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圣墓
- 巨 石
- 天然巨石
- 价 值
- 历史价值
- 信 息
- 基本信息
圣墓基本信息
编辑据明代何乔远《闽记》记载:唐武德年间(公元618年-626年),穆罕默德遣四贤徒来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和四贤则传教泉州,两人卒后葬于灵山。下葬当夜山光显发。
现存两墓并列,墓盖用花岗岩雕刻,占地2平方米。墓盖的底座环刻莲花瓣图案装饰,上层为截面呈圆栱状的墓顶石,刻工简朴无华。墓室之西、北、东三面依山修筑马蹄形的回廊环抱墓室,以阻挡山洪流沙的浸漫,高约3米,回廊中的几根石柱颇似织布的梭子,古建筑专家称之为梭形柱,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特色。廊内有五方碑刻,是康熙至同治年间五度重修圣墓的碑刻题记。正中的是阴刻阿拉伯文的辉绿岩石雕琢的石碑,是迄今在圣墓发现的最古老的碑刻,记载了伊斯兰历722年时,一批居住在泉州的阿拉伯穆斯林修复圣墓的史实。
墓的正中有石亭,亭的正中并列着两座用花岗岩雕琢的长方形墓盖,墓盖下是伊斯兰教圣徒三贤、四贤长眠之处。墓周围还有一些历代的伊斯兰教徒的石棺墓,上刻伊斯兰教常用的“云月”图案或《古兰经》片断。
回廊的西侧,有郑和行香碑,上书:“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十六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这是郑和在公元1417年第五次航行圣地麦加之前,专程至灵山拜谒二位先贤,地方官蒲日和为之刻碑纪念。
圣墓近旁有数以百计的元代和元代以前来泉州的阿拉伯穆斯林古墓,还有明、清以来泉州穆斯林的坟墓。每届开斋节和古尔邦节,许多泉州地区的回民和穆斯林总要集体来此“游坟”,首先拜谒两位先贤墓、诵念《古兰经》,然后祭扫各自的祖坟。
圣墓历史价值
编辑两座圣墓已成为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兰教传播史的重要文物。
- 参考资料
-
- 1. 伊斯兰教圣墓 .泉州市志[引用日期2013-06-12]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