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县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28 19:41:24
编辑 锁定
同义词 巴东(中国湖北省下辖县)一般指巴东县
声明
本词条已参考行政区域类词条编辑指南进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议或想参与整理,欢迎您与百科地理组一起交流。
巴东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长江中上游两岸,居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东北部,隶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连宜昌兴山秭归长阳,南接五峰鹤峰,西交建始、重庆、巫山,北靠神农架林区
巴东县东西宽10.3千米,南北长135千米,境内总面积3354平方公里。截止2011年,巴东县常驻总人口为49.1万人。辖一个开发区、12个乡镇、491个村(居委会),总人口49.1万人。政府驻地信陵镇
中文名称
巴东县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中国湖北省恩施州
下辖地区
辖10个镇、2个乡
政府驻地
信陵镇西壤坡
电话区号
0718
邮政区码
444300
地理位置
湖北西部,恩施东北部,长江中游
面    积
3354平方公里
人    口
49.1万(2011年)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车牌代码
鄂Q
行政代码
422823
车    牌
鄂Q

巴东县建制沿革

编辑
巴东县地图 巴东县地图
巴东,古名为“巴”,主要分布在今川东、鄂西一带。相传周以前居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廪君为着名首领,后向川东扩展。周武王克殷,封为子国,称巴子国
春秋时与楚、邓等国交往频繁,对鄂西、川东的开发有重要贡献。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 年)并于秦,以其地为巴郡。族人在川境的,部分称板楯蛮;南移到今湘西的构成武陵蛮的一部分;先后移到今鄂东的,东汉时称为江夏蛮,两晋、南北朝时称五水蛮
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 年)改固陵郡置。治所在鱼复(复)(今重庆市奉节县东,三国蜀汉改永安,晋复名鱼复)。辖境相当于今四川开县、万县以东,巫山西部以西的长江南北和大宁河中上游一带。刘璋分巴郡置巴东属国。治所在涪陵(今四川彭水)。辖境相当今四川东南部的黔江、彭水、武隆、酉阳等县地。建安末刘备改其为涪陵郡。
隋开皇初废郡,隋大业时又曾改信州为巴东郡。地控三峡之险,三国时为蜀汉东部门户,有重兵屯守于此,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置巴东县。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归州,辖秭归、巴东二县,治所在秭归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置巴东郡、治秭归。乾元年(公元758年)复置归州。
宋代仍名归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归州路,隶湖广行中书省,十六年(1380年)降为州。
明洪武九年(1376年)废归州置秭归县,此时巴东县隶夷陵州(治所在夷陵,即宜昌)。十三年(1380年)复置归州,辖兴山、巴东二县。
清顺治五年(1648年),改“夷陵”为“彝陵”。雍正七年(1729年)升归州为直隶州,辖长阳、兴山、巴东、恩施四县及容美、龙潭19个土司。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彝陵州为宜昌府,改彝陵县为东湖县并为宜昌府治所,领东湖、兴山、巴东、长阳、长乐5县及归州、鹤峰2州,隶属荆宜施道。归州降为县级州,此时巴东县隶宜昌府。
民国初年废府、州建制,实行省、道、县三级制。1912年巴东县属荆南道。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928年至1932年,贺龙创建湘鄂西苏区湘鄂边根据地、归(秭归)兴(山)巴(东)根据地、荆(门)当(阳)远(安)根据地,洪湖根据地等,巴东县是革命老区。1932年,巴东县从宜昌行政督察区划入恩施行政督察区,恩施地区始为8县之治。
1949年属恩施专区,1970年属恩施地区,1983年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治所在恩施)。1985年筹备建立三峡省,巴东县是三峡省(筹)的行政区划范围。1986年放弃三峡省筹备,仍属湖北省鄂西自治州。1993年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新中国建国后,巴东县辖: 信陵镇、东壤口镇、平阳坝镇、沿渡河镇、官渡口镇、茶店子镇、绿葱坡镇、大支坪镇野三关镇、清太坪镇、杨柳池镇、溪丘湾乡、堆子场乡、罗溪坝乡、火峰乡、楠木园乡、安居乡、税家乡、枣子坪乡、马眠塘乡、鼓楼乡、白沙坪乡、长岭乡、泗淌乡、金果坪乡、泗井水乡。
至2014年止,辖信陵、东壤口、沿渡河、官渡河、茶店子、绿葱坡、大支坪、野三关、清太平、水布垭10镇,溪丘湾、金果坪2乡。居民委员会13个,村民委员会480个。

