽处20.5公里,南北长约28公里。经度东经121.6度,纬度北纬24.9度。[4]
台北地形

台北
(4张)
台北水文
基隆河于关渡一带自淡水河分出,流经社子、士林、大直、内湖、松山、南港后出台北市境续流经新北市汐止、基隆市暖暖等地。过去因河道极为弯曲,每遇大雨常有水患,因此士林段、内湖段和一小段南港段的河道皆进行过截弯取直工程。景美溪于景美一带自新店溪分出,流经景美、木栅至台北县深坑。双溪于士林、北投交界一带自基隆河分出,磺溪再由双溪分出,双溪流经芝山岩、外双溪等地,磺溪则流经石牌、天母等地,上溯大屯山系的纱帽山、大屯山。[5]
台北气候
台北市位于北纬25度线附近,北回归线以北,又因为是在海岛上,地处东亚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受干冷的蒙古高压与暖湿的太平洋高压交互影响,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海洋的调节,其气温比同纬度大陆地区高2~5℃,尤其在秋冬季节,此特点尤为突出。[5]
从纬度来看,台北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但从各月平均气温来看,却酷似热带季风气候,表现在:长夏无冬,只有热季与凉季之分:通常4~11月为热季、12~次年3月为凉季。有时受到全球暖化或特殊的气候变化影响,凉季期间也会出现忽暖忽冷的现象(如2005年2~3月蒙古高压带来的强烈冷气团,使得台北的温度少见地降至摄氏5.6度,邻近台北的淡水更出现摄氏3.9度的低温)。[5]
由于台北位于东亚季风带内,因此气候也受东北季风影响。也因为有东北季风的影响,才不致使淡水河有因水量不足而断流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特殊的气候特征:因为市区主要位于台北盆地中,气候也深受盆地地形影响。夏季由于盆地周围的高山而不易使热气排出,使得市内的气温通常较周围的地区高出摄氏1~2度。进入冬季后,市区周围的山地与丘陵地较容易形成地形雨。每年5月前后,由于蒙古高压与太平洋高压交会形成锋面,使得台湾进入梅雨季节,此时台北的降雨天数也会增加。夏季也经常会因为上升气流旺盛,形成午后雷阵雨。[5]
台北历史沿革
编辑依据辖内的芝山岩遗址所得到的最新考古研究,台北市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即有人类居住。也就是,当史前时代,台北仍为一个大湖泊时;仅有诸如圆山,芝山岩等高地浮现当时,就有其人类活动。他们食后所弃乌蚬壳、蚝壳、钟螺壳及川蜷螺等半碱水性和海栖性贝壳类成为贝冢,除此,亦有陶器、石器、骨器等遗迹。[6]
根据记载,台北最早为原住民中凯达格兰人(属于平埔族)的生活地,明代初期开始有汉人来到此地。从17世纪初西班牙人占领台湾北海岸开始,历经荷治时期与郑氏王朝,到清代初期以前,此地均荒芜而未有大规模开拓,被统治者视为化外之地。1709年,泉州人陈天章、陈逢春、赖和永、陈宪伯、戴天枢合股立陈赖章垦号,向台湾府诸罗县申请开垦大佳腊地方,成为台北盆地开垦活动的开端。“大佳腊”之后多写作“大加蚋堡”,源自平埔族语“tagal”。[1]
19世纪中叶,淡水河流域的物产贸易(特别是茶叶)买买茶兴起,先是艋舺(今万华)成为重要贸易据点,然后是大稻埕后来居上,台湾经济重心逐渐北移,此后官方决定在艋舺与大稻埕间的田野地,兴建台北府城作为行政中心。[1]
公元1875年(清光绪元年),钦差大臣沈葆桢在此建立了台北府,统管台湾行政,从此就有“台北”之名。1884年,台北府城城墙及5个城门正式落成。1885年台湾建省,省会位於桥孜图,但是实际上是在台北。刘铭传担任台湾省首任巡抚,开始建设大稻埕至基隆与新竹的铁路,加强邮电、道路等基础建设,并将台湾巡抚衙门及布政使司衙门设置于城内(现址为中山堂),台北市的雏形至此已初步建立。1894年,继任巡抚邵友濂正式将省会由桥孜图(今台中市)移至台北,从此逐渐成为台湾的政治中心。[1]
1895年,台湾因马关条约被割让给日本。
1900年起,日本人逐步拆除台北府城城墙及西门,以原台北城范围内的区域(日本人称为“城内”)作为官方厅舍集中地以及来台日人的商业活动地带。并利用拆除后的城墙原址辟筑4条3线道路,兴建自来水及下水道系统,并分阶段进行“市街改正”计划,街道的建筑风貌略为西化;另外也新设公园绿地及新建其他公共建筑,台北市逐渐具有现代都市的形态。日本殖民统治初期,仍以原有的两座衙门作为台湾总督府,成为日本统治台湾的政治中心,直到1919年台湾总督府新厅舍落成为止。
