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养洁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28 19:40:30
编辑 锁定
吴养洁,男,有机化学家。1928年1月1日生于山东济南。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58年在莫斯科大学获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郑州大学化学系教授、河南省高等学校应用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河南省化学生物与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1]  1972年完成国务院下达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萘氯化、水解法制甲萘酚》,研究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主持完成的“冠醚合成新方法”获1984年国家发明三等奖及发明专利。1990年被国家教委、国家科委联合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1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8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南省科技功臣”荣誉称号。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 
中文名
吴养洁
外文名
Wu Yanghao
国    籍
中国
民    族
出生地
山东济南
出生日期
1928年1月1日
职    业
有机化学家
毕业院校
复旦大学 莫斯科大学
信    仰
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
中国科学院院士
全国科学大会奖
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
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五一劳动奖章
现任职务
郑州大学化学系教授

吴养洁人物简介

编辑
1928年生于山东济南。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58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有机化学副博士学位。现任郑州大学化学系教授、河南省高等学校应用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 长期从事物理有机、金属有机及大环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曾师从莱乌托夫院士(俄),证明饱和碳原子上的脂肪族SE2与SN2反应不同,其立体化学构型保持不变。提出并证明在某些邻位取代芳基汞分子中分子内配位键的存在,以及由此对反应活性、波谱性质与化学动力学特征的影响。提出芳亚甲基芳胺希夫碱的汞化反应经历四元环过渡态,而非五元螯合环;通过金属转移反应开拓了制备手性二茂铁环金属物的新途径,进而发现二茂铁亚胺环钯化合物作为Heck反应新型催化剂。制得了一系列大环配体及其与金属离子或中性分子形成的配合物包合物超分子,其中与糖或氨基酸络合的杯〔4〕芳烃硼衍生物可应用于生物传感器的制备。
在饱和碳原子上的均裂亲电取代反应机理研究、芳基汞化合物的性质研究、环金属化反应与金属转移反应及其立体化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应用前景的研究成果,证明在有机化合物分子内、分子间存在有弱相互作用,阐明了其作用规律,丰富了近代化学键理论[1]  1954—1958年在莫斯科大学化学系读研究生,获副博士学位。1958年回国后一直在郑州大学化学系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养洁院士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艰苦奋斗,持之以恒,在物理有机、金属有机与大环化学等方面有系统的、创新性的重要研究成果,提供了有机化合物分子内、分子间弱相互作用众多新的证明,阐明了其作用规律,丰富了近代化学键理论。已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经SCI等检索,已被国外重要刊物引用400多次。他主持完成的“萘氯化水解法制甲萘酚”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冠醚合成新方法”获1984年国家发明三等奖及发明专利;《环金属化反应分子内配位》获2001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吴养洁院士为学严谨,为人诚笃,科研成果丰硕,学术造诣深厚,从郑州大学早期建校,到近十年来建设有机化学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省高等学校应用化学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学科建设方面贡献突出。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已培养博士、硕士、博士后50余人。1990年被国家教委、国家科委联合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1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8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南省科技功臣”荣誉称号,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3] 

吴养洁人物年表

编辑
1928年1月1日 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
吴养洁 吴养洁
1947-1951年 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学习。
1951-1952年 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助教。
1952-1953年 北京俄语专修学校学习。
1953-1954年 北京大学化学系进修。
1954-1958年 莫斯科大学化学系研究生,获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
1958年至今 郑州大学化学系任教,
1960年任讲师,
1979年任副教授,
1986年任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南京大学化学系兼职教授。
1958-1990年历任系主任助理、副系主任、系主任。现任名誉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吴养洁人物生平

编辑

吴养洁青少年时代

吴养洁,1928年1月1日出生于山东济南,在烟台恤养院长大。抗日战争时期,奔赴内地求学。青少年时代坎坷不平的经历,造就了他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性格。
1947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1951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53年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进修一年。
吴养洁 吴养洁

