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格拉·默克尔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30 07:06:32
编辑 锁定
同义词 Angela Merkel一般指安格拉·默克尔
安格拉·多罗特娅·默克尔(Angela Dorothea Merkel),德国女政治家,现任德国总理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1] 
1973年至1978年在原民主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物理学,1986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89年11月踏入政坛,加入原民主德国“民主觉醒”组织,1991年至1998年任基民盟副主席,2000年4月起任基民盟主席。2005年11月成功当选联盟党和社民党大联合政府总理,成为德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并在2009年和2013年的大选中成功连任。[2] 
默克尔工作认真勤奋,沉稳务实,成绩骄人,在德国政坛素有“铁娘子”之称。[1] 
2015年3月11日,安格拉·默克尔在各国领导人工资中,排名第三位。[3]  同年4月,安格拉·默克尔在美国《时代》周刊“最具影响力人物” 排行第25,获得0.9%的选票。[4]  2015年11月4日,默克尔名列《福布斯》全球最有权力人物排行榜第二位。[5]  2015年12月,默克尔当选《时代》年度人物[6] 
“欧洲女王”默克尔
2005年,默克尔就任德国总理。
中文名
安格拉·多罗特娅·默克尔
外文名
Angela Dorothea Merkel
别    名
默克尔
国    籍
德国
民    族
德意志人
出生地
汉堡市
出生日期
1954年7月17日
职    业
德国总理
毕业院校
莱比锡大学物理学系
信    仰
基督教路德宗
主要成就
德国历史上的首位女总理
时代》年度人物[7] 
血    型
A型
所属政党
基督教民主联盟

安格拉·默克尔政治生涯

编辑

安格拉·默克尔政坛蜕变

默克尔与前联邦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 默克尔与前联邦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了。这一重要事件改变了默克尔的人生,她积极投身于政治活动,参加了东德的“民主崛起”组织,而后又进入了东德时期的最后一届政府,成为德·梅齐埃总理的副发言人。[9] 
1990年,默克尔所在的“民主崛起”与基民盟在东德地区的组织合并,默克尔随之成为基民盟党员。1990年底,在两德统一后的第一次大选中,默克尔成功地获得了斯特拉尔松·吕根·格里门选区的直选席位,成为联邦议员。不久,又被赫尔穆特·科尔纳入内阁,在德国政坛中崭露头角。[10] 
初入仕途的默克尔给人的印象是矜持和不苟言笑,有时甚至显得有些拘谨和腼腆。然而在科尔的关照下,默克尔很快地成长起来,在基民盟内平步青云。因此,有人把她称为“科尔的小女孩”。[11] 
1991年至1998年任基民盟副主席,1991年至1994年任联邦妇女和青年部部长,1994年至1998年任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和反应堆安全部部长。[12] 
签名 签名
1995年默克尔接受采访 1995年默克尔接受采访
1998年,联盟党在大选中失利后,朔伊布勒接替科尔成为了基民盟主席,默克尔被任命为该党的总书记。1999年底,基民盟在科尔时期收受政党捐款的“黑金案”被揭露,全德震惊。不久之后,基民盟党主席朔伊布勒因为脱不开干系而宣布不再竞选党主席一职。于是在2000年4月的埃森党代会上,默克尔当选为基民盟主席,终于登上了基民盟的权力顶峰。[13] 
默克尔接过基民盟大印之初,许多人对她并不看好。认为她不过是一个靠他人提携而走上权力巅峰的“政治花瓶”,或者是一个临时收拾“烂摊子”的过渡人物。特别是党内那些野心勃勃的新生代政治家,私下里都在打着取而代之的如意算盘。然而,默克尔却变得越来越老练,牢牢抓住了党主席
2009年7月份在意大利拉奎拉参加G8峰会 2009年7月份在意大利拉奎拉参加G8峰会
的权柄。[14] 
在基民盟收受非法献金的问题上,默克尔能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她既能带头与科尔划清界线,又能在日后成功地化解与恩师的矛盾。在不长的政治生涯中,她懂得了如何屈伸,如何在危难中咬紧牙关,排除异己。基民盟原是西德地区的保守党,该党历来都是“男人的天下”。但如今,基民盟被掌控在一个来自东德的女人手里,着实出呼意料。[15] 
安格拉·默克尔以她简约、坚定和实干的作风逐渐赢得了党内的多数支持。她提出的口号:“我愿为德国效力”显得真诚而响亮,博得了许多人的好感。尽管在激烈的选战期间,默克尔和联盟党犯了一些失误,使该党在大选的最后关头失去了不少选票,遇到了巨大的压力,但默克尔毕竟站稳了脚跟,最终以微弱的优势战胜了社民党。[14] 