1920年行政区域改革,以艋舺、大稻埕、城内三市街为基础,设立台北市,隶属于台北州。
1938年,进一步将松山并入台北市。台北一名始见于清蓝鼎元所撰“纪竹堑埔”,略曰:“竹堑埔宽长百里,行竟日无人烟。野番出没,行人过此,视为畏途。然郡城、淡水上下必经之地,其地平坦,极膏腴,辟田畴,可得良田数千顷。台北民生之大利,又无以加于此。”此文所指之台北,系指竹堑以北之台湾北部地区而言。[1]
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中华民国政府在当时的台北公会堂举行受降仪式,日本殖民时代划下句点,为台湾的城市。
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后,台北市成为省辖市,隶属于台湾省。台北市政府于1945年11月1日正式成立,市政府设于建成区长安西路。管辖区域:东为台北市松山区中坡,位于东经121°35′16″;西为双园区加蚊子(西园町),位于东经121°28′43″;南为大安区六张犁,位于北纬25°0′19″;北为中山区大直;位于北纬25°5′25″。本市四境均为台北县的各乡镇毗邻。东与内湖乡接壤,西以淡水河为界,与鹭洲乡相隔,东南与深坑乡为邻,西南隔新店溪与中和乡板桥镇相望,北隔大直山与士林镇相接。面积为66.9872平方千米,人口328591人。管辖大同、延平、中山、建成、古亭、龙山、松山、城中、双园、大安等10区。[1]
1949年随着国民党政府撤退到台湾的200万军民,以及1960年代众多中南部民众北上求学、工作的风潮,都使得台北市的人口快速增加。过去在美援的挹注下,道路、住宅社区、学校等公共设施的新建工程也开始逐步进行;城市的已开发区域原先集中于旧市区西侧,自1960年代末期起,也开始向东边的大片田野地拓展。[1]
1950年台湾省调整各县市行政区域,台北市行政区域照旧。台北市管辖松山、大安、古亭、双园、龙山、城中、建成、延平、大同、中山等10区,人口155133人,面积为66.9872平方千米。管辖区域:东为台北市松山区中坡,位于东经121°35′17″;西为双园区路二段底,位于东经121°29′5″;南为古亭区罗斯福路四段底,位于北纬25°0′46″;北为中山区大直;位于北纬25°5′46″。中心位置为城中区台湾省政府大厦,位于东经121°31′,北纬25°3′。本市东与台北县内湖乡、南港镇接壤,西以淡水河为界与三重镇相隔,东南与景美镇、木栅乡为邻,西南隔新店溪与永和镇、中和乡及板桥镇相望,北隔大直山与士林镇相接。市政府设于建成区长安西路39号。[1]
1967年7月1日,台北市升格为台湾地区的直辖市。次年,依地形自然形势及水源需要,以淡水河、新店溪为界,将台北市原有辖区及台北县的南港镇、内湖乡、木栅乡、景美镇,以及阳明山管理局所辖的士林、北投两镇一并划归台北市,分别改制为南港区、内湖区、木栅区、景美区、士林区、北投区。(注:1968年7月1日至1974年1月1日,台北市除了直辖其他十四区外,士林北投两区是透过阳明山管理局管辖的。北高两市的区一样是属于乡镇级,但阳明山管理局是属于县级,且非派出机构,真正算派出机构的是市区。)
1990年,台北市行政区重划,将原来16区调整为12区。
1990年代之后,市区铁路地下化、快速道路、捷运、公车专用道等交通建设陆续完成,相当程度地缓解了交通上的压力;信义计划区开始快速发展,市政府与市议会亦迁至该地;原本渐趋没落的西区,西门町、大稻埕等地带也开始进行局部改造、更新计划。[7]
台北行政区划
编辑台北区划沿革
1938年进一步将松山并入台北市。即: 合并龙山区、双园区及古亭区西侧为万华区。合并城中区、古亭区为中正区。合并景美区、木栅区为文山区。将建成区、延平区并入大同区。将松山区南半分割,另行设置信义区。
1990年,台北市行政区重划,将原来16区调整为12区:中正区、万华区、大同区、中山区、松山区、大安区、信义区、内湖区、南港区、士林区、北投区、文山区。合并龙山区、双园区及古亭区西侧为万华区,合并城中区、古亭区为中正区,合并景美区、木栅区为文山区,将建成区、延平区并入大同区,将松山区南半分割为新设置的信义区。
自2000年起,在各区之下增设次分区,作为辅助的行政区划。各区依据实际发展情形,配合各里特色,划定4~7个次分区,将具有邻近特性,文化、历史特质类似的数个里集结起来,以求有效利用邻里资源,并凝聚居民向心力,相互合作以共同推展市政建设。至2010年11月止,台北市共有68个次分区。[5]
台北辖区概况
区名 | 面积
(km²)
| 下辖里数 | 下辖邻数 | 人口数 | 人口密度
(人/km²)
