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涤生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30 23:16:48
编辑 锁定
杨涤生(1918~1969),男,原名杨肯堂,山东牟平(今烟台市莱山区)南塂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家建筑材料工业部原副部长,建筑工程部非金属矿局原局长,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山东省委原书记,列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中文名
杨涤生
国    籍
中国
出生地
山东牟平(今烟台市莱山区)
逝世日期
1969年7月30日
信    仰
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
为建材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性    别
职    务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部原副部长

杨涤生人物经历

编辑

  
杨涤生 杨涤生
出身于仕宦家庭,幼时受新文化影响,具有强烈反封建传统意识,有人以前辈官多为荣,他却讥之为“不过是一些满州奴才而已”。他曾带领本村学生,将村庙里的神像拉倒。高小毕业后,到牟平、烟台、济南求学。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因领导闹学潮,一度遭当局搜捕。1937年底济南沦陷后,奉命到博山成立鲁东工委,任工委宣传委员。寿光县牛头镇武装起义后,任八路军鲁东游击第八支队政治部主任。 曾任中共济南市委委员。1939年4月,被选为苏鲁战区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执委会主任。 次年7月,被选为山东省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委青委主任,后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青委书记。1945年任山东省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代表中国青年出席在捷克斯洛伐克召开的国际青年联合会。1941年9月任中共鲁南区三地委书记。1947年3月,奉中共华东局指示,来烟台参加筹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组织的工作,中共华东分局青委书记。 1950年,任青年团山东省委书记。1952年转入工业部门工作,历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工业部副部长、山东省城市建设部市政工程局副局长、局长,建筑工程部非金属矿局局长,国家建筑材料工业部副部长等职。1969年7月,受迫害蒙冤去世。1979年平反。[2] 

