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道亦乐得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30 07:04:11
编辑 锁定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道亦乐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中文名
道德经·道亦乐得
出    处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作    者
老子
朝    代
西周

目录

道德经·道亦乐得作者

编辑
李耳(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诞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
老子像 老子像
其为“老子”。汉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县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道德经·道亦乐得原文

编辑
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天]者同于失[天]。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天]者,失[天]亦乐得之。[1] 

道德经·道亦乐得译文

编辑
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制造的狂风骤雨呢?是天地。天地形成的狂风暴雨尚不能长久,又何况人的狂妄行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合于道,从事于德的人合于德,失德失道的人,就会失去他们。合于道的人,道会乐于帮助他。合乎德的人,道就会使之有德,合乎失的人,道就会使他失道失德。[1] 

道德经·道亦乐得导读

编辑
老子在本章说到了自然现象易变,并认为人的活动更易变,因为将一种现象持续下去不容易,只有事物的本质才是不变的。然而,人要透过现象去看到本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就是得到了“道”,并可以因此与“道”处于同一层次或范畴。那些看事物已接近于事物的本质“道”的,就相当于是得到了“德”,并可以因此与“德”处于同一层次或范畴。那些既看不到“道”也看不到“德” 的,就叫做“失”,且不得不与“失”处于同一层次或范畴。人若要达到“道”和“德”的高度,得持续不断地去追求“道”才能做到。凡不去追求“道”的,也就是说,凡不去追求事物本质的人,就只能总处在事物本质以外的范畴“失”之中。

道德经·道亦乐得出处

编辑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着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着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