| 邮递区号 | 区花 | 所属地区 |
---|---|---|---|---|---|---|---|---|
中正区 | 7.6071 | 31 | 584 | 163,457 | 21,487 | 100 | 木棉花 | 行政 |
大同区 | 5.6815 | 25 | 524 | 130,149 | 22,908 | 103 | 茶花 | 中山 |
中山区 | 13.6821 | 42 | 872 | 228,947 | 16,733 | 104 | 蝴蝶兰 | 中山 |
万华区 | 8.8522 | 36 | 722 | 193,416 | 21,849 | 108 | 白牡丹 | 行政 |
信义区 | 11.2077 | 41 | 914 | 228,662 | 20,402 | 110 | 野牡丹 | 松山 |
松山区 | 9.2878 | 33 | 762 | 210,578 | 22,673 | 105 | 朱槿 | 松山 |
大安区 | 11.3614 | 53 | 1,029 | 313,687 | 27,610 | 106 | 波斯菊 | 文山 |
南港区 | 21.8424 | 20 | 444 | 120,076 | 5,497 | 115 | 桂花 | 港湖 |
北投区 | 56.8216 | 42 | 827 | 255,942 | 4,504 | 112 | 樱花 | 阳明山 |
内湖区 | 31.5787 | 39 | 909 | 283,510 | 8,978 | 114 | 九重葛 | 港湖 |
士林区 | 62.3682 | 51 | 989 | 289,932 | 4,649 | 111 | 玫瑰花 | 阳明山 |
文山区 | 31.5090 | 43 | 995 | 271,876 | 8,629 | 116 | 杏花 | 文山 |
台北市 | 271.7997 | 456 | 9,571 | 2,690,232 | 9,898 |
台北人口
编辑截至2012年1月,台北市总人口2,652,959人,人口密度为9,760.71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居台湾第二位。
行政区
| 人口(人)
|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
---|---|---|
台北市
| 2,665,602
| 9,807
|
161,793
| 21,269
| |
128,352
| 22,591
| |
225,772
| 16,501
| |
210,751
| 22,691
| |
313,462
| 27,590
| |
191,910
| 21,679
| |
227,422
| 20,292
| |
288,261
| 4,622
| |
253,345
| 4,459
| |
278,566
| 8,821
| |
117,593
| 5,384
| |
268,375
| 8,517
|
台北交通
编辑【主词条:台北都会区交通】
台北公路
- 快速道路

台北夜景
(23张)
台北市区的快速道路包括新生高架道路、建国高架道路、环河南北快速道路、水源快速道路、东西向快速道路(市民大道)、天母快速道路(堤顶大道平面段)、环东大道(高架)、洲美快速道路与信义快速道路。新北市部份则有新北环河快速道路、西滨快速公路(台61线)、东西向快速公路万里瑞滨线(台62线)、八里新店线(台64线)及新北市特二号道路(台65线)等。[1]
计划路线方面,共有芝投公路(连接洲美快速公路及跨越关渡平原到三芝,全长19.8公里,由交通部公路总局主办,工期预计4年)、淡水河北侧沿河平面道路(淡水台2线外环道路)等。[1]
- 国道
大台北地区目前共有五条国道经过,其中为高速公路的有:国道1号(中山高速公路)及其高架侧线(汐止五股高架桥/五股杨梅高架桥)、国道3号(福尔摩沙高速公路)、国道5号(北宜高速公路/蒋渭水高速公路)与国道2号(桃园内环线/机场支线);为快速公路的有国道3甲(台北联络线)。[1]
- 省道
台北市有部分道路已经纳入为省道系统之一部分,分述如下:
- 台1甲线:起点(行政院前)—中山北路一段-民权西路-台北桥—三重
- 台2甲线:金山—阳金公路(马槽)-竹子湖路-阳明路-格致路-仰德大道-福林路-中山北路五~二段(中山民权路口)
- 台2乙线:起点(台北大桥头)—重庆北路三~四段-中正路(百龄桥)-承德路五~七段-大度路—淡水
- 台3线:起点(行政院前)—忠孝西路一段-中华路一~二段-和平西路二~三段-华江桥—板桥
