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擦痕是指冰川搬运物在运动中相互摩擦或与冰川槽谷基岩摩擦时形成的,多保存在冰碛石表面和冰川槽谷两侧与底部的冰川摩擦痕迹。擦痕多呈丁字形,一端粗一端细,粗的一端指向上游,细的一端指向下游,长数厘米至1米,深度一般数毫米。
- 中文名
- 冰川擦痕
- 外文名
- glacial scratches
- 发现时间
- 1954年
- 发现者
- 李捷
冰川擦痕形成原因
编辑冰川擦痕由冰川夹带的块石在运动时相互摩擦或与冰川槽谷基岩摩擦形成,痕迹多呈钉子形。模式口的冰川是在我国北方第一次发现,擦痕清晰,集中而成大片,保存也较完好。用普通人的眼光看,擦痕实际上就是在岩石上一层层清晰的集中的呈钉子形状的痕迹。如果顺着岩石的斜坡,向褐色的基岩慢慢浇下一壶清水,水顺势流下,一道道冰川擦出的痕迹,就会清晰地显现出来。据说,这就是地质学家当年寻找擦痕时用的办法。
冰川擦痕发现
编辑模式口冰川擦痕,是1954年由地质学家李捷发现,经李四光先生鉴定确认的。该冰川擦痕形成于距今200-3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四期,痕迹清晰,集中而成片,是在我国北方极为罕见的发现。
冰川擦痕研究意义
编辑它的发现,为研究远古地质、气候、生物及古人类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依据,因此,这一发现曾震动了世界地质界。1955年,地质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设护栏加以保护。1987年,这里建起了一座冰川擦痕陈列馆。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