巴东县行政区划

编辑
截止2011年底,巴东县辖一个开发区、12个乡镇、491个村(居委会),总人口49.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3%。[1] 
序号
乡镇名称
面积
序号
乡镇名称
面积
01
87.2平方千米
02
东壤口镇
101.5平方千米
03
491.5平方千米
04
336.3平方千米
05
232.7平方千米
06
228.2平方千米
07
208.4平方千米
08
549.7平方千米
09
274.1平方千米
10
316.2平方千米
11
220.2平方千米
12
173平方千米
资料来源于官网[2] 

巴东县地理环境

编辑

巴东县位置

巴东县位于东经110°04ˊ-110°32ˊ、北纬30°28ˊ-31°28ˊ之间,在大巴山东,长江三峡中段,居湖北省西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东北部。东连兴山秭归长阳土家族自治州,东南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相邻,南与鹤峰县接壤,西邻建始、重庆市巫山县,北界神农架林区。县城信陵镇,濒临长江南岸。[3] 

巴东县地形

巴东县地形狭长,西高东低,南北起伏。东西宽(最窄处)
巴东县航拍图 巴东县航拍图
10.3千米,南北长(水平距)135千米。境内有武陵山余脉,巫山山脉,大巴山余脉盘踞南北,长江、清江横贯东西,扼川鄂咽喉,据鄂西门户。地表崎岖,山峦起伏,峡谷幽深,沟壑纵横,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最高海拔3005m,最大相对高差2938.2m。地表平均坡度28.6度,其中25度以上的高山占总面积的66%,地形以山地为主;海拔1200m以上的高山占面积的37.09%,800-1200m以上的中山区占33.07%。[4] 

巴东县气候

巴东县风光
巴东县风光 (21张)
巴东县位于亚热带季风区,温暖多雨,湿热多雾,四季分明。光、热、水分布垂直差异明显,形成各种不同的山地型小气候。海拔升高100米,气候平均下降0.62℃,无霜期减少5~7天。太阳辐射总量处于全国低值区,年平均88~99千米卡/平方厘米,日照总时数在1200~1650小时之间。气温立体分布,无霜期最长为311天,最短173天。年平均降雨量为1100~1900毫米,多集中4~9月。年风速偏低,平均风速1.5~3.4米/秒,多为偏东风和偏西南风,北风、西风频率低。[5] 

巴东县自然资源

编辑

巴东县植物

巴东立体的气候和多类的土壤,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因此,巴东生物资源尤为丰富。县境内已知各类植物
巴东县 巴东县
约160科、734属,近2000种。尤其是巴东木莲、、亚洲巴山松王,生长于巴峡山谷间。巴东是中国古银杏群落之乡,现有银杏221万株,百年以上古树601株。(数据截至2011年)[2]巴东生物资源繁多,河谷地带建立了柑桔生产基地,是全国的锦橙县。低山和二高山是油桐、乌桕的重点产区。(数据截至2011年)[6] 

巴东县水力

巴东地域辽阔,山川纵横,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境内除长江、清江横贯外,还有河流10条,小支流68条,径流量33亿立方米,蕴藏量为173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64.3万千瓦,建设中的水布垭电站装机149万千瓦,占全县开发量的90%。尤其是发源于神农架南麓的神农溪水系,落差集中,流量稳定,水源充沛,是全县水电开发的重点区。截至2011年,已建电站41座,容量4.38万千瓦,且已集中并网。[7] 

巴东县矿产

巴东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已知矿产有燃料、金属、非金属矿产共23种。无烟煤储量居全省第一,是中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煤炭总储藏量10239万吨,发热量达5000-7000大卡,主要分布在麻沙坪、辛家、麂子岩和宝塔河等地。铁矿资源现已探明有大型铁矿1处,中型铁矿4处,
巴东县风景 巴东县风景
小型铁矿2处,总储量2.1亿吨。硅石矿点多,仅探明两处,储量在亿吨以上,层厚26-48米,二氧化硅含量达96-98%,矿石大部分裸露。全县矿泉水年流量达3600立方,含硒、锶、锌等几十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县境石灰石分布广,品位高,储量大,石灰石总地质面积35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0%,总储量达10亿吨,氧化钙含量达50%。此外,还有方解石、白云岩、大理石、石板材、石膏、磷、钾等矿产资源。(数据截至2011年)[8] 

