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 中文名
- 鱼脑石
- 又名
- 鱼耳石、鱼首石、鱼枕骨
- 主要成分
- 碳酸钙
- 来 源
- 首鱼科动物大黄鱼或小黄鱼
鱼脑石简介
编辑鱼耳石是沉淀在真骨鱼类内耳中的结石,矿物成分为碳酸盐类的文石.鱼耳石每日生长一条环带,且其形成过程中在文石矿物和鱼生活周围的水体之间达到(或接近于达到)氧同位素平衡,因而18O/16O的同位素分馏与温度密切相关.鱼耳石中的碳同位素分馏与鱼生活周围的水体不平衡,但可以记录鱼类的性成熟和食物源方面的变化.因此,鱼耳石的氧、碳稳定同位素成分(δ18O和δ13C)真实地记录了鱼类的生态环境和变化,可视为一种天然的环境变化的标记.伴随着微取样技术和同位素质谱仪分析灵敏度的提高,鱼耳石的同位素成分研究近年来在渔业和海洋环境重建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鱼脑石来源与采集
编辑鱼脑石用途
编辑受污染较重的水域 出产的鱼耳石光度强 光域大(波段宽)
受污染较少的水域 出产的鱼耳石光度弱 光域窄(波段窄)
(《药材资料汇编》)
可以根据鱼耳石的样子判断鱼的种类。
可以把鱼耳石磨成薄片然后根据上面一圈圈的纹路推算出鱼的岁数。(《海洋知识素质培养》)
鱼脑石药材
为长卵形,具三棱的颗粒。大黄鱼的脑石长1.5~2厘米,宽0.8~1.8厘米。小黄鱼的较小,长1~1.2厘米,宽5~7毫米。中间宽,一端稍圆,另一端尖。全体磁白色。关节面较平坦,表面可见明显的圆形节痕;另一面向一侧隆起,近尖端部有一斜的凹沟,并有横突数个,其隆起一侧的下方可见细长纹理,即生长线。质坚硬,不易破碎。气微,味稍涩。以洁白、坚硬、无杂质者为佳。
主产浙江。
鱼脑石性味
《医林纂要》:"咸,平。"
鱼脑石功用主治
①《日华子本草》:"取脑中枕烧为末,饮下治石淋。"
②《开宝本草》:"主下石淋,磨石服之,亦烧为灰末服。"
③《纲目》:"研末或烧研水服,主淋沥、小便不通。煮汁服,解砒霜毒、野菌毒。"
鱼脑石用法与用量
内服:研末,1~3钱(折合3~9克)。外用:烧存性研末撒。
鱼脑石选方
②治小便不通:石首鱼头石末,水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③治聤耳出脓:石首鱼魫,研末,或烧存性研掺耳。(《濒湖集简方》)
鱼脑石处方名
鱼脑石、鱼首石、石首骨、鱼枕石、煅鱼脑石处方中写鱼脑石、鱼首石、鱼枕石、石鱼骨等均指生鱼脑石,为原药洗净,晾干,捣成小块或碎块入药者。偏于利尿化石。煅鱼脑石为净鱼脑石放铁勺内,上覆一碗,在烈火上煅至有爆裂声,取出放凉入药者。
鱼脑石商品名
鱼脑石,鱼首石,鱼枕石。以洁白、坚硬、无杂质者为佳。
鱼脑石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鱼脑石拉丁名
药材Asteriscus Pseudosciaenae原动物大黄鱼 Pseudosciaena crocea(Rich.)或小黄鱼 P. Polyactis Bleeker
鱼脑石炮制方法
洗净晒干,放铁勺内,上覆一碗,在烈火上煅至有爆裂声后,取出放凉。加工时将头骨中最大的一块耳石取出,洗净,晾干。
鱼脑石考 证
出自《药材资料汇编》。
鱼脑石生药材鉴定
为长卵形,具三棱的颗粒。大黄鱼的脑石长1.5~2厘米,宽0.8~1.8厘米。小黄鱼的较小,长1~1.2厘米,宽5~7毫米。中间宽,一端稍圆,另一端尖。全体磁白色。关节面较平坦,表面可见明显的圆形节痕:另一面向一侧隆起,近尖端部有一斜的凹沟,并有横突数个,其隆起一侧的下方可见细长纹理,即生长线。质坚硬,不易破碎。气微,味稍涩。以洁白、坚硬、无杂质者为佳。主产浙江。
鱼脑石中药化学成分
主含碳酸钙;另含有机物0.2%-10%、纤维蛋白。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