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人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即生活的环境的各个方面的水平。涵盖了个人的心理健康、心理素质、信念、社会和生态环境等。
- 中文名
- 生活素质
- 外文名
- Quality of life
- 解 释
- 人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
- 性 质
- 社会学
生活素质生活层面
编辑物质生活:以金钱换取的各种物质上的享受。
非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非以金钱换取的精神上的愉悦。两者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素质。
往往以金钱换取的亦能成就我们精神上的愉悦。生活不能没有金钱,重要的是当中有追求快乐,并升华出精神与境界。从多方面来考虑,没有物质作为日常生活的铺垫,精神生活就是空谈。在没有物质生活的前提下,在个人身体无法得到生存的时候,难道会有人想到精神生活,即使是能够想到精神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但如果只有单纯的物质生活,那人生是否失去了价值与存在的必要?
生活素质主要因素
编辑(1)经济(例如失业率、GDP、薪酬、工时、贫富差距),经济环境较好、市民有稳定且丰厚的收入的时候,能享受较佳的物质生活。
(2)社会(例如罪案率、医疗保健水平、教育机会社会保障、康乐文化活动和平等机会),与我们在非物质生活上享有的满足感有关。
(3)政治(例如权益、投票权、法治、出入境自由、言论自由、新闻自由、政局稳定),亦影响我们在非物质生活上享有的满足感。
(4)文化(例如文化多元性、文化的保育与承传、文化设施)。
(5)环境(例如污染程度、环境保护、生态保育的发展)。
生活素质指标
编辑基于客观因素的指标:可以量化,并由统计和收集得来的数据。如:GDP、失业率、罪案率、教育和医疗开支等。
基于主观因素的指标:个人对生活素质的主观感觉和看法,即对生活的满意程度。
因为每个人的背景、经历、生活的环境有所不同;期望、目标亦不尽相同,所以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这通常影响对生活的满意程度。