巴东县药材

巴东是药材GAP规范化种植基地。全县野生、半野生和栽培药用植物430多种,仅国家挂牌收购的就有177种,天麻、壮细辛,头顶一颗株、江边一碗水文王一枝笔七叶一支花等。
巴东盛产神农香菊,香料含量高达4-5%,其花、叶、茎、根都含有浓郁而独特的芳香化合物,可以加工成香精、浸膏、芳香油,可做化妆品、皂用增香剂、饮料添加剂,有清热、解毒、杀菌、消炎等功能,经上海、武汉厂家研制命名“神农香”。[9] 

巴东县人口民族

编辑
2010年11月1日零时,巴东县有常住人口420840人,有户籍人口(含“户口待定人口”)494583人。常住人口共有家庭户数146342户,家庭户人口为401404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4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39人减少了0.65人。常住人口中,男性为215018人,占常住人口的51.09%;女性为205822人,占常住人口的48.91%。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16下降为104.47。其中,0-15岁的人口为75596人,占常住人口的17.96%;16-64岁的人口为297590人,占常住人口的 70.71%;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47654人,占常住人口的11.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5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5.6个百分点,16-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3.4个百分点。
全县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08321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49.5%。少数民族为212519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50.5%。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6.51个百分点。如今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数据截至2010年)[10] 

巴东县经济概况

编辑

巴东县综述

截至2012年,巴东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5120万元,同比增长11.6%。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49098万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265886万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240136万元,增长13.7%。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0.8%、45%和44.2%,拉动GDP增长1.2、5.3和5.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1年的24.4:40:35.6调整到2012年的22.7:40.6:36.7。人均指标逐年提高。据测算,人均GDP达到15512元,同比增加1843元,增长13.5%;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69元,增长16.9%;人均储蓄存款8746元,增长16.9%。[11] 

巴东县第一产业

巴东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1246万元,同比增长5.2%。其中:农业产值141003万元、畜牧业产值97800万元、林业产值10283万元、渔业产值885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75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5.1%、5.2%、6.9%、5.8%和4%。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49098万元,较上年增长5%。其中:农业增加值80495万元,同比增长3.7%;林业增加值5419万元,增长5.5%;牧业增加值61814万元,增长6.5%;渔业增加值588万元,增长3.5%,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782万元,增长2.7%。
巴东县粮食产量218400吨,同比增长5.5%。其中:夏粮产量60116吨,同比增长1.2%,秋粮产量158284吨,同比增长7.2%。油料产量19533吨,同比增长2.7%;烟叶产量12556吨,同比增长5.6%,蔬菜产量218333吨,同比增长17.7% ;茶叶产量1106吨,同比增长35.4%;水果产量54303吨,同比增长14.3%。
2012年底,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8家,同比净增6家。完成产值13.51亿元,同比增长53.4%,占农业总产值的53.8%,较上年提高20.2个百分点。出栏生猪75.5万头、出栏山羊17.84万只、出笼家禽100.1万只,同比分别增长0.3%、3.7%和6.5%。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8.9%。
巴东县常用耕地面积35.98千公顷,农机总动力达31.7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5.4%;使用化肥3.92万吨,增长8.3%;农用塑料薄膜496吨,农村用电量5062万千瓦时,有效灌溉面积达3.62千公顷。年末全县自来水受益村256个,占总村数的52.1%;通汽车的村总469个,占总村数的99.6%,村通电率达100%;电话、手机信号普及率达到100%。(数据截至2012年)[11] 