- 台9线:起点(行政院前)—中山南路-罗斯福路一~六段-新景美桥—新店[1]
台北铁路
台北是台湾铁路的发祥地,早在清代即有铁路自大稻埕分别通往基隆及新竹。日治时期除了将清代兴建的铁路改变路线,行经万华以外,还兴建由原台北后站分歧的台湾铁路管理局淡水线、由旧板桥车站分歧出的中和线以及由万华车站分歧的新店线铁路。淡水线已经于1988年停驶,并于1990年代初全面改建为台北捷运淡水线;中和线原是运煤的货运线,因为沿线居民反对以及煤矿逐渐用罄而停驶。新店线则由于巨额亏损,加上配合道路拓宽而于1965年废止。新店线之轨道已经改成汀州路及部分的罗斯福路。
台湾高铁起点位于台北,已于2007年3月2日正式通车,台北到高雄最快只需1个半小时,纵贯线经过台北市,市中心的台北车站、东区的南港站以及西区的板桥站是三大驿站,各级列车均停靠,班次密集,相当方便。这三站都与台铁纵贯线及台北捷运共站。[1]
台北航空
从高雄小港、台中、嘉义、台南、屏东、花莲、台东、马公、金门、马祖等地的机场,均有班机直飞台北松山机场。自从东京羽田空港直航班机与两岸直航包机于2008年开通后,松山机场扩大营业范围为国际机场,计划转型为商务机场。
松山机场座落于台北市松山区,为一座中型机场,由台湾“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台北国际航空站、台湾“国防部”空军松山基地共用。本来是台湾地区唯一的国际机场,但自1979年台湾桃园国际机场(时称中正国际机场)启用后,松山机场曾经限用于国内航线;尔后为提供商务的便利,再开放予两岸和日韩客机,或国内外政要专机起降。若是桃园机场无法降落时,除了转往小港机场降落外,有时国际线班机也会改由松山机场降落。松山机场亦是两岸包机航点之一。[1]
台北地铁
【主词条:台北捷运】
台北捷运(即台北地铁)营运路线总长度134.6公里,营运长度129.2公里,营运车站共107站(官方计为116站),平均每日运量已达160万人次。此外,亦有可以共通使用于捷运、市区联营公车、短程客运与公营停车场的非接触式IC智慧卡—悠游卡;并实施公车与捷运间的悠游卡双向转乘优惠制度。[8]
台北是全台湾第一个建有捷运的都会区。整个台北捷运系统服务范围涵盖台北市全部行政区与新北市部分地区。目前新北市板桥区、中和区、永和区、新店区、淡水区、土城区、三重区、芦洲区及新庄区已有地铁路线行经,未来则规划兴建新路线行经汐止区、树林区、三峡区、深坑区、莺歌区、五股区。[1]
兴建中的路线有:新庄机厂、信义线东延段、土城线延伸顶埔段、环状线及万大线
台北市内交通
- 公车
公车是台北市最重要、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公车之路线多达300多条路线,行车间隔分成四种等级,并实施棋盘式便捷公车路线网,方便转车及搭车,另外还有11条休闲公车行驶路线(假日行驶)及18路的小型公车路线,让市民搭车更为方便。[1]
- 计程车
台北市计程车数量众多,随处可见,计程车车身色彩为黄色,起跳价格为70元新台币,每超过350米加跳5元新台币。
根据2008年9月底的统计,台湾计程车数量最多的地方是台北市,一共有31,040辆,比1995年开放计程车运输合作社申请后的3万9千多辆减少,主要的原因在于台北捷运各线陆续通车,使市民和旅客对计程车的需求逐步下降。[1]
截至2010年登记在台北市的出租车数量约有3万辆,新北市也有相同数量,两者相加占去全台三分之一的比例,每日载客超过一百万客次,以人数计算可有台北地铁的规模,然而却有空车率过高(75%以上),市场过度竞争的问题,在台北市区随处可看见并未载客的空出租车满街跑。[1]
台北经济
编辑2012年完成地区内生产总值5108.7亿元(人民币),位居台湾各市县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1079.97美元,位居台湾各市县第一位。
台北市在台湾经济体系中,扮演金融、媒体、电信营运中心的关键性的角色。产业方面,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随着高所得而来的高消费能力及产业结构变迁,统称为服务业的第三级产业占台北市整体产业比重近达九成。当中包含批发、零售、贸易、餐饮、金融服务、运输仓储、通信、工商服务等。服务业的盛行,让台北市成为一座生活必需品相当容易取得的城市。某大型超商总经理曾说:“台北市有一个世界级的特色,就是便利商店密度世界第一名。”
产业分布于台湾其他都市(如新竹、高雄等地)的中、大型企业,大部分都将总公司设于台北市,形成了台湾最大的工业生产区和商业区。