安格拉·默克尔政党领袖

1
2009年9月在德国柏林参加记者招待会 2009年9月在德国柏林参加记者招待会
998年,科尔领导的右翼政府在选举中失利,社民党相隔十六年再次执政。金融丑闻危及基民盟很多领导的形象,首当其冲的是科尔本人,然后是主席沃尔夫冈·朔伊布勒。2000年,曾任基民盟秘书长的默克尔宣布参选基民盟领导人,并公开声明与科尔等人划清界限,默克尔最终接替朔伊布勒成为基民盟第一位女性领导人。[16] 
除了基民盟领导人的职务外,2002年起默克尔还是联邦议会中基民盟中保守派的代表。[17] 
2002年,默克尔不顾全国反对,公开赞成伊拉克战争,声称这是“不可避免”的,这导致她领导的基民党在联邦选举中惨败。施罗德其后把选举胜利归功于他强烈反对美国霸权和军事冒险的强硬态度。[18] 
2005年5月30日,她正式代表基民盟/基社盟,在9月18日举行的联邦选举中与总理施罗德角逐下任总理。10月10日,大选中几乎打成平手的基民盟与社民党在近两个月的联合组阁谈判中取得共识,确认由默克尔出任联邦总理,内阁人事由社民党主导,组成四十年首个"左右大联盟"。[19] 
2005年11月22日,她正式成为德国第一位女性联邦总理,也是一千年前神圣罗马帝国的狄奥凡诺(Theophanu)女皇(956-991年)之后,第一位领导日耳曼的女性。她也是两德统一后首位出身前东德地区的联邦总理。[20] 

安格拉·默克尔大选连任

2013年9月22日,德国联邦议院选举上午8时正式拉开帷幕,德国政府向6200万选民发出了选举通知,73%的选民参加了投票,基民盟联合姊妹党基社盟此次得票结果远远超过其它政党,41.5%的得票率为20多年来的最高得票率,默克尔成功连任总理。[21]  在顺利赢得大选3个月后,德国社会民主党12月15日同意与默克尔领导的基督教民主党及其巴伐利亚姐妹党基督教社会党组成“大联合政府”。德国联邦议院12月17日选举默克尔为德国总理,默克尔将开启第三任期,并将在稍晚时候宣誓就职。[22] 

安格拉·默克尔棱镜风波

德国总理默克尔使用的黑莓手机 德国总理默克尔使用的黑莓手机
根据斯诺登提供的一份机密文件,美国国家安全局在得到美国另一个政府部门的官员所提供的电话号码后对35个外国领导人的电话内容进行了监听。其中,美国情报机构可能已经监听现任德国总理默克尔的电话长达十余年。2013年10月23日默克尔连夜打电话质问美国总统奥巴马,美国国家安全局是否在监听她的手机。白宫发言人说,奥巴马向默克尔保证“现在不会监听”、“将来也不会监听”默克尔的手机通信,这被解读为对过去监听的证实。
为此在2013年10月举行的欧盟峰会上,以法国为首的成员国表示将推动保护数据和信息安全的法案,以反对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2] 

安格拉·默克尔连任总理

德国总理默克尔17日再次连任新一届联邦政府总理。
德国联邦议院当天举行总理选举投票表决。联邦议院议长拉默特在不记名投票表决结束后宣布,基民盟主席默克尔在总共621张有效选票中得到462票,超过法定多数,获得连任。150名议员投反对票,9人弃权。默克尔随后表示接受选举结果。
德国总统高克17日中午将在柏林总统府向默克尔颁发委任书。默克尔随后将返回联邦议院宣誓就职。[23] 

