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花鼓戏泛指流行于通城地区的提琴戏(岳阳花鼓戏)与长沙花鼓戏。因现今在通城,提琴戏与花鼓戏已融为一体,实则可视为同一剧种。故民间统称为“通城花鼓戏”,或称作“通城提琴戏“,但亦有“提琴花鼓戏”之称。声腔是以提琴戏“琴腔”为主旋律,融入花鼓戏部分音乐曲牌以及通城山歌、夜歌、民间道教音乐等地方音乐元素于一体。表演程式及剧目剧本方面多移植于湖南花鼓戏。其声腔曲调不仅丰富多样,且旋律格调新颖,明快流畅;唱腔韵味醇厚、优美动听;表演更是个性鲜明、诙谐质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从而拥有广泛而又深厚群众文化基础。但令人遗憾的是,多年来不仅未能得到相关部门的正视与扶持,反而令其本该具有的社会地位被现今所谓的“通城打锣腔”取而代之。[1]
- 中文名
- 通城花鼓戏
- 外文名
- Tongcheng Flower Drum Song
- 别 名
- 通城提琴戏、提琴花鼓戏
- 形成地区
- 通城县
目录
通城花鼓戏剧种溯源
编辑通城花鼓戏本是泛指流行于通城地区的提琴戏(岳阳花鼓戏)与花鼓戏。提琴戏源于湖南临湘花鼓戏今属岳阳花鼓戏。而花鼓戏则是指在湖南省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且最具代表性的长沙花鼓戏。提琴戏在通城、崇阳形成之后,随着提琴戏的不断流传和兴起,更是由于地方戏曲艺术逐步多元化的展现,湖南花鼓戏的另一流派——长沙花鼓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越过湘东北地区辐射至鄂东南地区。特别是在邻近湖南的通城、崇阳等地,长沙花鼓戏又与原本同属湖南花鼓戏系统的岳阳花鼓戏演变而来的通城提琴戏”有机融合,发展形成了现今的”通城花鼓戏(提琴戏)“。
提琴戏原系湖南岳阳的花鼓戏,约于清末流传到通城、崇阳等地后改称“提琴戏”。提琴戏究竟起源于何时,尚无准确证据可考。其名由来亦无确切定论。一说因伴奏的大筒胡琴无“千斤”,而杆上安有钉子,演奏时,操琴者以左手拇指勾钉握杆,将琴筒抵在腰腹部站着演奏,形似提着琴拉,当地群众俗称其为“提琴”。据传剧种因此得名。亦有说,“大筒”在当地原称“琵琶”,剧种亦称“琵琶戏”。因当地方言“琵”、“提”极相近似,而讹为今称。但据声腔而论普遍认为是因提琴戏主旋律为“琴腔”故名为“提琴戏”,故此定论相对而言较为合理。[2]
清光绪中叶,岳阳花鼓戏“琴腔”艺人蒋传玉、彭瑞生等率班来崇阳、通城演唱,主奏乐器为大筒胡琴(即花鼓大筒).后来岳阳戏班解散,岳阳花鼓戏“琴腔”艺人蒋传玉、彭瑞生落户崇阳华陂定居,授徒传艺,当地遂出现业余的戏班。
提琴戏在形成初期,角色多为一生一旦或生、旦、丑各一人组成。随着大本头戏的增加,逐步发展成八个行当:老生、小生、奶生、正旦、花旦、闺门旦、婆旦和小丑。
提琴戏的音乐包括声腔曲牌、伴奏音乐两个部分。起初基本是以岳阳花鼓戏中“琴腔”为主旋律,部分剧目亦兼用“打锣腔”。声腔模式明显较为缺乏单一。而随着提琴戏的发展,大本头戏不断增加,根本无法满足剧情需要。众所周知提琴戏擅长悲腔,故从整体而论“琴腔”中曲牌多为哀调式。声腔曲牌是诠释剧目情节气氛的重要手法,因此在演绎剧目的同时声腔曲牌亦要随着剧情情绪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由此而言这是提琴戏美中不足之处。后来得益于长沙花鼓戏的传入,彻底弥补了提琴戏这一不足。