吴养洁出国求学

1954年9月入莫斯科大学化学系,在O.A.莱乌托夫教授指导下,以汞有机化合物为对象,利用同位素交换、立体化学与化学反应动力学方法研究了饱和碳原子上的均裂亲电取代反应机理,在某些羰基活化有机汞盐在温和条件下与汞-203标记金属汞发生同位素交换反应中,发现这是一类新的具有均裂性质的非自由基反应,反应中立体化学构型保持;证明饱和碳原子上的双分子亲电取代反应(SE2)与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 2)不同,其立体化学构型保持,以上两类反应均通过形成环状过渡态。饱和碳原子上的亲电取代反应机理是50 年代重要理论课题之一,以上研究成果得到前苏联科学院院长A.N.涅斯米扬诺夫院士等着名学者的高度评价,并以“重要成就”为题刊登在莫斯科大学报刊上。1958年吴养洁获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发表的论文及论着近30篇,包括教科书:《有机化学理论基础》、参考书:《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反应机理》及综述等,被引用达60多次。1957年留苏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完成学业和科研任务的同时,详细收集了莫斯科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室的设计、装备等资料。

吴养洁回国任教

1
吴养洁 吴养洁
958年7月由苏回国即调到郑州大学,当时建校不久,他一到校就紧张地投入了工作,参与新化学实验楼设计,建立放射化学实验室等工作。放化实验室建成后,一直是对外的一个窗口。开设过有机化学结构理论等多门有机化学专业课程。虽经多次政治运动的冲击,但从未动摇过他为发展河南科教事业的坚定信念。1972 年,为完成农药中间体的研究课题,他在郑州及东北鹤岗,跑遍十几个县市,亲自下厂顶班劳动。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研制成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西维因的中间体——甲萘酚。粉碎“四人帮”以后,吴养洁在政治上得到了彻底解放。1978年,他作为“甲萘酚”课题负责人,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荣获“在全国科技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称号。
科学的春天来了,吴养洁继续开展中断了多年的有机化学基础理论研究。1978年,他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被聘为南京大学兼职教授。在40年的教学生涯中,吴养洁刻苦勤奋,数十年如一日,教学上一丝不苟,讲稿反复修改,不断更新,每次上课务必做到用最简炼、学生易于理解的语言准确地阐明问题。在指导学生实验、进行实验总结中,他严格要求,对学生的论文,一个数据一个数据地核对,一段一段地推敲,就连行文中的语法和标点符号也一一加以校正。迄今他已指导过20 多名硕士生和4名博士生毕业,他所指导过的研究生得到中国外同行的好评,河南省教委两次颁发给他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状。

吴养洁学术研究

编辑

吴养洁有机化学

吴养洁在长时期担任系行政领导工作中,作为有机化学学科学术带头人,该学科自1989年已连续四届被评
吴养洁 吴养洁
为省重点学科,1993年郑州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被批准设博士点,1995年被批准设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并由他担任博士点与博士后流动站业务负责人。根据有机化学学科所取得的成就,为了加强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学校“211”工程的建设,省政府、省教委近几年已拨专款购置大型精密仪器,现已拥有400兆赫超导核磁共振谱仪X射线影像板系统等贵重仪器,不断改善实验工作条件,郑州大学从一所普通省属高校已逐步成为一所设备较完善的高等学府。

吴养洁金属有机化合物

吴养洁曾任中国化学会第廿一届、廿二届理事会理事。现任中国化学会第廿四届理事会理事、河南省化学会副理事长。他曾被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二届至四届有机化学学科评审组成员、首次(1991~1995)高等学校理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他还系统地研究了芳基汞化合物的性质,在结构性能关系、溶剂效应方面取得成果,确证带有p-或π-电子的邻位取代基可与汞原子配位,它对芳基汞化合物的反应活性有明显影响,在邻位效应理论中增添了新的内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曾得到邢其毅蒋明谦高振衡、O.A.莱乌托夫等着名学者的好评,认为对金属有机化合物研究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吴养洁大环化学