安格拉·默克尔执政表现

编辑

安格拉·默克尔政策观念

粮食问题
默克尔认为包括印度及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当地人民不断改善及提高原有的饮食水平,是导致2008年上半年世界粮价飙涨的主要原因,并否认大量农作物被用于制造生质燃料为价格上升的原因。默克尔说:“如果他们(印度人)突然比从前多吃一顿饭,又如果一亿中国人突然开始喝牛奶,当然,我们的奶量必然有所缺减,其他方面(粮食)亦然。”[24] 
经济政策
默克尔在2000年底就试图规划“新社会市场经济”,这个计划就是要提供一个社会市场经济的稳定概念。在1999年格哈特·施罗德内阁中就已经出现这样的概念。而到2001年8月27日在当时CDU委员会里面,默克尔主席拟定了这个讨论方案,并在该年12月的联邦议会日时,基民盟在德勒斯登宣示这份计划,并且成为基民盟施政计划的一环。
家庭政策
默克尔与已故教皇约翰·保罗二世 默克尔与已故教皇约翰·保罗二世
作为女性与年轻人的联邦总理,出身自东德的默克尔相当在意女性就业率生育率等问题。在东德与西德之间,存在着不同阻碍生育的法律状况,这也是后来她进行法律统一改革的原因。她政策要点之一就是在性别平权法(Gleichberechtigungsgesetz (1993/94))内强化女性就业条件。同时关于儿童与青年协助法(Kinder—und Jugendhilfegeset)的修订,也让3岁以上的儿童可以享有幼儿园的法律保障,这是她最大的成果。
环境政策
1995年4月,默克尔在柏林任联合国气候委员会的第一届环境部长。在这段期间内,她致力于减少国际温室效应。1997年在京都议定书签署之后,默克尔就开始投入减碳工作。默克尔是一个关注核心能源运用的支持者,在她的领导下,致力于减少核废料。1998年5月,在德法边界出现违法处理核废料事件,默克尔也因出现监督不当,受到反对党批评而辞职。然而她证明了自己的对核能经济的能力与责任感。1997年的官方宣告里面,也看的到每年要持续针对特殊能源增税,比如石油、天然气与电力(生态税)。

安格拉·默克尔对华态度

默克尔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但在西藏问题上,就人权问题上保持强硬的立场。默克尔积极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外交,并在基督教联盟党提出的“新亚洲战略”中声称,中国给大西洋两岸的民主体制带来挑战。[25] 
2007年9月23日,默克尔在总理官邸会见西藏精神领袖第十四世达赖喇嘛表示支持西藏文化自治,是现任总理正式会见达赖之首次,为其赢得了许多德国国内的选民,但却使中德关系走入了低谷,这次会面引发中共的强烈反应,德国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亦对此做出批评。默克尔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回应说“我是德国总理,我有权决定在哪里和谁见面。不会因为对华贸易关系而在原则问题上妥协让步。”。默克尔于2008年3月藏区流血冲突发生之际即表示未来还会再接待到访的达赖喇嘛,她其后更表明不会出席北京奥运,成为第一个宣布不出席的大国领导人。这种行为被德国副总理兼外长施泰因迈尔批评为“橱窗外交”。[26] 

安格拉·默克尔访问中国

安格拉·默克尔访问中国的经历
第一次访华
默克尔第一次访华 默克尔第一次访华
2006年5月2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德国总理默克尔。默克尔这次访问表明她在国际政治领域继续延续对华友好政策并坚持其前任科尔和施罗德的大国均衡外交政策。默克尔在北京会见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时表示,德国新政府将保持对华政策的连续性,推动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德中两国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可以在很多领域开展合作。中德双方22日签署了19份双边合作文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来访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出席签字仪式。[27] 
 第二次访华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接见欢迎德国总理默克尔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接见欢迎德国总理默克尔
2007年8月,默克尔总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并出席2007至2010年德国在华系列文化活动“德中同行”开幕式。2007年恰逢中德建交三十五周年。德国方面在中国举行为期三年的“德中同行"系列活动,这是德国在国外举办的范围最广、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国家展示活动。默克尔为此专门到南京,出席这个活动的开幕式。2007年8月29日,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结束了在南京的访问,虽然只是短暂的一天,她的低调、朴素、谦和、平易近人,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喜爱,给接待她的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29]   
第三次访华 
第三次访华 第三次访华
2008年10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进行正式访问并出席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的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中德双方无根本利益冲突。默克尔表示,德中关系发展得很好,双方都发出了进一步发展双边关系的强有力信号。在世界经济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两国尤其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经贸合作。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必须开展国际合作,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中国在应对世界面临的挑战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角色,德方希望德中合作能在所有领域进一步推进,愿同中方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和国际事务方面政府磋商。此次访华也被视为默克尔修复奥运会后中德关系之旅。[30]   
 第四次访华  
第四次访华 第四次访华
2010年7月15日至18日默克尔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期间,默克尔得到了中方的高规格接待,不仅受到了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以及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的会见,还在两天内同温家宝分别在北京和西安进行了会见。中德双方还发布了外交礼仪中级别甚高的公报——《中德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公报》,中德双方还决定,“建立能源和环境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支持在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合作建设中德生态园区,从气候保护和能效角度加强建筑行业合作。在当前欧盟内部财政危机此起彼伏、经济不景气的境况下,默克尔务实地将注意力投向新兴市场,中德关系再次回到以经贸为主线的语境之中。[31]   
 第五次访华 
第五次访华 第五次访华
2012年2月2日,默克尔总理第五次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在抵达中国后即展开首场正式活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演讲。在这一涉及中德关系、欧债危机等议题的演讲中,默克尔表示希望此访能进一步促进德中战略伙伴关系发展。 默克尔说,德中关系有三大标志:文化领域的合作、政府间磋商和经济关系。两国建交四十周年,“中国文化年”活动也在德国启动,这为德国民众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了机遇,有助于双方间的对话。她表示,尽管两国间对话、讨论会产生各种不同意见,但正是对话使双方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这是使两国关系开花结果的基础。[32]   
第六次访华  
默克尔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演讲 默克尔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演讲
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邀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于2012年8月30日至31日对中国进行第六次正式访问。在欧洲债务危机症结难解之际,中德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成为外界关注焦点。默克尔此次访华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来是要加强中德关系,二来是要在欧债危机上与中国充分交换意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中欧贸易负增长的局面,中德两国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都在增加,两国加强经贸合作意义重大。[33]   

