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调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24 19:29:52
编辑 锁定
淮调[1]  是一个古老、稀有、独具乡土特色的汉族戏曲剧种,距今已有280年的历史。据《安阳县志》记载,淮调始于隋唐,至清朝康熙嘉庆年间达到鼎盛。
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中文名称
淮调
地理标志
淮安
批准时间
2011年
非遗级别
国家级
申报地区
河南省安阳县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遗产编号
IV-147

淮调剧种简史

编辑
淮调也写作“怀调”,又称“漳河老调”,是在豫北流行甚广、影响甚大的剧种。流行地域涉及彰德府卫辉府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人们称之为“五府淮调”。淮调产生于明清之际,清代中期,已在豫北冀南广泛流行,各府衙和军队的戏班多是演唱淮调的,当时已有许多知名戏班,如彰德府的头皂班、二皂班、西营班等等,也有许多知名演员,如二壮、天保、杨凤山等。内黄县的傅老桃淮调班在乾隆年间开始兴办,连续办了十三科。盛行期间,组织有淮调行会,至咸丰年间行会才停止活动。民国时期,淮调已经衰微,抗日战争时期只剩一个班社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少地方成立了淮调剧团,但不久陆续停止了活动。现仅余安阳县一个专业团体。淮调历史悠久,影响较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传统剧目300多出,四大板类变化丰富,具有训练严格、班规严格的传统,至今传承谱系清晰。

淮调戏曲唱腔

编辑
淮调唱腔、音调高亢,旋律动听。在部分唱腔及
剧照
剧照 (6张)
过门中,配有打击乐器锣、鼓、钹等,听起来红火热闹,气氛欢快。淮调的唱腔,主要分头板、二板、流水三板等,另外还有不少曲牌。在地方戏曲中,它的唱腔是比较丰富多变的。

淮调戏曲音乐

编辑
淮调的乐器有板胡二胡低胡大铙大钹以及大梆子。淮调又名大梆子腔,大概也是由此而来的 。

淮调传承现状

编辑
剧种以激昂慷慨、大气磅礴为特色,音乐唱腔有近似怀梆的特点,但伴奏乐器又与大平调有诸多近似,是一个具有独特性的剧种。淮调市场萎缩,演员队伍青黄不接,一些有价值的剧目和表演语汇在流失,亟需保护。

淮调传承意义

编辑
该剧是以颂忠除奸、保家卫国为主的政治色彩很浓的历史剧种,如今已有300多出传统剧目,《杨家将》、《潘杨颂》等都是淮调的经典剧目。该剧表演动作粗犷豪放,展示了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十八般兵器的绝活。其唱腔独具特色,音调挺拔高昂,朴实粗犷,节奏明快,舒展奔放,浑厚有力,突出了当地特有的魅力。淮调以其强烈的故事性、丰富的语言性和优美的音乐性显示了重要的文化价值,同时也为研究该县的汉族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提供了有价值的素材。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国家级-非遗 传统戏剧-非遗 音乐 非遗-非遗 非人物 演出 曲艺 戏剧 娱乐作品 历史年代 历史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