提琴戏的音乐包括声腔曲牌、伴奏音乐两个部分。起初基本是以岳阳花鼓戏中“琴腔”为主旋律,部分剧目亦兼用“打锣腔”。声腔模式明显较为缺乏单一。而随着提琴戏的发展,大本头戏不断增加,根本无法满足剧情需要。众所周知提琴戏擅长悲腔,故从整体而论“琴腔”中曲牌多为哀调式。声腔曲牌是诠释剧目情节气氛的重要手法,因此在演绎剧目的同时声腔曲牌亦要随着剧情情绪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由此而言这是提琴戏美中不足之处。后来得益于长沙花鼓戏的传入,彻底弥补了提琴戏这一不足。
通城虽隶属湖北,但大部地区毗邻湖南。其语言,民间艺术,均受湖湘文化之影响。长沙花鼓戏即因此而传入通城。因其具有类似于提琴戏粗犷高亢,豪情奔放亦善于抒情的唱腔特点,又有提琴戏与之无法媲美的欢快明朗、生动活泼音乐的特点。加之诙谐幽默,妙趣横生、优美朴实、通俗易懂的表演风格又与提琴戏不谋而合。长沙花鼓戏与提琴戏大同小异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正是长沙花鼓戏与岳阳花鼓戏同属湖南花鼓戏系统的充分体现。因此长沙花鼓戏在传入通城地区后,即深受通城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喜爱。故而通城后来在发展改革地方戏曲的同时,充分综合吸收了这一特点,将提琴戏与长沙花鼓戏巧妙地融为一体,便形成了现今的”通城花鼓戏“。
通城花鼓戏声腔特点
编辑通城花鼓戏的主要声腔是岳阳花鼓戏中的”琴腔“,”琴腔“是在保留梁山调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与湘东北地区的语言、民歌、风俗音乐有机融合,发展成为极具特色,为湘鄂赣毗邻地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声腔。板式结构上“琴腔”除保持单、夹句子基本形态外发展产生了“两板半”,类似“快板”的“紧板”和类似“导板”的双凄头单凄头,以及梢腔的首尾扩大变化形式。从而增加了新的节奏层次和新的板式变化。故在湖南花鼓戏系统中独树一帜。
提琴戏的“正调(单句子)”长于叙事,亦善抒情,是使用得最多的一个曲调,在其结构上有重复与其承转合两种形式。它为五声宫调式演唱哪个时演员根据唱词,结构临时转调,这种唱法艺人们称为“败韵”,在湖南花鼓戏系统中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由于“正调(单句子)”板式灵活,唱法变化多端,后又派生出了哀调、梦调、垛子、一字调 等。通城花鼓戏“西湖调(夹句子)”是一个叙事性较强的曲调,虽与长沙花鼓戏西湖调同宗,并且句式结构、调式相同,但由于各自强调的骨架音不同,故而行腔各异,加之不同的语言特点,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无论从广泛与否、唱法和风格乃至给人的直接感受个实际效果等方面都是有着明显区别的。
提琴戏中的凄头导板,有双凄头和单凄头之分,多用于表现悲痛欲绝的情绪,故称为哀调子。唢呐领奏,锣鼓伴奏并有叫头,常用于转换气氛,或作为正调转入哀调以及梦调、一字调、垛子的过渡形式。最具特色的是男腔“尾音翻高收腔”最为特点,因而具有较强的剧种特色。“锁斗”是通城花鼓戏唱段的结束形式,通城花鼓戏中“琴腔”中的曲调基本上都用“锁斗”形式梢腔。它是唢呐接腔,锣鼓伴奏来结束唱段。在“锁斗”中结束的后三个字不唱用唢呐包腔,这种梢腔形式为通城花鼓戏“琴腔”特点之一。根据剧情和人物特点的需要“锁斗”又有梢全斗和锁半斗之分。[3]
通城花鼓戏(提琴戏)的演唱方法:小音(即假声)、本声(即真声)、童子音(似半声)、冷音(炸音)。正旦、花旦、闺门旦均用小音演唱;小丑、婆旦用本声演唱;奶声用童子音演唱;小生以本音演唱,小音结束;老生以本音演唱,小音过渡,冷音结束。
通城花鼓戏主体声腔