安格拉·默克尔个人生活

编辑

安格拉·默克尔家庭环境

安格拉·默克尔的父亲叫霍斯特·卡斯纳,是一位新教牧师,母亲则从事教育工作,教授拉丁文和英语。默克尔一岁时,他们一家移居迁往勃兰登堡坦布林,默克尔的少年时光是在那里渡过的。威严的父亲自默克尔很小的时候起就向她灌输了一种观念:必须永远比同龄人更出色。后来,这个信条便成了默克尔毕生的座右铭。
小时候的默克尔 小时候的默克尔
前东德的生活背景对默克尔产生了巨大影响,她作为牧师的女儿,并在每间屋子都可能存在东德警察告密者的社会里度过生命的前36年,养成了很好的掩饰或控制情绪的能力。除了德语外,默克尔会说俄语与英语,当人家评论她身为东德人的背景时,她说:“真的有话可说的人,是连化妆(掩饰)都不需要的。”[34] 

安格拉·默克尔学校生活

1973年至1978年在原民主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物理学,1978年至1990年在原民主德国科学院物理化学中心研究所工作,1986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2] 
年轻时的默克尔 年轻时的默克尔
在学校里,默克尔并不很显眼,在高中同学们的印象里,默克尔从未有过男友,属于“没被吻过的一族”。她的同学回忆说,默克尔当年生活十分简朴,衣着的色彩总是很浅淡,以致曾有同学讥笑她是“灰老鼠”。[35] 

安格拉·默克尔感情经历

默克尔经历了第一次婚姻的失败,1982 年正式与其前夫乌尔里希·默克
默克尔与丈夫在意大利徒步旅行 默克尔与丈夫在意大利徒步旅行
尔(Ulrich Merkel)离婚。她现任(即第二任)丈夫是毕业并任教于德国洪堡大学博士教授、量子化学家Joachim Sauer,两人是1981年认识的,当时Sauer是她的博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两人各自离婚(绍尔的前妻是一名化学家,两人育有两个儿子,夫妻感情不和、早就分居,于1985年离婚)。1986年默克尔在博士毕业后,两人住到了一起。直到1998年,默克尔升任基民盟主席后,两人才正式结婚。两德统一之后,默克尔从政,绍尔继续科研事业。自1993年开始,绍尔在母校德国洪堡大学担任全职教授。[15] 

安格拉·默克尔个人轶事

编辑

安格拉·默克尔准备早饭

默克尔起床后的头等大事,是给丈夫阿希姆·绍尔准备早餐,好让他在出门前有美味可口的食物填饱肚子。
“准备早餐这件事”,是她2011年7月在从尼日利亚飞往柏林的飞机上讲的。在与尼日利亚总统古德勒克·乔纳森的一次午餐中,默克尔问他会不会自己在家做饭。乔纳森身为堂堂大总统,一个彻头彻尾的大男人,怎么会干做饭这种事?但默克尔却说,她很喜欢烹饪,甚至会为她的丈夫准备早餐。乔纳森听后起身举杯,说:“尼日利亚女性应当以德国总理为榜样,每天清晨为自己的丈夫准备早饭。”[8] 