巴东县第二产业

截至2012年,巴东县41家规模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产值384099万元,同比增长28.7%。其中以煤炭、农副产品加工和水电三大重点行业分别完成产值56162万元、135148万元和152650万元,同比增长30.7%、53.4%和11.3%。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52113万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3.9%,同比增长18.0%,对GDP的贡献率达29.5%。
在全县监测的15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有93.3%的产品产量实现增长。其中白酒产量26084千升,增长47.4%;原煤产量87.9万吨,增长11.8%;精制茶产量673吨,增长90.1%;服装产量112万件,增长89.8%;饲料产量0.6万吨,增长6.9%;精制食用植物油产量0.3万吨,增长70%;大米产量1.0万吨,增长20.2%;塑料制品产量0.5万吨,增15.5%;蚕丝产量154吨,增长120%;发电量41.9亿千瓦时,增长13.2%;鲜冷藏冻肉产量1.0万吨,增长87.7%;商品混凝土产量10.7万立方米,增长85.2%;水泥35.5万吨,增长1.9倍;硅酸盐水泥熟料产量14.2万吨,增长51.5%。[11] 

巴东县第三产业

建筑业
截至2012年,巴东县8家具有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产值52427万元,同比增长15.1%,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8014万元,增长32%。期末从业人员1998人,房屋建筑施工面积达27.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9.1万平方米,分别较上年增长73.3%、-18.6%和157.4%。
全县有资质的房地产企业10家,完成投资53058万元,较上年增长10.5%。房屋施工面积达62.5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 81%。其中:商品房新开工面积23.3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28万平方米。全年销售面积5.89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10440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46.5%和31.2%。[11] 
固定资产投资
截至2012年,巴东县在建施工项目225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41个, 分别较上年减少3个和11个。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7286万元,同比增长27%。其中城镇500万元以上投资额435254万元,占投资总额的82.5%,增长29.1%;农村500万元以上投资8848万元,占投资总额的1.7%,增长115.3%、农村私人建房及购买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30126万元,占投资总额的5.7%,增长16.5%。
分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53863万元,同比下降1.1%;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34415万元(工业性投资),增长3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39008万元,增长29.4%。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比由上年的13.1:23.8:63.1调整为10.2:25.5:64.3。[11] 
内外贸易
截至2012年,巴东实现商品零售总额207600万元,同比增长15.4%。其中城镇市场完成零售额169517万元,乡村市场完成零售额38083万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5.7%和14.1%。从行业来看,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和餐饮业分别完成产值40863万元、142332万元、6654万元和1775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8.8%、17.7%、20.4%和11.6%;从规模看,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完成产值98027万元,增长30.6%、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完成产值7720万元,增长51.3%。
全县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40005万元,同比增长31.9%;实际利用外资296万美元,同比增长31.6%;实现出口创汇3977万美元,增长26.1%。[11] 
邮电
截至2012年,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量19279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758万元,电信业务总量16521万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8万部,移动电话用户33.9万部,固话及移动电话普及率为74部/百人。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发展到2.3万户,较2011年增长20.3%。
旅游
截至2012年,在“旅游文化发展年”和第四届“巴东.中国三峡纤夫国际文化旅游节”的拉动效应下,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08.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5亿元,同比增长20.1%和22.6%,其中神农溪景区接待入境游客35.2万人,同比增长18.0%。[11] 

巴东县财政金融

2012年。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7.2亿元,较2011年增长17.3%。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5134万元、中央税收收入2686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7.3%和17.4%。在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35969万元,同比增长17.5%,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79.7%;非税收入9165万元,增长16.6%。全县地方一般预算支出234840万元,同比增长6.7%。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7926万元、教育支出45223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4.9%和21.6%。
2012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788853万元,同比增长12.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33269万元,增长17.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04769万元,同比增长32.7%。其中:短期贷款79333万元、中长期贷款225436万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6%和74%。[11] 

巴东县社会

编辑

巴东县交通

截至2012年,
巴东交通图 巴东交通图
巴东县境内沪渝、沪蓉高速公路、宜巴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的相继通车,便捷、畅通、高效、安全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公路总条数620条,总里程3460.665公里,其中国道2条171.114公里,省道4条235.34公里,县道5条98.902公里,乡道73条1008.327公里,村道535条1954.028公里。其中,二级公路26.9公里,三级公路255公里,四级公路1727.891公里。
巴东通航总里程181.5公里,其中,长江干流39公里,清江及其支流88.5公里,神农溪31公里,东壤溪、鳊鱼溪23公里。巴东港现拥有各类码头泊位26个,其中千吨级以上泊位14个,年综合通过能力为150万吨。岸线南岸总长14.4千米,北岸总长9.2千米。巴东港现有13家跨省际货运公司和10家客运公司,营运船舶108艘(普货船85艘,普客船23艘),共80386载重吨、6713客位、总吨位66737吨。[12] 