编辑通城花鼓戏的曲调声腔为岳阳花鼓戏中的“琴腔”和长沙(益阳)花鼓戏中的“川调”两类。主体声腔为“琴腔”。均属“梁山调系”用花鼓大筒(类似二胡的弦琴)等丝弦乐器和锣鼓唢呐伴奏。部分剧目兼用打锣腔。
通城花鼓戏岳阳花鼓戏“琴腔”(即通城提琴戏)
代表曲调有正调(单句子)、哀调其次有:梦调、垛子、一字调 、阴调、西湖调(夹句子)、洋奶调、游春调、出门调、思夫调、相思调等等。
通城花鼓戏湖南花鼓戏“川调”(即长沙花鼓戏)
代表曲调有反十字调(打采专用)、长沙西湖调(一、二、三、流(急板))其次有:宁乡正调、过江调、渔鼓调、道情调、花石调(花石烂板子)、辞店调、南数板、反西湖、嫂子调、十字调、采茶调、梁山调、木马调、讨学钱调、四六调等等。
“琴腔”和“川调”大多 长于叙事,亦可抒情。上下句结构,两句间均有过门。另有丰富多彩的民间小调。
通城花鼓戏艺术特点
编辑通城花鼓戏角色行当
初期,通城花鼓戏(提琴戏)角色单一,多为一生、一丑,后经过艺人的,逐步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剧种。表演增至三生四旦,即“老生、小生、奶生”,“正旦、闺门旦、花旦、老旦”。通城花鼓戏多为民俗风情戏,宫廷武功戏较少,因而没有专业的武生行当。
通城花鼓戏语言艺术
“唱腔”“念白” 用通城方言(书面语)略带点“长沙官话”的味道。湖南花鼓戏已规范成为六个不同特点的剧种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长沙花鼓戏和岳阳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中流行地区最广、艺术发展比较成熟, 影响较大的一个花鼓戏剧种, 流行湘乡、新化、浏阳、安化等地的长沙花鼓戏和流行岳阳、汨罗、临湘的岳阳花鼓戏, 这些地方各县土语乡音彼此不通, 益阳、宁乡、湘潭等市方言四声音调也有千差万别, 但一到舞台表演, 演员们统一按要求讲规范的长沙官话。[4]
通城花鼓戏传统剧目
编辑通城花鼓戏的传统剧目大多取材于当地汉族民间生活和神话、传说。其中早期的“二小”、“三小”戏,大都是表现劳动人民的劳动和爱情,泥土气息浓厚,生活情趣丰富。一些多角色的大本戏,具有反抗封建道德、追求婚姻自由以及惩恶扬善的内容。这些传统剧目,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大剧目有:《七姐下凡》、《母女讨饭》、《慈母泪》、《三子贵》、《三子争父》、《赶春桃》、《双合莲》、《张广大上寿》、《刘海砍樵》、《卖茂郎》、《二姐下凡》、《朱买程卖柴》、《金钗冤》、《韩湘子》等。
小剧目有:《补缸》、《讨学钱》、《药板凳》、《驼子回门》等。
通城花鼓戏流传保护
编辑除通城相关部门对外宣称通城本地流传的是所谓”通城打锣腔“之外(实则附会通城花鼓戏),在全县境内乃至周边县市基本广为流传。
通城县虽然成立了“通城县花鼓戏剧院“,但对应的剧种概念模糊,因其一贯对外宣称通城流传的地方剧种为所谓由天沔艺人流传至通城的“天沔花鼓”,即其称之为“通城打锣腔”也名“通城花鼓戏”,故无法确切知其指明哪一剧种。但通城实际流行的确为本词条所述之由提琴戏与花鼓戏融合形成的“通城花鼓戏”。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
- 1. 通城提琴戏 .中国通城网[引用日期2015-01-20]
- 2. 崇阳提琴戏:带泥山花别样香 .湖北日报[引用日期2015-01-20]
- 3. 通城花鼓戏 .中国通城网[引用日期2015-01-20]
- 4. 通城花鼓戏 .湖北通城网[引用日期2015-01-20]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