安格拉·默克尔大笑与嘲笑

默克尔接受电视采访 默克尔接受电视采访
默克尔的笑肌并不发达,很少在公众面前大笑,但并不意味着她私下里没有开怀大笑的时候,甚至有些时候,她会笑得前仰后合,眼泪都会流出来。
一次,默克尔结束对立陶宛的访问,乘专机回国。在飞机上,她抑制不住地哈哈大笑。由于笑得太厉害,她几乎说不出话来。默克尔两眼泪光闪烁,整个人都在颤抖。她想接着往下说,但她的话很快就被笑声掩盖。
默克尔之所以笑得这么厉害,是因为她跟随从的记者们讲起了自己在立陶宛访问时听到的一个故事:白俄罗斯正在靠近立陶宛边境的地方修建一座核电站,立陶宛民众非常担心核污染问题。有一天,立陶宛总理库比柳斯和家人一起打扮成游客模样,骑着自行车,准备到核电站一探究竟,结果被白俄罗斯警察连车带人一起扣押。
故事还没讲完,默克尔已经笑得快岔气了。她充满活力,性格开朗,大多数时候总是非常开心。她时常能在小事中发现乐趣,尤其是身边容易出错的小事。[8] 

安格拉·默克尔稳定情绪

默克尔平时总是压抑自己的情绪。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她从不会大发雷霆,她表达气愤的方式就是冷淡。
一次会议中,默克尔对一些数字和事实不甚了解,于是向一位官员请教,但官员不着边际的回答让默克尔很不满意。“真是一番了不起的评论。”默克尔对那名官员说,脸上挂着嘲笑的表情,语气中尽是讽刺。官员的脸先红后白,剩下的时间他一直一脸死灰地呆坐在那里。会议结束后,默克尔走向官员,对他说:“你回答得没错,只是对我毫无帮助。”说话时,她的表情温和而友善,言语间充满着安慰。这时,那位官员才仿佛又活了过来。[8] 
作为一名政治领袖,默克尔可不想让事情闹得太僵。她知道什么时候要给别人台阶下,不能过于残酷。

安格拉·默克尔词不达意

默克尔在妇女联盟大会上发表讲话 默克尔在妇女联盟大会上发表讲话
有时,默克尔会摆出一副非常难看的脸孔。奇怪的是,这种表情往往是在她被提问时出现。比如,当她被问到和美国或安哥拉总统的会面进行得如何,或是联合政府接下来的打算是什么时,她的脸色看上去就会十分恐怖。她眯起双眼,双唇紧闭,由于太过用力而让嘴唇显得没有一点血色。
然而等到回答问题时,她的态度却又变得非常友好,即便是遇到富有攻击性的问题也不例外。她的面部表情总是很让人费解,就像她的大脑和脸部动作无法很好协调一样。她看起来似乎很可怕,但实际上却一点儿也不可怕,非常友好。她自己也知道这点,被问及此事时,默克尔回答说:“这就是我原本的样子。”
默克尔在讲话方面也有着同样的麻烦,她的言语总是无法正确传达出她想表达的心情。作为一名基督徒,默克尔说她得知恐怖主义头目本·拉丹的死讯时感到很高兴。虽然“高兴”这一轻描淡写的词根本不能表达她如释重负的欣喜,但她也找不到其他词来表达。一到抒发感情的时刻,默克尔就会遭遇这样的尴尬。[8] 

安格拉·默克尔外界评价

编辑

安格拉·默克尔社会总评

安格拉·默克尔,素有“铁娘子”之称。在德国媒体眼中,她“工作认真勤奋,沉稳务实”。默克尔给人们的印象好像就是一个常常忘记了讲话提纲的人,谁也不知道她在想些什么。[36] 

安格拉·默克尔名人点评

《默克尔传记》作者戈尔德・朗古特曾如此形容默克尔类似的“不寻常行为”——“她很低调,总有自己的坚持,一般人很难读懂她,认为她是个谜。”
与默克尔是多年老朋友的朋友温德林评价其说道:“有点铁娘子的风格,又时常显现着一份平淡!”
柏林自由大学政党分析家卡斯滕・克什米德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她被称为黑寡妇,各党派都惧怕她。”
约瑟夫・詹宁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尽管不少人也在抗议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德国人还是愿意把福利事业交给默克尔管理,相信她有能力推动更大的改革。”
德国当代历史学家沃尔夫鲁姆认为:“默克尔从不张扬,是一个优秀的中间派,这样就能拉拢住每一个人,这正是她成功的关键。”
德国《图片报》的副主编、《迟疑大师安格拉・默克尔》的作者尼科劳斯・布隆姆如此表示——“她把犹豫、迟疑的性格弱点转化成了一种政治技巧,反而让德国在国际事务中不会被‘牵着鼻子走’。”[37]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政治家 总理 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