巴东县教育

巴东县第一高级中学 巴东县第一高级中学
巴东县拥有各类学校89所,其中普通中学23所,职业高中2所,小学64所,拥有专任教师3611人,在校学生50423人。全县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分别达到95%和98.9%。在全国高考竞赛中,有3296人参加考试,达到省调档线3205人,其中一类学校上线人数411人,二、三类学校上线人数1574人,高考上线率达到97%,有4人被北大、清华高等学府录取。(数据截至2012年)[11] 

巴东县体育

2012年,巴东县共举办各种体育竞赛22次,累计参赛人数达6800余人。在全省跆拳道大众比赛中,巴东代表队分别获青年男子组73公斤级冠军、73公斤以上青年组冠军和女子28公斤少儿组冠军,在全州青少年篮球比赛中取得第二名。巴东县文体局被湖北省表彰为“全省全民健身先进单位”。

巴东县文化

截止2012年,巴东县拥有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书量达4万余册;共创作各种剧目3个,排练剧目20个,为城乡居民演出258场。其中《土家撒叶儿嗬》、《峡江纤夫号子》、《虎魂》、《清江恋歌》、《挨挨擦擦等情哥》等节目分别走上了央视《民歌中国》和《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舞台;在第六届中国原生民歌大赛中,土家撒叶儿嗬夺得第六届中国原生民歌大赛多人组合金奖。参与拍摄完成《秘境巴东》2集,时长90分钟,先后在央视综合频道、国际频道播出;参与拍摄了反映我县残疾教师谭定才事迹的院线级高清数字公益电影《拐杖老师》;协助完成了25集电视剧《血誓》外景地选择和实地拍摄工作。“三馆一站”实现免费开放,“中华诗词之县”、“中国楹联文化之县”创建工作通过省级验收。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全县有线电视节目扩大至107套,有线电视用户达3.34万户,广播综合覆盖率达99.3%,电视覆盖率达98.9%。全县实现村通广播率和光缆联网率均达到100%。[11] 

巴东县卫生

2012年,巴东县拥有卫生机构20个,其中医院3个、卫生院1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所,村级医疗站点覆盖率达100%;卫生机构床位数1880张,较2011年增长31.4%。卫生技术人员1346人,增长19.9%。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78人、注册护士525人、卫生防疫人员103人,分别较上年增长25.9%、24.1%和39.2%;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125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43人、同比增长26.3%,注册护士497人,增长25.8%。[11] 

巴东县社会保障

2012年,新增就业人员5505人,较上年增长21.3%,其中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590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15人,分别同比上涨14.7%和70.4%。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15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全县年末离休、退休和退职人员共1.5万人,参加各种社会保险达76万人次。其中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万人,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高达22.6万人;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0.6万人,同比下降36. %;城镇医疗保险参保4.4万人,计划生育参保人数2.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1.2万人。全年农村合作医疗参保41.9万人,同比增长3.4%,参合率达97.5%。全县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13个,单位床位数1013张,共收养1200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达2.99万户,4.68万人,发放保障金额4543万元。[11] 