台北教育
编辑1950年代,许多位于台北市,投入庞大教育经费的国中、高中与大学,更成为台湾北部甚至全台湾的“明星学校”,在高中或大学联合招生制度盛行时,尤其明显。特别是明星高中的第一志愿、前三志愿或“国立”大学的热门科系,每年都有相当激烈的入学竞争。即使在联招几近废止的今日,这种情形仍旧延续着。台北市的教育资源与台湾的其他县市相比较为丰厚、更有优势。1900年代,台湾第一座西式小学就成立于芝山岩一带(即今日的士林国小)。随后普设于台北各地的国语传习所、公学校、小学校更奠下了台北的教育根基。
台北市辖下所有的大学有2所,分别是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和台北市立体育学院,及一百六十余所的公私立中小学,此外还有儿童育乐中心、社会教育馆及动物园,并在各区设立运动健身中心、社区大学、图书馆等,提供市民休闲育乐与学习进修的机会。
类别 | 学校列表 | ||
---|---|---|---|
国际学校 | 台北美国学校 | 恩慈美国学校 | 台北欧洲学校 |
伯大尼美国学校 | 台北复临美国学校 | 台北道明外侨学校 | |
台北日侨学校 | 台北朝鲜侨小学 | ||
大专院校
(公立)
| 国立台湾大学 | 国立政治大学 |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
国立台北商业技术学院 | 国立台北科技大学 | 国立台湾科技大学 | |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 | 台北市立大学 | 国立阳明大学 | |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 国立台湾戏曲学院 | 国立台北大学 | |
国立台北护理健康大学 | 国防大学 | 国防医学院 | |
大专院校
(私立)
| 淡江大学 | 天主教辅仁大学 | 东吴大学 |
铭传大学 | 实践大学 | 世新大学 | |
大同大学 | 中国文化大学 | 台北医学大学 | |
中国科技大学 | 中华科技大学 | 台北城市科技大学 | |
德明财经科技大学 | 台北海洋技术学院 |
台北社会
编辑台北科技
台北市科技接受度相当高,以资讯高速公路为目标的台北,有线上网率、无线上网率等指标,都在世界主要城市中名列前茅。对新事物的尝试和一窝蜂的特性并不限于科技方面,历年来出现的像是葡式蛋塔(1999年)、HELLO KITTY娃娃(2002年)、乐透(2003年)、动画角色磁铁(2005年)、甜甜圈(2005年)等“郁金香式”热潮即为一例。[1]
台北科研
台北市是台湾全国学术研究中心,国家级研究重镇的中央研究院即座落于南港区。另外专门典藏国家图书与汉学研究中心的国家图书馆、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图书馆、台北市立图书馆与各大专院校图书馆:诸如国立台湾大学总图书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国立政治大学图书馆均有丰富馆藏等。其中,国家图书馆所特藏的善本古籍中,多件均为古代流传至今的孤本,世上绝无仅有;如尚书表注、东都事略、宋太宗皇帝实录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珍贵古籍。
台北通信
台湾绝大多数主流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媒体总部或营运中心均设驻于台北市,旺盛的大众传播媒体及产业环境促使台北市成为台湾媒体产业的中枢,但也常因过度地倚倾台北播报新闻,而使得报道角度多半重于北部或浓厚的地域性。
免费无线网络“TaiPei Free”从2011年起在台北市正式启用。TaiPei Free可以在捷运站、市立图书馆、政府办公部门、主要道路上以及部分公车(多为油电混合公车)上收到讯号。
台北场馆
台北市内着名的表演场地有俗称“两厅院”的国立中正文化中心(国家音乐厅、国家戏剧院、演奏厅、实验剧场)、城市舞台(台北市社会教育馆)、华山文化园区、国立国父纪念馆、红楼剧场、台北国际会议中心、新舞台、牯岭街小剧场、水源剧场、大稻埕戏苑等。