他研究了多系列希夫碱的邻位汞化、钯化、铂化反应及金属转移反应,实验证明存在有四元环N→Hg(Sn、Te)分子内配位与五元环N-Hg (Pd、Pt)分子内配位,修正了由含氮配体一般只形成五元螯合环的通则,总结出分子内配位、结构因素对反应区域选择性及产物性质影响的规律,所合成的众多的环金属化合物提供了C-H键活化的新途径,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1995年他曾应邀在莫斯科大学化学系作学术报告,着名化学家、俄罗斯科学院O.A.莱乌托夫院士认为他的研究工作处于世界科学前沿,取得了新的重要的原则性的成果。自80年代以来他在大环化学研究工作中,合成了百余种新的冠醚等大环配体,阐明了其与金属离子、中性分子的配合规律,首次制得电荷转移络合物晶体、新的离子选择电极冠醚活性载体及其LB膜。其冠醚合成新方法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其中60多篇发表于中国外化学刊物上。另有《放射性制剂的制备与测量方法》译着一部。
吴养洁在物理有机、金属有机与大环化学方面均做出了显着的成绩,在对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内和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了系统的、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丰富了近代化学键理论的内容。

吴养洁学科建设

吴养洁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成绩显着,有重要贡献。1991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他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国务院授予他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而今,吴养洁虽已耄耋之年,现仍与其科研团队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2013年内发表学术论文32篇,其中高水平的一区论文1篇、二区论文12篇。吴养洁已指导了80多名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他们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研基本功赢得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赞誉。目前,已有9名他指导的学生晋升为正教授,其中2人已进入中科院“百人计划”。他的学生宋毛平博士、常俊标博士已荣任郑州大学副校长。他所指导1990年毕业的第一位博士丁奎岭教授,奎岭时年24岁,由于他聪慧、勤奋、坚持不懈地努力,自2009年5月至今荣任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国内外多种着名化学杂志,如:Org.Lett., Angew.Chem.,Chem.Comm.,Cat.Sci.Tech.,化学学报等的副主编、编委、顾问编委以及多次国际着名学术会议副主席,2013年光荣入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养洁毕生严谨治学、以身作则、教书育人,人才辈出。常俊标博士已光荣入选中原学者,崔秀灵博士光荣入选闽江学者与福建省特聘教授,2009,2013,2014连发三篇一区优秀论文,安浩云博士与吴豫生博士均光荣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与河南省百人计划专家。吴豫生并任国家千人评审委员曾任美中药协(SAPA)会长、董事会主席、现任国内美中药协董事会主席。[4] 

吴养洁主要论着

编辑
1 Reutov, Yan-Tsei U. Isotope exchange of some organomercury salts with metallic mercury labeled with mercury-203. Dolk. Akad. Nauk.SSSR
2 Nesmeyanov ,O. A. Reutov, Yan-Tsei U, Jing-Ju Liu. Stereochemistry of the reaction of symmetric organomercury compounds with mercury halides. lzv. Akad. Nauk. SSSR,Ser. Khim
3 吴养洁,陈镇东张宪平等,芳基汞化合物的性质研究Ⅶ,邻位取代苯基氯化汞的质子分解反应.有机化学

吴养洁人物评价

编辑
  1. 吴养洁院士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艰苦奋斗,持之以恒,在物理有机、金属有机与大环化学等方面有系统的、创新性的重要研究成果,提供了有机化合物分子内、分子间弱相互作用众多新的证明,阐明了其作用规律,丰富了近代化学键理论[2] 
  2. 吴养洁院士为学严谨,为人诚笃,科研成果丰硕,学术造诣深厚,从郑州大学早期建校,到建设有机化学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省高等学校应用化学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学科建设方面贡献突出。[2] 
  3. 吴养洁——实验室“泡”出来的科学院院士。[5] 
    在育人中,吴养洁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求索的精神。[5]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科学家 化学家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