巴东县民风民俗

编辑
● 丧葬
丧葬,包括丧葬礼仪、丧葬风俗两个部分。由此形成的丧葬文化又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部分。其社会功能表现为血缘与亲族关系的联系与强化、社群与社会集体意识的整合、社会文化传统的积淀与延续。位于中国湖北省巴东县神农溪流域上的纤夫,其丧葬习俗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民俗。其“哭而不悲,痛而不哀”的氛围,形成了土家丧葬文化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究其丧葬方式,主要有传统葬式,即悬棺葬船棺葬和现代葬式——土葬[13] 
● 哭嫁
土家族哭嫁,是广泛流传于湘鄂渝黔土家族地区一种古老的婚礼习俗,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在宣恩长潭乡一些大的家族还保留着这一风俗。2006年7月,其入选恩施州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哭嫁,一般是从男方择定了结婚吉日后,新娘便拉开了哭嫁的序幕,直到出嫁当天上轿前结束。此间,姑娘的母亲及亲人往往陪哭,倾诉衷肠,“缠绵悱恻哭嫁歌,一怨三叹断人肠”,声泪俱下,场面令人动容。哭嫁的内容有“哭父母”、“哭哥嫂”、“哭姐妹”、“哭伯婶”、“哭外公外婆”等,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在当地,可一人独唱、两人对唱、多人合唱、轮唱等。[14] 
● 撒尔嗬
撒尔嗬,是鄂西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民间歌舞。它以独特的风格,粗犷矫健的舞姿,高亢热烈的曲调,明快和谐的节奏,被当今专家们誉为“东方迪斯科”。撒尔荷,又名打丧鼓,是土家人的祭祀歌舞,在鄂西民间有着极其久远的历史。据传,它源于土家人的先民—巴人古代的战舞和祭祀仪式。史书记载:“父母死,打鼓蹈歌,亲戚宴饮歌舞”唐人在《蛮书》中记载:“巴人好踏踢,伐鼓以祭祀,叫嚣以兴哀”。[15] 
● 堂戏
巴东堂戏,又称稿荐戏、踩堂戏,流传于巴东、秭归、兴山、五峰、巫山、建始等地区,因早期多在堂屋中演出而得名。经过2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为恩施州五大地方剧种之一(堂戏、南剧傩戏灯戏柳子戏),是全国380多个各具特色的地方戏中独放异彩的剧种,2007年6月入选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巴东堂戏,始于明末清初,源于巴东民间歌舞“花鼓子”。一开始,于大堂大方桌上,由饰演的一男一女,以“左一右二进三退四”的步法,绕四角踩碎步而舞。后转向地面稿荐(用禾杆和干草编成的草垫),继而搬上“草台”,随灯班演出。再后来,逐渐脱离灯班,融进了本地小调、号子,以及湖南“南调”、川东“梁山调”的声腔和表演特色,同时吸收了川、汉剧等表演程序,发展为堂戏。表演时间,多在农历的腊月、正月、六月,尤以正月为盛。[14]  常年上演的剧目有300多个,其代表剧目有《王麻子打妆》、《送寒衣》、《花好月圆》等。[16] 
● 土家牛王节
每年的四月十八日,是土家族的牛王节。这天各地都要举办牛王节歌会,搭起歌台,将牛头像悬挂在歌台中央,以歌颂牛的功德。牛王节十分热闹,各家各户提前一天将牛梳洗干净,喂精饲料,角上系一朵大红花,一早牵着去赶歌会,同时,也借此机会展示自家喂的牛健壮。 [17] 