现代艺术的展览场所则有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当代艺术馆、中华文化总会文化空间、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南海艺廊、伊通公园ITPARK、凤甲美术馆、关渡美术馆(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台北数位艺术中心…等。另外台北艺术中心、北部流行音乐中心、台北城市博物馆与台湾铁路博物馆正规划中。
台北体育
台北小巨蛋台北市曾举办许多国际性大型竞赛,例如:2001年世界杯棒球赛、2004年世界杯五人制足球赛、威廉琼斯杯国际篮球邀请赛、台北101国际登高赛、2004年世界花式撞球锦标赛、台北国际马拉松比赛(包含国道马拉松)、IAU世界杯超级马拉松比赛等;2009年听障奥运亦由台北市取得主办权,还有已经获得2017年大运会的举办权。另外还有许多国内性竞赛,例如:“健康活力·运动台北”十二行政区路跑赛、新光摩天大楼登高大赛、三商巧福杯路跑赛、舒跑杯路跑赛、中正杯锦标赛(范围涵盖各类运动)等;超级篮球联赛则固定于台北市立体育学院体育馆(俗称“白馆”)进行例行赛。
大型体育场馆方面有天母棒球场以及台北小巨蛋;主要供棒球比赛使用的大巨蛋已初步动工;市立体育场亦在听障奥运前翻修完毕。除此之外,各行政区的区级休闲、运动中心也渐次启用或着手兴建;每年并由各区的体育会举办不同规模的路跑竞赛,以利于提升运动风气。台北市是台湾近代历史的发展舞台,集许多台湾文化与人文地景之大成,并与邻近的东亚城市长年在国际竞争力等项目上互有高低、互见短长。除了举办第21届夏季听障奥林匹克运动会、2010年国际花卉博览会、2011年世界设计大会,2017年世界大学运动会也将在台北市举办。
台北旅游
编辑台北景点

台北101
(20张)
台北市也拥有为数可观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庙宇、古迹等。外双溪的故宫博物院是岛内外首屈一指的艺术宝库,对街而立的顺益台湾原住民博物馆,展现原住民文化样貌;圆山周边的台北市立美术馆、儿童育乐中心、大龙峒保安宫、台北孔庙、行天宫,刻划着浓厚的人文活动轨迹。大稻埕和艋甲是汇聚台北移民血汗的历史街区,其中迪化街、霞海城隍庙、龙山寺、华西街,是想要了解老台北不可不到之处。寸土寸金的台北都会,西门町、东区、天母、士林、公馆等商圈林立,家具街、书店街、电脑街、婚纱街、花市、玉市……等各种专卖街、市集,也是大都会细致分工下的产物。而街头巷尾一家家咖啡厅、泡沫红茶店、KTV、卡拉OK、PUB,华灯初上后,闪烁的霓虹妆点出不夜城的景象,让台北的夜晚展现另种风情。[2]
简介 | 图片 | |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台北故宫博物院博物馆外观仿北京故宫博物院,采用中国宫庭式设计,气势宏徫,美轮美奂。博物院收藏品共70万余件,其中以陶瓷、书画、青铜器、玉器、漆器、雕刻、织绣、买卖茶、满蒙档案文献最为丰富。 | |
台北总统府 | 台北总统府建于1919年,其建筑是当时流行的文艺复兴维多利亚风格,造型对称五层楼建筑物中央,立起一座象征权威的高塔。是台湾地区领导人接见宾客、办公的地方。 | |
国父纪念馆 | 国父纪念馆为纪念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于1972年所修建,是一座仿宫殿式设计,巍峨宏徫,内有一座可容纳3000名观众的多功能大会堂,可举办音乐、舞蹈、戏剧等活动。另外还有藏书30万余册的孙逸仙博士图书馆及中山公园。 | |
龙山寺 | 龙山寺古称艋舺的万华是台北市与大稻埕齐名开发最早的地方,清中期与台南、鹿港并称为 “一府、二鹿、三艋舺”。而龙山寺创建于艋舺开拓之初,主祀观世音菩萨,是台北市香火最旺的寺庙之一。 | |
阳明山国家公园 | 阳明山国家公园位于台北盆地的东北方,公园主要以大屯和七星火山群为中心,因此各种特殊火山地形景观及地质构造便成为一大特色。因崁脚断层造就很多温泉如:马糟温泉、北投温泉、行义路温泉等。每逢春季,园内各山植物开花遍野。 | |
士林官邸 | 士林官邸占地5.2顷,原属日本殖民统治时代总督府园艺支所用地,国民政府迁台后乃选是作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官邸,至1996年台北市政府收回官邸用地,开放给市民参观。官邸内公馆为蒋中正及其夫人居住、办公、宴客地方,他俩在此共住了26年。 | |
忠烈祠 | 忠烈祠位于圆山饭店东侧,占地约1600坪,气派雄伟的庙堂,奉祀牺牲的烈士,由于景色清幽,整点并有换卫兵仪式,常吸引观光客来观看。 | |