杨涤生人物轶事

编辑
杨涤生少时就很聪慧,一些古文和古体诗词看过几遍就能背诵下来,但他却对科举文章没有兴趣,相反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化、新思想却兴趣颇浓。他的舅父是清末拔贡,能诗善文,曾经将自己写的一些得意的旧体诗文送给他诵读,杨涤生略一过目就丢在一边,说:“我可不看这笔流水账。”
莱山区南塂村,过去叫午台南塂 ,村里的杨姓是清代着名的科举官宦世家,从顺治十六年(1659)到光绪二十三年(1897)的238年间,整个家族曾经出过六位进士、十八位举人,取得贡生、庠生以上功名的接近二百人。受此影响,人们传统观念普遍较重 ,一度被称为“封建堡垒”。但就在这种情况下,也出过一些冲破堡垒的革命者,莱山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杨涤生就是其中着名的一个。
1932年,14岁的杨涤生在本村的南塂完小读书期间,中共地下党员王钧显到学校任教,经常给学生们讲一些革命道理。杨涤生受其影响,懂得了一些马列主义进步思想,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进一步坚定了追求光明、追求革命的信念。在这期间,杨涤生做了一件被当地父老视为洪水猛兽的事情,那就是率领学生将族人尊奉的村西回龙庵中的神像拉倒,以示对封建势力的痛恨。当时,族中长辈虽然对他的举动不满,并当面对他进行了斥责,但私下里对他的大胆做法却十分惊奇,并深感后生可畏。
高小毕业后,杨涤生继续到牟平、烟台、济南求学。他一边学习、一边寻求真理,向往革命,千方百计地学习马列主义知识,终于在 1936年18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在学校带领学生闹学潮,遭韩复榘政府搜捕,短时间回家乡隐居。
1937年7月济南沦陷后,杨涤生赴鲁南参加中共山东省委工作,任中共济南市委委员。不久,奉命到博山成立中共鲁东工委。寿光县牛头镇武装起义后,杨涤生担任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即着名的八支队)政治部主任,带领游击队打日寇、打土匪,建立敌后根据地 ,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当时县城附近驻扎一股土匪,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八支队决定端掉这个据点。经过侦察,发现这股土匪本是华北的伪军,送日军到山东后被收编一部分,剩余的有 68人,自称“韩营”。他们武器装备精良,单靠小分队难以制伏他们。于是杨涤生和八支队领导带领主力部队将其包围,四周村庄的群众听说八支队帮助群众清除匪祸,纷纷赶来围观助战,满坡遍野喊声四起。这伙土匪见势不妙,只反扑了一阵,便挑出白旗投降。
傍晚时分,八支队将他们带到三合庄准备改编。到三合庄后,伪军们见八支队人数虽多,但装备低劣衣着杂乱,便对改编一事支支吾吾。杨涤生等八支队领导识破伪军伺机逃跑反抗的企图,要求部队提高警惕,加强戒备 ,随时制止他们逃跑。同时,连夜召开会议制订解除伪军武装的行动方案。
次日上午,在村庙前布置了“欢迎会”,主席台上悬挂着“欢迎韩营兄弟加入八支队”的横幅,台下“韩营”排成两列横队;每队后面是八支队从特务队及各中队中挑选的身强力壮的战士,每人对准“韩营”的一个士兵,待机而动;在其后是八支队的其他中队,庙宇内及四周都布置了岗哨,准备好应付意外情况的措施。
会议开始,杨涤生主持会议并首先讲话,当他发出“欢迎司令讲话”的行动暗号时,站在“韩营”后列的60多个战士迅猛地向前扑去,一个扭住一个,展开了搏斗。刹那间,场地上枪击、扭打、喝令、求饶声响成一片。仅几分钟,便结束战斗,除“韩营”头目只身逃跑外,其余 67名全部就擒,共缴获长短枪70余支及一些子弹。
1939年4月杨涤生被选为苏鲁青年救国会支委会主任。1940年7月被选为山东青年救国会常务委员,之后担任山东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代表中国青年出席在捷克斯洛伐克召开的国际青年联合会。后历任中共山东省委青年部部长、鲁南三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青委书记、华东局青委书记。1947年3月,奉华东局指示,来烟台试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49年9月,杨涤生列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加了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杨涤生历任青年团中央委员、山东省团工委书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工业部副部长、国务院城市建设部局长。
1967年,49岁的杨涤生担任国家建筑材料工业部副部长。他的卓越才干和严于律己、不计个人名利的优秀品质以及平易近人的可敬可亲形象,深深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位同志。
杨涤生同志在生活上廉洁自律,当了副部长以后,住房、办公室、用车等等,一切和原来当局长时一样。超出政策和制度规定的待遇,他丝毫不占,就是政策和制度规定内的待遇,他也尽量不受 。他的宿舍距机关约有二公里远,却从不坐专车。根据规定,副部长不配专车但上下班可派汽车接送。他却对秘书说:咱俩早上走路上班 ,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下班步行回家,可以消除一天坐办公室的疲劳。他分工主管基本建设工作,经常加班 ,有时开会到晚上十点以后,仍然坚持步行回家。他的艰苦朴素的作风 ,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赏和信赖。
杨涤生同志在工作上注重研究 、不知疲倦,为新中国建材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担任建材部副部长后系统地研究过建材工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报刊发表文章 ,从理论上作过系统的阐述 。
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正在大西南全力以赴筹建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一段时间内建筑材料供应不足很突出,特别是水泥,成了制约整个基地建设的重要因素。为此,1965年12月杨涤生亲自到西南三线的渡口市,督导为攀枝花钢铁基地配套建设的渡口水泥厂工程建设。他深入工地 ,与干部、职工座谈,了解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他多次对职工说:“三线”建设是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大家一定要齐心协力高速完成。
搞建设,建筑材料是先行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他以充沛的精力和特有的魄力日以继夜地工作,在短短的十多天时间里,细致研究问题,大胆决策,“快刀斩乱麻”地把所有的主要问题都作了妥善解决。由于杨涤生同志指导思想对头,部署得当,一座年产15万吨的中型水泥厂在一年之内建成投产,开创了我国水泥工业建设史上的新记录。
“文化大革命”中杨涤生遭受“四人帮”的不公正迫害,于1969年7月30日含冤逝世 ,终年五十一岁。
1979年4月11日,由谷牧副总理主持,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了杨涤生同志的追悼会。悼词高度赞扬了杨涤生革命、光辉的一生,说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党的事业。刻苦钻研业务,经常深入厂矿基层,认真调查研究 ,埋头苦干,为发展我国建筑材料和非金属矿工业,付出了巨大的心血。[1]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行业人物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