巴东县风景名胜

编辑
● 神农溪
神农溪是湖北巴东长江北岸的一条常流性溪流,发源于“华中第一峰”神农架的南坡,因神农炎帝在搭架采药后顺溪而下故名。由南向北穿行于深山峡谷中,于巫峡口东2000米处汇入长江。全长60公里,共分3个峡段(龙昌峡、鹦鹉峡、神农峡)和1条支流(绵竹峡)。
神农溪,沿途接纳17条溪间,8处百米瀑布。山峰相对高差海拔300米至1200米,壁间狭窄处仅7米。崖壁上分布着大小溶洞60多个,且大多数洞口有石砌土垒的墙壁,留下古时战乱的痕迹。神农溪迂回曲折,落差较大,形成长短各异,急缓不同的滩多达60余处,有“一里三湾、一湾三滩”之说。多道浅滩,水深不到0.5米,水浅滞涩,船底与卵石摩擦,犹如陆地行舟,三十多道急滩平均落差1.7米,最高达3米。[18] 
● 清江水布垭
水布垭原生态旅游景区位于清江中游,巴东县城的南部,东与宜昌长阳县渔峡口镇交界,东南与长阳县枝柘坪相连,北同本县野三关镇相依,东西宽16.5公里,南北长50公里。水布垭景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四季分明,由于山势起伏明显,垂直气温变化较大,高山雨多雾大,无霜期短;半高山雨丰气和,春秋各半;低山夏长冬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70℃。
● 无源洞
无源洞位于巴山森林公园境内。相传曾有人执烛探洞,燃完7支半蜡烛仍无尽头,故以“深远莫能穷其源”(《巴东县志》)而得名。无源洞全长有两千多米,洞口高16米,宽10米,里面最高达70米以上,与利川腾龙洞洞口高度差不多。溶洞面积5万平方米左右,可以容纳5万人。
● 链子溪
巴东链子溪风景区距巴东新县城 4 公里,距巫峡口 2 公里 ,发源于建始县龙坪,由南向北在长江巫峡与西陵峡之中与长江汇合。重建于乾隆庚寅年,呈“十”字型两条铁链攀附于长江南岸的绝壁之上,为千百年来的纤夫做安全保障,链子溪由此而得名。链子溪旅游观光景点有:门扇峡、轿子岩、火焰石、链子崖、骆驼峰、鱼母洞,猴子望月、龙腾飞跃、土地神、仙女山、情郎峰、古链索道、瀑布、大溶洞、四龙潭等,景区内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和世界珍稀植物。
● 铁厂荒森林公园
铁厂荒森林公园位于长江、清江分水岭上,北起绿葱坡东流水,南接野三关劝农亭,距巴东县城40多公里,离清江水布垭60公里,平均海拔1700米。公园共分四大景区二十多个景点同时还有革命胜地娃娃寨、寇公劝农之路等景观。该公园素有“鄂西林海缩影”之称,有长50公里的绿葱坡至铁厂荒的绿色长廊。[19] 
● 格子河石林
巴东格子河石林,位于巴东县绿葱坡镇锦衣村海拔1200米的河谷地带,当地人自豪地称之为“三峡小桂林”。格子河景区由格子河石林、石屏、夹巷子、九龙观四大部分组成,整个面积超过12平方公里。石林内巨石之间形成的巷道纵横交错,巷巷相通,形似棋盘,格子俨然,故名“格子河”。千米石屏长1500米,高百余米,形如屏障,故名千米石屏。它与石林隔河相望,有如藏书万卷的书库。石林内三块草坪、四处一线天、五座重门、六条通道,七个幽洞,将30座奇峰隔成迷宫,纵横交错。[20] 