中正纪念堂 | 中正纪念堂坐落基地东边,背临杭州南路,坐东向西,遥望大陆。三层台阶高十四.五米,主体强高二十四米, 斗拱至宝顶尖高三十一.五米,合共七十米。大门高十六米,重七十五吨,为青铜铸建。 建筑以蓝瓦白墙为体,象徵着青天白日。正堂分上下两层,上层平面为四十米见方,四角各突出七.五米,后方居中立蒋中正坐姿铜像, 以供瞻仰。 | |
西门町 | 西门町是指由成都路、中华路、汉口街、昆明街卯涵盖的商业娱乐区,为台北市另类次流行文化的代表。 | |
华西街夜市 | 华西街夜市位于龙山寺西边的华西街夜市,是观光客来台必到之处。夜市囊括各式风味小吃,从山产至海味,一应俱全。 | |
士林夜市 | 士林夜市为台北最有名的老夜市,主要消费对象以学生为主,除各式风味小吃外,还有很多最流行之服饰、精品等各式店铺。时髦追新族到此,绝不空手而回。 | |
台北观音山 | 台北观音山是台北近郊名山,山形犹如横卧的观音像,矗立在淡水河南岸八里地区,与北岸的淡水市镇、大屯火山群相望,为淡水河口的着名地标。观音山的海拔不高,却相连着18座小山峰,最高的硬汉岭也不过612米,山区步道密布穿梭,为台北市西郊最热门的登山去处之一。 |
台北夜市

台北夜市着名小吃
(5张)
5、延平北路夜市:与迪化街南北货批发街连成一线。摊位与店家沿路两旁分布,也是一个纯吃为主的夜市街。如果住在民权西路附近的饭店,那你就去那里就很方便了。[11]
6、通化街夜市:通化街位在世贸中心、基隆路与信义路口,是距离台北101大楼、纽约纽约最近的夜市,可以一道顺游。[11]
台北文化
编辑台北宗教
台湾地处传统的儒家文化圈,台北市宗教情概与台湾宗教大致上相同,基本上以传统宗教与西方宗教等为主,以佛教与道教为例,台北佛教庙宇登记有案者为107间,道教为154间。台北市寺庙中所祭祀的神只大多是随着闽、粤移民由祖居地移銮请迎至。[12]
由于具有移民社会的属性,以及台湾最大都市的地位,宗教上呈现蓬勃而多元的发展。虽以佛教与道教为主,但也有全台湾最多的基督教人口与穆斯林。寺庙中所祭祀的神只大多是随闽、粤移民由故乡迎来的神佛,1950年代之后,许多台湾中南部居民移居至台北,亦将其神灵请至台北设分灵,所以祭祀以妈祖、王爷、菩萨居多。台北地区的佛道教寺庙数量之多,冠于北台湾,其教派之广,几乎涵盖各神佛,堪称台湾宗教的总汇。[12]
早期世居台北的凯达格兰族崇尚万物有灵的泛灵信仰。16世纪西班牙会士曾传入天主教,历经荷西战役后,被迫中断。随着17世纪汉移民带来了属于中原文化圈的香火,逐渐改变台北原生宗教风貌。在清领时期,台湾社会普遍“重儒道轻释佛”,民众崇尚道教与儒教三纲五常观念,佛教较不振。当时较富盛名的代表祭典属“台北迎城隍”。清领后期西方传教士马偕博士为台北带来了西方的基督信仰的长老教会。[12]
日治时期始,统治当局推动内地同化运动,迫民众信奉政教合一的日本神道教,总督府于剑潭山兴建当时全台湾最大官方信仰中心台湾神宫。虽汉民传承信仰此时遭压抑,但各地移民与地域信仰带入台北,渐促使台北宗教融汇;此时尚传入日本佛教净土宗、临济宗等,大量僧侣传教布道,在市内兴建起日本风格的大型佛寺。[12]
随着国民政府移鼎,大量新移民迁入台北,同时传入诸多新宗派。1950年代之后,大规模台湾中部、南部居民移入台北,亦将其祖居地守护神分灵入城;此时期除了本地乡土神以外,以祭祀妈祖、王爷、佛祖、菩萨等居多。大台北地区佛道教寺庙数量之多,冠于北台湾,教派之广,几涵盖各神佛,堪称台湾宗教总汇。不仅佛道儒,台北市有台湾唯一天主教总教区天主教台北总教区、最多基督新教与伊斯兰穆斯林信仰人口;多元蓬勃的宗教文化,是市民们丰富的精神粮食。[12]
台北音乐
台北是亚洲的流行音乐重镇,也是华语流行音乐、文化创意、娱乐产业的枢纽中心。民主社会的多元开放风气促使台北文化活动活络的一大优势。艺术、娱乐等文化创意活动密集频繁、艺文表演场与展览场地亦居全国之冠。除了流行音乐有国际团体、演艺人密集访台演出,每晚也都有不同的本土舞台表演团体,同时在台北市各场地个别巡回公演。表现风格多元化,有醒世、创作实验、冷僻、同乐、音乐、歌仔戏等剧别;主题不限政治、宗教、文化、社会,面向跨越地域之分。未来从士林台北艺术中心、台北城市博物馆、台北之门、华山艺文特区、松山烟厂文化园区与南港北部流行音乐中心等地标建筑,将连结成一条L型城市文化创意轴线。[13]
台北节日
名称 | 时间 | 地点 | 活动 |
---|---|---|---|
阳明山花季 | 每年春节后至清明前 | 阳明山公园 | “阳明山花季”被台北人票选为台北庆典之首,可见其在台北人心中之重。花季多以樱花、杜鹃及茶花为主题,参观范围以中山北路、福林路,经仰德大道至阳明公园为中心轴线,串联起沿途的景点。为了丰富旅游内容,阳明山公园的布置与造景也更为加强,让每处景点都大有看头 |