巴东县地方特产

编辑
  • 土家烧饼
土家烧饼
土家烧饼 (3张)
土家烧饼又名掉渣烧饼、抖掉渣烧饼,因烤后外层酥松,稍一震动就可掉渣而得名,有“中国比萨”之美称。土家烧饼是恩施地区极富地方特色的小吃之一。土家烧饼的主料是面粉,先用老面发面,后以肉、葱、花椒等为原料做成馅,掺合在一起做成椭圆形饼状,抹上酱油、芝麻等,在瓦缸内用木炭烤制而成。[21] 
  • 土家坨坨肉
在土家族的传统酒席上,“土家坨坨肉”这道菜往往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鄂西少数民族地区着名的“农家十大碗”菜肴之首。常见的坨坨肉呈正方体形状,约有1.5寸见方,鄂西方言称其呈“坨”状,故被叫做坨坨肉,特点是色浅黄、味咸鲜、香味浓郁、软糯不腻。鄂西地区的土家菜肴味道都以酸、麻、辣为主。[22] 
  • 富硒天麻
天麻是一种奇特的名贵传统中药材。属兰科多年生草本寄生植物,药用部分为地下块茎,无绿色叶片,无根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养生活,主要依靠同化侵入其体内的一些真菌获得营养。巴东是全国少有的土壤富硒地区,自然环境污染少,生产富硒无公害天麻具备条件。现有种植面积10万平方米,年产量500吨。[23] 
  • 巴东大蒜
巴东大蒜产自世界硒都,相传北宋名相寇准到巴东任县令时引进,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除具有普通大蒜极高的营养价值外,其“硒”含量是普通大蒜的30-40倍。巴东大蒜呈现个头丰满、瓣少且大、皮肉洁白、皮薄鲜嫩、肉质细腻、香味浓郁、辣度适中等独有的特点。在1992年湖北省农产品出口大会上被评为“湖北省出口招牌农产品”,“巴东大蒜”地理保护商标已获国家工商总局注册。[24] 
  • 巴东真香茗
巴东真香茗是巴东独产的茶叶,古为巴东地方名产。历史悠久,品质上乘,外形色白,肉质高香而驰名。古籍多有记载。由于巴东地处长江巫峡、西陵峡之间,境内山脉起伏大、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质砂壤、光照、云雾、自然条件是生产优质茶叶最佳的地方。全县茶叶生产种植面积已达三万余亩,年产茶叶350吨。[25] 
  • 魔芋
魔芋属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天南星科。它能加工成精粉、粉丝、芋糕、罐头等风味食品,还有消肿止痛、抗癌防癌、降低胆固醇、防治高血压、清洁肠胃、帮助消化之功效,对胆石症、心血管病、糖尿病、便秘痔疾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魔芋中还有一种叫做“海曼纳”的物质,它能控制人的体重,长期食用可以减肥健美。魔芋是我县农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现有种植面积1万亩以上,年产量1500万公斤。[26] 
  • 巴东土腊肉
每到冬腊月,土家族人民都有杀年猪过年的习俗,将年猪宰杀后,先用盐将肉腌一星期左右时间,待腌透后,置火炕上用桔皮、香蒿等香味物点燃烟熏至腊黄,桔皮、香蒿等香味一同熏入肉中,吃时将肉皮火烧水煮,伴大蒜、辣椒炒,或做成火锅,有一丝淡淡的烟熏味。保存好的腊肉可存放几年不变味不生虫,不变味,切成的片,颜色细泣分明,尤以瘦肉最为好看,深浅红色相间。[27] 
  • 巴东独活
据《中华本草》记载,独活别名独摇草,又名巴东独活肉独活。平均海拔1700米的西淌村,山大人稀、森林植被密集覆盖、土壤肥沃,是独活的最佳生长地带之一。 巴东独活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湖北省巴东县溪丘湾乡、沿渡河镇、茶店子镇、绿葱坡镇、大支坪镇、野三关镇、清太平镇、水布垭镇、金果坪乡等9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它是多年生草本,高60~lOOcm。茎带紫色,光滑,有槽纹。花白色。双悬果长圆形,侧棱翅状。花期7~9月,果期9~10月。生于山谷沟边或草丛中。 [28] 
  • 巴东椪柑
椪柑又名芦柑,皮薄易剥,色泽鲜美,果肉橙红色,汁多、组织紧密、浓甜脆嫩,化渣爽口、籽少,且有药用功效。巴东县东瀼口镇雷家坪打造、包装出的“雷家坪脐橙”、“雷家坪椪柑”两大柑桔品牌被评为“湖北省优质果品”,成为三峡库区的特色品牌;雷家坪村柑桔带被省农业厅授予“湖北省优质水果示范园”、“湖北省生态农业示范基地”。[29] 
  • 五香豆腐干
巴东五香豆腐干,以选料讲究,精工卤制,颜色深黄,质细坚韧,五味俱全, 食之回味无穷而独具特色。巴东五香豆腐干起源于清代后期,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十九世纪中叶,巴东县城信陵镇已成为上四川、下湖广的水陆通道,故开办了四、五家豆腐干作坊。其制作是利用凉水寺的泉水,加适量红砂糖、八角、丁香、精盐、三赖、甘松、山茶、陈皮、生姜、小茴香、花椒、鸡肉等作配方熬成卤汁,将豆腐花用方巾热包扎,高压成形,卤制而成。被列为长江线上小吃四绝,即,巴东五香豆干、梁平柚子、大竹涝遭(甜酒)、中州豆腐乳。[30] 
  • 羊肉大面
巴东羊肉大面,以肉嫩、汤辣、味鲜、不膻不腻,制作讲究而独具特色,历史上醉月楼面馆和黄开太的羊肉面,在川、鄂、湘一带享有盛誉。羊肉大面,乃以本地山羊肉为原料精制而成,《巴东县治》载“山羊作脯与鹿同美”。当客人要食用时,便将碱水面条煮熟捞起,盛于碗中,配上羊肉汤和羊肉臊子,放上一点芫荽即成。其特点是红、白、绿相间,不仅色、香、味俱全,诱人食欲,而且有滋阴补肾之功效。[31]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自然地理 城镇 中国其他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