台北灯会 | 每年元宵节前 | 中正纪念堂 | 台北灯会是每年农历年节的重要活动之一。依照当年生肖设计的主灯是众所瞩目的焦点,展览区里参展的各式大型花灯亦多展现各参展团体的特色与主题。台北灯会过去多在中正纪念堂周边举办,也延伸至信义区,让整个台北城都显得缤纷灿烂。 |
台北国际书展 | 每年2月 | 台北世界贸易中心 | 台北国际书展对于台湾人来说,是一场最重要的知识盛会。主办单位每年会策划邀请不同国家作为展出的主题,让以华文媒体为主流的台北书展更迈向国际化。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作家论坛与见面会,举办签书会之外,并分享阅读的喜悦。 |
台北国际电脑展 | 每年6月、12月
(台北资讯月)
| 台北世界贸易中心 | 跨越25年历史的台北国际电脑展,早已跃升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二大规模的电脑专业展,每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十万专业人士参与这场盛会。除了静态的展出外,主办单位也会精心策划各项科技与艺术的丰富节目,让参观展览的人每年都有一个全新的体验。 |
台北温泉季 | 每年10至11月间 | 新北投地区 | 台北市北投区主办的台北温泉季,在每年秋冬季登场。北投温泉的历史可追溯至1896年,历经百多年发展,已变成兼具历史、文化、自然的游憩点。温泉季期间,台湾温泉协会会特别结合多家旅馆推出特惠方案,所以趁此机会呼朋引伴一起泡温泉,是秋冬旅游的最温暖选择。 |
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 | 2010年11月6日至2011年4月25日 | 基隆河台北市段河岸 | 台湾第一个正式获得国际园艺家协会(AIPH)认证授权举办的A2/B1级国际园艺博览会。 |
台北地域文化
台湾各族裔的母体文化与全球文化在台北市荟萃,不论是台湾原住民文化的顺益台湾原住民博物馆或是浓厚闽南、旧都城风情的艋舺龙山寺与剥皮寮、台北客家义民祭、完整儒教祭祀规仪的释奠典礼与融合中国各地风土民情的眷村文化、国粹与新住民文化等。清领时代、日本统治时代与战后时代等,大时代的浪潮也为台北市留下大量丰富的近代史物质遗产。[14]
台北城市荣誉
编辑2002年世界资讯科技大会-杰出公共部门奖。
2006年第二届无线社群-最佳政府应用奖。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
- 1. 台北 .国际在线.2008-06-13[引用日期2014-06-6]
- 2. 台北市概况 .中国新闻网.2010年11月24日[引用日期2014-06-7]
- 3. 柯文哲就职台北市长 郝龙斌交印信(图) .凤凰网[引用日期2014-12-25]
- 4. 俯瞰台湾 走近台北 .人民网.2014年02月10日[引用日期2014-06-6]
- 5. 台北市 .中国台湾网.2011-01-05[引用日期2014-06-6]
- 6. 台湾的史前文化 .中国台湾网.2002-01-25[引用日期2014-06-6]
- 7. 浅谈步行系统的立体化建构 ——以台北市为例 .四川省住房和城市建设厅.2013年04月10日[引用日期2014-06-6]
- 8. 台北捷运 .维基百科[引用日期2015-01-3]
- 9. 2012年台湾各市县GDP和人均GDP排名 .宜居城市.2013-4-1[引用日期2014-06-6]
- 10. 妙游宝岛台湾 追寻纯净的夏日美景 .新浪旅游.2013年07月30日[引用日期2014-06-7]
- 11. 台北市 . 华夏经纬网.2009-09-05[引用日期2014-06-7]
- 12. 台湾民俗宗教概说 .世界柯蔡宗亲总会[引用日期2014-06-7]
- 13. 无处不在的“文艺风” .深圳新闻网.2013-11-22[引用日期2014-06-16]
- 14. 开放与多元:中华文化在全球的传播 .中国社会科学网.2013年12月24日[引用日期2014-06-16]
- 15. 童子贤:智慧城市是数据汇流发展的重要环节 .中国科技网.2014年02月24日[引用日期2014-06-7]
- 16. 全球十大夜生活之都 曼谷排名第1台北第9 .网易新闻.2012-12-28[引用日期2012-12-29]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